王世强运用小青龙汤加附子或石膏经验介绍

2024-03-26 04:41朱雨柔徐春秀金菁梁快指导王世强
新中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石膏痰饮小青龙汤

朱雨柔,徐春秀,金菁,梁快 指导:王世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7

王世强教授师从浙江省名中医张志娣教授,是张志娣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主要成员。其随师临证常用经方,对经方的运用有独特的见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工作中,王世强教授常运用小青龙汤治疗肺系疾病,或加附子,或加石膏,或附子、石膏同加,化裁巧妙,疗效甚佳。笔者跟随学习,现将王世强教授运用小青龙汤的临证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小青龙汤作为《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一直广为流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在现代临床中多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且疗效显著。而自古以来,对于小青龙汤中的加减化裁,各家刍议颇多,其中吴佩衡、祝味菊、曹颖甫等主张小青龙汤加附子,而张锡纯则“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石膏”,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附子与石膏,一热一寒,形同水火,或加用,或同用于小青龙汤中,值得详加思考领悟。

1 小青龙汤加附子

小青龙汤加附子乃《伤寒论》原方中的加减。清代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云:“夫饮之由来,大概起于肾及脾肺之脏阳衰冷,成于三焦之腑化虚寒,温药和之,则阳回气化而饮自去矣。”近代经方医家祝味菊、吴佩衡、曹颖甫等治喘也主张小青龙汤加附子,麻黄或去或不去。沪上名医祝味菊因善用附子而有“祝附子”之称。《三家医案》之《祝味菊医案回忆录》云:“(祝)宗《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以保持阳气为要务,是以在处方中常用附子。”[1]祝味菊对附子的临床应用,可谓得心应手,并创立了温阳四法,即温潜法、温润法、温化法和温滋法[2]。同样被称为“吴附子”的火神派传人吴佩衡有“中药十大主帅”之说,而附子被排在十大主帅之首。其治哮喘属寒饮者,或以小青龙汤加附子、或以苓桂术甘汤加附子、或以真武汤化裁,总之,基本不离附子,且用量较大,重视久煎,常力挽沉疴[3]。

王世强教授临证也善用小青龙汤加附子治疗咳喘,认为小青龙汤证之根结在于“水气”,即水液代谢失常。正如小青龙汤证原文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所以治疗小青龙汤证,就是“治水”,即“青龙治水”,让在内之“水气”从汗、从小便排出。而发汗和利小便这两种驱邪途径,有赖于体内阳气充足,肾阳充足是体内“水气”蒸腾气化的保证。在临床中,若有小青龙汤证表现,且无咯黄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数等热证表现时可以加用附子以助阳化气、温肺化饮。

例1:杨某,男,78 岁,退休教师,2022 年5 月20 日初诊。主诉:反复胸闷气急伴咳嗽、咳痰2 年,再发加重1 周。患者诉2 年前因受凉后出现胸闷气急,喉间痰鸣,咳嗽,咳较多白色清稀痰,能自行咳出,恶风,流清涕。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予解痉平喘、化痰止咳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2 年来仍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气急、喉间痰鸣,每于冬季症状尤为明显,平时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控制,效果尚可。1 周前受凉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症见:痰鸣气急,咳嗽,咳大量白色清稀痰,痰易咳出,伴有恶寒,无汗,无发热,无头身疼痛,纳眠差,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寸关弦滑,尺脉略沉。查体:双肺可闻及明显哮鸣音。胸部高分辨率CT 平扫提示:双肺气肿,轻度间质性改变。肺功能提示:舒张前为极重度以阻塞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诊断:哮病;辨证属寒饮内停、肾阳亏虚证。中医治法:温肺化饮,祛痰止咳,兼补肾阳。方用小青龙汤加附子加减,处方:炙麻黄、干姜、五味子、炙紫菀、款冬花、紫苏子、白芥子、炮附子(先煎)各10 g,桂枝、炒白芍各12 g,细辛3 g,制半夏6 g,薏苡仁30 g,炒苍术15 g,泽漆18 g。7 剂,每天1 剂,水煎,分早、晚2 次服用。忌食生冷及油腻食品。

2022 年5 月28 日二诊:痰鸣气急明显好转,咳嗽减少,痰量减少,恶寒较轻,无汗,无发热,纳眠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寸关浮滑,尺脉略沉。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上方去苍术、泽漆,加陈皮9 g,甘草5 g,沉香粉(冲服)3 g。7 剂,每天1 剂,水煎,分早、晚2 次服用。

2022 年6 月4 日三诊:偶有咳嗽,咳痰量少质稀,无明显气急喘息,已无恶寒,少汗,纳眠明显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双肺哮鸣音消失。效不更方,继续调治半月,诸症不显。嘱患者平时少食生冷,天热勿贪凉。

按:患者以“发作性痰鸣气急、咳嗽、咳大量清稀白痰”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哮病、喘证范畴。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大量清稀白痰,乃寒饮内停于肺所致,寒饮湿邪为患,使肺布散津液失常,脾运化精微失司,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宿痰伏肺,遇外感而发,阴争于内,阳扰于外,痰随气逆,而见咳嗽、咳痰、气急喘息。同时,患者年老体虚,病程日久不愈,久咳久喘,伤及肾阳,以致肾失蒸腾气化,水液代谢失常,聚生痰饮,外感寒邪引动伏痰,亦可见咳嗽、气喘。结合舌脉,实乃寒饮内停、肾阳亏虚证,故治宜温肺化饮、祛痰止咳、兼补肾阳。方用小青龙汤加附子加减。小青龙汤可温阳化饮,散寒除湿,加炮附子既可扶阳解表,又可温肾散寒、化气行水,使寒化之水饮温热蒸腾,因汗而出,患者此时伴有明显恶寒,无汗,乃一派伤寒表寒实证之象,需用麻黄助发汗解表,故不去麻黄,加薏苡仁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制半夏、炒苍术、泽漆燥湿化痰,炙紫菀、款冬花、紫苏子降气平喘,止咳化痰,白芥子温肺豁痰。二诊咳嗽、气急均减轻,仍无汗,脉寸关浮滑,尺脉略沉,乃水饮湿邪留恋,去苍术,并去性微寒之泽漆,加陈皮燥湿理气化痰,患者咳嗽日久,肺肾亏虚,故以甘草补益肺气,并可助止咳化痰,同时加入少许沉香以纳气平喘、少助温阳。三诊诸症近愈,少汗,乃体内寒饮经蒸腾气化后由汗排出。经此调治,患者痰饮乃祛,肾阳得复,诸症渐除。

2 小青龙汤加石膏

小青龙汤加石膏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由此可见,小青龙加石膏汤之病机,当为饮邪化热。后世使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者,当推张锡纯为最。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太阳病小青龙汤证》中说:“平均小青龙汤之药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亦必加生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若因其脉虚用人参于汤中者,即其脉分毫无热,亦必加生石膏两许以辅之,始能受人参温补之力。至其证之或兼烦躁,或表里壮热者,又宜加生石膏至两半或至二两,方能奏效。盖如此多用石膏,不惟治外感之热且以解方中药性之热也。”

王世强教授认为欲使体内“饮邪”“水气”排出体外,表邪得解,除了增加炉中“火候”,加用附子外,还可以使热化之水气遇寒,凝结成有形之水从小便排出,即小青龙汤加石膏。《金匮要略》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该条文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最大不同就是出现了“烦躁”,这是“水气热化”的标志,也是加用石膏的关键标志。若再伴有黄痰、咽干、舌偏红、脉滑数者,更可加用生石膏。

例2:胡某,女,35 岁,企业职工,2022 年10 月3 日初诊。主诉:咳嗽伴夜间喘息2 个月。患者诉2 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多、色白、质稀,伴鼻塞、喷嚏,既往有反复喘息发作病史,面色黄,形态瘦。症见:咳嗽咳痰,痰多色黄,伴夜间喘息,自诉可闻及哮鸣音,咽干,腹胀,略感烦躁,大便溏,小便可,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肺部CT 提示双肺散在微小结节,肺功能通气试验提示轻度阻塞为主的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伴哮喘。中医诊断:哮病;外寒内热证。治法:温肺散寒,兼清里热。方用小青龙汤加石膏加减,处方:麻黄6 g,炒白芍、姜半夏各12 g,桂枝、甘草、干姜、姜厚朴、五味子、红枣各10 g,细辛3 g,瓜蒌皮、炒苍术各15 g,生石膏(先煎)30 g。共7 剂,每天1 剂,水煎,分早、晚2 次服用。

2022 年10 月10 日二诊:咳嗽、咳痰减少,痰色白,夜间无明显喘息,咽干好转,烦躁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守一诊方,方中麻黄易为炙麻黄,去五味子,生石膏减量至20 g,加茯苓15 g,泽泻10 g。共7 剂,每天1 剂,水煎,分早、晚2 次服用。

2022 年10 月17 日三诊:咳嗽不明显,夜间已无喘息,无明显咽干,无烦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守二诊方去生石膏,继续调治半月,于2022 年11 月1 日随访时诉症状基本消失。

按:患者因咳嗽、咳痰、喘息就诊,属中医学哮病、喘证范畴。患者有反复喘息发作病史,兼见咳嗽、咳痰,可知其内有宿痰伏肺,而本次因外感寒邪引动伏痰,痰阻气逆,肺失宣降所致。痰多色黄,咽干,舌红,兼见烦躁,乃外寒未解,而里饮夹痰化热,热扰心神所致。结合舌脉,证属外寒内热证,治宜温肺散寒、兼清里热,方用小青龙汤加石膏加减。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加石膏既可清泄肺中实火,使化热之痰饮水气遇寒而凝结成有形之水,亦可平小青龙汤之药性,并加用瓜蒌皮清热化痰,如此寒热并用。患者面色色黄,形态瘦,腹胀,大便溏,乃一派脾虚之象,故加苍术、厚朴以燥湿健脾,红枣益气健脾。二诊咳嗽、咳痰减少,痰色转白,烦躁渐安,里热渐清,热化之水气渐成有形之水饮,故石膏减量,加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使有形之水从小便而出。同时去性味收敛的五味子,防其敛余热之邪。为防止温热宣发之品太过耗伤津液,将生麻黄易为炙麻黄,同时加强其宣肺平喘之效。三诊诸症基本痊愈,已无烦躁,而石膏乃大寒之药,不宜久用,故去石膏。经此调治,内热已清,痰饮渐除,诸症不显。

3 小青龙汤加附子、石膏

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有风寒内有饮邪的主方,主要药物有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半夏、甘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小青龙汤加减运用灵活,有加石膏,也有加附子,但附子、石膏同时加用书中并无记载。而麻黄与附子、石膏同用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越婢汤方后附“恶风者,加附子一枚”有之。这表明在麻黄、桂枝类方中附子、石膏这两种大热、大寒之品是可以同时加用的。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热脾胃三也。”《本草备要》亦载其“补肾命火,逐风寒湿”。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故阳气不足者皆可用之,尤补肾阳。石膏,味甘、辛,性大寒。《长沙药解》谓其“最清心肺而除烦躁,泄郁热而止燥渴”。王世强教授认为,在临床中常遇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日久体内水气郁而化热,出现热化之象者,此时需用附子温下焦命门之火,助小青龙汤温通三焦,再加石膏清上焦之肺热,使热化蒸腾之水气遇寒凝结成有形之水从小便而出,即小青龙汤加附子、石膏。因此,临床中若见久咳、久喘,舌淡、脉沉而又有黄痰、咽干、苔黄等热象,且兼烦躁者,可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石膏治之。王世强教授常将小青龙汤治病喻作“酿酒”,“酒”即体内“饮邪”“水气”。若欲使“酒”蒸馏而出,不外二法:一为壮“炉中之火”,即温补元阳,蒸腾水气;二为寒化蒸腾之水气,使之成为有形之水排出体外。此二法即为在寒热之间去除饮邪。用附子使寒不至于太过,用石膏使热不至于太盛,医者需详加权衡,这也符合仲景治痰饮病的根本大法,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例3:廖某,男,61 岁,退休煤矿工人,2018 年5 月12 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气急15 年,再发加重3 天。既往明确诊断为煤矽肺、肺气肿、陈旧性肺结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症见:阵发性剧烈咳嗽,咳甚欲钻地感,咳至睛红,喘息气急,动则尤甚,声音嘶哑,有痰,色黄量多,畏寒,烦躁不安,汗少,夜间需盖厚被,察眼下有眼袋,舌胖有齿痕、苔黄腻,寸脉浮,尺脉沉。诊断:肺胀;辨证属外寒内饮、肺肾亏虚证。治法:温肾益肺,止咳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附子加石膏加减,处方:生麻黄、五味子、姜半夏各10 g,桂枝12 g,生白芍18 g,干姜9 g,细辛3 g,生石膏(先煎)30 g,生甘草、制附子(先煎)各6 g。7 剂,每天1 剂,水煎,分早、晚2 次服用。

2018 年5 月17 日二诊: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声音嘶哑减轻,烦躁稍安,仍怕冷,夜间睡眠需盖厚棉被,自诉曾去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灸法治疗,发汗过多。舌胖、苔白腻,脉结代。守初诊方,生麻黄减至6 g,石膏减至20 g,细辛加至6 g,制附子加至10 g。共5 剂,每天1 剂,水煎,分早、晚2 次服用。

2018 年5 月23 日三诊:由家人陪同前来,患者咳嗽、气急已痊愈,唯有活动后仍感气急,自觉全身轻松,眠安纳可。舌质稍偏暗、略胖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弦滑。

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言,“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肺胀有寒热之分,热者用越婢加半夏汤,寒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汪昂《医方集解》说:“肺为水之上源,肾为先天火源。”本案患者阵发性咳嗽严重,甚则欲钻地,咳至眼睛发红,辨病为肺胀,咳嗽有痰,量多色黄,少汗,烦躁,夜间睡眠需盖厚棉被,畏寒明显,有眼袋。结合舌脉,该患者下之命门火源有亏,肾阳不足,气化蒸腾无力,上之水源有热,乃体内水气郁而化热,治宜温肾益肺、止咳平喘,故选用小青龙加附子加石膏汤治之甚宜。方中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化水饮,制附子入心、肾、脾经,散寒温阳,助小青龙汤温通三焦,石膏入肺经,可清肺热,平药性,并使热化之水气遇寒凝结成有形之水从小便而出。二诊汗多,脉结代,盖因麻黄辛散,耗散津气所致,故麻黄减量;仍怕冷,夜间睡眠需盖厚棉被,可见肾阳仍有不足,故附子细辛加量;烦躁减轻,乃郁热得以透散,故石膏减量。经此调治,患者外寒已解,内饮渐消,肺肾之气渐复,诸症乃愈。

4 结语

《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概括了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的总病机。王世强教授认为小青龙汤证之根结在于“水气”,即水液代谢失常。水液的运行输布通过肺、脾、肾及三焦来实现,所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则是通过“气化”的方式实现对水液的通调,上焦通过肺“为水上之源,主通调水道”布散水液,中焦通过脾“主运化、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运行水液,下焦通过肾和膀胱“蒸腾气化”调节水液代谢。《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正所谓痰饮为阴邪,非阳不运[4]。内生之痰饮既为阴邪,亦是精微所生,阳气不充,则阴邪痰饮不断,单纯散寒祛饮反而耗损元气,使虚者更虚[5]。仲景亦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此,王世强教授认为,治疗外寒内饮之小青龙汤证,就是“治水”,即“青龙治水”,让“水气”从体内排出,当扶阳散寒并举,以益肺、健脾、温肾为要,如此温通三焦,使邪有出路,而痰饮自消。“青龙治水”不外乎以下三法:其一,小青龙汤证兼肾阳虚时,肾主水功能失调,此时加附子即是通过温肾扶阳,加强肾蒸腾气化作用,从而温化水饮,使“水气”由汗而出;其二,当外感风寒,内饮化热时,此时内饮是基础,化热是变局,或因太阳表寒未解,随经入里化热,或因水饮内停,郁而化热[6]。正如《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中尤怡所云:“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基础上辅以石膏清热化气,使化热之“水气”遇寒而凝结成有形之水从小便排出,同时小青龙汤中宣发之品较多,加石膏可平其温热药性[7]。其三,当小青龙汤证兼见三焦阳气不足,气化无力,体内“水气”又出现热化之象时,需在用附子温阳散寒助小青龙汤温通三焦之时,再加石膏使热化之“水气”遇寒凝结成有形之水从小便而出。

综上所述,小青龙汤可外散表寒,内蠲寒饮,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经典方剂,临床在运用小青龙汤之时,当以辨别病症为首要,或加石膏,或加附子,或石膏、附子同加皆可,需针对病机,辨证用药,并适当平衡其药性。

猜你喜欢
生石膏痰饮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青龙汤在流行性感冒中的应用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助磨剂EDTA在超细石膏粉体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生石膏掺量及其比表面积对熟石膏性能的影响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治三叉神经痛
小青龙汤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