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银佳,王绍曾,郭 栋,尤良洲,衡世权
(1.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30; 2.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1)
煤矿矿井水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含盐量,如若直接排放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因此矿井水的处理回用乃至零排放处理是煤矿环保工作的重点〔1〕。近年来,矿井水等高盐废水的零排放处理已经有了较多的工程应用〔1-6〕,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不过,由于矿井水水量较大,其零排放处理工艺系统极为复杂,由此导致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4-6〕,而产生的结晶盐主要为硫酸钠,经济价值较低,并且在部分地区难以全部销售。利用双极膜电渗析工艺(Bipolar membrane electric dialysis,BMED),将经过多级浓缩处理后的矿井水转化为一定浓度的酸和碱进行回用,一方面能够减少进入后续蒸发结晶装置的浓盐水量,另一方面产生的酸和碱能够在矿井水预处理环节进行回用,降低系统运行的药剂成本,因此近年来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7-12〕。
目前,BMED用于浓盐水资源化处理的研究多是采用配水进行〔10〕,水质与经过浓缩处理后的矿井水差别很大,因此系统运行的参数优化对于实际工程的指导意义较弱。矿井水水质波动频繁,并且经过多级浓缩处理后的浓盐水成分较为复杂,采用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实际水样进行BMED装置运行参数优化更具工程应用意义。本研究以某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中两级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纳滤(Nano-filtration,NF)环节和碟管式反渗透(Disctube reverse osmosis,DTRO)环节产生的浓盐水为处理对象,采用BMED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不同电解质质量分数、不同电流密度对BMED系统运行的影响,优化了BMED系统处理矿井浓盐水的运行参数,对比分析了NF系统产生的浓盐水采用BMED工艺进行资源化处理的成本和采用DTRO-机械蒸汽再压缩处理(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MVR)工艺进行蒸发结晶零排放处理的成本,评估了BMED技术用于浓盐水资源化处理的经济性。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分析纯,购自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酚酞指示剂,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化钡,分析纯,购自天津市北联精细化学品开发有限公司;甲基红,分析纯,购自天津市天新精细化工开发中心;去离子水,实验室自制,电导率22.5 μS/cm。
实验原水取自某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中两级RONF系统和DTRO系统产生的浓盐水,浓盐水中硫酸钠质量浓度分别约为5.23×104、1.04×105mg/L,质量分数分别约5%、10%。其他主要水质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原水水质分析结果Table 1 Water quality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s
采用购自杭州蓝然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EX-3BT 型双极膜电渗析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示意见图1。KEITHLEY 2460 Source Meter 源表用于实时测量系统运行电压和电流,WANPTEK NPS605W 直流电源提供稳压电源。双极膜电渗析装置配套有均相阳膜、均相阴膜、双极膜,有效膜面积75 mm×195 mm,膜对数10 对,处理量500~1 000 mL/h。实验时,极液罐和盐液罐内分别加入1.5 L NF 系统浓盐水或DTRO系统浓盐水,在酸液罐和碱液罐中各加入1.5 L 去离子水或相应浓度的初始酸/碱液。打开BMED 的电源,在4 个物料输送泵驱动下,4 个储水室中的溶液循环流动30 min,排除装置中原有气泡降低膜堆电阻,并对4 个储液罐进行密闭处置(除取样外),以减少酸溶液的挥发和碱溶液与空气的接触。
图1 实验装置Fig.1 Experiment equipment
实验所使用的BMED 为三隔室型结构,离子交换膜的排列方式为双极膜-阳膜-阴膜-双极膜,膜单元运行过程见图2。
图2 膜单元运行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membrane unit operation
如图2 所示,每个膜单元由“阳膜-阴膜-双极膜”组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阴离子透过阴离子交换膜、阳离子透过阳离子交换膜分别往正负极方向移动。在膜堆的两端加上电压之后,双极膜中间层的水分子解离成H+和OH-分别向酸室和碱室移动,盐室内SO42-通过阴膜向阳极移动,在酸室形成H2SO4,而Na+通过阳膜向阴极移动,在碱室形成NaOH,最终,系统运行可以得到酸、碱以及脱盐水3 种产物。实验过程中,每隔10 min 读取电压值并记录;每隔20 min 在酸、碱储液罐中分别取3、10 mL 水样,采用滴定法测定产生的酸、碱浓度,参照式(1)计算制备酸、碱的电流效率。
式中:η——电流效率;
z——离子化合价;
Ct——酸/碱室中酸/碱在t时刻的浓度,mol/L;
Vt——酸/碱室中酸/碱溶液在t时刻的体积,L;
C0——酸/碱室中酸/碱在0 时刻的浓度,mol/L;
V0——酸/碱室中酸/碱溶液在0 时刻的体积,L;
F——法拉第常数,C/mol;
N——膜堆单元数;
I——膜堆电流,A;
t——实验运行时间,h。
以NF 浓盐水为处理对象,固定电流密度为21 mA/cm2,设置初始酸(以H+计,即酸的浓度为硫酸浓度的2 倍,以下同)、碱浓度为0、0.1、0.2、0.3 mol/L 进行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BMED 运行电压、所产酸/碱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见图3、图4。
图3 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运行电压变化情况Fig.3 Operation voltage variations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acid/alkali concentrations
图4 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系统所产酸/碱浓度变化情况Fig.4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of acid/alkali produced by the system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acid/alkali concentrations
如图3 所示,在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BMED 系统的运行电压随时间延长均出现先下降后升高的情况。在系统运行初期,BMED 装置内的电解质浓度较低,可导电离子浓度较低,系统运行电阻较大,电压较高。随着系统中产生的导电离子浓度升高,系统电阻逐渐下降,在维持电流密度稳定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电压也逐渐下降〔13〕;而后随着运行时间延长,BMED 系统内的酸/碱浓度进一步增加,可移动导电离子浓度较高,系统电阻不再有明显增加,运行电压保持稳定状态;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进一步延长,BMED 系统内的酸/碱浓度明显升高而盐室电解质不断消耗使得其浓度显著下降,盐室电阻增加导致系统整体电阻急剧升高,系统运行电压也随之上升。
由图3 还可知,初始酸/碱浓度越高,电压稳定的时间越短。这是由于初始酸/碱浓度越高,BMED内电解质浓度越高,导电性能越好,溶液的电阻下降越快。在输出电流恒定情况下,电压随溶液电阻变化而变化,因此BMED 中电化学反应速度越快,电压稳定的时间越短。当初始酸/碱浓度为0 时,系统运行电压明显高于其他初始酸/碱浓度的工况;而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 时,系统运行电压略高于初始酸/碱浓度为0.2、0.3 mol/L 的工况;初始酸/碱浓度为0.2、0.3 mol/L 时,电压差别不大。此外,受初始酸/碱浓度对膜堆总体电阻的影响,初始酸/碱浓度越大,运行期内电压下降幅度越小。
图4 所示为不同初始酸/碱浓度条件下,BMED运行中所产酸/碱浓度的变化。由图4 可知,随反应进行,所产酸/碱浓度逐渐增加,在运行时间为100 min时,不同初始酸/碱浓度工况下所产酸或碱浓度相近,分别维持在1.1、1.2 mol/L 左右,之后酸/碱浓度进一步增加,待系统运行200 min 后,由于酸、碱室生成H2SO4、NaOH 浓度的增加,盐室的电解质浓度降低,浓差极化作用增强,酸室和碱室中同名离子反向迁移加剧,酸/碱浓度趋近平衡状态,酸浓度维持在1.40~1.65 mol/L,碱浓度维持在1.50~1.85 mol/L。由图4 还可知,在初始酸/碱浓度为0、0.1、0.2 mol/L 时,初始酸/碱浓度越低,酸/碱浓度的增加速度越快,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 时最终得到的酸、碱浓度最高,分别达到1.64、1.85 mol/L。究其原因,在较高的初始酸/碱浓度下,H+和OH-的泄漏现象明显,并且酸/碱浓度越高产生的渗透压越大,阻碍了系统中水分子的迁移从而抑制了水分子被电解形成H+和OH-的过程,导致酸/碱生成速度较低〔8〕。另外,BMED 运行过程中,酸的浓度低于碱的浓度,这是因为H+相对于OH-更容易透过离子交换膜而泄漏,导致最终产生的酸浓度相对较低〔14〕。
本研究计算分析了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BMED 运行电流效率的变化,相关数据均采用系统运行240 min 时的取值,结果见图5。
图5 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电流效率变化情况Fig.5 Current efficiency variations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acid/alkali concentrations
由图5 可知,在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 时,产酸/碱电流效率均达到最高值。当初始酸/碱浓度为0 时,BMED 运行的电阻和膜堆电压较高(见图3),系统运行能耗较高,此时反应体系中H+和OH-的浓度极低,在电场作用下其他离子迁移占据优势,因此电流效率较低;初始酸/碱浓度增加到0.1 mol/L 时,BMED 运行的电阻和膜堆电压大幅下降,并与其他初始酸/碱浓度工况下运行电压相近,反应体系中H+和OH-的浓度较高,并且由于H+和OH-相较于其他的阳离子(Na+)和阴离子(SO42-)更容易迁移,使得此时的电流效率较高;而随着初始酸/碱浓度的进一步升高,H+和OH-的浓度同步升高,其透过离子交换膜发生泄漏的比例逐渐增加,从而导致系统运行的电流效率有所下降〔14〕。
综上,根据不同初始酸/碱浓度下BMED 的运行电压、酸/碱浓度以及电流效率情况,在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 时,BMED 的运行电压相对较低,能耗相对较低,酸/碱浓度和电流效率处于最高水平,因此在后续的实验中将初始酸/碱浓度设置为0.1 mol/L。
以NF 浓盐水(电解质质量分数约为5%)和DTRO 浓盐水(电解质质量分数约为10%)为处理对象,固定电流密度为21 mA/cm2,设置初始酸、碱浓度均为0.1 mol/L 进行实验,研究了不同电解质质量分数下BMED 运行电压、酸/碱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见图6、图7。
图6 不同电解质质量分数下运行电压变化情况Fig.6 Operation voltage variations under different electrolyte mass fractions
图7 不同电解质质量分数下酸/碱浓度变化情况Fig.7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of acid/alkali under different electrolyte mass fractions
由图6 可知,在两种电解质质量分数下,BMED系统的运行电压随时间延长均呈现先下降后平稳再急剧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随着电解反应的进行,BMED 反应体系中的酸/碱浓度逐渐升高,导电离子浓度升高进而膜堆电阻下降,系统运行电压下降;随着电解时间延长,反应体系中导电离子浓度足够高,膜堆电阻保持稳定,系统运行电压随之稳定;而后随着电解反应的持续进行,电解质质量分数急剧下降导致膜堆电阻急剧上升,从而导致系统运行电压出现急剧上升。需要说明的是,电解质质量分数较高的工况下,膜堆电阻相对较小,系统运行电压较低,系统运行能耗相对较低,不过两者的系统电压差别不大,差值维持在1~2 V 之间。
由图7 可知,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两种工况下酸/碱浓度均快速增加并在大约220 min 后趋于稳定,这是因为随着实验的进行,电解质质量分数逐渐降低,迁移到酸/碱室中的盐离子减少,不再产生新的酸/碱。总体上看,电解质质量分数较低的工况下酸/碱浓度增加较快,这可能是由于在较高的电解质质量分数下,H+和OH-透过离子交换膜受到其他阳离子(Na+)和阴离子(SO42-)竞争的影响更为激烈,产生酸/碱的过程受到的干扰较大,导致酸/碱的生成速度有所降低。
以NF 浓盐水为处理对象,控制电流密度分别为7、14、21、28 mA/cm2,设置初始酸、碱浓度均为0.1 mol/L 进行实验,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下BMED 系统运行电压、酸/碱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见图8、图9。
图8 不同电流密度下运行电压变化情况Fig.8 Operation voltage variations under different current densities
图9 不同电流密度下酸/碱浓度变化情况Fig.9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of acid/alkali under different current densities
由图8 可知,BMED 系统运行电压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系统运行电压均出现先下降后平稳再急剧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已在前文进行了论述。值得说明的是,系统运行电流密度越大,系统运行电压稳定期越短,这是由于在较高的电流密度下电解过程进行较快,电解质被快速电解并形成酸和碱,电解质浓度快速下降,膜堆电阻快速升高,系统运行电压也随之快速升高。
不同电流密度下BMED 装置运行所产酸/碱浓度变化情况分别如图9(a)、图9(b)所示,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不同电流密度下BMED 系统的酸/碱浓度均不断增大,电流密度越大,酸/碱浓度增加速度越快,并且酸/碱浓度达到稳定值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系统运行电流密度越大,离子迁移速度越快,电化学反应速度越快,电解质转化为酸/碱的速度也越快,因此酸/碱浓度的增加速度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电解质转化为酸/碱的速度也越大,电解质完成电解转化所需的时间也越短。随着运行时间延长电解质浓度不断降低,电解质转化产生酸/碱的速度也逐渐下降。此外,当电流密度达到21 mA/cm2后,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电流密度至28 mA/cm2时,酸/碱浓度增加幅度较小(酸浓度从1.14 mol/L 增加到1.20 mol/L,碱浓度从1.23 mol/L 增加到1.28 mol/L),因此电流密度在21 mA/cm2时即具有较好的酸/碱回收效果。
本研究计算分析了不同电流密度下BMED 运行电流效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0。
图10 不同电流密度下电流效率变化情况Fig.10 Currency efficiency variations under different current densities
由图10 可知,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BMED 运行的酸/碱电流效率逐渐降低,同时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增长,酸/碱电流效率也逐渐降低,系统运行能耗也相应增大。随着系统运行电流密度增加,电解质离子迁移速度增加并对H+和OH-的定向迁移造成阻碍和干扰,系统运行电阻有所增加〔15〕。此外,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系统运行电流也随之增加(膜面积相同),在系统运行电阻相同的情况下,根据焦耳定律,系统运行发热量也有所增加。在膜堆电阻随着电流密度增加的情况下,系统发热量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由此导致能量损失,因此在工程应用中电流密度不宜过大。此外,有研究表明,离子交换膜表面极化现象会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加强,极化过程产生的H+会抑制电解质离子从料液迁移到酸室和碱室,并且较高的电流密度会加剧H+与Na+的竞争及OH-与SO42-的竞争,同时也促进了H+和OH-的泄露导致电流效率降低〔16〕。
在初始酸、碱浓度均为0.1 mol/L,电流密度为21 mA/cm2条件下,分析测算采用BMED 处理转化NF 系统浓盐水的经济性。
实验处理浓盐水流量为0.5 L/h,则处理1 m3浓盐水用时2 000 h;系统运行电耗负荷约为0.12 kW,则浓盐水处理电耗=0.12×2 000=240 kW·h/m3,以陕北某市上网电价0.421 8 元/(kW·h)计算,浓盐水处理用电成本约为101.23 元/m3。该实验采用BMED 膜堆,其成本按照2 200 元计算,设计使用寿命为5 a,按照每年运行7 000 h计,BMED 年处理浓盐水3.5 m3,处理单位体积浓盐水BMED 膜更换平均费用约125.71元/m3。综上,在仅考虑系统运行电耗成本、膜更换成本,不考虑设备折旧等因素情况下,浓盐水处理成本共计约226.94元/m3。
上述运行条件下系统产出的酸流量为0.45 L/h,酸浓度为1.14 mol/L(0.57 mol/L 的H2SO4),则产H2SO4速度=0.45×0.57×98≈25.14 g/h,由此可得1 m3浓盐水产H2SO4质量≈25.14×2 000=50 280 g=50.28 kg,产H2SO4能耗≈0.12×0.5×1 000 000/25.14≈2 386.63 kW·h/t,产H2SO4电耗成本约为1 006.68 元/t。
上述运行条件下系统产出的碱流量为0.29 L/h,碱(NaOH)浓度为1.23 mol/L,则产NaOH速度=0.29×1.23×40≈14.27 g/h,由此可得1 m3浓盐水产NaOH 质量≈14.27×2 000=28 540 g=28.54 kg,产NaOH 能耗≈0.12×0.5×1 000 000/14.27≈4 204.63 kW·h/t,产NaOH 电耗成本约为1 773.51 元/t。
BMED 运行成本测算的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BMED 处理浓盐水经济分析Table 2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process of brine with BMED
根据表2数据,采用BMED工艺处理NF系统产生的浓盐水,处理成本比DTRO-MVR工艺高约136.26元/m3。此外,1 m3浓盐水通过BMED 处理可以产生50.28 kg的H2SO4和28.54 kg 的NaOH。按照纯H2SO4和NaOH的单价(含运费)分别为1 500 元/t 和5 150 元/t 计算,每立方米浓盐水通过BMED 处理产生酸和碱的价值分别约为75.42 元和146.98 元,合计约为222.40 元。综合对比分析BMED 工艺和采用DTRO-MVR 工艺处理NF系统产生的浓盐水,前者的运行成本比后者要低86.14元/m3。
因此,采用BMED 系统代替DTRO-MVR 系统,不仅能够降低浓盐水的零排放处理成本,而且产生的酸液和碱液可以直接回用于矿井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减少外购酸/碱,还能够降低整个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盐分输入,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不过,由于矿井水的水量较大,将浓盐水全部采用BMED 系统处理产生的酸/碱难以完全消纳,因此需要根据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酸/碱消耗量进行测算,确定合理的BMED 系统处理能力,实现酸/碱的“产用平衡”。此外,将部分浓盐水通过BMED装置转化为酸/碱进行回用后,剩余的浓盐水进入DTRO-MVR 系统进行处理,可以降低DTRO-MVR系统的运行负荷,提高系统运行的裕度。
1)BMED 运行的初始酸/碱浓度对系统运行电流效率、能耗和所产酸/碱浓度均有影响,在浓盐水中硫酸钠质量浓度为52 317 mg/L,电流密度为21 mA/cm2工况下,最优的初始酸/碱浓度为0.1 mol/L 左右。
2)电解质浓度对BMED 运行产生的酸/碱浓度略有影响,相对于采用DTRO 系统浓盐水,采用NF系统的浓盐水作为电解质获得的酸/碱浓度更高。
3)BMED 产生酸/碱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系统运行的电流密度,不过电流密度过高将导致系统运行能耗显著增加,在浓盐水中硫酸钠质量浓度为52 317 mg/L、初始酸、碱浓度均为0.1 mol/L 的工况下,电流密度宜控制在21 mA/cm2左右。
4)根据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酸/碱消耗量合理确定BMED 出力,可以实现部分浓盐水的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