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阳,徐巧丽(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周围血管疾病,在临床比较常见,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等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凝固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于长期卧床、严重创伤、恶性肿瘤等患者,因此,需重视其治疗和护理。临床上主要采用导管溶栓治疗,该疗法可有效减轻血栓负荷,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1]。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受自身疾病和疼痛等影响,治疗期间需重视其护理措施,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2-3]。但常规护理属于被动护理,存在措施缺乏针对性、流程缺乏标准化等问题,无法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且不利于预后。随着护理理念的创新,路径式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某种疾病特征和护理需求,制定详细的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表,并严格按照计划表实施护理措施[4-5]。相比于常规护理,该护理模式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基于此,本研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患者开展路径式护理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介入科收治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0-73岁,平均为(51.53±8.65)岁;患肢:左下肢29例、右下肢21例。观察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1-75岁,平均为(52.19±8.94)岁;患肢:左下肢26例、右下肢24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6]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③均为单下肢深静脉血栓。④均行导管溶栓术治疗。⑤患者具有正常沟通能力。⑥临床资料完整。⑦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溶栓药物过敏者。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精神疾病及沟通障碍者。④妊娠期、产褥期女性。⑤有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者。⑥恶性肿瘤者。⑦中途退出研究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患者的年龄、患肢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为: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及导管溶栓治疗目的、护理方法、并发症预防、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同时发放宣传手册,方便患者查阅,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提高其依从性。②病情监测。术前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一旦发现体征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处理。③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沟通,通过口头疏导、列举成功案例等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主动倾听患者的诉求,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嘱咐家属多陪伴、开导患者,以消除其心理负担。④术后干预。术后,注意观察敷料部位渗血、渗液情况,保持敷料清洁。观察患肢肢端颜色、皮肤温度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医生汇报。注意固定好导管,防止导管滑脱、折叠等不良情况发生。⑤饮食指导。术后,指导患者均衡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忌辛辣、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忌烟酒。
观察组实施路径式护理干预,具体为:(1)组建路径式护理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科室护士3名,由护士长任组长,负责监督指导护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路径式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及技能培训,以提高组员的综合能力。其次,根据患者病历并查询相关文献,结合护理经验和专家意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时间为线对护理过程进行规划,制成表格。护理人员按照护理内容开展护理操作后,根据真实情况填写表格,已执行的护理操作打“√”,未执行的打“×”,并备注原因。(2)路径式护理实施,包括:术前:①入院指导。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带领患者及家属熟悉科室环境,详细介绍科室人员、先进设备、手术方法等,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抵触心理,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②强化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口头讲解、视频、宣传手册等方式详细告知患者治疗方法、手术安全性、预后效果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③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有效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从而提高依从性。术后:①病情监护。密切监护患者病情,注意观察患者瞳孔、血压、心率、呼吸、凝血指标等情况,掌握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回到病房后继续给予溶栓治疗,遵医嘱给药,同时,注意调节微量泵输入速度,不可过快或过慢。②疼痛评估。术后,主动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受并准确评估,针对不同程度的疼痛实施不同的干预方法,如轻度疼痛者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如看电视、听音乐、聊家常等方式;中度疼痛者则采用物理疗法,如以冷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重度疼痛者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③穿刺点护理。术后制动24h,把患肢抬高20°-30°,注意穿刺处关节不能屈曲。观察穿刺点是否出现血肿、渗血等情况,评估其周围皮肤张力。注意观察患者穿刺侧肢体的皮肤颜色、皮温、肿胀等变化,一旦有异常,需及时处理,防止发生并发症。④饮食干预。术后2h,患者可进食半流质食物,饮食方式应少量多餐,以高蛋白、易消化、低糖、低脂饮食为主,日常多饮水,忌辛辣、烟酒等嗜好。⑤康复训练。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则可开展早期床上被动运动,包括按摩肢体等。待溶栓导管拔除后,指导患者开展肢体功能训练,穿弹力袜下床活动。⑥导管护理。在进行导管固定时,注意顺着穿刺方向拉直,避开关节,再用胶布进行固定。固定后,检查导管衔接处情况,确保衔接紧密。由于导管多,为防止记错,应贴上专管专用标志,以方便区分和护理操作。⑦用药指导。溶栓期间,定期监测凝血谱,把监测数据报告医生,遵医嘱调整肝素剂量、尿激酶剂量等。术后遵医嘱给予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时间为3个月。
两组平均干预时间为(15.63±2.77)d,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凝血功能:干预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等指标。②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干预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出血、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等。③护理满意度:干预结束时,护理人员发放100份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并指导患者填写,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满分100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④遵医行为:
随访6个月期间,每个月采用自制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对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情况评估,分别从遵医用药、遵医饮食、遵医运动、遵医复查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取平均值,分数越高则遵医行为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通过SPSS26.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以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并以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1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4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 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比较(,分)
?
导管溶栓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手术方式,该手术属于介入技术,通过血管腔把溶栓导管插入血栓,注入溶栓药物,从而达到溶栓效果[7-8]。由于导管溶栓术具有侵入性、创伤性,存在一定术后并发症风险,因此,需重视导管溶栓术治疗期间的护理,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预后。路径式护理是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小组依据疾病特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患者病情制定的护理方案,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按照该方案开展护理操作[9-10]。相比于常规护理,该护理模式具有科学性、预见性,可有效避免常规护理的盲目性。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循环缓慢,凝血功能明显下降。临床研究证实,重症肺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相关性[11-12]。本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路径式护理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促进良好预后。究其原因,是由于路径式护理中术前强化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不仅能有效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还可有效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提高依从性。术前人性化护理能使患者身心放松,提高配合度,有利于术后顺利开展各项护理操作。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凝血指标等情况,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同时,定期进行疼痛评估,针对不同程度的疼痛开展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术后尤其重视穿刺点护理,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且在溶栓期间,定期监测凝血谱,并根据其变化遵医嘱调整肝素、尿激酶等剂量,术后指导患者用药,持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有研究证实,路径式护理全面的、持续的干预,有利于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凝血功能[13],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治疗是一种介入技术,具有创伤性,在导管溶栓过程中,患者的躯体活动可能会造成导管堵塞、脱出等情况,严重的可能引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4]。因此,需加强导管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明,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期间开展路径式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风险。究其原因,是由于路径式护理中重视病情监护,术后密切监护病情,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且定期监测凝血谱,并收集数据报告给医生,医生根据数据调整肝素剂量、尿激酶剂量等,从而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术后良好恢复。有大量学者认为,路径式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治疗患者按照制定的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操作,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弥补了常规护理的盲目性、随机性等不足,不仅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风险[15]。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路径式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究其原因是路径式护理中,护理人员在干预前先进行了专业培训,综合水平提高,从而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并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缓解患者对陌生环境、手术等恐惧、紧张的不良心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护理变成主动接受护理,从而有效提高了满意度。有学者认为,常规护理中的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患者得不到系统全面的疾病相关知识,无法引起患者对护理的重视,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导致患者对护理并不非常满意[16]。本研究经过6个月的随访,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路径式护理可有效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患者的遵医行为。有研究[17]证实,图文式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导管溶栓治疗期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开展路径式护理,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发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但本研究存在研究时间短、样本量较小等不足,未来需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