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婷 刘 进
(1.亚当森大学,菲律宾 马尼拉 0919;2.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数字化。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数字教学模式和方法,对课程进行数字化升级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2020年以来,各大高校采用在线课程学习模式的速度显著加快,客观上推进了高等教育授课模式改革,有效促进了在线教育发展。在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已经走进了时代浪潮。在线课程不是被动应对疫情的无奈之举,是新时代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深入研究在线课程资源满意度,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推动新时代高等院校课程教育改革,从而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在线课程资源一般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并以电子书、课程笔记、课程幻灯片、视频、互动视觉、互动视频等有机组织起来的学习工具。在线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获取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和分析,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郭晓珊等(2015)调研发现,在线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可以从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3个方面来设计在线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模式[1]。赵丽(2016)研究发现,要满足在线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在线课程开发不仅要关注资源的丰富性,更要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评价与多重交互[2]。韩晓玲等(2020)研究发现,弹题反馈的内容越精细、对学习行为的控制度越高,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内、外部学习动机就越高,学习满意度也越高[3]。从学习满意度的角度出发,沈欣忆等(2015)基于知识情境化理论和同伴评价的方式,认为“认可作业”“同伴推荐”“提出问题”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热情[4]。蒋志辉等(2017)研究发现,录播情境中在线学习平台的质量对学习者的满意度没有直接影响,直播模式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满意度的影响显著,社会能力和认知动机因素也对学习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5]。石映辉等(2023)认为,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者感知的任务价值、指导者的教学能力、课程质量的课程内容、媒体技术的系统特性[6]。信息时代,高等教育面对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浪潮。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在线课程资源满意度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人本主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结合当代大学生在线教育学习需求,科学梳理在线课程学习满意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心理预期、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和反思提升等4个阶段。通过个别访谈大学生对在线课程资源的学习情况,分析已有的在线课程资源评价标准等,构建了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
考虑到低年级本科生在线课程学习时间不长,本次调研对象为H大学人文专业大四年级学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高年级学生参与调查。
本研究主要采用五级量表的形式来设计问卷。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课程学习投入、课程参与活动、拓展的关联资源和课程评价)以及总体学习满意度。各维度模块的问卷设计主要借鉴现有的权威问卷,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在线课程学习的具体特点,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具体主题的安排设计,受访者简介(3题)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因素包括课程学习投入(5题)、课程参与活动(5题)、拓展的关联资源(5题)和课程评价(5题);学习满意度(5题)主要涉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对学习过程的整体感知。通过“问卷星”平台来搜集问卷信息,保存调研对象的原始数据。
本研究分3个阶段:一是预收集阶段。编制问卷,并对初始问卷进行合理预测,并能通过相应的信度和效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同时,研究人员在征得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同意后开展问卷工作。研究目的统一由研究人员负责解释,包括对受访者的说明。同样,将尊重受访者参与调查的保密性和自愿性。二是收集阶段。被调查者通过网络上的转载链接填写问卷。三是后收集阶段。完成问卷的检索将由研究者完成。数据整理后,研究人员将其录入计算机软件中进行分析。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网络问卷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27份,学生样本的背景特征如表2所示。在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专业分布广泛,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2 受访者概况
在处理分析数据之前,需要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本文采用克朗巴赫系数反映其可信度。结果如表3所示,克朗巴赫系数在0.9以上,则说明信度很好,克朗巴赫系数为0.8~0.9,则说明信度可以接受,克朗巴赫系数为0.7~0.8,则说明涉及的问题可能需要修订,克朗巴赫系数在0.7以下,则说明涉及的问题需要重新涉及。从计算数据来看,克朗巴赫的系数均在0.9以上,信度较高,问卷整体具有极高的可靠性,该问卷各因素层面的信度设计较为理想。
表3 变量及相应的问卷题目设计
效度主要是衡量问卷的准确性,即反映测量对象的真实情况,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检验其结构效度,但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要利用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进行判别。通常而言,KMO的值越接近于1,则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适合因子分析。在Bartlett球形检验中,如果P值小于0.05,则说明各变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如表4所示,学习课程投入、课程参与活动、拓展的关联资源、课程评价和总体满意度的KMO值均在0.850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也都达到了0.000,说明各个维度都适合做因子分析。因此,该问卷的各个维度量表的结构效度很好。
表4 各维度变量的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
基于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导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在各个维度上的状况,如表5所示。其中,总体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3.71,说明学生对在线课程资源的学习现状还是比较满的,学习课程投入、课程参与活动、拓展的关联资源和课程评价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55、3.83、3.94、3.73。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拓展的关联资源方面满意度最高,其次是课程参与活动和课程评价,学习课程投入相对较弱,说明学生认为在线课程学习拓展的关联资源丰富,能够很好地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表5 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现状
为了解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上是否具有差异性,本研究将运用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如表6所示,不同性别、年龄、专业的学生在在线课程资源学习的满意度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问卷的年龄和专业有关,25岁以上人员占比过少,教育学占比过少;但从表6中可看出,女生的学习满意度平均值3.73要高于男生的学习满意度平均值3.60;不同年龄段中,23~24岁的学习满意度平均值是最高的(4.04),21~22岁的学习满意度平均值是最低的(3.63);不同专业中,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平均值是最高的(4.08),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平均值是最低的(2.40)。
表6 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从影响维度看,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对拓展的关联资源方面满意度最高,其次是课程参与活动和课程评价,学习课程投入相对较弱。一是不同性别的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课程学习投入的P值为0.986,课程参与活动的P值为0.063,拓展的关联资源P值为0.056,课程评价的P值为0.458,这4个维度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性别与在线课程资源学习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二是受访者普遍认为在线课程资源学习过程中,心理上会感觉相对放松;积极的情绪可以带动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和可持续性学习,学习投入度对于提升在线课程学习满意度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受访者认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等活动以及课程实践、课程参与活动多样化和深度学习很有必要,所有课程参与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对在线课程资源的满意度。四是受访者普遍认为在线课程能够便捷运用数字技术辅助学习,更有利于受教者拓展学习深度。五是在线课程资源更容易获取,且有助于理解所学内容,丰富在线课程评价模式是高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在线课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在线教学体验,将激发学习者更为投入地开展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在线课程资源学习过程中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加强在线课程纪律管控,引导学生专心学习,提升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是鼓励教师研发更多高质量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优质高效的在线课程资源是改进在线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高校应加强教师新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在线课程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倡导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三是强化教学反馈互动环节,提高在线学习者的学习效能。积极借助技术手段来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开展有效的课程活动,形成积极的反馈互动。积极开展互动反馈,并在互动反馈中经过协商、反思、批判整合各自的观点,进而提高学习效能。
四是提升课程施教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校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开展在线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制作、在线教学辅导、在线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教师更新在线教学理念、重塑在线教学思维、提升在线课程研发水平。
五是制定课程评价新标准,形成更科学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理念是评价目的实现的前提。在线课程资源是中国高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事物,理应构建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以便于科学合理评估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学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环境,关注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价值观等,关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应及时反映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需求。只有持续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在线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得以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