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曹冬华 陈蔚琪 蔡艺友
(1.福建省东山县气象局,福建 漳州 363400;2.福建省漳州市气象局,福建 漳州 363000;3.福建省华安县气象局,福建 漳州 363800;4.福建省平和县气象局,福建 漳州 363700)
漳州地处福建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总体来看降水量充沛,但降水量的年际与季节变化大,季节性旱涝灾害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旱涝风险管理能力,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数对漳州地区的季节性旱涝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探索其预报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利用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等[1-5]对部分地区的旱涝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拟选用SPI指数[6-7]分析漳州市季节性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
本文研究数据采用了漳州1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91—2022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10个台站的平均值代表漳州市。
1.2.1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能够较好地反映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适用于月以上尺度相对于当地气候状况的旱涝监测和评估,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气象旱涝指标之一。采用SPI-3分析漳州市每个季度的旱涝变化特征,定义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次年2月。表1为SPI值与旱涝等级关系。
表1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与旱涝等级关系
1.2.2 干旱/洪涝站次比
干旱/洪涝站次比(R)为区域内发生干旱/洪涝发生站数占全部站数的比例,用来评价干旱影响范围的大小。本研究中结合漳州市县区站点个数,规定R≥50%时,表示有一半以上的站发生干旱,为全域性干旱。当20%≤R<50%时为区域性干旱,当R<20%为无明显干旱。
从图1可以看出,近30年漳州市春季SPI指数在-2.12~2.42之间,线性倾向率为-0.06/10a,极端旱涝事件均有发生,其中特旱年出现在2002年,特涝年出现在2006年。干旱频率为31%(共有10年偏旱),其中轻旱16%,中旱6%、重旱6%、特旱3%,洪涝频率为31%(共有10年偏涝)、轻涝19%,中涝6%、重涝3%,特涝3%。
图1 漳州市春季SPI指数年际变化趋势
从年代际变化上看,1990sSPI平均值0.19,有2年偏旱(1年重旱,1年轻旱)、4年偏涝(1年中涝,3年轻涝);2000sSPI平均值-0.11,有4年偏旱(1年特旱,3轻旱)、2年偏涝(1年特涝,1年轻涝);2010sSPI平均值0.08,有2年偏旱(1年重旱,1年中旱)、4年偏涝(1年重涝,1年中涝,2年轻涝);2020s前期,有2年偏旱(1年轻旱,1年中旱)。总体上看,1990s和2010s春季偏涝,2000s和2020s前期偏旱。
根据漳州市各地春季各等级旱涝频率分布(见表2)可知,漳州各县区春季的干旱频率为24%~35%,平均为31%,其中云霄、龙海最高,南靖最低;轻旱频率为9%~19%,平均为16%,南靖最低;中旱频率为3%~19%,平均为8%,龙海最高,云霄次之;重旱频率为0%~6%,龙海、平和、东山未出现过重旱;特旱频率为3%~6%,西北部南靖、华安相对较高,其余各地相差不大。
表2 春季漳州各地各等级旱涝频率分布表
表3 漳州各季节旱涝站次比分布表
各地春季的洪涝频率22%~35%,平均为29%,云霄最高,南靖较高,漳浦最低;轻涝频率6%~22%,平均13%,南靖最高;中涝频率0%~16%,平均为8%,最高龙海,漳浦未发生过春中涝;重涝频率0%~13%,最低云霄,最高长泰,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特涝频率0%~3%,北部县区长泰、华安、南靖未发生过特涝,其余各县特涝均为3%,呈现北低南高的形势。
从干旱站次比来看,平均春季干旱站次比30.9%,多为全域性干旱,共发生8次,占干旱年份的25%,有4年干旱站次比达到100%,2008年以后全域性干旱次数明显增多,共发生6次;区域性干旱发生年份6年,占分析年份的20%;在2002年干旱强度最强,7个站出现特旱。从洪涝站次比来看,平均春季洪涝站次比29%,春季多发生全域性洪涝,共出现9次,占分析年份的28.1%,有4年洪涝站次比达到100%;区域性洪涝出现5年,占分析年份的15.6%;在2006年洪涝强度最强,有7站出现特涝。
从图2可以看出,近30年漳州市夏季SPI指数在-2.21~1.82之间,以0.43/10a的速度降低,说明夏季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其中特旱年出现在2010年,干旱频率为34%(共有11年偏旱),其中轻旱22%,中旱6%、重旱3%、特旱3%,洪涝频率为31%(共有10年偏涝)、轻涝13%,中涝9%、重涝9%。
图2 漳州市夏季SPI指数年际变化趋势
从年代际变化上看,1990sSPI平均值0.36,有1年偏旱(轻旱)、3年偏涝(1年重涝,1年中涝,1年轻涝);2000sSPI平均值0.41,有3年偏旱(1年中旱,2年轻旱)、6年偏涝(2年重涝,1年中涝,3年轻涝);2010sSPI平均值-0.48,有5年偏旱(1年特旱,1年中旱,3年轻旱)、1年偏涝(中涝);2020s前期,有2年偏旱(1年轻旱,1年中旱)。总体上看,2010s和2020s前期夏季偏旱,1990s和2000s偏涝。
漳州各县区夏季的干旱频率为24%~38%,平均为31%,其中东山、云霄最低,平和最高;轻旱频率为6%~22%,平均为14%,长泰、诏安最高,东山、芗城最低;中旱频率为3%~19%,平均为11%,南部和东部县区较低;重旱频率为0%~13%,平均为5%,龙海最高,云霄次之,漳浦、芗城未出现过重旱;特旱频率为0%~3%,各地相差不大,华安、南靖、平和、长泰等中北部县区未出现过特旱年。
各地夏季的洪涝频率为24%~40%,平均为31%,总体呈北高南低形势,华安最高,诏安最低;轻涝频率9%~25%,平均13%,呈北往南减少的趋势;中涝频率3%~19%,平均为11%,漳浦最高,长泰最低;重涝频率0%~9%,平均4%,龙海、云霄最高,东山未出现重涝年;特涝0%~6%,平均2%,长泰最高,南靖、云霄、漳浦、龙海未出现特涝年,其余各地相差不大。
从干旱站次比来看,平均夏季干旱站次比31.6%,多为全域性干旱,共发生10次,占干旱年份的31.3%,2020年干旱站次比达到100%;2009—2022年共发生全域性干旱7次,区域性干旱4次,表明2009年以后夏季干旱呈增加趋势;区域性干旱发生年份6年,占干旱年份的20%,在2010年干旱强度最强,5个站出现特旱。从洪涝站次比来看,平均夏季洪涝站次比30.9%,夏季主要为全域性洪涝和区域性洪涝,都出现8次,占分析年份的25%,有2年洪涝站次比达到100%,与夏季干旱相反,2009年之前,频发洪涝,18年间出现14次洪涝现象。
由图3可知,近30年漳州市秋季SPI指数-2.12~2.31之间,以0.057/10a的速度增加。极端旱涝事件均有发生,其中特旱年发生在1995年,特涝年发生在2010年和2016年,干旱频率为31%(共有10年偏旱)、轻旱16%,中旱9%,重旱3%,特旱3%,洪涝频率为24%(共有8年偏涝),轻涝9%,中涝9%,特涝6%。
图3 漳州市秋季SPI指数年际变化趋势
从年代际变化上看,1990sSPI平均值-0.27,有4年偏旱(1年特旱,2年中旱,1年轻旱)、3年偏涝(3年中涝);2000sSPI平均值0.09,有2年偏旱(2年轻旱)、2年偏涝(2年轻涝);2010sSPI平均值0.32,有2年偏旱(1年重旱,1年轻旱)、3年偏涝(2年特涝,1年轻涝);2020s前期,有2年偏旱(1年轻旱,1年中旱)。总体上看,1990s秋季和2020s前期偏旱,2010s偏涝。
漳州各县区秋季的干旱频率为24%~34%,平均为29%,其中云霄最低,龙海最高,其余各地相差不大;轻旱频率为9%~19%,平均为13%,龙海最高,芗城较高;中旱频率为3%~13%,平均为8%,华安最高,芗城最低;重旱频率为3%~9%,平均为6%;特旱频率为0%~6%,芗城最高,南靖、平和、漳浦、龙海未出现特旱年。
各地秋季的洪涝频率为18%~31%,平均28%,云霄频率最低,华安、诏安较低,呈现中部县区较高,南北部县区较低趋势;轻涝频率9%~19%,平均14%,南靖最高;中涝频率3%~16%,平均为7%,龙海最高,华安、云霄较低,南北部县区较低,中部县区较高;重涝频率0%~9%,平均4%,漳浦、东山最高,龙海、诏安、云霄未出现重涝年;特涝0%~6%,平均3%,平和、东山、漳浦未出现特涝年。
表5 秋季漳州各地各等级旱涝频率分布表
从干旱站次比来看,平均秋季干旱站次比29.1%,全域性和区域性干旱均发生8次,占研究年份的25%,1995年干旱站次比达到100%。从洪涝站次比来看,平均秋季洪涝站次比28.1%,秋季全域性及区域性洪涝均发生7次,占研究年份的21.9%,有4年洪涝站次比达到100%,2016年秋季洪涝强度最强,出现6个特涝站,4个重涝站。
由图4可知,近30年漳州市冬季SPI指数-1.72~2.44之间,以0.087/10a的速率增加。极端旱涝事件均有发生,其中特旱年出现在2008年,特涝年出现在1997年和2015年,干旱频率为34%(共有11年偏旱)、轻旱22%,中旱6%,重旱3%,特旱3%,洪涝频率为28%(共有9年偏涝),轻涝16%,中涝6%,特涝6%。
图4 漳州市冬季SPI指数年际变化趋势
从年代际变化上看,1990sSPI平均值0.33,有3年偏旱(轻旱),5年偏涝(1年特涝,1年中涝,3年轻涝);2000sSPI平均值-0.34,有3年偏旱(1年轻旱,1年中旱,1年特旱)、1年偏涝(轻涝);2010sSPI平均值0.09,有3年偏旱(1年中旱,2年轻旱)、2年偏涝(1年特涝,1年轻涝);2020s前期,有2年偏旱(1年轻旱,1年重旱)、1年偏涝(中涝)。总体上看,2000s和2020s前期冬季偏旱,1990s冬季偏涝。
各地冬季干旱频率相差不多,在28%~37%之间,平均33%,南靖最高,东山、漳浦、龙海较高,芗城最低;轻旱频率16%~28%,平均20%,华安最高;中旱频率3%~16%,平均10%,漳浦、东山最高,华安最低,总体上呈西北部县区低东南部高的趋势;冬季重旱频率0%~3%,特旱频率0%~3%,东山、诏安未发生特旱,其他地区均为3%。
漳州各县区冬季的洪涝频率为21%~31%,平均27%,总体呈北高南低形势;轻涝频率9%~19%,平均14%,漳浦最高;中涝频率3%~9%,平均6%,呈北高南低形势;重涝频率0%~6%,平和、漳浦最高,华安未出现重涝年;特涝频率3%~6%,南部和北部县区较高,中部县区较低。
从干旱站次比来看,平均冬季干旱站次比33.1%,多频发全域性干旱,出现10次,占研究年份的31.2%,有5年干旱站次比达到100%,2008年干旱强度最强,出现8个站次特旱。从洪涝站次比来看,平均冬季洪涝站次比27.8%,冬季多发全域性洪涝,出现9次,占研究年份的28.1%,有4年洪涝站次比达到100%,2015年冬季洪涝强度最强,10个县区均出现特涝。
(1)近30年漳州市春季整体有偏旱趋势,其中1990s和2010s偏涝,2000s和2020s前期偏旱;夏季整体往偏旱发展,其中1990s和2000s偏涝,2010s和2020s前期夏季偏旱;秋季往偏涝趋势发展,1990s秋季和2020s前期偏旱,2010s偏涝;冬季整体有偏旱的趋势,其中1990s冬季偏涝,2000s和2020s前期冬季偏旱。
表6 冬季漳州各地各等级旱涝频率分布表
(2)西北部是春旱低频区,南部为夏旱低频区,中东部和南部东山秋旱频率较高,冬旱西北部和东南部是冬旱高发区;南部为春涝高发区,南部是夏涝和冬涝的低频区,中部是秋涝的低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