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秋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人才振兴、农民现代化,在整个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和关键所在。吉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加快培育打造农业农村生产经营及二、三产业人才、大力引进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多项举措。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力有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线图”。该文件明确提出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金融业应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质效,保障粮食全产业链信贷投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持续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以金融服务创新促进信贷资金等金融要素和资源流向农村,进入乡村产业。可以说,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大力培养金融人才,对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金融人才支持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多年来,吉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够广泛,金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使得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农户及乡镇企业融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加大农村地区金融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有助于缩小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差距,对于打通乡村金融服务“最后100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1]。
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出台了农业全产业链提升等强农惠农政策,吉林省各地区积极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产业经营者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金融人才通过大数据对比以及上门实地考察,简化授信审批流程,为养殖产业经营主体提供灵活快速的贷款资金支持,通过整村授信、“活体授信、送贷上门”等模式,全方位促进养殖业授信地区信息、信用和信贷联动,有效降低养殖户融资成本,让产业经营者迅速获得资金支持,推动养殖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聚焦农业现代化目标,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商业银行金融人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对接客户,加强业务指导,青年优秀员工赴乡镇挂职帮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以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为例,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近几年涉农贷款金额不断增加。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20—2022年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涉农贷款金额
同时,金融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宣传和办理各种贷款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多次走进农资企业,问需解难,解决农户和农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县域乡村振兴业务带去了高效和有温度的资金支持。截至2023年3月末,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通过信贷直通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5 400万元,贷款余额3 868.95万元。
驻村金融专员不仅从产业上进行帮扶,同时还进行“智力帮扶”,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驻村金融专员通过关注乡镇村民的文化生活体验,深入考察、了解帮扶地区的生产生活所需,为帮扶地区搭建文化展示平台。2022年,东北证券公司出资协助帮扶地建设乡间休闲角、敞开式磨坊、老物件展览室以及中草药材馆等,促进了当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2]。
除此之外,驻村金融专员到贫困村担任驻村专员,走村进屯入户,建立金融惠民微信群,在所驻村深入开展“防金融诈骗”“反假币”和“科学理财”等金融知识宣讲活动,深入挖掘贫困村的历史及文化,例如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驻村金融专员参与编写反映贫困村历史文化的书籍——《村落印记》。
目前,吉林省部分地区乡村金融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第一,农民金融意识淡薄,认为到金融机构的借款流程复杂,且资金需求不大,主要考虑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由于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部分农户认为没有必要购买相应的金融产品来进行风险规避,宁愿自己承担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损失,也不愿意购买金融产品[3]。第二,吉林省目前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种植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家庭承包方式,种植人群以50岁以上人员为主,中青年通过进城务工增加家庭收入,这使得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薄弱,农村地区金融信贷环境不佳,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较高。第三,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甚完善,商业流通体系尚不健全。银行在农村的服务范围有限,致使银行服务管理成本增加。
近年来,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吉林省各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针对数字金融人才的需求在增加。然而,目前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尚未具备针对性,具有数字化能力的金融人才也基本集中在吉林省大城市的各金融机构,吉林省部分乡村地区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数字金融人才在乡村地区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在吉林省开设金融学专业的各高校中,由于受到教育资源及其他限制性因素,金融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农村金融人才需求。与城市金融环境显著不同,农村金融领域对于金融人才需求存在差异。农村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金融等领域相关知识及业务技能,同时还要熟悉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等。虽然吉林省开设金融相关专业的高校性质多样,包括综合类、财经类院校、农业类等院校,具体如表1所示。然而,在金融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设计上,课程主要围绕金融工程、金融学、商业银行、保险学等传统金融学科,鲜有涉及农村业务的相关课程,学生对“三农”相关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4]。
表1 吉林省开设金融相关专业高校分类情况
金融人才流失是制约吉林省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城市快捷便利的生活环境相比,农村地区存在交通不便利、资源匮乏、生活条件落后等情况,缺乏吸引人才的薪资待遇与发展前景,许多高校金融毕业生选择离开农村地区,前往城市金融机构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即使商业银行通过设置乡村见习行长、培养储备村级后备人才、选拔驻村专员等方式增加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人员,很多金融专员只是将其当作历练自己、增加工作经验的渠道,等机会合适时,还是会选择前往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出现金融专员更换频繁现象,从而导致很多工作出现中断、不持续的情况。
一些商业银行在过去帮扶经历中存在开头容易、收尾难的现象。因此,当前受政策、收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选派金融专员入驻帮扶地区,实施长久性发展举措时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这使得金融专员在实践中更倾向时间短、特征明显,具有一定亮点的帮扶项目。从实践效果看,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地,例如,玉米的生产周期短于一年,资金回笼较快,且涉及客户数量较多,因此金融专员更倾向类似的项目,这使得每年的春耕备耕贷款成为帮扶的主流,无论是金融专员还是对应的金融机构也更能从类似的项目中获得益处;但对于在后期需要持续关注的产业项目,比如畜牧业的规模养殖、花卉种植、人参培育等,因项目时间较长、金融专员人员调动等因素,使得类似产业难以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撑,导致产业不能持续发展。帮扶项目“重短轻长”的现象,不利于帮扶地区长远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群众对金融机构的认可度。
第一,提升农户金融认知水平。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各乡镇、村级政府合作,针对农村地区居民及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例如,可采取线下讲座、线上广播或者自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服务,提升农户对金融知识的接受程度[4]。第二,地方政府应积极促成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地方产业应增强市场意识,根据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又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加以有机融合,使金融信贷服务有所支撑,扩大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第三,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下沉,深入农村地区的公路、水利、网络等重点领域,加强与政府及当地重点企业的合作,逐步开发支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产品,从而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2.1 构建复合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金融人才助力吉林省乡村振兴,高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复合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设计,高校应将农村金融岗位实际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及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了解乡村金融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通识知识、创新意识等。
4.2.2 建立复合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为使金融人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高校可以建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绩效评价与质量反馈机制。建立就业信息采集系统,并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记录,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增强金融人才的适用性。
4.2.3 增强政府政策保障及金融行业支持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给予高校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可给予学校专项资金或对学生减免学费、奖学金等,鼓励学校进行改革与创新。高等院校与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高校教师与金融机构业务骨干共同承担订单班的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素质优秀、扎根农村的金融人才。通过高校、政府、金融行业等多方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使高校人才能够精准服务“三农”,助推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一,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与晋升空间。为吸引优秀的金融人才服务农村地区,政府有关部门与金融机构都应制定合理的政策与方案,从而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资福利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二,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应持续提高金融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与城市金融机构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鼓励自有金融人员能够学习先进的金融思维,完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第三,创建人才引进平台,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发展需要,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人才招聘信息,让更多的人才留意乡村发展所需,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为加快吉林省乡村振兴的进程,金融机构可以建立接续的帮扶机制,既有利于帮扶对象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也使得金融人才能够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尽快熟悉业务,深入开展工作,提升工作成效。第一,金融机构应做到精准选派,注重从各级分支行及营业网点中选择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使不同级别的行内人员做到下沉乡村。第二,为了鼓励帮扶人员,金融机构应建立合理的选派考核制度,将选派金融专员入驻乡、屯等一线地区工作纳入党建或人事考核系统。第三,金融机构要建立完善的帮扶机制,对于帮扶地区及人员、项目等具体内容,金融机构要建立完整的帮扶信息录入系统,使得所有信息能够得以完整录入和保存,避免因个人问题造成帮扶信息缺失,从而阻碍帮扶工作的推进[5]。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是促进吉林省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围绕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产品结构、服务方式、信贷管理流程、风险控制等模块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普惠目标,并激活乡村资源助力农民增收,让金融成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对于推进吉林省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机构与高等院校是金融人才的主要来源。金融机构通过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人才供给,丰富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的类型,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高等院校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服务吉林省“三农”工作,进而加快推进吉林省乡村振兴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