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琳洁 张岱烨
摘 要:碳达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目标势必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劳动收入份额的视角探讨碳达峰压力的收入分配效应,构建数理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碳达峰压力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在替换核心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果仍相对稳健。资本深化是碳达峰压力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重要的渠道机制,企业通过資本深化以应对碳达峰压力,进而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异质性检验表明,碳达峰压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仅在高资本密集度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对于充分理解碳达峰压力背景下企业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保障劳动收入份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碳达峰压力;资本深化;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4)02-0039-07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4.02.004
一、引言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统筹协调好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中国前进道路上的重要努力方向。“双碳”目标是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一场根本性变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国统筹”,对各级政府形成目标倒逼的总体安排,使之面临越发收紧的碳达峰政策压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面对上级部门下达的碳达峰要求,最终将会通过各种渠道把压力传递给企业,清洁生产成本和排放治理成本的增加使企业调整自身生产经营模式,改变劳动与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最终会带来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持续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是让劳动者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红利的重要保障。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那么,在中国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过程中,碳达峰压力对企业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到底存在怎样的影响?资本深化作为企业投资发展过程中调整要素结构、推广新机器和新技术以应对成本变化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过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我国统筹实现碳达峰要求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梳理与评述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为社会供给商品的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下,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城市碳达峰任务压力更大,政府必然要对企业的生产活动施加必要的生态环境条件约束。虽然已有少数学者关注到碳达峰压力对盈余管理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王少华和张雯菁,2023;马文杰和胡玥,2022)[1,2],但在收入分配方面仍留下了拓展研究的空间。此外,绿色发展与企业行为领域的部分文献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面对绿色转型要求,企业既可以主动作为,也存在被动转型。选择主动作为的企业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释放绿色信号、加快技术革新而获得市场认可,有效改善经营业绩(车德欣等,2023)[3]。就被动转型的企业而言,绿色发展压力从政府传导到企业,在环境规制要求之下企业不得不对自身生产经营做出调整。遵循成本说认为环境规制使企业将原本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用于环境治理、流程优化等非生产性活动,对企业技术升级产生阻碍,不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绩效(沈坤荣等,2017)[4]。而波特假说认为一定的环境规制存在创新补偿效应。企业面临环境约束时,可以通过调整生产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对额外的环境成本进行弥补(李虹和邹庆,2018)[5]。不难发现,虽然已有文献从绿色发展角度对企业行为展开了研究,但是大部分文献并未从碳达峰压力传导的角度探讨企业行为变化。
实现居民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可以确保广大人民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对实现公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为了更好地破解收入分配不公的难题,已有文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在宏观因素方面,研究者们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贸易自由化等诸多要素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白重恩和钱震杰,2010;李仁宇和钟腾龙,2023)[6,7]。从微观角度来看,融资约束、工会作用、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企业内部要素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王希元等,2023;魏下海等,2013)[8,9]。然而,在应对碳达峰压力的过程中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如何调整变化尚未得到充分关注。部分学者在环境规制与劳动收入份额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关于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果,研究者们并未达成一致。李颍和胡榕(2023)[10]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带来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显著提高。范源源和李建军(2022)[11]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显著降低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国有企业和经营风险较大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胡斌红和杨俊青(2020)[12]依托中国工业行业和省级数据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存在U形关系。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明确了全国层面的碳减排目标,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和上级单位环保考核要求下,地方政府有较强的动力依靠“有形手”引导辖区内企业减少碳排放(林婷和谌仁俊,2021)[13],由此,碳达峰压力由地方政府传导至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碳达峰压力,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绿色专利等方式来改进生产技术(马文杰和胡玥,2022)[2],实现碳减排,使企业无形资产增加;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购置新型机器设备、添置环保处理机器来提高生产流程效率(黄赜琳和蒋鹏程,2023)[14],带来企业有形资产的增加。此外,碳达峰压力形成的约束本质上体现为经营成本的增加,从节流角度考虑企业也会通过精简员工的方式实现降本增效(刘英俊和李海风,2023)[15]。企业通过加大资本投入、降低劳动者参与生产与分配的比重,对原有的资本结构和经营模式产生冲击,投资的增长超过劳动力的增长,使资本劳动比不断上升,加深企业的资本深化程度,从而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林志帆等,2015)[16]。
从文献梳理情况看,虽然不少研究者关注到绿色发展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但是鲜有文献结合碳达峰的制度安排探究碳达峰压力的收入分配效应。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把碳达峰压力引入劳动收入份额的分析框架,建立一个包含碳排放成本的一般企业生产模型,推导出碳达峰压力、资本深化和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并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加以验证。第二,分析碳达峰压力對不同资本密集度以及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不同影响。
三、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在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碳达峰目标将会从政策端向企业传导,迫使企业采取手段提质增效以应对减排压力,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企业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因此,本文参考何小钢等(2023)[17]的理论模型,在一个包含劳动力和资本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中引入碳减排成本加以拓展。此外,其他假设主要包括:第一,在要素投入方面,企业使用资本与劳动两类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的生产要素。虽然技术也可能替代劳动,但是考虑到创新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变革并不会轻易出现。此外,即使技术要素存在短期调整的可能,购买专利等手段本质上仍是短期内企业增加资本投入的主要形式。第二,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方面,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碳达峰压力对企业的约束本质上体现为经营成本的增加,企业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要素投入量以应对新的生产条件。第三,在市场环境方面,要素市场处于非完全竞争的状态,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更高,相对价格更低(吴武林等,2020)[18]。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而前期优势产业发展带来资本积累(樊纲,2023)[19],使得资本相对劳动要素的价格进一步下降。
假设存在一个产量为[Q]的生产部门,生产差异化产品[q],其对这些产品的偏好表现出恒定为[θ]的替代弹性:
[Q=φ∈Ωq(φ)θ-1θdφθ-1θ,θ>1] (1)
其中,[q(φ)]为产品[φ]的需求量,[Ω]为该部门所有产品的集合。
生产一种单一产品的企业[i]面对不变价格弹性[θ]的需求函数为:
[Yi=ωipi-θ] (2)
其中,[pi]为产品价格,[ωi]为捕捉需求条件的参数。
假设该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必须投入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令其关于生产数量[x]的投入要素函数为[S(x)],则该企业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i=Aie01lnSi(x)dx] (3)
其中,[A]表示该企业的生产效率系数。
随着碳达峰压力增加,假定生产量中[x∈[0,ui]]的部分是企业愿意并且可以被新增资本投入(例如购置机器设备、购买绿色专利等)替代的生产量,剩余部分[(ui,1]]则只能由劳动力完成。在此处,[ui]衡量该企业生产中可被资本替代的最大生产量。
在上述假定下,可以将该企业的投入要素改写为:
[Si(x)=kiui,x∈[0,ui]li(1-ui),x∈(ui,1]] (4)
在这里, [ki]和[li]分别代表生产[Yi]所需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ri]和[w]分别代表资本的价格和劳动力工资。
结合式(3)可得:
[Yi=Ai(kiui)ui(li1-ui)1-ui] (5)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购置先进设备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自身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碳达峰压力([P])作进一步分析,假定碳排放成本以碳税形式反映在生产成本中,即政府对企业碳排放量进行征税,碳税表现为碳达峰压力的函数[α(P)],碳达峰压力越大,则碳税越高。碳排放量([βYi])可以表示为企业产量的函数,则碳排放成本表示为:
[C=α(P)×βYi] (6)
在以上考虑下,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函数形式发生变化:
[maxki,lipiYi-riki-wli-α(P)×βYi] (7)
结合式(2)和式(5),得到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为:
[wli=(1-1θ)(1-ui)(pi-α(P)×β)Yi] (8)
[riki=(1-1θ)ui(pi-α(P)×β)Yi] (9)
经过以上分析,本文将劳动收入份额定义为:
[LS=wlipiYi=wliriki+wli] (10)
进一步结合式(8)和式(9)可以得到:
[LS=(1-1θ)(1-ui)(pi-α(P)β)pi] (11)
由此可以看出,在价格不变的假设下,碳达峰压力的增加一方面通过提高式(11)中[α(P)]与[β]的乘积使劳动收入份额减少,另一方面通过提高[ui]降低劳动收入份额。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1:
H1:碳达峰压力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资本劳动比反映出企业资本深化程度。根据式(8)与式(9),可得到资本劳动比为:
[kili=ui1-uiwri] (12)
由式(12)可知,[ui]的提高,会使得该企业资本劳动比不断增加,即企业资本深化程度提高。将式(10)做进一步变化得式(13):
[LS=1riw×kili+1] (13)
考察式(12)和式(13)可以发现,资本劳动比的提升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
H2:碳达峰压力提高企业资本深化程度,进而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四、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一)模型设计
为了考察碳达峰压力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如下基准模型:
[LSi,t=β0+β1CPi,t+αX+δi+ηt+εi,t] (14)
其中,[LS]为被解释变量劳动收入份额,[CP]为核心解释变量碳达峰压力。[X]为控制变量向量组,[δi]和[ηt]分别为企业效应和年份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设定
1. 被解释变量:劳动收入份额(LS)。借鉴江轩宇和朱冰(2022)[20]的构造方式,使用要素成本法计算增加值,采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衡量劳动收入份额。
2. 核心解释变量:碳达峰压力(CP)。在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城市资源禀赋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城市面临不同的转型压力。学者多以碳排放平均增速衡量碳达峰压力,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碳排放量与自身碳峰值的距离,体现出目标完成的难易程度,但是仅以碳排放增速作为代理指标仍相对粗糙。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特征,本文从碳排放增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保障四个层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测算碳达峰压力。碳排放增速方面(正向指标),采用城市过去四年碳排放平均增速衡量(马文杰和胡玥,2022)[2],增速越大则碳达峰压力越大;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衡量(负向指标),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自然会出现碳达峰,降碳压力减小;能源结构以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衡量(正向指标),根据全社会用电量、煤气天然气供应量和液化石油气供应量折合出标准煤并进行计算(崔炜等,2023)[21],煤炭消费占比越大则降碳压力越大;资金保障以金融发展水平衡量(负向指标),采用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值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为降碳提供保障,减轻碳达峰压力。
3. 控制变量。参考詹新宇等(2023)[22]的研究,对公司层面因素进行控制:(1)资产负债率,即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2)企业规模,即企业总资产的对数;(3)股权集中度,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现金流水平,即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和总资产的比值;(5)董事会独立性,即独立董事数量与董事会人数的比值;(6)企业成长性,即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率;(7)盈利能力,即资本回报率;(8)上市年龄,即当年与上市年份的差额;(9)股权制衡度,即第二到第九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15—2021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考慮到中国于2015年6月向联合国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为——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正式提出碳达峰概念并向国际社会作出政策宣示和行动承诺,本文的时间窗口起始年份确定为2015年。本文数据处理情况如下:(1)剔除了ST和ST*的企业;(2)对连续变量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3)剔除变量缺失的样本;(4)碳排放数据来自全球环境研究中心(Center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提取了中国范围的栅格数据并汇总成中国各城市的CO2总排放量面板数据。企业层面变量来自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城市层面变量数据来自EPS全球统计数据库。
五、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理模型所提出的假设加以验证,根据基准回归模型的设定展开实证分析。在表2中,第(1)和第(2)列分别为混合回归和双边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面板设定F检验和豪斯曼检验的结果均显著拒绝原假设,因此,双边固定效应模型有更佳的解释力度。城市碳达峰压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明显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碳达峰压力每增加1个单位,劳动收入份额降低0.0479个单位。在N→∞的情况下渐近有效的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能够获得控制异方差和自相关的一致标准误,故而在第(3)列中本文采用此方法进行回归。可以看出,核心解释变量系数与列(2)保持一致,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标准误变为原来的一半。面对碳达峰压力,企业为了降本增效会调整自身的劳动投入,最终降低企业员工的劳动报酬。
(二)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本文在表3中对前文结果的稳健性展开检验并讨论内生性问题。在第(1)列中改变劳动收入份额的代理指标,采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和营业总收入的比值(LS_a)衡量被解释变量(王雄元和黄玉菁,2017)[23],指标替换后碳达峰压力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此外,本文对核心解释变量也进行了替换, 在第(2)列中以城市财政压力度量资金保障,采用熵值法重新计算碳达峰压力(CP_a),可以看出这一代理指标在10%的水平上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与前文结果保持一致。
由于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问题会带来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尝试寻找有效的工具变量对此加以克服。城市产业发展,特别是企业生命周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提出运输成本是影响早期工业企业选址的关键因素,地形条件好的区域运输便利性更高。随着地形起伏度的提高,人员、物资、信息等与外界的交流减少,许多社会经济活动难以开展(敬博等,2020)[24]。因此,城市地形起伏度越小,早期越具有发展工业产业的良好基础,而工业化的进程直接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地形起伏度并不直接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变量,但是由于这一指标不随年份变化,因此,本文将其与全国邮政业务总量构造交互项作为工具变量(IV)。从第(3)和(4)列的结果来看,工具变量与碳达峰压力显著负相关,符合前文对工具变量的分析逻辑。Kleibergen-Paap rk LM和Kleibergen-Paap rk Wald F统计量显示工具变量通过不可识别和弱工具变量检验,采用2SLS估计的结果表明控制内生性问题后,碳达峰压力仍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
(三)机制分析
前文提出在面对碳达峰压力时,企业会通过购买新机器设备、引进新技术加速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在表4中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该机制做出检验。借鉴郑明贵等(2022)[25]的指标度量方法,采用扣除房屋建筑物后的剩余固定资产净值与员工总数的比值的对数作为资本深化(K1)的代理指标,不包含房屋建筑物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企业面对碳达峰压力时在机器设备和技术投入方面所进行的努力与整体要素结构的调整。此外,增加研发资本投入开发节省劳动力的技术是企业增加资本投入的重要形式,采用研发支出合计与员工总数的比值的对数作为资本深化的另一个代理指标(K2)。从表4中第(2)和(4)列结果可以看出,碳达峰压力对资本深化在10%的水平上显著,第(3)和(5)列结果显示资本深化的影响至少在1%的水平上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表明资本深化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碳达峰要求势必将减排压力传导至企业,公司在碳减排压力下需要调整自身经营战略。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上升和人员薪资水平的提升,企业倾向于采用资本代替劳力,以资本深化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应对减排任务。
(四)异质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碳达峰压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特点,本文分别从企业资本密集程度高低和产权性质两个方面展开异质性检验。从资本密集度角度看,这一指标的高低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差异,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在资源、能源方面投入更大,进而会导致更高的碳排放。因此,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相較于资本密集度低的企业面临更大的碳减排压力,在碳减排方面采取的行动也会更为激进,更有动力使用新技术、新机器来替换原有生产线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资本深化程度,从而使得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下降。本文根据资本密集率(总资产/营业收入)把企业样本按照年份划分为资本密集程度高、低两组进行分组回归。从产权性质来看,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不仅需要创造经济价值,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需要率先响应碳达峰政策作出表率;此外,作为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大户,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因此,也会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压力,其更有动力和动机推动自身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低碳化,增加设备等资本的投入份额。同时,由于地级市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实施细则尚未完全出台,对非国有企业暂未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约束,因此,碳达峰压力对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表5第(1)和(2)列结果表明,碳达峰压力显著降低了高资本密集度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在5%的水平上通过统计检验,低资本密集度企业样本不显著。第(3)和(4)列结果表明,碳达峰压力对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系数虽然也为负,但并不显著。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聚焦于碳达峰压力的传导如何影响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构建数理模型并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碳达峰压力负向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采用2SLS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相对稳健。第二,企业通过资本深化以应对碳达峰压力,进而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第三,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碳达峰压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仅在高资本密集度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这对于充分把握碳达峰政策的影响,深入理解在面对碳达峰压力时企业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做好碳达峰压力评估,突出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联动性。第一,完善绿色转型配套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绿色融资成本。第二,注重政策实施的连贯性与协同性,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做好社会保障“兜底”工作,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给予失业人员基本保障,处理好碳达峰压力与劳动收入之间的关系,避免碳达峰目标对就业市场的冲击。第三,合理评估不同工作岗位的变动趋势,对就业的结构性需求做好预判,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开展技能培训、组织招聘会等活动。
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实现稳定过渡,避免转型过程中“发力过猛”。第一,国有企业在承担“稳就业”责任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有效模式以驱动绿色转型,切实履行减排责任,转型发展的步子既要快又要稳,努力发挥其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高资本密集度企业作为减排主力,要把握好转型的速度和力度,以渐进式转型逐步推进,降低转型过程中的不利影响。第三,企业内部有计划地做好在职人员培训与技能训练,提高劳动与资本的适配程度,降低转型过程中不必要的摩擦。
参考文献:
[1]王少华,张雯菁.助力还是阻力?“碳达峰”压力与企业盈余持续性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06).
[2]马文杰,胡玥.地区碳达峰压力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碳排放增速的研究 [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2,36(04).
[3]车德欣,丁子家,张玲.点绿成金:企业绿色转型与主业业绩 [J].学习与实践,2023,(09).
[4]沈坤荣,金刚,方娴.环境规制引起了污染就近转移吗? [J].经济研究,2017,52(05).
[5]李虹,邹庆.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 [J].经济研究,2018,53(11).
[6]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 [J].世界经济,2010,33(12).
[7]李仁宇,钟腾龙.自由贸易协定的劳动收入份额效应:基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实证研究 [J].国际商务研究,2023,44(01).
[9]王希元,傅帆,陈明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J].金融与经济,2023,(04).
[9]魏下海,董志强,黄玖立.工会是否改善劳动收入份额?——理论分析与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 [J].经济研究,2013,48(08).
[10]李颖,胡榕.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06).
[11]范源源,李建军.绿色信贷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力资源与信贷资源再配置视角[J].经济评论,2022,(03).
[12]胡斌红,杨俊青.环境规制与劳动收入份额:可以实现双赢吗 [J].财经科学,2020,(02).
[13]林婷,谌仁俊.绿色政绩考核与地方环境治理——来自环保一票否决制的经驗证据 [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04).
[14]黄赜琳,蒋鹏程.数字低碳之路:工业机器人与城市工业碳排放 [J].财经研究,2023,49(10).
[15]刘英俊,李海风.环境规制与企业劳动雇佣——基于新《环保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J].产业经济研究,2023,(04).
[16]林志帆,赖艳,徐蔓华.货币扩张、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理论模型与跨国经验证据 [J].经济科学,2015,(05).
[17]何小钢,朱国悦,冯大威.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收入份额——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J].中国工业经济,2023,(04).
[18]吴武林,李顺辉,李婷.要素相对价格扭曲程度及其区域差异收敛性 [J].社会科学研究,2020,(02).
[19]樊纲.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 [J].管理世界,2023,39(02).
[20]江轩宇,朱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J].经济学(季刊),2022,22(04).
[21]崔炜,满延春,杨汝岱.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与“碳中和” [J].消费经济,2023,39(05).
[22]詹新宇,张榕芳,徐丹丹.负重前行:经济增长压力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视角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10).
[23]王雄元,黄玉菁.外商直接投资与上市公司职工劳动收入份额:趁火打劫抑或锦上添花 [J].中国工业经济,2017,(04).
[24]敬博,李同昇,温伯清,成文浩.基于地形因素的秦巴山区人口-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J].地理科学, 2020, 40(05).
[25]郑明贵,董娟,钟昌标.资本深化对中国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J].资源科学,2022,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