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地苯醌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3-23 02:18王浩王立超王博文王艳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2期
关键词:艾地苯醌线粒体

王浩 王立超 王博文 王艳莉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一种记忆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组织血液循环不畅、脑部缺血缺氧、脑血管病变及出血性卒中等,可引起脑机能衰退,伴随着记忆、认知及行为功能障碍[1~2]。随着脑血管病发病人数的不断增加,VD 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目前治疗VD 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早期的有效诊断和积极治疗可较好地控制病情进展,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神经心理干预、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等,目前仍以药物干预为主,以减少患者功能退化、控制VD 进展、改善患者预后[5~6]。奥拉西坦是临床治疗VD 的常用药物,属脑代谢赋活剂,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具有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等作用,有助于患者脑部功能的恢复。艾地苯醌是一种线粒体靶向治疗药物,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脑保护剂,是唯一能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线粒体的药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同时可以激活线粒体功能,改善脑功能代谢和障碍,对多数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7]。本研究选取医院收治的82 例VD患者,采用艾地苯醌与奥拉西坦两药合用治疗,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治疗方案不同将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82 例VD 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 例。对照组24 例男性,17 例女性;年龄52~77 岁,平均(65.28±5.68)岁;病程2~10年,平均(5.79±1.65)年;合并症:高血压32 例、糖尿病15 例、高脂血症16 例。观察组22 例男性,19 例女性;年龄53~78 岁,平均(65.86±5.43)岁;病程3~12年,平均(6.15±1.54)年;合并症:高血压23例、糖尿病14 例、高脂血症18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0YRH-1437)。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8]中相关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3)为初次治疗,诊断前未曾服用过促智、抗痴呆药物;(4)患者及监护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2)伴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精神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吞咽异常者;(3)合并心、肝、肾功能损害者;(4)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降压、降糖、降脂等常规药物。对照组服用奥拉西坦胶囊(国药准字H20030037)治疗,2 粒/次,3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地苯醌片(国药准字H10970363),于餐后口服,30 mg/次,3 次/d。两组患者均遵医嘱连续治疗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考察患者定向、注意、记忆及计算功能,包括11 个问题,满分32.5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语言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等5 项问题,该量表测试分数与文化水平呈正相关,根据文化水平来划分分数区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4分,小学文化程度≤20 分,文盲≤17 分,满分为30分。显效:MMSE 评分提高>20%,HDS 评分≥31 分或提升≥10 分;有效:MMSE 评分提高12%~20%,HDS 评分为22~30 分或提升6~9 分;无效:MMSE评分提升<12%,HDS 评分<21 分或提升<6 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2)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 速度离心10 min,冷藏放置,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3)氧化应激水平。采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的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4)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测注意力与集中力、执行功能等8 项,满分为30 分,评分与认知损害呈负相关,采用MMSE、HDS、MoCA 评估两组患者认知功能。(5)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内出现的腹泻、轻微头晕头痛、困倦乏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MMP-9、BDNF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MMP-9 水平较低,BDNF 水平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对比(±s)

BDNF(ng/m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nMMP-9(pg/ml)治疗前治疗后41 41 t P 34.14±3.24 33.82±3.41 0.436 0.664 28.47±2.83 23.26±2.51 8.819 0.000 24.66±2.69 25.35±2.93 1.111 0.270 30.52±3.06 35.64±3.49 7.063 0.000

2.3 两组氧化应激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NO、SOD、MDA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NO、MDA 水平较低,SOD 水平较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氧化应激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氧化应激水平对比(±s)

MDA(nmol/m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nNO(μmol/L)治疗前治疗后SOD(U/ml)治疗前治疗后41 41 t P 114.89±12.11 115.79±12.37 0.333 0.740 94.25±9.51 88.67±9.58 2.647 0.010 85.23±8.52 85.15±8.44 0.043 0.966 116.44±11.80 124.02±11.56 2.938 0.004 3.44±0.75 3.43±0.80 0.058 0.954 2.59±0.61 2.03±0.52 4.474 0.000

2.4 两组相关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HDS、MMSE、MoC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HDS、MMSE、MoCA 评分均较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相关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相关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分,±s)

MoCA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nHDS治疗前治疗后MMSE治疗前治疗后41 41 t P 14.71±2.05 14.62±1.67 0.218 0.828 22.41±2.29 24.65±2.55 4.185 0.000 15.76±2.54 16.31±2.38 1.012 0.315 20.47±3.24 23.13±3.32 3.672 0.000 18.23±1.34 17.94±1.41 0.955 0.343 21.53±1.43 24.81±1.95 8.685 0.000

2.5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VD 主要是脑血管病变或血管危险因素引起脑损害所致的痴呆,患者主要表现出记忆力进行性下降、认知功能衰退等症状。中老年人是其高发群体,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重,VD 发病率逐年攀升,现已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9~10]。随着对VD 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学者认为VD 发病机制主要是胆碱能传导通路受损,脑血管供给脑实质的氧气和营养减少,导致胆碱能神经末梢丢失,甚至出现脑细胞死亡[11]。有研究显示,脑组织缺氧会导致脑局部形成大量的过氧化氢、超氧化物及自由基等,这些生成物会对线粒体膜造成损害,大大增加了线粒体膜的通透性,从而释放出兴奋性递质,加之多种生物酶失活、溶酶体膜裂解、神经元自溶等,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行动能力及沟通能力下降等[12~13]。故对于VD 患者的治疗应以延缓病情、抑制功能损害、恢复患者认知功能为主。

奥拉西坦为痴呆患者常用治疗药物,为吡咯烷酮衍生物,其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吸收,入血后能迅速分布到全身体液,进而促进磷酰乙醇与磷酰胆碱反应,刺激并增加大脑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以提高机体代谢,发挥保护脑细胞、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同时,该药物作用机体后,药效消除较迅速,在48 h 内约40%的原型药经尿液排出,且消除规律不受年龄影响[14~15]。MMP-9 作为一种高酶活蛋白,具有降解和重塑细胞基质的作用,作用于机体后会降解脑基质,进而损伤神经元,破坏血脑屏障,可应用于评测脑损伤程度,MMP-9 峰值浓度与脑损伤呈正相关。BDNF 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蛋白质,参与神经元再生及调控全过程,从而发挥其支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作用[16~17]。评价VD 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常用指标为NO、MDA、SOD,其中MDA 主要是通过脂质氧化反应生成,随着其浓度升高,可导致氧自由基失衡,促使SOD 水平降低,形成机体抗氧化受限,进而催化NO 产生,对细胞氧化应激、神经元造成损伤,引发患者认知功能障碍[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高,MMP-9 水平较低,BDNF 水平升高,NO、MDA 水平较低,SOD 水平较高,HDS、MMSE、MoCA 评分均较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艾地苯醌联合奥拉西坦治疗VD 的效果显著,有助于调节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利于改善患者智力状态和认知功能,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究其原因,艾地苯醌为脑代谢、精神症状改善药物,是线粒体辅酶Q10合成物,有与线粒体结构相似的醌环类,可改善脑缺血的脑能量代谢,改善葡萄糖利用率,使脑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产生增加,阻断其传递细胞载体,抑制脑线粒体生成过氧化脂质,激活线粒体呼吸活性,进而抑制脑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作用所致的膜障碍,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以减轻脑损伤。同时,由于该药侧链较短,可快速跨越辅酶Q10作用于细胞膜,提供高效能量,促进大脑微循环,可起到保护细胞膜、调控神经元发育生长、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20]。综上所述,艾地苯醌在VD 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痴呆程度,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艾地苯醌线粒体
1,2,4-三甲基苯氧化制备2,3,5-三甲基苯醌的技术进展
银杏叶胶囊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棘皮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线粒体自噬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草房子》第四章 艾地(五)
艾地苯醌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
对亚甲基苯醌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艾地苯醌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NF-κB介导线粒体依赖的神经细胞凋亡途径
线粒体研究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