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障碍及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2024-03-23 21:57张宁平赵坤安辉杨枝叶陈兴艳张云高凯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适应期节律疗养

张宁平,赵坤,安辉,杨枝叶,陈兴艳,张云,高凯

长期暴露于缺氧环境的高原人员,返回相对富氧平原环境后,机体须经历复杂的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逐渐恢复因缺氧等因素导致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代偿性变化,这个调节过程即为高原脱适应[1-3]。在此代偿调节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器质性病变,因个体差异表现出严重程度不一的临床症状,大多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无须治疗便可自愈,少数可能遭受身体机能损害,需要对症治疗[4]。高原环境引起的睡眠节律改变、情绪波动以及脱适应期头晕、肠胃不适等是导致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使疗养员出现不同程度入睡困难、睡眠中断和早醒等现象,不仅直接造成睡眠质量下降,还会间接影响疗养员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平衡,加重以疲劳、乏力为主要特征的脱适应症状和以焦虑、抑郁为特征的情绪表现[5]。脱适应期的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睡眠问题解决也随个体自我调适能力不同,一般会在下高原后的几天到几周内逐渐消退,身体经过逐渐调整后可恢复正常状态并适应新环境[6]。

1 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障碍的诱发因素

脱适应期睡眠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氧含量、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变化,个体的心理调适和应激能力差异,机体生物节律的改变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7]。

1.1 环境条件的改变 平原世居人群初上高原,面临氧气稀薄、气温变化大、空气湿度低等挑战,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感。长期缺氧会导致心肺超负荷做功和血液中氧气供应不足,从而损害大脑有关睡眠调节的功能,诱发呼吸不畅、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8]。气温变化大可能引发机体温度感知和体温调节障碍,从而影响睡眠时体感舒适性[9]。空气湿度低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喉咙干痒等不适感,进而影响睡眠质量[10]。机体通过自我调节逐渐适应高原环境所获得的睡眠适应性在脱适应期可能不再适用,并导致脱适应期睡眠质量下降,尤其出现入睡困难、易醒、睡眠浅等问题。机体适应高原环境需要一定时间,而脱适应期睡眠障碍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因此,了解和应对高原环境对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2 身心状态的失衡 心理失衡在脱适应期睡眠障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个体自我心理调试和应激能力差异,陌生地域、极端气候和工作压力、家庭牵绊等因素可能引起疗养员身心不适和情绪波动,表现出紧张、焦虑和不安状态。心理研究表明,机体在焦虑和紧张状态下常发生入睡困难、睡眠频繁中断及早醒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并逐渐发展为睡眠障碍[11]。长期睡眠障碍不仅造成机体适应能力下降和自我调节功能受损,同样影响脱适应期疗养状态。在脱适应期间,疗养员因脱适应症状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并干扰睡眠过程,从而进一步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和加重睡眠障碍。因此,心理干预和支持对帮助高原疗养员应对心理压力、克服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和促进消除脱适应症大有裨益[12]。

1.3 生物节律的变化 生物节律变化也是脱适应期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高原特殊环境可能通过改变疗养员的睡眠-觉醒节律、体温节律和激素分泌节律而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的警觉性和工作效率降低[13]。有研究发现,缺氧会导致睡眠-觉醒节律发生偏移,可能使疗养员白天感到昏昏欲睡而夜间难以入睡或睡眠频繁中断。环境温差大则主要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导致机体体温不稳定、波动范围增大和峰值提前出现等现象,而急剧变化的内环境同样影响睡眠质量[9]。此外,气候环境改变还可能通过改变皮质醇和褪黑素等激素的分泌节律而干扰疗养员睡眠状况和心理状态[13]。高原环境引发的生物节律变化可能是睡眠障碍的重要内因,加以调理有望改善疗养员脱适应周期和症状。

1.4 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环境、心理状态和生物节律变化外,个体基础睡眠质量、年龄、性别等因素同样影响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研究表明[3,14],那些本身存在睡眠问题的人群,睡眠质量因环境变化将持续恶化,更容易出现脱适应期睡眠障碍。年龄和性别作为机体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表现为年龄越大的个体或女性个体适应高原环境更慢,并伴随着更长的脱适应期和更严重的睡眠障碍。此外,饮食习惯和运动强度也与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相关联,饮食习惯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或肠胃不适,超负荷运动则不利于身心放松,都可能引起入睡困难并影响睡眠质量[15-17]。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和身心健康水平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睡眠状态,对于多措并举的康复手段治疗脱适应期睡眠障碍提供了重要启示。

2 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评测

评测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状况,是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和制定针对性康复治疗策略的重要依据,也便于科学分级分组和精细化管理以适应智慧疗养的发展趋势。

2.1 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评测方法 客观仪器监测和主观量表评测是评估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常用方法。客观监测利用多导睡眠仪、脑电图和睡眠呼吸仪等设备,记录分析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的各项指标[18]。多导睡眠仪使用多通道脑电图、心电图、眼电图、肌电图等传感器,通过测量大脑、心脏和肌肉的电活动以及眼球运动来监测睡眠状态[19]。脑电图通过记录大脑皮层电活动以及脑电波的频谱分布,反映睡眠的不同阶段和睡眠质量[20]。睡眠呼吸仪通过测量睡眠期间的呼吸频率、呼吸流量和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等指标,评估睡眠呼吸暂停症等睡眠呼吸障碍[21]。主观评测则是通过问卷调查或睡眠日志等方式,由个体自我报告睡眠质量、时长及主观感受,综合评估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和白天嗜睡程度等指标来判断睡眠状态[22]。常用的主观评测工具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睡眠障碍问卷(sleep disorder questionnaire,SDQ)和Epworth 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等。客观监测和主观评测结合运用可全面了解脱适应期睡眠特征和影响因素。

2.2 评估工具的优势与不足 各种评估工具对深入认识脱适应期睡眠状况和指导改善睡眠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个体差异大和影响要素多,评估工具既独具特色又存在明显短板,表现为不能兼顾生理指标和主体感觉,或者出现评估结果与实际精神面貌不吻合等情形,有必要综合考量、整体问效[19-22]。例如,睡眠器械可通过监测睡眠期间心电图和脑电波等生理指标,基于心脑组织活跃状态划分睡眠分期和睡眠结构,并生成各睡眠阶段客观、准确和连续的生理数据,有助于甄别适宜睡眠信号和干扰睡眠信号,对针对性调节生理指标信号改善睡眠状况提供科学依据,但限于当前专业设备和理论知识匮乏,数据分析耗时费力,难以大规模应用,适用于个案睡眠监测。睡眠量表通过个体报告自我睡眠评价和记录睡眠情况,包括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和日间状态等方面问题,以操作简单、普遍适用和成本低廉的方式汇集主观数据来评估脱适应期睡眠状况,再与个体体能状态和精神面貌等具体表现结合分析,对采取行为干预改善睡眠障碍具有借鉴意义,但过于依赖个体记忆和自我感觉,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差和信息失准,适用于大样本睡眠评价。综合考虑研究目的和资源限制,合理选择、组合评估工具才能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2.3 评估工具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改进 评估工具在帮助了解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状况,并为康复治疗提供指导的同时,其在实践应用中的不足表现也敦促评估工具改进革新,从而不断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开发超长待机、环境耐受的无感穿戴设备可监测个体一定阶段的睡眠状况并评价基础睡眠质量,可实时掌握其睡眠情况并及时调整改善。基于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可科学精准界定睡眠障碍人群,分析环境条件、生活习惯和个体生理差异等危险因素对睡眠状况的影响。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更加全面、准确的睡眠评估和诊断工具,可基于个体睡眠数据生成睡眠评估和个性化康复建议。还可通过与心理、生理等相关领域评估工具结合,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影响,提高评估工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评估工具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改进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了解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了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效果的提升。

3 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障碍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通过运用综合干预手段,减少或消除高原疗养员在脱适应期出现的睡眠问题,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3]。

3.1 康复治疗方法和作用 常见的睡眠康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光疗、睡眠规律调节等[17]。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适当的镇静类、催眠类和抗焦虑类药物来改善脱适应期睡眠状况,因存在潜在副作用和依赖性风险,需遵医嘱谨慎使用。行为疗法则通过睡眠卫生教育、睡前放松训练和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调整个体的行为和习惯来改善睡眠质量[23]。光疗是基于光照与生物节律的内在关系,采用人造或自然光源照射来调整个体睡眠节律[24]。睡眠规律调节则是通过调整入睡时间、起床时间和午睡时间等来建立健康适宜的睡眠习惯。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个体情况灵活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此外,音乐治疗、按摩疗法、中医理疗等辅助疗法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补充,对提升治疗效果大有帮助[17]。需要注意的是,康复治疗全程应严格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3.2 康复治疗对脱适应期睡眠问题的干预效果对高原脱适应期睡眠障碍疗养员行康复治疗有助于规律作息、稳定情绪和改善症状,对于消除睡眠障碍并加快度过脱适应期意义重大。张文等[25]对高原脱适应疗养员行常规疗养及联合健康管理和物理治疗的新疗养模式发现,相比仅行常规疗养的对照组,实验组疗养员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明显降低,一秒用力呼气容量和心脏指数明显升高,表明综合康复疗养可高效改善高原疗养员睡眠质量和心肺功能,提高整体身心健康状态。郑艳芬等[12]采取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和正念减压训练的综合心理干预策略对高原疗养员焦虑情绪调理和睡眠障碍改善展现积极成效,相比常规疗养组,心理治疗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韩麒智等[26]则采取阶梯适应的行为干预策略对脱适应官兵的失眠、疲劳等症状进行时间对照研究,发现阶梯适应使高原人群更好适应环境改变,对脱适应期失眠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鼓浪屿疗养院[27]则指出海滨景观疗养的行为干预模式可积极改善脱适应疗养员血液流变,对于间接改善疗养员心肺功能和睡眠状态具有重要辅助效能。这些干预手段可能通过帮助机体弱化环境应激、调适心理状态等方面改善睡眠问题。尚凯茜等[28]则利用右美托咪定镇静剂应对高原脱适应症状作出有益尝试,对于稳定疗养员脱适应期兴奋症状和焦虑情绪具有明显功效,对药物康复治疗睡眠障碍具有重要启示。此外,被报道分别改善血液微循环和缺氧耐受力的高压氧和一氧化氮治疗具有潜在恢复睡眠状态的功效[29-30]。运用康复治疗手段改善脱适应期睡眠障碍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3],但现有报道的治疗效果主要以主观量表的形式体现,康复治疗对有关睡眠质量的生理指标的检测、量化还需重点突破,以提供更为科学专业的理论指导。

3.3 康复治疗改善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机制探讨 脱适应期高原疗养员面临生理和心理双重适应过程,康复治疗通过加快恢复脱适应高原疗养员生理平衡和身心健康,消除敏感刺激、营造舒适环境来改善睡眠障碍。行为康复治疗通过规律日常活动、合理膳食搭配、调适环境条件(与生物节律相关的光照、温度等)等途径,帮助脱适应疗养员恢复正常作息和生物钟并建立正常的睡眠节律,保证入睡效率和睡眠时长[26-27]。心理康复治疗通过心理干预或疏导减轻高原疗养员焦虑和压力,积极调适心理防线、平复情绪波动、改善认知行为;物理康复治疗通过中低频辐射、经颅磁共振和按摩、推拿等手段帮助脱适应高原疗养员放松肌肉、活络经脉、缓解疼痛,均有利于降低入睡负担,提高睡眠质量[3-12]。药物康复治疗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神经兴奋使脱适应高原疗养员生理和心理平衡。镇定剂类药物通过结合GABAa 受体促进细胞膜对氯离子的通透性,从而抑制神经元兴奋性和降低个体对环境的敏感性,抗抑郁药物则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等快乐激素的氧化或重吸收,保持机体高昂情绪,助眠药物通过激活褪黑素受体促进褪黑素分泌来调节机体睡眠节律[31-32]。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循医嘱,仅作短期或紧急使用。总而言之,康复治疗通过规律行为、平衡心理、放松躯体和调节生理稳态等途径,帮助高原疗养员重新建立正常的睡眠节律并减轻身心负担,从而改善入睡状态和睡眠质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康复治疗的应用范围和效果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3.4 康复治疗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康复治疗对脱适应期高原疗养员普遍表现出的入睡困难、睡眠中断和早醒等睡眠问题的干预具有广泛适用性和积极改善效果,如通过行为干预调整睡眠区间延迟早醒,通过身心放松训练或药物辅助调适入睡状态,通过环境布设,尤其是减少声光等敏感源减少睡眠中断[33]。这些治疗方法可积极应对因基础疾病、水土不服和身心状态失衡的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障碍,帮助调整睡眠习惯,缓解睡眠困扰。然而,康复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康复治疗对于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干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不同,对康复治疗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实操时需要针对个体特点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其次,心理、行为和药物等形式的康复治疗对疗养员依从性要求较高,治疗效果评估受治疗对象表现影响较大。最后,睡眠障碍的诱发因素众多,要想取得良好成效既需要多种手段联合施治,又要求长期努力和适时调整。总的来说,康复技术治疗脱适应期睡眠障碍既是创新手段又有局限挑战,实践中要紧密结合个体特征、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全程跟踪问效和适时调整,在总结探索中丰富治疗手段和扩大应用范围,为脱适应期睡眠障碍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4 总结与展望

睡眠问题是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的普遍临床表现,睡眠质量的下降和睡眠障碍的发生不仅不利于疗养员维护身心健康,还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环境改变、心理失衡和生物节律变化是影响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重要因素。高原低氧、低温、干燥气候直接影响睡眠感受从而改变睡眠节律,疗养员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也会加重睡眠问题。监测仪器和评测量表等评估工具能够综合主客观数据量化睡眠指标,有效评估脱适应期高原疗养员睡眠状况,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健康管理、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等康复治疗手段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平衡激素分泌和提高心理素质等途径对改善睡眠质量和减轻睡眠障碍具有积极功效。但是,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障碍诱发因子多,评估结果和治疗效果受主体差异影响大,现有的治疗报道也停留于主观感受层面,有待进一步探索改进。

我国对于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限的研究报道对结果可靠性和普遍性留出质疑空间,大样本、多中心和长周期研究是全面了解脱适应期睡眠状况的影响因素和制定精准康复治疗的重要基础,对于总结睡眠障碍发生规律、提高研究可信度和广泛推广治疗策略必不可缺,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胞、动物实验深入探索有关睡眠问题的生理和心理信号激活、抑制的调控机制,将对药物康复治疗调节生物节律和改善睡眠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疗养员的睡眠问题和改善需求因人而异,个人心理调适和应激能力水平层次不齐,个性化康复治疗和精细化管理既是难点盲区又是重点方向,既对评估工具,尤其是客观监测设备提出了高效、精准和量化的要求,又强调康复治疗手段符合个人依从意愿,以便于长期坚持和适时调整。除此之外,机体睡眠功能受主体状态和客观环境共同影响,睡眠问题既是机体生理、心理紊乱的外化症状,又因外来刺激和自身应激失衡诱发,如食欲不振可能是睡眠问题的外在表现,刺激性膳食可能触发睡眠障碍。研究过程中既要将长期的睡眠问题与偶发的睡眠不佳现象区别开来,又要善于甄别睡眠问题的诱因与恶果,综合分析年龄、遗传等不可变因素和基础疾病、文化习俗等可变因素的影响,确实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总之,与运功能力类似,机体状态和客观环境的改变性决定睡眠状况的波动性,深入研究高原疗养员脱适应期睡眠问题,同样也需要高度关注疗养员整体身体机能和对环境改变的反应,进一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帮助疗养员改善睡眠质量、摆脱脱适应症状和投身工作实践。

猜你喜欢
适应期节律疗养
城池——三亚疗养度假酒店
机器人叮当要回地球疗养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森林疗养
如何应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适应期当中存在的问题
蚬木扦插苗人工幼林生长节律
特勤疗养人员体检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零适应期教育模式对双语师资培养的启示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