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而歌:阿昌族的武术与舞术

2024-03-23 03:05郑竣泽路云超黄聿豪
武术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阿昌族武术

郑竣泽 路云超 黄聿豪 武 帅

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1 阿昌族概述

阿昌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此外,保山地区的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其中,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九保等地是阿昌族最为集中的地方。阿昌族人口虽少,但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据尤中先生的 《云南民族史 》所录,史籍中早有“寻传蛮 ”“峨昌 ”“蛾昌 ”“萼昌 ”“阿昌 ”的信息记载。[1]“阿昌”这一称谓是在元末逐渐形成并正式确定的。先秦时期,为了躲避部落间的冲突与战争,居住在中国西南高原的古代氐羌族开始踏上了向西南地区迁徙的征程。据考证,这部分南迁的古人正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阿昌族祖先。他们进入西南地区后,与当地民族交融、共同繁荣发展,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之一。然而,历史的洪流中,氐羌族逐渐被划分为多个部落,到了唐代,部落的分化更为显著,其中一个部落就是阿昌族的先民部落。元代正式确定了阿昌族的名称和居住地。随后,在明朝时期,阿昌族的经济迎来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通过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的交流与互动,阿昌族人民掌握了耕种水田和打铁的关键技术,这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今天的阿昌族,仍然保持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他们是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阿昌族的武术

阿昌族武术种类繁多,有拳、棍、刀、矛等。棍术,分为单头棍、两节棍、三节棍等。刀术即舞刀,有双刀、单刀、关刀、剑等。阿昌族的武术文化不仅是一种防身术或者表演艺术,还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这些武术形式代表了阿昌族人民对于勇气、毅力和身体力行的价值观。通过练习这些武术,阿昌族人民提升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自我防御能力,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2.1 阿昌族的拳术

阿昌族武术中,拳术被称为“砍过”,并细分为公鸡拳、猴拳、十字拳和四方拳等。四方拳的特点是从中心开始,攻击四个角,形成一个四方形。这种拳法善于左攻右守,常常利用对手对左侧攻击的疏忽,以出奇制胜。而十字拳则从“十”字的一横起始,先打至中心,再按逆时针方向打至每一端,每次都要跳回中心,直至返回起始点。

2.2 阿昌族的棍术

在阿昌族,棍术被称为“晃赖过”。“猴子挑水拳”其实是棍术的一种,也被叫做猴棍。表演者会踢起一根长约一公尺的木棍,并立刻用右手抓住,左手则迅速捏住另一端,扛在肩上,模仿猴子的挑水动作。随后,表演者会进行一系列流畅的动作,包括舞棍、刺棍等,最后向观众致意。

2.3 阿昌族的刀术

阿昌族的刀术被称为“猫赖过”。阿昌族擅长打制刀具,还有舞刀的传统。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把长刀,男子在婚礼上也会身背长刀,展现自己的英勇。阿昌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学习武术,很多人精通刀术、棍术和拳术。在过去,阿昌族的土司都是武官出身,擅长武术。这些身怀绝技的阿昌族男子,曾经成功地抗击过英国侵略者和侵入滇西的日军。阿昌族的拳、刀、棍术,起势和收势时,都要抱拳或携器械向观众作揖,以示本人学艺不精,请高手包涵,这已形成规矩,否则要被人耻笑。阿昌族其传统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手工也异常发达,体现了阿昌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但就阿昌武术而言,并没有像“阿昌刀”一样为外人所熟知,阿昌族的民族传统武术资源其实很丰富,但由于传承链受阻使得阿昌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武术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武术的理论依据, 阿昌族武术缺乏理论的支撑,同时,书面记载的资料也很少。总体来看,阿昌武术想要长远发展就要像阿昌刀一样,“走出去”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大。

3 阿昌族的锻刀术

3.1 阿昌刀概述

铁是人类历史上使用过的最重要、最广泛的金属。云南在战国晚期就开始制作铁器,南诏时制铁技术已很发达,并以善于打制“良刀”而闻名,明清时期云南所产的户撒刀更是声名远播。户撒的阿昌族人民打铁、制刀的技术很高,打制的铁器经久耐用。特别是长刀、尖刀、砍刀、菜刀、剪刀、拒斥镰刀等锋利美观,以“户撒刀”著称于世,颇为附近傣族、汉族、景颇族、德昂族人民喜爱。户撒刀产于今天的德宏州陇川县阿昌族聚居的户撒乡,并以产地而得名,因是当地阿昌族所打制,故又称“阿昌刀”,阿昌语称“孟所帽”。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部分军队以在户撒驻守屯星,把打刀技艺传给阿昌族人,己有600 多年的历史。民间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阿昌族户撒刀还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萨刀”、甘肃省保安族的“保安刀”并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阿昌族的先民在唐朝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到了明代,户撒成为“兵工厂”。这期间,阿昌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户撒刀锻制工艺,在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时期生产达到鼎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经在缅甸组建过一支主要由景颇族战士组成的军队。每位战士都配备了一把名为“戈勒卡”的战刀,这种刀的样式相当独特。据传,在与拿破仑军队的一次交锋中,这把戈勒卡刀展现出惊人的威力,多次立下战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战刀是出自缅甸户撒地区阿昌族的著名刀匠之手。到1990 年,制作户撒刀的名师运用其独特的工艺,精心锻造了一把名为“九龙”的指挥刀,这把刀寓意着民族的腾飞与崛起。据说,这把九龙刀后来被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成为国家尊严与军队荣誉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户撒刀也逐渐由武器转化为配饰、收藏品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定情信物。

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现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约120 多个品种。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家至少有把长刀。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英姿。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个阿昌族人在幼年时会佩带一把小铜刀;长大后,小铜刀换成小军刀;恋爱的男青年会把一把小军刀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心爱的姑娘;而当他成年或成家以后,小军刀就换成长刀。

3.2 阿昌刀之工艺

阿昌族生产的户撒刀是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冲击、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今天的户撒刀逐渐发展成一种工艺品远销全国各地。自古以来,人们相信刀能驱恶辟邪,很多人家把造型威猛大方、制作精美的户撒刀作为 “镇宅之宝”。为迎合市场需求,阿昌族人民开始注重户撒刀的美化与装饰,刀鞘用名贵木材、银、白铜、牛角、牛皮等材料做成,上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飞燕迎春”“东方日出”“云中仙鹤”等浮雕图案,同时对刀柄也进行精心雕刻与装饰,上刻龙、虎、豹等兽头,并以宝石、琉璃、玛瑙等珠宝作为兽头的眼珠、含珠镶嵌其中。此外,大型的户撒刀还配有雕刻精致的刀座,使之成为一件精美昂贵的艺术品。户撒刀是中国仅存的较为古老的实战军刀,其生产历史悠久,有独特的淬火及夹钢、渗碳等钢材处理技术,以“柔可绕指、吹发立断、钢可削铁” 著称。锻造一把户撒刀,要经得住炉火的炙烤。近1000 度的炉温,反复敲打20000 多次,同时还要掌握好火候。只有时间温度都恰到好处了,再经千锤百炼方能成材。其中选材和淬火技艺尤为重要,选材不合适,怎么淬火也无法做出一把合格的户撒刀,淬火不当,再好的材料也会被浪费。[3]户撒刀为全手工打制,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下料、烧制、锻打、整形、淬火、打磨、錾花、装配等步骤。根据刀具不同的功能还会增加一些特殊的工艺。户撒刀刀柄及刀鞘也极其精美,选用银、黄铜、白铜、铝、角、木、皮等材质,装饰上则有刻花、描线、嵌宇、缠丝等多种手法。2006 年5 月,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户撒刀种类繁多,为各民族所喜爱,有景颇族、僳僳族最喜爱的背刀(长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区生产的藏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镰刀等近百种花色的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其中,又以户撒背刀优美古典外形和内在品质深受国内外手工工艺品收藏者青睐。户撒刀刀形奇特多样,上面多刻有龙凤及十二生肖等图案和“户撒”两字及工匠标志。工匠们还喜欢在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东方日出”等风格多样的图案并对刀柄精心镶嵌装饰,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户撒刀的名匠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记,可以通过标记来识别刀的质量和价格,更加有利于收藏。据说在阿昌族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女方家长在选女婿时,不仅要看女婿的人品德行,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会不会打刀。

4 阿昌族的大刀舞

4.1 大刀舞之概述

大刀舞是在阿昌族聚居的漕涧镇仁山村世代传承下来的展现阿昌族爱刀尚武习俗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的阿昌族民间舞蹈。它融武术和舞蹈艺术为一体。表演者以粗犷、豪放的演艺技艺,展现阿昌族自古以来就生性勇敢、无畏、善于进取的民族气魄和崇尚武艺的生活习性。大刀舞又叫“耍刀”,也叫“春秋刀舞”,是一种独人单刀舞蹈。表演者大多是一个身体强壮,手脚灵巧,然后经过传承人(师傅)专门训练的中青年男人。表演时,表演者身穿紧身服装,腰系布带,脚扎绑腿,手持一把锋利木柄弯刀,酷似史载三国时期关羽所用的那把青龙偃月刀,大刀舞表演越铁门坎、鱼跳龙门、飞向云宵、鹞子翻身、苍蝇搓脚、凤凰展翅、古树盘根、雪花盖顶、饿虎奔食、金蝉蜕壳、金猴上树、玉兔下山等12 套演艺动作。表演时有锣、大钹、鼓等打击乐器配合表演者的演艺动作进行打击演奏,使舞蹈表演更加欢快激烈,这就是舞蹈和武术融合的阿昌族大刀舞表演。过去,大刀舞表演活动主要在春节或庙会期间。因大刀舞深受观众喜爱,逐渐在各种节日和场合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阿昌族武术运动成为广大阿昌族群众锻炼身体与节庆文化仪式中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搞好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手段。1987 年云 南省参加全国第三届民运会德宏的运动员进行武术展演,表演了阿昌武术。从1998 年开始,云龙县在大理、怒江、保山结合部的漕涧镇举办10 天的“二·八澡塘会”,进行旅游和商贸交易,举行文艺活动,阿昌族大刀舞的精彩表演迎得了众多观众的喝彩。大刀舞不仅多次参加县里举行的文艺汇演,还参加怒江州“阔时节”表演,深得中外游客的赞赏。

4.2 阿昌新郎刀舞:幸福之路的护航仪式

在阿昌人的婚礼上,有一个独特而美丽的传统,那就是新郎要举起心爱的阿昌刀,举行“开路”和“驱邪”的仪式,寓意着新婚生活的幸福和美满。新婚当天早晨,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他们一起钻过一座漂亮的彩门,紧随其后的新郎迅速抽出腰间的长刀,双目炯炯有神,威风凛凛,在空中挥刀划出一个优美的圆弧,刀光熠熠生辉,仿佛在护送新娘进入彩门。进入彩门后,新郎又开始了精彩的刀舞表演,围绕新娘四周砍、斩、削、劈,寓意着用武艺来驱除邪魔,为新娘带来平安和幸福。其动作娴熟、姿态优美,雪亮的飞刀在空中翻飞,如同绽放的花朵,赢得人们称赞,这个仪式不仅展示了新郎的武艺和勇气,更象征着他今后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幸福生活。

5 阿昌族武艺传承情况

张立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承担起发扬“阿昌族武术”的重任。据了解,张立旺从小就跟着阿昌族的武术老师学习武术,学习阿昌春秋刀法、阿昌奇门棍棍术的套路,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坚持,对阿昌族传统武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一直致力于发扬阿昌族传统武术。为了让阿昌族的武术能得以传承,自2000年以来,他先后到梁河一中、梁河职中、曩宋中学、芒市轩岗中学等地表演传授阿昌春秋刀法、阿昌齐门棍棍术等。作为梁河县的一名退休党员干部,张立旺一有时间就义务教授学生武术、乐器等课程,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目前,共培训学生1000 余人次,在武术领域,张立旺一直在不断创新,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他人。阿昌传统武术培训班开班第二天,一群“女中豪杰”在九保根源文化广场舞刀耍枪,一招一式都展示出侠女风范,此次培训主要是阿昌春秋刀和阿昌奇门棍。培训班形成了生动活泼、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培训,学员学习和掌握了阿昌春秋刀、阿昌奇门棍基本组合动作。本着对学员负责、提高培训质量的原则,九保阿昌族乡文化站工作人员与授课老师张立旺密切合作,制定科学高效的培训方案,与学员同吃同练,严格考勤,保证了这次培训秩序的良性运行和效果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阿昌族武术
阿昌族的幸福跨越路
——对话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会长曹先强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少数民族音乐
对口帮扶与阿昌族跨越式发展的实证研究
户撒阿昌刀造型艺术的应用研究
龙陵县阿昌族“蹬窝罗”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武术
从阿昌族语言活力看“活袍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