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幸福跨越路
——对话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会长曹先强

2021-12-22 01:07田芯竹
今日民族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文 / 田芯竹

【编者按】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为隆重的民俗节庆。

11 月13 日,在“中国昆明第35 届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庆祝活动上,在昆阿昌族代表与受邀各民族代表欢聚一堂,共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题,气氛欢快热烈。

令人激动的是,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的民族文化非遗著作《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曹先强、赵兴旺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民俗学民族学著作《神秘阿昌风俗志:阿昌族》(蔡雯主编,曹先强、杨筑慧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民族志影像纪录片《阿昌人家》上下集(欧阳斌、蔡雯导演,云南人民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昆明首发仪式,也在当天的活动上同步举行。

本刊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委员会(以下简称“阿昌族学会”)会长曹先强,就“两书一碟”的创作经过和阿昌族的生活变迁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人物简介】

曹先强,阿昌族,1961 年8 月生,云南省梁河县人。作家、学者、电视导演、高级编辑。先后荣获云南省作协第一届(1997年)、第二届(1998 年)“边疆文学奖”,第五届(1997 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主编和编撰著作有文学作品集《故乡那高的粘枣树》《阿昌族文化大观》《阿昌族文化论集》等。

阿昌族人的家国情怀

今日民族:

您是梁河县曩(nǎng)宋阿昌族乡人,自幼耳濡目染,请简单介绍一下阿昌族的历史人文。

曹先强:

阿昌族古称“峨昌”,是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也是人口较少民族。在云南,阿昌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芒市、盈江县,保山市腾冲市、龙陵县和大理州云龙县等地。居住在不同地区的阿昌族有不同的自称,如“峨昌”“阿昌”等,1953 年,国家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阿昌族。

根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阿昌族总人口有3.9 万余人,其中云南省3.8 万余人。德宏州陇川县和梁河县的阿昌族人口有2.5 万余人,占阿昌族总人口数的60%以上,主要生活在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和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

阿昌族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与汉族、傣族交往,不少阿昌族人除通晓本民族语言之外,还通晓汉语文和傣语文。阿昌族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9%以上,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有本民族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员、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阿昌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继承和弘扬。比如,阿昌族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户撒刀锻制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活袍(阿昌族祭师)曹明宽、刀具锻制技艺师项老赛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阿昌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的民族,这在近代以来的多次反帝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1900年初,驻缅英军以勘界为名,率领数百人的正规军和千余名杂牌军入侵原属于中国的茨竹、派赖、滚马等地。腾越茨竹隘土守备、阿昌族人左孝臣率领600 多当地各族军民奔赴片马前方的边防隘口甘稗地进行布防,奋勇抗击英缅侵略军。手持刀矛弓弩的勇士们并未被入侵者的枪炮所吓倒,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强寇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中,身先士卒的左孝臣身中八弹,壮烈殉国,被誉为“爱国忠臣,抗英将军”;另有137 名各族军民壮烈牺牲,书写了一首“甘洒热血守边关,碧血千秋卫中华”的伟大史诗。

在抗日战争期间,阿昌族中涌现出诸如赵安顺、廖兴根、蒲胜清、李正清等一批优秀青年,他们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主动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中都有阿昌族青年的身影,他们有的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有的身残返乡,却无一人变节投降或畏葸退缩,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整个抗战期间,阿昌族与其他各民族一道为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的修建,以及滇西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阿昌族在历史上一直饱受压迫,过着吃不饱、穿不暖、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的悲惨生活。但阿昌族人民从未放弃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明代以来与其他各民族多次联合展开过轰轰烈烈的反封建起义斗争,虽然一次次失败了,但不同程度打击了封建统治者的嚣张气焰。直到云南实现和平解放,阿昌族人民才在党的领导下真正摆脱了漫长的苦难日子,彻底翻身做主人,走上了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道路。

阿昌族女青年服饰 张红艳 摄

阿昌族传统婚礼拜堂仪式 王红 摄

系统研究阿昌族文化的民族学著作

今日民族:

《神秘阿昌风俗志:阿昌族》是一本从民族学、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对阿昌族文化作出系统研究的著作,作为第一作者,您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曹先强:

阿昌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撰写一本全面反映阿昌族传统文化民俗的专著,介绍阿昌族的历史和民风民俗是一件既十分必要,又十分迫切的事情。记载阿昌族的历史文献和现实资料都相对较少,缺乏比较系统、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因此,《神秘阿昌风俗志:阿昌族》的编写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我是土生土长阿昌族,有幸在中央民族学院、云南大学受到民族学系统与专业训练。我于1999 年和2011年分别主编出版《阿昌族文化大观》和《阿昌族文化论集》。积累了一些关于阿昌族的重要文献资料。我熟悉阿昌族本土文化,近年田野调查实践中,也一直在思考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另外一位作者杨筑慧教授,因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调查的契机,于2000 年到阿昌族聚居区进行调查,其间几乎走遍了云南阿昌族所在的每一个行政村,与当地群众展开广泛交流,对阿昌族的生产生活状况较为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在此次初稿写作中,我们对以往已经掌握的资料、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高校专家学者无私提供的大量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和珍贵视频照片进行了重新检阅与梳理,力求真实客观地展现一幅阿昌族社会文化图景,特别按照精品工程丛书风格要求,借鉴读图设计实践经验,从书名风格,条目提炼,文字叙述,版式布局及套色,力求把凝重严肃的学术与特色民俗融会贯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读者以轻松化阅读,获得人文审美的愉悦感。这次编写,也使我们有机会对阿昌族文化进行一次新的全面认识。

欢度阿露窝罗节 曹先强 摄

填补阿昌族春灯没有简谱的空白

今日民族:

我们注意到,《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中收录了保存至今的众多春灯剧目、曲调、唱词和表演者生平,是目前有关阿昌族春灯最为详尽的资料集,编撰难度较大。请分享一下成书的主要经过。

曹先强:

春灯是阿昌族最为重要的民间戏曲表演艺术形式,是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经常举行的一种传统年俗活动,在滇西梁河县、腾冲市、芒市等阿昌族聚居地区普遍流行,上述地区的阿昌族主要村寨都有自己的春灯队(即“灯根”“灯堂”),人数少则30 人,多则50人左右。活动按戏剧程式,有戏装、锣鼓、道具,以及各种纸糊灯笼和动物偶像。开戏前要敲锣打鼓、舞狮、说贺词,表演者按场合粉墨登场,吟唱阿昌族传统戏剧、调子、折子戏,表演武术。走村串寨,给接灯者开财门,说四句拜年,舞狮贺春。

春灯广受阿昌族和其他各族群众欢迎,剧目既有阿昌族的民间传说故事,也有汉族、傣族、白族、佤族等民族的故事传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反映。

阿昌族农耕文化祭祀习俗 曹先强 摄

为了抢救、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各地灯头、玩灯人、民族文化学者一方面积极组织传统春灯传承保护与推广活动,另一方面克服困难,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具有文献价值的资料,2007 年10 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德宏州民族艺术研究所、阿昌族学会编,尹可聪主编的《阿昌人家一堂灯》。2013 年初,阿昌族退休老同志曹连能、赵兴旺,把多年来参加玩春灯,收集整理的玩灯资料,打印形成《阿昌族春灯使用手册》(油印本)。2018 年8 月《阿昌族春灯使用手册》,由阿昌族学会申报,在省民族宗教委的指导帮助下,成功立项为省级少数民族文化精品(百项精品)工程。

阿昌族学会随即成立编委会落实项目相关工作,各地阿昌族学会、协会积极组织所在区域村寨配合做好资料收集和人物访谈工作。通过访谈、记录、录音、录像、摄影等方式,收集阿昌族民间春灯折子戏、传统剧目34个,曲调唱词61 个(段),四句350 首(选入208 首),黑白、彩色图片80余张,最终形成40余万字新版书稿《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分章节详细介绍了阿昌族地区流行已久的春灯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编撰中,收集整理了濒临失传的66 首春灯唱腔曲调简谱,填补了阿昌族春灯没有简谱的空白。

阿昌族的幸福生活

今日民族:

简单介绍民族志影像纪录片《阿昌人家》的拍摄经过。

曹先强:

大型民族志影像纪录片《阿昌人家》由导演欧阳斌、蔡雯拍摄,摄制组经过21 个月的采访拍摄,以阿昌族历史民俗、文化渊源、脱贫攻坚等内容,讲述了阿昌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真实纪录了阿昌族社会生活、经济建设、人文历史、文化生态,是阿昌族文化传承发展和阿昌族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展现,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播出两次。

《神秘阿昌风俗志:阿昌族》《阿昌族春灯使用手册》《阿昌人家》三部阿昌族文化精品,是阿昌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体现,并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的成果,向建党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 周年献礼。“两书一碟”同时出版发行,对挖掘、传承、保护、研究、推广阿昌族传统文化习俗及人文历史、民族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阿昌族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崭新的生活,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革命征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落后贫困的面貌逐渐得到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切实做好深度贫困地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攻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下,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口挂钩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2015 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2.46 亿元,在阿昌族聚居区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居民保障、产业增收、综合推进”四项工程、2512 个项目。阿昌族聚居区住房、道路、人畜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顺利实现阿昌族整族脱贫出列。

以我的家乡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为例,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投资3500万元,在关璋村开展“卑妥瓦”新村建设项目。阿露窝罗广场、阿昌族博物馆、阿昌织锦馆、遮帕麻与遮米麻纪念馆、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农村消防池、污水处理站等14 个公共设施相继建成。去年,关璋村获得“国家级文明村”称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全省非遗主题十条旅游线路,滇西非遗主题与民族文化旅游线中,关璋村名列其中。群众不但住进了新房子,还即将围绕非遗主题、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农家乐乡村旅游,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如今,阿昌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正与各民族兄弟携手并肩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党是民族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没有希望的民族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