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富强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的功能,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采取有效策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水平。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革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方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立足学生实际,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本文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详细探讨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日益显现出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提上日程成为教师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与思想情感建设有关,因而可以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要想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加强核心素养的培育,引领学生走向高品质的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多个维度,各个维度的知识内容有所不同。其中,政治认同具体体现在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情怀;道德修养是指塑造高尚品格和优良品行;法治观念则体现为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拥护法律,严格守法并规范自身行为;健全人格通常代表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责任意识则是指具备承担一切责任的主体认知。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
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活内在驱动力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大量知识,而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模式化的教学以及“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尝试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充分感受到学科魅力。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确立核心素养目标之后,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增设趣味性、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数字化资源,引入生活话题、现实案例,以此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最大限度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结构比较简单,很难使学生得到全面性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调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结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帮助学生实现终极价值追求。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性特征,将核心素养渗透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多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结构。
虽然目前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仍然存在一定阻碍,包括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活动的缺失。因此,教师要积极探寻并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实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目的。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应以有效渗透学科素养内容为载体,切实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素养,高效发挥核心素养的教育导向作用。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既能够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正确的法治观念的形成,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帮助其约束自己的言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知,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分体会到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
综上,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只有深刻理解核心素养内涵,认识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渗透生活理念,构建生活化课堂
生活教育理念深受广大学者、教育专家的一致认可,对整个教育界的影响十分深远。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是构建高质量课堂的有效手段。生活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就是将教、做和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和发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现学科内容与生活实际存在的关联性,切实体会到学科价值。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要围绕与时代背景有关的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凸显学科生活性和时代性等特殊性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国情、关注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势。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来取得进步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深度挖掘其中的生活素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不断动脑思考,针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获得深刻的人生启示。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第四單元第八课《探问生命》讲述的是生命的意义,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塑造健康的人格。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先与学生围绕“人生理想”这一话题进行互动,让学生踊跃发言,谈一谈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到不同职业及岗位的职责。每份职业都有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守护国家安定及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是人民警察的职责使命;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辛勤园丁的职责使命;救死扶伤、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是医生的职责使命……每个工作岗位都缺一不可,正如每个人都平凡而伟大,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只有正确地看待生命、看待自己,合理规划人生方向,才能使人生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其次,为了深化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知,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纪录片,将白衣天使守在“战疫”第一线、缉毒警察卧底潜伏十余年只为收集证据等现实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深刻认识到奉献、生命等词语的意义,并引发强烈的反思。
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贴近现实,使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教师要多开发生活化教育资源,将社会热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加强师生互动,升华教学主题。
(二)组织实践活动,感化学生的心灵
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实践活动,如开展一系列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获得深刻体悟,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核心素养视域下,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学科知识应用到具体场景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师要将实践活动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精选实践活动主题,通过实践来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学科知识,进一步加深记忆,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铺垫。道德与法治教学应避免机械、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杜绝形式主义的说教,而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进而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并于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促进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
考虑到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特殊性,教师还可以开发和利用社区、家庭资源,达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更好地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益。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现实案例中获得启示,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在具体设计学科实践活动时,除了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还要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合理的活动主题和内容,保证实践活动切实可行。在学科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实践活动展开交流与互动,深入分析和研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后续的反馈工作,以此不断调整实践活动安排,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各项教学工作。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培养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教师可以整合社区资源,举办以奉献爱心为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社区,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图书馆管理员、环保志愿者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同社会角色的价值,并深入了解这些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亲身经历使学生更加深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体验各种各样的事,启迪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兴趣爱好以及社区周围资源情况进行综合选择,通过实践活动明确作为学生、子女的社会责任。
(三)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环境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育的基础,以往教师往往给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容易引起学生的畏惧,双方之间渐行渐远,这样会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阻碍。要想改善教学现状,就要与学生进行友好互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应特别注意沟通的方式,采用恰当的相处方式,在照顾学生情绪的同时,使对方了解谈话的目的,实现有效沟通。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依靠讲授实现,不能一味地告知学生应该“做什么”或者“怎样做”,而是让学生理解为何这样做。情感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视角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渗透情感教育,将沟通视为一门艺术,特别注意沟通的方式,以此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更加热情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学习中。
(四)探讨时政热点,引起学生的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质量。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多重教育功能,教师要深度挖掘课程内容的教育素材,比如借助热点新闻来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315晚会视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保障自身权益。在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教师必须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动脑思考、深入分析,图片、视频和声音的介入,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生动,学生更加专注于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动脑思考问题的热情。新闻反映的是社会热点,是客观存在的事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见解,阐明各自的立场,让学生学会从多個角度分析问题、看待事物,发现事物具有两面性,进而客观地看待现实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报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引起教师的深思,考虑到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不擅长控制和调节情绪,内心较为敏感,思想上比较叛逆,教师必须始终遵循生本理念,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此同时,教师要深刻解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创设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支持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