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韦薇,韦丽春
(1.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99;2.河池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具象表现,其演进是一部特殊的民族历史,能体现出整个民族对过去、当下、未来的情感追求。白裤瑶服饰图案精彩纷呈,是民俗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其起源与发展、包蕴的文化等都与整个族群的历史发展、文化演进、地理环境等有必然联系。南丹白裤瑶服装的设计风格、色彩搭配、图样选择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丹白裤瑶族服装文化的独特性、地方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且在南丹白裤瑶社会的文化生活里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价值。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南丹白裤瑶族服饰文化的象征隐喻及制作工艺特征展开深入研究,希望在当今文化大融合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抓住机会,将白裤瑶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发扬光大,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白裤瑶服饰文化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1.1 白裤瑶服饰体现“根”的存留
杨昌国认为,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直观体现,它承载着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家族历史和社会责任等多元文化元素,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1]。服饰文化作为白裤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起到基本的保暖和遮羞的功能,而且还是记录着白裤瑶人的族群记忆、历史情结、生活经验;凝结着白裤瑶人特殊的民族情感、民族信仰;反映着白裤瑶人的价值观、生存观,更是展现白裤瑶族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其独特的款式和颜色,都代表了该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强化了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此外,服饰在不同的社会场合和人生阶段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白裤瑶族人通过服饰来表达对宗族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这不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2]。因此,白裤瑶族的服饰不仅强化了族群的团结和认同,也使每个族人在其中找到了归属感和文化自信。
1.1.2 白裤瑶服饰中原始审美意识的存留
南丹白裤瑶族人长期居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的文化和日常行为主要基于实际效果和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这种对简约美的追求也体现在他们的服装设计上。女性上衣的制作尤为简洁,仅需将一块矩形布料中央剪出一个孔,套在头上即可。这种设计使得衣物覆盖身体的前后两侧,身体几乎完全暴露在外,体现了南丹白裤瑶族人对于实用性的重视。男士则选择未加纽扣的外衣款式,这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3]。南丹白裤瑶族人在服饰上的“简约”风格实际上是一种回归自然、坚守传统的象征,他们并不愿模仿其他部落或群体的服饰样式,而是坚持自己的传统观念。总体而言,南丹白裤瑶族的服饰展现出一种古老且纯粹的人类审美观。
服饰颜色蕴含着深邃的意象和心理影响,具有神秘的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便代表着幸福安康、财富繁荣、四时安宁等美好愿景。实际上,颜色的象征性内涵是社会结构和理念的符号化表达,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的色彩观念和民族美学观念。同样,颜色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以各种形式呈现,形成了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民俗特色。颜色已经渗透到了文化的核心和历史的积淀之中,全民族的精神风貌通过颜色得以展现,这是一种言语和行动难以传达的独特表达方式。白裤瑶族的服装通过色彩的象征手法,注重对立与和谐的统一,再配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装饰和一些原始的配饰,增强了服装的色彩魅力,使得他们更具吸引力[4]。在色彩的应用上,白裤瑶族男性的服装通常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搭配白色和蓝色的刺绣,给人以稳重、庄严、沉稳的感觉;而女性的服装则有所不同,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百褶裙上使用红色和黄色线条,充分展现了女性的活力与美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突显了白裤瑶族女性的优雅体态和温柔气质。
1.1.3 服饰区分未婚与己婚
南丹白裤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成婚之后的男女都要包裹白布,男性的上衣和腰带均为黑色,上衣为平领,后衣角较为突出,纯白的裤子裆部宽大;包头是该民族女性成婚的标志,在成婚前后女性的服装不存在明显变化,上衣前片不刺绣,精美的图案都在后片上,颜色鲜艳、绚丽,下身则穿及膝百褶裙。白裤瑶族的人形图案广泛应用于儿童帽子、扇子、腰带、背牌等物品中,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地方。这种图案常常以一对的形式呈现,寓意着阴阳平衡[5]。例如,腰带上的两只并行的“人仔”代表了情侣间的感情表达,而在背牌上,一左一右摆放的两个“人仔”(如图1的第2幅)分别代表已婚的男女双方。这些“人仔”图案在白裤瑶族文化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和意义,表明了“人仔”作为一种符号的重要性。无论是有图案的部分都可以看到“人仔”的存在,这进一步强调了其在白裤瑶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图1 白裤瑶女装(作者到南丹里湖瑶族乡调研时拍摄)
图3 儿童帽上的鸡仔花图案(图片来源于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葬礼是南丹白裤瑶人最为重视的一种仪式,它不仅是对已故亲友的敬意表达,也是年轻人和社会成员交流互动的场所。因此,这不仅是一场欢乐且隆重的聚会,更是一次严肃的生命净化体验。通常情况下,该仪式一般举办三天三夜,整个过程仪式繁多而且极其复杂,从总体上可以将整个过程划分为六个部分,其中有打铜鼓并跳猴鼓舞、长席宴等[6]。这些活动都蕴含并阐述了当地居民关于生死观和无限宇宙的深刻认识。南丹白裤瑶人信仰“万物皆有灵”,他们深信亡者遗留的物品带有其精神印记,通过这些物品,生者能与亡者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他们相信,通过这些微妙的关系,亡者的魂魄能随着遗物回归,使生者能为其完成最后的祭祀或安慰仪式[7]。此外,南丹白裤瑶的传统服装也体现了他们对神秘力量的想象,如“神”“鬼”等。他们坚信,衣服上的图案就是这些“神鬼”的存在,赋予了衣物某种神奇的力量,能够保卫和庇护自己的民族。在丧葬仪式中,南丹白裤瑶的传统文化服装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该文化的传统服装全由手工制作,从选材到纺织、染料处理、刺绣、绘图设计等步骤,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这使得他们眼中的衣服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具有“生命”和“精神”的实体。此外,南丹白裤瑶族的传统服装最能反映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服装的使用率远超其他衣物,并常作为纪念逝去亲友的重要载体。因此,这些服装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得到了强化[8]。最后,服装上的图案展示了南丹白裤瑶人对宇宙观、死亡观念、神秘事物的认知,也承载了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期待,成为连接现实与未知领域的纽带。
在群体记忆的形成过程中,社群成员通过集体选择和社会化行为,将一些关键事件,如创始人的出生、大规模移居或民族冲突等,转化为群体的历史回忆。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历史的缅怀,社群成员会通过多种方式,如叙事诗歌、民间歌曲和特色服饰等,来重复讲述这些故事,从而增强社群的团结力。
每个社群都有其独特的服饰,这种服饰被视为社群成员的“第二层肌肤”,通过各种图形语言传达着他们的文化和历史记忆。这些服饰上的图案和设计不仅代表了一种文化标记,也反映了社群成员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情感表达。恩格斯指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多种形式上,民族服饰能起到从外部区分的作用。而服饰上的设计和花纹正是这种差异的表现[9]。南丹白裤瑶族人依照祖先流传下来的方式生活着,她们自己种植、纺织、制衣和装饰。服饰的样式和装饰的形式别具一格,风格独特,尤其是服装上的刺绣和印染装饰图案,作为象征南丹白裤瑶族历史文化的族群记忆符号,既记录了其祖先发展的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南丹白裤瑶服饰有许多其他民族不具备的特征,包括白裤及膝、五指印等,这些都是民族的特征,也是这一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符号辨识白裤瑶。除此之外,南丹白裤瑶还有一种特殊的抽象图案,即“鸡仔花”,通常可以在儿童帽子、盛装下摆、婴儿背带和日常服装的前部找到。这种设计的绘制要求极为严谨的绘画步骤,形状如花卉,代表了鸡的意义,因此得名“鸡仔”[10]。“鸡仔花”来自该民族的图腾,它既具有现代美感又保留了传统韵味,表达出白裤瑶族人们对幸福、美好、安宁和稳定的追求。南丹白裤瑶族人把绣有这些图案的衣服穿在身上,用一种可视化的身体装饰记忆着远古的族群记忆。
南丹白裤瑶服饰图案从底料的选用到色彩的使用,再到最后的制作加工,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首先,在服装材料上,白裤瑶人所穿的服装,其图案的底料都是自家织出的土布。其次,在服装的色彩方面,白裤瑶服饰图案都用靛蓝色、黑色和白色做底色,再在上面添加一些红黄橙这些鲜艳的颜色。第三,白裤瑶服饰的图案都是用粘膏汁液在土布画出的。第四,就白裤瑶服饰图案本身来说,采用蜡染技术、绘画技术、刺绣工艺等多种工艺。白裤瑶服饰图案的制作有着一系列完整的工艺? 它的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白裤瑶人的智慧。
“粘膏画”是指用粘膏汁液在白裤瑶服饰上画出的图案,这种独特的技艺取决于粘膏汁液的获取。这是粘膏树的汁液,这种树生长在白裤瑶地区,较为奇特,在房前屋后或大山里都能看到,这种树有着奇特的形状,从总体上看像一个巨大的瓶,越往根部越粗。除了造型奇特以外,其奇特之处就是能产生粘膏,白裤瑶人用它作服饰的染料。每年四月份,白裤瑶人就着手采树汁,砍完树坑后,二三十天之后就能收获,人们把树汁装在小盐罐里,并加进一定的水和牛油。用的时候放在锅里,锅下燃烧玉米秆,待液体沸腾且没有气泡之后就能使用,成为一种任何化学原料都无法取代的染料。白裤瑶用白布制作服饰,需要进行压光处理才可以绘图,把白布放在垫板上,用卵石或木棒反复磨,直到变得光滑才可以,为绘画做好准备[11]。然后将熬制好的粘膏作为绘制原料,用特制的单片或双片铜刀蘸上粘膏汁绘制图案,绘的基本都是几何纹,具有对称的特征,工整而精细。待胶汁冷凝后,再经过染、煮、浸、泡、晒,即成粘膏画。绘制粘膏画时,由于膏液需保持一定的温度,所以对绘画的技艺要求快速而准确,白裤瑶妇女们从小练就的纯熟的技艺所绘制的精致图案,让人叹为观止,体现了白裤瑶服饰独特的工艺审美特征。
白裤瑶女褂衣或深或浅的蓝色是采用当地一种名叫蓝靛的草本植物所染成,蓝靛这种染料取自于蓝草的茎和叶,提前需要对茎和叶进行发酵,然后才能提炼而成。把同等比例的蓝靛和酒混合在一起即成为染料。而后将画布放入装有调配好染液的染缸内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将布料置于木板上晾晒,待半干时再次浸泡。这样的操作一天之内需要进行三次,然后清洗、晾干、再染,重复三至五次同样的步骤方可,通常需要15天才能染好。随后需要用稻草灰进行过滤,得到碱水之后把染好的布料再次浸入碱水中煮沸,以达到清除粘膏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不再有粘膏汁的布放进蓝靛染缸里染最后一遍,画有粘膏的部分被染成蓝色。再把布料晾干,为了起到固色的作用,还要用蕨根水浸泡,这一步骤能让布料变得硬挺,以便于刺绣[12]。刺绣后可缝成衣服。这种用纯天然靛棵植物作为原材料,通过传统的制作方式制作而成的褂衣,不仅色泽坚固纯正,气味清香宜人,而且防腐防蛀,我想这也是白裤瑶妇女至今仍忠实于它的主要原因吧。
挑花刺绣的始创者是瑶族妇女,她们对于图案的构图把握和对手工刺绣的娴熟技能,是通过给父母、给丈夫、给孩子、给亲友手工缝制衣服的漫长的实践生产和生活习性总结而来的,因此,有着本土生活气息,更有着本民族的独特风格,这种刺绣方式是她们智慧的结晶。挑花就是借助于布料本身具有的经纬线,用当代人熟悉的十字绣法把花纹挑出,在刺绣的过程中会受到经纬线的限制,绣出的花纹却格外生动。白裤瑶的妇女们根据粘膏画的分布,随心所欲地进行描绘和调配色彩,挑绣出精美的图案。每件褂衣挑绣的细密程度依所织布料经纬的粗细而变化,所以,制作的褂衣也从来没有雷同。
白裤瑶族服饰中的每一个花纹图案都能体现出民族特色,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一颗夺目的明珠。该民族服饰中的所有花纹图案都是精心制作的,包括绘制与绣制两种图案。例如妇女穿着的百褶裙中浆染绣花裙,在绘制时需要破开一枝筷条一样的竹片,夹住与斧口宽度相似的铜片,把熔化好的粘膏汁用铜片精心绘制之后再刺绣[13]。整个刺绣工艺十分繁琐,通常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做好一条花裙。通过对国家级白裤瑶服饰制作传承人黎秀英的访谈中了解到,白裤瑶女子八岁就开始学习刺绣,要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学习多种图案的刺绣方法。刺绣时用的是五彩线,由于针的运行穿刺有所不同,可获得不同的花纹。服饰中的刺绣大致有三种颜色,即大红、紫红、橘黄,运用率最高的是橘黄色,是白裤瑶人喜爱的颜色之一。
用来修饰裙子的蚕丝布,制作过程中尤为奇特,是没有经过纺织的。与别处养蚕不同,白裤瑶妇女在养蚕时,每当蚕要吐丝时不是任由其吐在架子上,而要把蚕放在木板上,蚕在吐丝的过程中会往返爬行,蚕丝互相交织形成布块状[14]。取五倍子的枝叶与蚕布共同煮,得到的蚕丝布为红色或黄色,可以制作漂亮的百褶裙,这种原生态的蚕丝布给人以质朴而又不失华丽,表面纹理粗糙、实则柔软的美感。
南丹白裤瑶常年在偏僻的深山老林生产生活,与外界交流不多,外来和现代思想对这一民族的风俗、文化影响不大,古老的宗教信仰得以保留,把母性、天地、祖先、神灵、生殖当成崇拜的对象,成为宗教信仰的主要构成部分,白裤瑶服饰文化是白裤瑶人的精神纽带,它直至今日仍然较好地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蕴及艺术特色,记录着白裤瑶的历史文化、民族艺术、民族手工艺等,对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白裤瑶服饰图案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多样的艺术美学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裤瑶服饰作为白裤瑶的民族符号,既体现了白裤瑶对祖先的崇拜,对生殖的崇拜等文化内涵,又体现了白裤瑶人的精神面貌、人文魅力、民族风情。白裤瑶服饰图案艺术的存在,是白裤瑶人对自己历史的延续,为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