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启示

2024-03-22 11:13顾华详
兵团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

[摘要]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同志,毕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度重视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在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中仍居于指导地位。毛泽东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应着眼于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深刻认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战略先导和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掌握思想教育,明确“筑基”工程的战略方位,加强党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党内法规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规定“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要求,牢牢把握“九个以”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强化工作绩效考核和政治巡察,确保树牢青少年“筑基”工程的使命意识,切实引领青少年崇德向善,赓续和弘扬爱党爱国光荣传统;坚持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优化立德树人、“筑基”铸魂育人的有效措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聚焦青少年工作的战略性任务特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强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教师队伍,确保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想教育;又红又专;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党的教育事业

[中图分类号]A8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1—0025—14

[作者简介]顾华详,男,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新疆优秀法学家(首届)、教授、硕导,研究方向:法理学、党史党建、教育政策研究。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自觉“遵循时事势”的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形成的教育思想,创新和丰富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创建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系列植根中华大地、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愿望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毛泽东对教育工作的论述也非常丰富、独到和深刻,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2]特别是他强调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人的全面发展、掌握思想教育、“又红又专”等思想观点,至今仍然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的“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1以及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指出的当今高校普遍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2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3等重大政治任务,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将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即治国理政,强国建设,必须优先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并带领全党深刻践行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的根本要求,深刻拓展了包括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深刻拓展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青少年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把青年工作作為战略性工作来抓。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5]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教育是国强民富之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队伍,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目标。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抓在手中,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要求,特别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问题,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7]“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特别是毛泽东强调的“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8]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加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战略意义,也更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坚持有形有感有效“全方位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9]的战略地位。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这一战略部署,聚焦党中央党内法规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第6条“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和第20条“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等专门规定,深入扎实持续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决定》第3条明确规定:“加强青少年教育,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10]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问题,特别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疑是事关国家政治安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国之大者”,是亟待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青少年“筑基”工程是战略性的教育任务,更是政治属性极强的工作。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要求,精准做好这项工作,应重视系统梳理相关历史问题和深刻教训,深化对“‘筑基铸魂育人”的思想认识。教育作为思想的交汇(education as meeting of minds)、文化的建构(education as construction of cultures)、制度的构建(education as configuration of institutions),应当深刻把握其“本质上是‘树人的事业,教育研究的主体是人,教育实践更是建基于人是有意识、意图、意义和思想的信念,教育根本上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汇”[11]的特殊性质。因此,持续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然是决定我们党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和公平正义,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当代实施“筑基”工程中,仍具有战略性的指导作用,理应是学术研究的重点,但检索CNKI,截至2024年1月,仅有3篇规范的学术论文。顾华详、徐小莉、顾红霞(2022)认为,青少年“筑基”工程是决定我们党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关键,务必深刻领会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战略要旨、坚守理想之伟力、把握非凡措施,引领青少年忠诚于党。[12]李建军,郭远(2023)提出,高校应坚持系统观念和协同思维,从党的领导、师资队伍、教材编用、学生知行、典范榜样、语言文字、学段衔接等七个方面入手,持续打造思想长城,实现观念“筑基”。[13]顾华详(2023)从抓实抓好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战略方位、目标任务、科学方法、责任担当、立德树人、润心化人、铸魂育人、协同育人、智慧赋能、教师队伍等一系列具体工作入手,探讨了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具体路径。[14]当前,“青少年‘筑基工程”正在全面持续深入推进,迫切期待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的积极支撑。

二、掌握思想教育,明确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战略方位

(一)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核心指导——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党的领导是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最大政治优势。毛泽东教育思想强调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讲到“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部分时专门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5]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新时代,“筑基”工程必须遵循“掌握思想教育”的政治要求,遵循“教育是渗进血液、渗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16]的成长规律,就是要强化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历史,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的历史。坚持举旗定向,明确“筑基”工程的战略方位,关键是要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毛泽东同志科学地阐明了阶级社会中教育的阶级性实质,科学界定了教育本质问题,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教育超阶级谎言,有力批判了教育史中长期存在的教育生物起源论,为无产阶级争取教育权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此,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特地把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定义为:“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7]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其相互影响是最深刻、相互作用也是最紧密的。熟读《资治通鉴》17遍的毛泽东同志,深谙文化背后的政治智慧,对“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中蕴含的治国理政历史经验,有着深刻精准的理解。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改善民生,让老百姓都愿意跟着你走,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为此,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强调“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由党来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18]的教育原则,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绝对领导权,最关键的是掌握思想领导。1942年7月9日,毛澤东在关于山东的重要性致刘少奇电文末尾专门叮嘱:“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甚至具体指出“一个百人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从教员中、职员中、学生中按照实际形成的(不是勉强凑集的)最积极最正派最机敏的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的领导骨干,这个学校就一定办不好。”[19]毛泽东专门提出要注重强化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在视察天津大学时指出:“高等教育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20]可见,牢牢掌握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导权,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毛泽东同志在创建和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培育,并在新中国缔造和建设的光辉实践中一直赓续弘扬的,也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首先要明确的关键问题。因此,坚持毛泽东教育思想在全方位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中的重要指导地位,必须牢牢把握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深入推进,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厘清思政育人理念。“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1]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毛泽东教育思想强调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2]是一脉相承的,都深刻阐明了“筑基”工程是一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大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大事。后继有人是永葆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根本大计,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因此,全党必须强化毛泽东教育思想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指导作用,必须坚持把教育作为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强化青少年工作的战略性,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少年,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切实做到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覆盖,坚持把“国之大者”作为责之重者、把“民之关切”作为行之所向,做青少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少年的知心人、青少年群体的引路人,确保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筑基”工程行稳致远。

(二)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思想指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慎鉴前世之兴衰,可考当今之得失,方知未来之命运。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3]强调要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4]毛泽东同志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论述启示我们,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推进,必须坚持用辩证法的思维尊重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伟大建党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自觉树立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成才、自觉肩负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思想意识。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特别是教育系统健全培养培育共产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立德树人、以德铸魂、以文化人的工作力度,持续扎实深化青少年“筑基”工程。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5]必须坚持把青少年“筑基”工程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必须充分认识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青少年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美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与我争夺青少年的斗争由来已久。敌对势力总是千方百计想在青少年中打开缺口,学生群体涉世未深,容易受到错误言论影响。“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6]伟大建党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实践,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在全社会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重点是引导广大青少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特别是要加强用党史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立德树人,赓续红色血脉、凝心铸魂育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27],应坚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中心任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激发师生学习、体验、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师生的知识领悟、情感认同、实践传承,将知识学习、行为实践内化为品质修养,在“筑基”工程理念上,应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校园文化应强化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底色,文化活动应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青少年日常行为应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强化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确保持久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为国家赢得未来,为中华民族赢得希望。

(三)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根本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青少年“筑基”工程第一位的工作

毛泽东同志历来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教育思想,深刻阐明了教育系统“筑基”工程的着力点,指明了工作方向。“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8]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改革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政治理论课程,加强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1951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华北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等课教学工作的指示》,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并注意建立正规和完备的教学组织,丰富系统理论的讲授内容,强调“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应着重讲授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应尽可能地联系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防止教条主义的倾向。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新时代,切实落实好“筑基”工程的目标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必须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切实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扎实推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用好百年党史,推动“筑基”铸魂育人守正创新,充分融合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坚守立德树人立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守正创新,汲取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要坚持在“以智启智,以爱唤爱”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筑基”工程,充分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引领作用,引领青少年学生积极向善向上。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关键课程,“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29]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健全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的机制,建立和完善百年党史融入大中小幼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制度体制,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创新课程内容工作体系、协同化长效保障机制、立体化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推动内部各要素和环节相互作用、高效运转,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筑基”工程的能力,重点是要坚持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30]要求,善于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少年特点出发,围绕当代青少年关注的理论问题、思想困惑、现实难题,通过深入浅出地进行学理辨析、贴近实际地进行案例分析、内涵丰富地指导延伸阅读,努力在解答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困惑中,努力引导当代青少年全面客观深刻认识中国、正确理解中国,厚植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帮助广大青少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认清错误思潮的荒谬本质,辨明大是大非,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更加坚定地把个人学习与健康成长、团结与奋斗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又红又专”,树牢青少年“筑基”工程的使命意识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受教育的问题是马列主义的共同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从先进阶级消灭私有制斗争的角度论述教育的重要性,早在1866年8月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就明确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31]毛泽东同志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儿童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儿童的组织化培养、实践养成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念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儿童观。1942年4月,他专门为纪念当时的儿童节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勉励少年儿童从小立大志,努力团结起来,成长为新中国的新主人。为保障新中国广大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健康地成长,1949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第46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强调人民政府肩负着改革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与方法及培养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任。毛泽东同志在百端待举、日理万机中,仍念念不忘少年儿童的教育与健康。1950年6月19日,他特地写信给教育部的马叙伦部长:“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32]1951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安徽参加国庆的代表团,见到了“支前模范”和“渡江特等英雄”马三姐(毛泽东为其起名“马毛姐”)。毛泽东关切地问马毛姐念书情况,并送她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在扉页上题上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33]毛泽东同志时时处处注意引领青少年崇德向善,带头大力弘扬新风尚,用又红又专的要求和标准“筑基”铸魂润心,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1956年底,毛泽东同志再次专门强调指出:“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这个严重问题必须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加以解决,”[34]加快解决农村教育薄弱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持续高度关注青少年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问题。

(二)坚持将引领青少年崇德向善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

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立德树人是其立身之本,是检验铸魂育人实效的核心标准,更是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之基。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立德,强调德为百行之首,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周易·系辞下》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春秋时鲁国叔孙豹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人生三不朽之说,强调立德为先。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将立德界定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司马光强调“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来看,“教育本质上是‘树人的事业。”[35]因此,栋梁之材必须先砥砺德行,才能以身作则、垂范于世,实现济世救民的抱负。反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指出:“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国家和人民的栋梁之材来说,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历史反复证明,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无疑是“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古往今来,“自古英雄出少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中华民族人才辈出的殷殷情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强信念,“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深厚期待。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专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老师更应该管。”[36]因此,做好青少年“筑基”铸魂润心工作,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选树“最美教师”“最美辅导员”“最美学生”等先进典型,形成良好校园风气,带动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德向善、德才兼备、见贤思齐。重视健全“筑基”铸魂、立德树人的教育协调与督导抓落实、纠偏差工作机制,确保青少年“筑基”铸魂润心工作有效有质。

(三)重视以理论创新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实践创新

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37]因此,聚焦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持续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少年“筑基”工程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必须全心倾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思政课程,用伟大建党精神创新教书育人的内容和措施,以创新思维教育引领青少年学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培养更多爱党爱国、担当奉献的新时代青少年。从党的历史经验来看,在阶级社会里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实施“筑基”工程,必须要强化青少年的中共党史教育和育人理论的创新。因为“中国共產党的历史,写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特别是这部“有信仰,有意志;有目标,有方向;有宗旨,由传统;有刺激,有警示;有勇气,有定力,”[38]这部指导着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蕴含着能够为青少年“筑基”工程提供无穷智慧、丰富营养和持续前行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同志非常注重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他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其著作浸润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浓厚墨香。[39]毛泽东同志主张必须读马克思的书,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并进一步强调“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专门模仿;一种是有独创精神,学习与独创结合。”[40]这就警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它的立场、方法来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实践,必须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41]的特点出发,充分体现出工作的创新精神,要特别注意结合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际、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各地的工作实际、结合各地青少年思想状况的实际,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四)构建数字新技术赋能“筑基”工程赓续红色血脉的新格局

教育作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领域。数字时代的教育领域变革,已经从有形空间扩展到了无形空间、从主体结构发展到了混合结构、从国家能力演变到了国家数字能力,特别是全球科研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研究目标导向变化呼唤科教体系革新,有组织科研成为美国科教政策变革的新方向,[42]这些新变化对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成了新挑战。因此,应坚持从这一代青少年“是伴随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成长起来的”[43]实际出发,重视运用数字新技术赋能青少年“筑基”工程,特别是要更高质量地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青少年自信自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最鲜亮的底色。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44]毛泽东强调的“又红又专”,就是要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强化教育功能……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45]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实施当代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深入持久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大力弘扬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持续强化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让青少年切实深刻认识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是内化于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之中“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具体行为。应重视充分发挥红色档案数字文献的“筑基”工程功能,特别是要加快“红色基因铸魂工程”建设,在大中小幼教育阶段全面开办红色思政大课堂,在全社会常态化开展“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的家校教育互动、红色文化熏陶等思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同心工作室等教育阵地润化人心的作用。积极顺应数字化领域的深刻演变,不断融合先进技术、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重视运用新科技赋能青少年“筑基”工程的转型升级,推动青少年“筑基”工程全要素工作效率提升,促进传统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三全育人”动力,助力持续完善青少年“筑基”工程的体制机制,努力为党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数字化赋能青少年“筑基”工程,应重视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法治思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46]推动政府治理特别是教育治理法治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大思政教育平台治理的新模式、行为机制的行流程、权利保障的新参与,[47]为教师提供开展“筑基”工程教育的“政策包”“工具箱”、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必须确保全面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

四、德智体全面发展,优化青少年“筑基”工程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

(一)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明确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的科学方法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分析、改造旧中国的教育,并在实践中创建了新中国的教育,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确定为党的教育方针内容之一。在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科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推进教育为革命和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教育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提倡知识分子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承载体,具有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塑造价值观等重要职能。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弥漫的硝烟,毛泽东同志敏锐警惕并高度重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特殊价值,既坚持从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考察和研究问题的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也启示我们,应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一刻也不能忘记和放松党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48]明确教育领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与使命、任务与职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确定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力量,”[49]保证“筑基”工程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专门强调道:“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東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50]中外历史经验都充分表明,物质的工作管不好,肯定要出问题;而意识形态引导不好,注定也会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可见,科学的理论既是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正确方法,又是促进工作不竭的动力。因此,应坚持深刻认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改进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内容和载体,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的教育系统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方法论,确保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牢牢把握“九个以”1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强化工作绩效考核和政治巡察,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健全把青少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持之以恒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的思想领导工作制度,坚决杜绝“低级红”“高级黑”和忽视、漠视、轻视青少年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继续发生,坚决打牢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攻坚战持久战。

(二)坚持深入挖掘立德树人内涵,丰富思想政治育人内容,切实保证育人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

1957年,毛泽东同志针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出现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明确提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在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51]可见,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基”铸魂育人,必须坚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实际,深入挖掘立德树人内涵,着力丰富思想政治育人的内容;坚持高质量开设“四史”等必修课,打造“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思政”课程群;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优势,整体设计“五育并举”教学思路,做到“筑基”工程思政育人有计划、有方案、有措施、有目标质量,确保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推进。坚持以立德树人使命为引领,不断丰富和优化思政育人方式,扎实开展思政理论课与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应用实践活动形式、充分应用融媒体技术,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的模式;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引进社会实践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持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实现思政课在线课程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网络思政“金课”,持续夯实学生的信念之基,不断增强青少年的“五个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育人不断取得实效。

(三)坚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对标好青少年的要求“筑基”铸魂、立德树人

教育所面对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重视从精神建设的高度去理解教育工作,坚持把塑造“美丽的心灵”放在育人的首位。铸魂育人诉诸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灵,这就决定着审美在青少年“筑基”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着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美育是青少年“筑基”工程的重要精神力量。德国古典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人”是美育的主体,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美育”。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中国教育要以“人民性”为立足点。“筑基”工程要引导青少年志存高远,必须坚持以“人民性”为中国教育的根本定位,把教育的“人民性”作为美育的最高目标,作为弘扬中华美育的时代使命。毛泽东历来主张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审阅修改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时,专门加了“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一句。[52]毛泽东同志强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提就是“人民性”。中华文化有诗教传统,通过学习《唐诗三百首》等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修身立世的品格。这是人民性的教育传承方式。“人民性”是美育的主体特征。坚持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53]既有利于不断增强青少年一代的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厚植青少年一代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担当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又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扎实推动青少年“筑基”工程不断向前发展。2014年,习近平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明确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强调重视诗教传统,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中华美学精神是人民所需要的,是有思想力度、信仰坚持,教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情感价值取向上的强烈感染力。中华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对人自身高尚情操的召唤,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社会向美向善、民族兴盛都至关重要,其最核心价值是能够让青少年拥有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愿与能力。因此,应大力发展美育教育,加强美育基础理论研究,提升教师的美育能力,优化校内外的美育文化环境,建设完善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注重中国特色艺术经典的学习传承,帮助青少年学生提升精神境界、丰富精神世界;坚持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要求,通过“共性+个性”问题的综合研究,以青少年为中心,以中共党史+中国历史+乡土红色资源,充实丰富青少年“筑基”工程的美育内容,打造“面向生活、面向现实、面向传统”的青少年美育本土课程,为美育浸润青少年、形塑精神风貌、提振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注入新鲜血液和理想动力,非常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筑基”工程高质量发展。

(四)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建立常态长效新“筑基”铸魂育人机制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筑基”工程的制度和机制意识。毛泽东同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开拓性的深刻探索,其一生都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今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毛泽东教育思想給我们的启示是:打好青少年“筑基”工程这场“艰苦的持久战”,各级党组织和教育界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54]的目标任务,高质量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重视教育青少年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的共同信念、增进维护民族团结的共同认识、引领厚植爱国爱民的共同情感、激励坚守强国有我的共同目标,“加强思政课程全过程改革,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性;激发少数民族学生骨干作用,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力,”[55]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筑基”铸魂育人的制度和机制。而确保“筑基”工程“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还必须系统谋划推进立德树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在解决突出问题中推动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做好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各项工作,更加需要教育青少年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性”内涵,更加需要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更需要引导青少年从思想上构建起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共同性基础,更加需要引导各族青少年坚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强化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共享共同的国民特征,更加需要引导青少年超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巩固中国公民身份的思想认同。为此,应大力营造“筑基”工程实施的法治氛围,系统谋划和推进教育系统“筑基”工程的常态长效新机制建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时代新人培根铸魂的共性需要、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群体特点,逐一梳理建立落实相关机制,明确各层级具体任务,切实把倡导性的理念转化为操作性的机制办法,推动“筑基”工程的各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这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述“革新军制”时所强调的:“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56]因此,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务必要重视夯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工作制度,自觉做到“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57]确保“筑基”工程持续深入、保质保量地推进;确保制度充分发挥规范和引领作用,保证青少年“筑基”工程持续规范推进。

(五)构建多方联动新体系,全领域推动“大思政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筑基”

党坚持推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启示我们,构建多方联动新体系“筑基”铸魂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都必须坚持将育人工作与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必须努力把思政教育融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之中,让“筑基”工程有形有力有效,不但要实现构建多方联动新体系上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筑基”工程内容上的深度创新,确保在构建体系、深化育人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因此,必须坚持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引领青少年“筑基”工作,努力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的思想,擅于把握规律性、增强适应性、富于创造性,充分体现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战略性、教育性、时代性,切实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少年,做青少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少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少年群众的引路人。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筑基”工程实践,应在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基”铸魂育人的“全过程联动”“全领域推动”上下功夫。坚持强化思想引领,全过程联动,建立完善大中小幼一体、家校社协同的“筑基”工程工作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善用“大思政课”,坚持在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特别是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深入推进,促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融入立校办学、教书育人全过程,推行集体备课会的经验,凝聚思政课和各专业力量的集体智慧,共同打造高水平的思政“金课”,显著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得到深入持续推进。坚持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讲好“大思政课”,聚焦立德树人重任讲好“大思政课,”[58]实现“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紧密互动,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思想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切实把思政道理讲明白、讲深刻、讲透彻,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持构建社会各方联动的推动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新体系,遵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9]的规律,积极营造全社会良好的立德树人的整体环境,加快实施和部署一批具有多方联动新体系的示范引领性项目,蹄疾步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筑基”工程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工作。重视引领和加强高校在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发挥好牵引带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的作用,不断汇聚形成“筑基”工程的教育共同体。

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建强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教师队伍

(一)教育强国教师为本,激发立德树人力量,建强“筑基”工程的铸魂育人队伍

毛泽东同志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就专门讲了“文化、教育、知识分子问题”,并强调“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60]早在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抗大”教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61]“育人先育教师,立德先立师德”是我们党一贯的宗旨。之所以党中央特别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就是因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性因素,需要认真总结。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所积累的经验。他专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了体会认识:“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敗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62]教师是学校思政育人的主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力量。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决定了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国的基础工作来抓,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育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殷切期望,勉励广大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新征程上,引导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63]教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第一资源。而教书育人、培根铸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只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一支能担当起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栋梁之材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应强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志向和抱负,自觉做到“三寸粉笔,三尺讲台,心系强国梦;一颗丹心,一生秉烛,情铸民族魂。”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更应聚焦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强化思政育人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推动保障体系完善,打造数量充足的重师风、讲师德、专业优、技术强、善育人的教师队伍;高度重视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经验培养与能力砺炼;注重以创新培育师资人才,以优秀的师资人才促进“筑基”工程的创新,实现不断优化的良性上升的循环发展机制。重视科学总结立德树人和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实践经验,重视育人的新理论创造、新经验探索、新措施方法的实践探索。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应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犯错误和遭受挫折、失败的教训。努力用好和创新完善有益可行的,警示和摈弃错误的,帮助教师加快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能力素质。重视优化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推动教师队伍量质齐升,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奋楫致远。

(二)强化教师队伍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建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任务的师资队伍

革命战争年代,毛澤东同志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的第一条,即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首要的是提高“教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通过思想斗争提高政治水平和鉴别是非能力。毛泽东强调教师要讲政治,又红又专,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将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看作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需要大批具有“为人民服务”理想的“人民教育家和教师”。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而广大教师是肩负着培养其重任的主力队。因此,培养出适合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师,必须坚持锚定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思维,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64]的战略层面,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建设和强化与全面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教育系统的党员、团员,都应坚持提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锤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育人本领,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就是要带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学习党史、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研究党史、对“立德树人”的强烈责任用好党史,形成一级带一级、以上率下,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学习、持续深入研究总结、齐心协力抓落实的生动工作局面。必须对标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使命,持续强化教师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砺炼铸魂育人的意识和本领,而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引导教师开展调查研究。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教师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现实、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正确而精准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育人理论的创造新与运用”,也才能有效避免简单抄袭国外或他人的套路,避免“筑基”工程脱离实际和闭门造车,也才能不断取得“筑基”工程的创新实践与创新理论。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时指出,“过去这几年犯错误,首先是因为情况不明”,“不做调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65]因此,应重视建立“新时代教师社会实践研学基地”、健全教师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制度,帮助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调查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深入基层、深入青少年学生群体之中调查了解基本国情和学情,研究和总结前人积累的丰富经验,汲取前人的教训,有针对性地厚植和丰富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世界,更好地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自己教书育人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把自己教书育人的思想与党中央的精神准确对接起来,主动走出原有的思维定式,在实践探索中持续迸发出鲜活的思路、方法和措施,不断优化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各项工作。坚持引领教师献身党的教育理论事业的初心不变,推动教书育人理论武装与实践创新和青少年“筑基”工程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追求始终坚定如一,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由拼盘式灌输向无声式滋养转变,确保青少年“筑基”工程的效果“叫好又叫座”。配齐配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以育人实绩论英雄,开展教书育人名师评比表彰,举办新入职教师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工作指导,实施“四有”好老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学科带头人培优计划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27(02).

[2]石中英.重新思考毛泽东的教育思想遗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3):105-116+191-192.

[3][36][40][44][5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226、366、309、398.

[4][2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5-30(1).

[6]《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08.

[7][3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3-1124.

[9]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J].求是,2023(14).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决定(2023年12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N].新疆日报,2024-01-03(A06).

[11]曾荣光,罗云,叶菊艳.教育研究本体论的再认识:从意识到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1):134-165+191-192.

[12]顾华详,徐小莉,顾红霞.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筑基”立德树人——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和青年工作的视角[J].新疆社科论坛,2022(6):19-27.

[13]李建军,郭远.观念“筑基”: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9.

[14]顾华详.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少年“筑基”工程的路径研究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和青年工作的视角[J].实事求是,2023(6):48-57.

[15][19][6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898-899、1082.

[16][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4.

[17][5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511.

[18]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67.

[20]转引自刘晓、蔡林.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24-27.

[22][23][24][25][4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5、534、707-708、245、147.

[27]曲青山.学好党的创新理论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J].中共党史研究,2023(3):5-16.

[28]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4.

[29]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强大力量[N].人民日报,2023-12-23(01).

[3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7.

[32]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95.

[33]转引自李兵.光辉的题词伟大的指针——纪念毛泽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题词五十周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3):14-17.

[34]毛澤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55.

[35]曾荣光、罗云、叶菊艳.教育研究本体论的再认识:从意识到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1):134-165+191-192.

[37][6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299.

[38]曲青山.曲青山论文精选: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369.

[39]石仲泉.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实践本源和文化资源[J].中共党史研究,2023(2):106-115.

[41]黄森.毛泽东哲学的主旋律[J].中国社会科学,1995(3):197-199.

[42]周光礼,姚蕊.有组织科研:美国科教政策变革新趋势——基于《无尽的前沿:未来75年的科学》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2):12-20+138.

[43]韩丽颖,崔力炎.“00后”大学生数字化发展的内容结构和总体特征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3):83-92.

[4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6-27(1).

[47]周尚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数字法治观[J].法学研究,2023(4):3-20.

[48]王伟光.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6-23+204.

[49]马静.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四维审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42-48.

[5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6.

[5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53]张继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8-25(9).

[54]习近平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N].人民日报,2023-9-17(1).

[55]许烨.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4):61-66.

[57]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N].人民日报,2023-8-27(1).

[58]徐小莉、顾华详.以铸牢各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大思政课”的路径探讨[J].喀什大学学报,2022(2):75-82.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89.

[6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6.

[63]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N].人民日报,2023-9-10(1).

[64]高毅哲.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教育报,2024-01-12(01).

[6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3-254.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
浅析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员思想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