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与深层意蕴

2024-03-21 12:47刘晓鹏
关键词:时代价值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

摘 要:坚定历史自信是一种正向健康的精神坐标与政治品格。而唯物史观、科学的党史观、尊崇历史的中华传统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成就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实践自觉;一系列具体精神形态的集合体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精神滋养。坚定历史自信有着深层次意蕴,能够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激发历史主动精神、锚定历史主题、增强历史认同。坚定历史自信的路径主要包括不断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进而巩固和筑牢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坚持发扬“三个务必”的作风以巩固坚定历史自信的根本目的、作风保障和动力支撑;坚持完善和落实党史学习常态化机制,为坚定历史自信筑牢正确的党史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内涵结构;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D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4)01-0010-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要求进一步夯实了全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信念。这是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及202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明确提出和强调历史自信重大论断后,我们党在重大场合对历史自信的又一次重申和强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党的二十大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提出、重申和强调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折射出我们党客观公正、一维性的历史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修史模式和叙述范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多维度、宽领域地深刻理解坚定历史自信的重大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党的历史进程,客观把握党的历史规律,主动汲取党的历史智慧,筑牢党的历史记忆,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正式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探讨与理论争鸣。虽然学术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研究時间跨度不长,但相关学术成果却不断涌现,展现出了该课题的研究热度与前沿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大多数以期刊、报纸为载体呈现出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理论,围绕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内涵、生成依据、理论来源、重要意义、实践机制、与“四个自信”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从基本内涵审视,学者们普遍认可五要素论,认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内涵主要包括对党的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历史影响、历史经验、奋斗精神[2]的高度自信。从生成依据考量,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依据主要有五个维度,分别是中华文明深邃的历史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积淀的历史经验、强烈的历史自觉及其所处的历史方位[3]。从理论来源来看,学者们在理论根基方面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4]。也有一小部分学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5]两个方面对坚持历史自信进行了探讨,但往往浅尝辄止,仍有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必要。从重要意义审思,学界普遍认为坚定历史自信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6]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建构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机制出发,大多数学者认为需要从历史信念、历史认知、历史自觉[7]三个方面着手。从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的关系考察,学界的观点比较一致,基本认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对历史自信内涵进一步丰富的观点[8],同时,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有着内在关系,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历史自信为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了坚实稳固的根基和深厚的实践底蕴[9]。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多维的研究视角、丰富的研究内容为后续深入探讨和阐释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石。但在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来源方面还可以更加系统、完整,将科学的理论根基、深厚的文化基础、百余年的实践经验纳入其中。学界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阐释,如何将其与党的中心任务等某一具体主题进行融合、从微观层面进行论述仍待研究。学界对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机制和路径方面的阐释主要从历史信念、历史认知、历史自觉等层面着手,这难免显得狭窄,如果再扩大视野,从“最大底气”、学习机制、“三个务必”等层面进行阐发,会使这一主题的研究更加生动、完善。

二、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重大论断有着鲜明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党一百多年来对党史的科学态度和观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崇历史、秉笔直书的优质历史基因是我们党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底色。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真理性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真理性,它从哲学的高度为人类认识世界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之一,它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其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有生命的个人”视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0]519。个人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主体,如果没有推动物质生产的主体,就不会有“物质交往”,就不会有“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历史就会停滞不前。其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进行生产活动的人为逻辑起点,从其生产活动中摹画出“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0]52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认识论塑造了我党实事求是的科学历史观。其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论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源动力,是爆发阶级斗争的催化剂。其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图景是共产主义。随着“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11]874,这就意味着共产主义革命不远了,它将同传统的所有制和观念做最彻底的决裂。以上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它并非单纯的历史思辨哲学,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证性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哲学不仅具有理论的思辨性,还以“革命的实践”[10]500为基础,运用一系列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度解构,并在这一过程中创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科学概念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重大命题和推理透视了历史现象的共性,形成的新认知模式是唯物史观科学性的基础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12]中国共产党正是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性的历史哲学的指导,才有了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基。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的党史观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自觉汲取党史营养、科学运用党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论述,形成了我们党的党史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之一。毛泽东是正确对待党史和科学运用党史的奠基人,他强调:“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3]这指明了汲取历史智慧是照亮我们党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搞清楚”党的历史需要正确划分党的历史阶段、准确评价历史人物。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提出,党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毛泽东强调,要客观评价和看待在党的历史上犯过错误的同志。陈独秀虽然犯过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毛泽东指出,“将来……要讲一讲他的功劳”[13]403。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深刻指出,如果我们不选过去犯过路线错误的人,甚至绝对化地一个也不选,那就不好。毛泽东的党史观还包括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如辩证分析法、古今中外法、阶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史论结合法等。总之,毛泽东强调研究党史必须全面、科学,不能陷入主观主义[13]的观点为我们党奠定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基础。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看待和总结党的历史,在其主持下形成的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评价了党的历史,为党从党史中汲取历史智慧,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14]。江泽民、胡锦涛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总结和运用党史。江泽民提出,要树立研究和运用党史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党史研究中总结和考证历史发展规律[15];胡锦涛强调,总结党的宝贵历史和精神财富对“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6]148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党的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来形容总结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1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的百年奋斗史,同时,使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坚持的科学党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定历史自信最鲜明的理论逻辑之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崇历史的优质基因

五千多年保持同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的中华文明孕育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尊崇历史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古代先贤和历代史家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之一。中华文明的赓续不断,离不开古人的历史书写。而真实可靠、系统全面的历史记载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历史真相被还原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崇历史的优质基因和感人事迹班班可考。相传远古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文字的肇始为记录史实。被历代儒客学子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记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徜徉在经典文献中,一部部真实的历史让后人深刻体会到尊重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如《春秋》将“史”与“道”密切联系起来,生成了治史即治道、明史即明道的史学哲理。通过极力保持历史原貌来对其进行反省和批评,是儒家倡议的历史观,这也是“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重要原因之一。春秋时期,齐国太史三兄弟以及南史氏前赴后继,真实记录“崔杼弑其君”的历史故事,为后世之人呈现出了史学家宁可杀身成仁、不可歪曲历史的献身精神。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司马迁真实记录历史的鸿篇巨著。司马迁忍辱负重,秉承《春秋》历史书写的精神,继承了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也树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同样坚守历史学家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他提出了“史家第一件道德, 莫过于忠实”[18]17的观点。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淌着尊重历史、客观记载历史的血液。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發展的主导力量,其提出的坚定历史自信重大论断的理论来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崇历史的优质基因密不可分。

三、坚定历史自信的认知结构

深刻理解坚定历史自信这一重大政治论断,需要剖析其内涵结构。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不仅是对一百多年来重大历史成就的自信,还是对一百多年来积累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宝贵经验的自信,同时还是对一百多年来奋斗精神的自信。

(一)对历史成就的自信

历史成就是铸就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我们党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重大论断是对百年奋斗历史成就的肯定和赞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人民、民族、理论、世界、政党等五个维度[19]14-15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成就。从这五个维度进行深度考量,是理解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意义作为坚定历史自信内涵结构首要因素的密钥。

从人民的视角审视,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人民深陷全方位历史危机的窘境。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度贫乏,80%的人口达不到温饱水平,人均寿命仅为35岁,即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我国的文盲率仍高达80%[20]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的幸福、需要和利益而奋斗。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有2.4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口预期寿命超过77周岁,人民的政治地位、生活水平、幸福感得到了彻底性、根本性的提升,正在以史无前例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实现人民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民族的视域审思,近代的中华民族蒙辱,毫无尊严和独立地位,中华民族创造和承继下来的文明被污蔑为劣等文明,中国人民被贬为“东亚病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四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在具体形态、社会属性、内部结构等方面实现了一次次蜕变,分别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物质财富、整体形象等四个维度完成了伟大飞跃。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主题和国家成长的命运休戚与共,中华民族成为国家发展主体的代表性政治术语,“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组织结构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希冀。

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考量,在马克思主义体现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实践场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一元主导到二元共生的过程[21],完成了三次历史性飞跃。这一系列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引领伟大实践创造了“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局势,彰显了科学真理的强大生命力。从世界视野考察,资本的扩张性本质导致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开创,而我们党经过不懈奋斗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我们党开创的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现代化之路,为世界格局多极化注入了和平力量,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的重塑,构建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在挖掘五千多年深厚文明优质基因并进行整体性扩容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我们党自身审视,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使政党意志、政治价值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同频共振,锻造了勇立时代潮流、影响力重大的执政党。不得不说,我们党在以上五个维度所创立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为历史自信注入了底气和志气。

(二)对历史经验的自信

历史经验承载着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轨迹,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源泉[22]。历史经验镌刻着党的历史过往,指引着党的未来发展,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赶考之路交出优异答卷的关键性因素[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跨越百余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重要法宝。“十个坚持”形成了一种对中国共产党的科学认知模式,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提供了思维方法和行动指导,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自觉。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是在我们党积累的系统性、完整性历史经验中处于最根本、最核心地位的制胜法宝,两者的逻辑关系表现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彰显着坚持党的领导的实践旨归。二者分别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领导力量和重要依靠力量,坚持二者相结合是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力量源泉。其次,坚持理论创新和开拓创新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政治品格,是对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高度概括与凝练。运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在科学真理的引领下,我们党敢为人先,创造了“四个伟大飞跃”的人间奇迹。再次,坚持独立自主和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优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统一战线是我们党争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其中,独立自主在百年历史变迁中已升华为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党波澜壮阔百年党史的历史结论。坚持独立自主和统一战线已成为我们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争取最大同心圆和公约数,凝心聚力、执政兴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另外,坚持中国道路和胸怀天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辛探索的发展道路与秉承的国际视野。我们党坚持“中国化”的基本定向,既非“老路”,又非邪路,在探索、拓展中国道路,壮大自身力量的同时,致力于为世界谋大同,兼顾了全人类的利益需求。最后,坚持敢于斗争和自我革命体现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政治勇气。坚持自我革命体现了我们党敢于承认错误、客观公正的修史模式和叙史范式,展现了我们党秉持的历史观。将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与将刀刃向外的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精神相结合,确保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先进性,助力我们党化解和克服了不同时期社会革命中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三)对奋斗精神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自信不仅源自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还源于对奋斗精神的自信。追根溯源,我们党的奋斗精神专指在百年奋斗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精神谱系,其源头是伟大的建党精神。建党精神在以时间为轴的党的精神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已经催生了一系列蕴含伟大创造和奋斗品质的精神元素。以伟大建党精神领航的精神谱系,不是精神元素与历史元素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具有内在的規则和秩序,是具备了复杂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等特征的、抽象的精神集合体,为我们党创造百年历史成就、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精神滋养和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是对以建党精神为历史源头、在党史延续中产生的一系列奋斗精神的自信。

首先,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特定价值导向的实践主体,在深刻把握建党精神生成时域、能动性地整合、构建精神谱系的历史进程中明晰了奋斗方向。以遵义会议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元素激发和释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助力党和国家在关键性历史节点开辟了事业新局面。此外,一系列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社会革命实践的内化与外显,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标识和组织特质,是制约和规制我们党朝着现代化、民族复兴和共产主义方向前进的精神文化元素。其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百年来奋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而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延续不断的精神养分。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元素激发了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我们取得历史性的科技进步,攻克历史性的科技难题,进而创造一系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提供了精神动力。最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提供了道德标杆。我们党的精神谱系嵌入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优势,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以德塑党的发展史。以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元素培育了我们党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决心;以张思德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元素孕育了对党忠诚的道德品格;以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元素塑造了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以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元素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道德情感。以上这些道德标准和要求是我们党政治实践的文化思考和价值反思,发挥了规范、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道德文化的整体性扩容。

四、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层意蕴

党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赶考”之路的灯塔和焦点,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和重申坚定歷史自信的政治品格,对于进一步推动和实现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具有深层次的意蕴。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品格是对党史的认知模式、治国理政的思维方法、新时代“赶考”之路明确的行动导引,能够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激发历史主动精神、锚定历史主题、增强历史认同感。

(一)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激发历史主动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和强调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意蕴之一就是激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主动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彰显党的中心任务顺应了历史潮流的科学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我们党推动历史接续的必然结果,是历史主体实践能动性的真实写照。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向世人宣示,党的中心任务是尊重历史规律,符合时代潮流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既是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基石,又体现了党的历史使命的连续性、科学性。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推进党的中心任务,首先要发扬顺应历史潮流的科学精神。二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需要继续发扬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党的中心任务提出之前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伟大成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推动的。因此,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仍然需要尊重人民的主体精神。三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要有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这强调的是使命任务要符合规律、切合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强劲的战略定力,为坚定历史自信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底气。在新征程上,我们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依旧需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即清醒自觉的主动精神。

(二)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锚定历史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其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再一次印证了一百多年来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延续性。这一历史延续性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稳定性、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彰显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鲜明的历史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式革命新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豪感,夯实了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信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发挥认知自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社会形态的跃升,为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奠定了基础。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抓历史线索,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这证明我们党的历史主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历史自信的强心剂。如今,全党和全国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首过往,在肯定过去成就、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将继续保持清醒头脑和强劲的战略定力,继续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三)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增强历史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和重申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目的之一就是在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征程上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认同感。只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同感,才能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释放出磅礴伟力。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谱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生成的历史自信,构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史的科学认知,勾画了以党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记忆。以宏观多元的历史视域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轨迹,每一时期和阶段党的使命任务的完成,不仅为后续使命任务的推进激发和释放了历史主动精神,还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以革命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使命任务,以国家再造的方式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认同感,同时也激发了后续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社会形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社会主义为向度的工业化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几千年来社会形态的跃升,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华儿女对党的认同感,其中对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的认同感显著增强。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放为重大实践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2002年末到2010年末,农村贫困人口降至2 688万[23]945,我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为具有百年历史的政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最新形象,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历史的认同感,更加坚定了新时代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走向。增强对党史的认同感,不仅关涉过去和现在,还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实践的自信心,这种自信“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1]。

五、进一步增强坚定历史自信的路径

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品格价值意蕴深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挥其作用、取得新成就,需要从多个维度拓宽坚定历史自信的路径。一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巩固坚定历史自信“最大的底气”。二是发扬“三个务必”的优良作风,为坚定历史自信保驾护航。三是通过完善和落实党史学习常态化机制,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科学的党史观。

(一)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历史自信与伟大成就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百年来的历史性伟大成就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最大的底气,同时,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品格又为我们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注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如今,站在百年时间长轴铸就的历史性伟大成就上,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无比自信、自豪。而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实践指向未来,如何发扬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力量、体现其价值意蕴,让其为新时代新征程助力,以新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是值得思考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五大原则要求,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胜利,并为坚定历史自信保证最大底气的基本遵循。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胜利的主导力量,起着谋大局、定方向的作用,好比定盘星、主心骨。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4]27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代新征程取得更大胜利的必由之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受益者,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破解前进道路上深层次难题、彰显我们制度优势、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活力与动力的法宝。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正是依靠斗争精神,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和优良作风,我们党才取得了伟大成就,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最大的底气。综上,以上重要原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党的中心任务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则,进而也有利于巩固和筑牢历史自信的底气。

(二)坚持发扬“三个务必”的优良作风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关键时间节点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论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流血牺牲基础上创造的历史性伟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首党的历史和成就,历史自信油然而生,面对过去的成绩我们有理由自豪和自信,但我们党“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25]。中国共产党任重而道远,要取得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必须发扬“三个务必”优良作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25]1党的二十大将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品质与“三个务必”深度融合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要夯实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骨气和志气,就必须继续发扬“三个务必”的优良作风。“三个务必”的优良作风是价值互补、结构严谨、目标一致的整体,三者构筑起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目的、作风保障和动力支撑。持续不断弘扬“三个务必”的作风,才能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进而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作风内嵌着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的实质,是衡量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前进方向的动态标准。“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特质,是保证我们党纯洁性、先进性的重要武器。它将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和以史为鉴的谦逊姿态有机统一起来,成为了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作风保障之一。现在的自信不代表将来自信,因此必须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未来之路保驾护航。“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作风能够为我们党在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的征程上克服风险和挑战,提供策略方法和动力支撑,它要求我们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开拓进取、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也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支撑。

(三)坚持完善和落实党史学习常态化机制

坚持完善和落实党史学习常态化机制对坚定历史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树立和巩固正确的党史观。对党史的认知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培育和引导正确的党史观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关键性前提。正确的党史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以大历史观为主要方法论,具有党性这一政治属性。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历史方位”的党史时空观,坚持“初心使命”的党史使命观,是坚定历史自信必不可少的党史元素和观念。党史学习的常态化机制有助于巩固、弘扬正确的党史观念,发挥党史资源资政育人的功能。而坚持完善和落实党史学习常态化机制首要的是凸显党史的精髓内容,这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来看待党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秉承大历史观、以唯物史观分析党史中的重大事件、人物等,进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其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统领,促进精神谱系在增强理想信念、赓续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中的引领作用,这是充实以党的百年奋斗为主线的内容体系的重要方式。以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为起点,串联一系列精神元素,提炼党的理论发展史、党的建设史、精神谱系史、英雄铸造史、实践探索史等,将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展现出来。再次,运用纪念活动或者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等增强历史自信。运用党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举办纪念活动来开展党史学习是一项重要机制,纪念活动有着凝心聚力的社会动员功能,对巩固党的政治认同、增強历史认同成效显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灵活的方式。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促进党史学习和教育时往往是情感的教化,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场景,其感染力对增强历史自信有着触动心灵的作用。最后,运用科技的力量完善党史学习教育机制,为坚定历史自信贡献力量。在互联网智能时代,“因势而新”是必然趋势。借助AR、VR等虚拟仿真技术开设党史智慧空间,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视化,能够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与趣味性。

[责任编辑:李小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1).

[2]金民卿.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深厚基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0):1-17.

[3]王学斌.深刻把握历史自信的现实依据、理论内涵与未来指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2-19.

[4]何星亮.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理论依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0):56-65.

[5]韩振峰,王露.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探析[J].党政研究,2022(6):21-29.

[6]肖贵清,张鉴洲.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4):45-51.

[7]苏振源,刘怀玉.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原因、理论逻辑与建构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2(3)18-23.

[8]周绍东.深刻把握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J].国家治理,2022(7):9-12.

[9]齐卫平.深刻认识坚定历史自信的重大意义[J].前线,2022(2):4-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曲青山.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J].党建,2021(11):21-24.

[15]江泽民.在上海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1989(5):1-4.

[16]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7]《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01(1).

[1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15.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1]陈加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历史逻辑与方法论自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7-27.

[22]赵朝峰.历史自信:产生源泉、价值旨归和实践要求[J].求索,2022(3):21-27.

[2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Theoretical Logic and Deep Implicationof Strengthening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LIU Xiao-peng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Strengthening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is a positive and healthy spiritual coordinate and political character.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scientific truth,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Party history stressing on writing the truth without fear or favor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history that reveres history are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firm historical confidence.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CPCs centenary struggle are the greatest source of strengthening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en adherenc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trengthening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and practical consciousness.The collection of a series of concrete spiritual forms provides spiritual nourishment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trengthen historical confidence.Strengthening historical confidence has deep implications,which can stimulate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anchor the historical theme,and enhance historical identit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artys central task.The path to strengthening historical confidence mainly includes striving for greater victories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further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greatest confidence in our history,continuing to carry forward the “three musts” style of work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fundamental purpose,guarantee for work style and dynamic support for our firm historical confidence,insisting on 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mechanism for normalizing the study of the Party history so as to build a correct view of the Party history to 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in history.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connotation structure;times value;practical path

收稿日期:2023-02-24

基金項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研究”(23RWZX002)

作者简介:刘晓鹏(1991—),男,河北灵寿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规律与经验研究。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