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永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情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和表达方式,以及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初中生年龄的心理特点,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多表现在教师能否合理运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初中地理教学应当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情境,着重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针对以上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思路,重构高质量的授课环境,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基于此,文章从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拓展迁移、综合实践等角度入手,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概述
关于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学习后,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了成熟的地理认知,继而呈现出稳定、严谨的个人素养。根据新课标的界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大内涵: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几项核心素养对新时期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也为教师指明了未来的教学方向。
关于人地协调,指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态度与观念,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目标在于分析人地之间的关系。当前,社会的环境、人口、资源等因素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已经出现的各种矛盾,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才能促进人地的和谐相处。
关于综合思维,指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地理环境受到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学生应当从全局的视角观察,才能找到破题的方向。
关于区域认知,要求学生应立足于空间的角度,对地理环境的特点展开综合分析。根据地域的差异性,一般会包含着不同的地理要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分析区域特征,加深区域认知,有效解决区域中的地理学习问题。
关于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要通过综合考察、实地探索等多样化的户外实践活动,展现出优秀的执行力与行动力。这对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实现“理论+实践”教学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环节是地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歌曲、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构建趣味盎然的教学情境,在视觉和听觉层面强化感官刺激,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世界各地的民居聚落纪录片,创设“探访聚落奥秘”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可以引入思考问题:世界上的民居聚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主要与哪些地理要素有关?这种教学方式巧妙地将两种情境串联在一起,一方面通过视频情境,紧抓学生的眼球,成功吸引注意力,另一方面用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深度思考。这对学生的人地协调、综合思维两项核心素养的发展均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七下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时,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卡通图片——美羊羊的澳洲之旅,创设模拟一下旅游情境:有一年夏天,美羊羊收到了澳大利亚笔友的邀请,希望她能去澳大利亚领略农场的风景,请你帮美羊羊做好规划工作。思考哪一种出行方式最合理,在路上应当穿什么衣服,携带哪些装备?由此,以旅游作为教学线索,可以引领学生欣赏澳大利亚的风景,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在教学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时,关于“黄河的治理”,教师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合唱《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并创设以下情境: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是我们的母亲河,但今天的黄河生了一场大病。我们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母亲河思考合理的治理方案。由此通过情境的教学铺垫,可以完成“歌颂黄河——帮助黄河”的递进式教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也能促进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成长。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地理教师可以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融合生活元素思考问题,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时,可以播放两段短视频,分别介绍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特点。通过视频情境的铺垫,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学习任务:通过表格的方式,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列举出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总结两种聚落的核心特征。由此,可以构建问题情境与生活情境,讓学生在认真思考的过程中亲身感悟地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教学《澳大利亚》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自主学习任务:(1)在澳大利亚地区,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动物和植物?(2)人们都称呼澳大利亚为“世界历史博物馆”,你知道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在澳大利亚地区发现了如此多的古老生物?通过以上三个问题任务,学生可以通过翻查教材、检索网络的方式,了解当地特有、古老、珍奇的动植物,如鸭嘴兽、考拉、金合欢等等。根据这些动植物时代性的特点,自主思考三个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有关“黄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黄河有关的文献资料,如刘家峡电站、秦始皇兵马俑、宁夏平原壶口瀑布、河套平原等,融入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一边查看资料,一边与教材中“黄河的奉献”相互印证。由此学生会深刻认识到黄河为华夏民族的传承做出了哪些巨大的贡献,继而发自内心地激发感恩之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懂得感恩自然、敬畏自然,认识到人地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注重小组合作探究
除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外,合作学习能力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学习品质。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于“聚落”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萨德勒是部落首领,他的家乡突然遭遇了地震灾害,只能和族人一同迁移居住地。假如你是萨德勒的朋友,你会建议他去什么地方定居和发展?请你从大地图中指出合适的地方,并给出相应的理由。对此,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地图中各个区域进行综合性的讨论分析,评估不同区域的气候、资源、环境、食物是否适合作为一个族群的定居点。在互动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教学《澳大利亚》一节时,教师可以在“美羊羊旅游”的情境中继续延伸合作学习任务:美羊羊历经旅途奔波,终于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好友,他的好朋友想要考察一下美羊羊的智慧,向她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项探究活动:(1)掌握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2)给澳大利亚的羊们寻找家园。(3)用表格归纳总结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特点。综上,教师用合作任务构建情境,可以让学生了解气候、地形对农牧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黄河的治理”板块时,教师可以播放“黄河灾害”视频,融入教学情境,并布置以下学习任务:根据视频,针对黄河上、中、下游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水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针对当地的气候、地形特点,分析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将生活与问题两种情境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进步,形成健康的人地观念。
(四)拓展迁移知识要素
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之后,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将知识充分内化吸收。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模拟丰富的情境,详细剖析地理学科的课程内涵,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促进知识的拓展迁移。
教师在教学完“聚落”的内容之后,可以延伸问题情境,组织辩论活动。例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这些民居与现代化的社会似乎格格不入。我们应当对传统民居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应当将其拆除?鼓励学生从政府、居民、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入手,积极进行辩论互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营造集思广益的学习环境,防止学生闭门造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生活意识,能主动针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找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澳大利亚”时,教师可以将“美羊羊在澳大利亚”的趣味情境继续拓展,引出研究课题:气候对农牧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动脑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观点。学生可以在地图中根据颜色的差异性,分析不同地形的特点。并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呈现的信息,对当地的气候展开深入论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识认地图、使用地图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教学“黄河的治理”时,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对知识版块进行梳理,与相似的情境类比,进行知识迁移。比如通过对黄河的探究,我们已经掌握了河流的一般学习方法、学习顺序,试通过黄河,对天津的母亲河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在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之后,可以趁热打铁,在其他河流中进行迁移实践。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落实学用合一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是一門十分注重实践的学科,若想落实核心素养,教师不应闭塞教学视野,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素材,而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融合实践探究教学情境,贯彻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在教学完《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单元之后,教师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发放环保探究调查问卷,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有意识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比如洗漱过程中,在不需要用水时,是否会立即关闭水龙头?不使用充电器时,是否会将其拔下来?生活中是否不使用或很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不使用电脑时,是否会及时将其关掉?外出时是否尽量通过步行或公共交通工具?
教师可以组织宣誓和打卡活动。以“我是环保卫士”为主题,鼓励全班同学发表誓言:志愿节约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积极爱护环境,爱护身边的动物与植物,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并组织好习惯打卡活动,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比如在家中随手关灯;洗菜水能用于浇花、冲厕所、拖地;学习时用过的草纸不随意丢弃;不轻易毁坏身边的花草树木等。
综上,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情境教学活动,既能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地协调观念,也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明确的新一轮课堂改革的中心教学任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情境教学的方法,优化情境教学的内容,丰富情境教学的素材选择,让情境教学贯穿教学的整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全面掌握创设情境的教学关键点,找准教学的切入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促进知识的深度迁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