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与时代价值

2024-03-21 15:29:34黄意武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文明

黄意武

(重庆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重庆 400020)

在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我们党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1]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有文化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安排部署,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路径,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使命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因此,需要深刻把握其理论特质和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智慧结晶,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清晰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既赋予了“两个结合”新的内涵,又推动“两个结合”深入发展。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与阐释就是一次理论创新,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术语的简单转换、观点的简单对接”[2],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3],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基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深刻揭示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植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理论来源的广泛性和多元性,彰显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契合我国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理论。

(一)承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对文化建设有着不同的认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文化的本质、功能、作用、内涵、形态等作出了科学的阐述。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阐明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4](P649)这一论述强调了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也肯定了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文化作为精神生产的重要元素,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就曾提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5](P176)来论证这一观点。对于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旨归,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于造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最终推动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列宁强调了科学文化教育、人民文化素质、开展“文化革命”、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对于进行文化理论建构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他曾指出:“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6](P48)可见,列宁高度肯定了文化建设对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则立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一整套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7]。他提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8]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坚持的发展道路、方法原则和目标导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质上也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功能、作用、内涵、形态等的认识,深刻反映了文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属性、生产力属性、阶级属性等,不断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实现了“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

(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比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修齐治平、兴亡有责,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视挖掘、提炼中华文明中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注重阐释和运用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情怀、道德规范等宝贵资源,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并将其有机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价值观念从“理论形态”不断具化为“生活形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焕发时代生机,实现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比如,吸收《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社会理想,提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9];创新丰富朱熹提出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10];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11],推动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着眼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精神滋养,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不仅夯实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还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深厚的文化滋养、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向世界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情怀、中国价值和中国魅力。

(三)吸收人类一切文明优秀成果

世界文明丰富多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独特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也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 周年纪念大会上就曾说:“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12](P107)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经常对名言警句旁征博引,提到过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越南俗语“独木难成林,三树聚成山”,非洲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远航”等。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文明理念,从不同文明中汲取养分、增长智慧,并将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创新,从而形成契合中国价值理念的文明因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格局逐渐扩大拓宽,提出了许多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不仅增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交融,还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了自身文化成果,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四)植根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与机遇,我国文化建设适应时代与实践的要求不断创新和发展。从世情来看,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迫切需要加强世界文明交流对话。从国情来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实现共同富裕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从党情来看,社会思潮复杂多元,错误思潮暗流涌动,不断冲击、威胁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迫切需要坚持好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及文化建设中的全面领导。立足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置于更高的战略地位,先后提出“两个结合”“九个坚持”“七个着力”等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丰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是面对国际国内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着眼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关键一招。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能力显著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网络文明生态持续向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极大提升……这一系列重大成就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令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中开辟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国之问、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人民之问、巩固壮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支撑的时代之问、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基础的世界之问[13]。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华文化现实土壤,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根本方法、使命及任务、方向、道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党在新时代解决文化问题的理论、路线、方略。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的理论特质。这些理论特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的日臻完善,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同提高人民素质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彰显了深厚的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2021 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14](P322)。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导向,提出了以人民为文艺创作主体和服务主体,明确了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价值导向,构建了文化建设质量与水平的评价标准,由人民来做“评判者”和“鉴赏家”,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体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人民,其价值实现在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并要求在今后的文化建设实践中把人民性这个鲜明特性一以贯之,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生机活力。

(二)坚定自信自立的文化理念

坚定文化自信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P33)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将文化自信贯穿于文化建设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新时代以来,针对存在的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各种社会思潮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中国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达到新高度。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向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贯通,着力赓续中华文脉,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极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水平,推动中国人民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信……概言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文化自信特质的不断丰富,彰显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

(三)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全球视野深刻洞察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规律,以开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彰显了海纳百川的理论特质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中华文化向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8]当前,世界各国共处于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共同体中,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显然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正确途径和主流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要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主张,这些主张的理念契合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和追求,能够促使不同文明跨越时间、超越国度,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共同探索出一条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国际交往新路,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情怀和世界担当。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以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推动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出去,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同时,中华文明也同世界各国文明在和平发展、和睦相处、和合共生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

(四)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品格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伴随实践进步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始终坚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对谱写当代文化发展新篇章、展现文化新气象,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守正创新、立破并举,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实践,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繁荣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不仅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还是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推进文化建设思路、话语、机制、形式的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注入生机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守正创新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原则方法。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4](P309)。守正创新的品格使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始终坚持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用守正保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用创新引领文化发展的未来航向,从而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来指导新的文化实践,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赓续发展。

(五)彰显问题导向的文化实践

马克思强调:“问题是时代的格言。”[16](P203)坚持问题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文化需要日益多元的问题,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5](P505);面对我国网络传播平台与内容多样、网络舆情错综复杂等问题,强调要“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7],提高“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3];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提出要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着力赓续中华文脉,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重大现实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中,尤其是坚持对“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持续阐发与诠释,用“两个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造就了极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回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传承创新,彰显了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品格。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可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蕴丰富、系统严密、深邃精辟、意义深远的科学理论体系,彰显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理论穿透力和实践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任何杰出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刻揭示了文化的创造性、自由性、主体性、历史性等普遍特性,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性产物,指明了文化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人类解放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描述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信、文艺、新闻传播、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发展、宣传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8](P305),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4](P103),并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的范畴,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并创造性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性、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时代性,突出了文化建设的本质特性、价值功能、原则方法,深化了对共产党应该“如何领导文化建设”“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何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上的创新,极大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

(二)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指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所体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信仰信念、道德规范等的坚持和发展,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国家繁荣兴盛。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提出“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论断,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也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根本指导。这一论断指明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方向,深化了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推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当然,巩固文化主体性并不等于故步自封,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要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与世界文明平等地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巩固文化主体性和更好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此看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创新开放的思想体系,能够推动文化主体和文化使命相融合,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理论指引

立足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作为历史上唯一从未间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文明博采众长、快速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使命应运而生。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包含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立场观点方法。“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价值引导与精神动力;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要求,内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核心要素和理想样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淀了深厚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不断总结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经证明是有效的,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科学的、系统的、实践的理论,能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引。

(四)为促进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人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方式是多样的。在推进文化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国家推进文化繁荣、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西方国家利用资本逻辑和科学技术的突破实现了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然而,西方国家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导致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19]这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自信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种文化理念能够引导人民创造出在更高水平的思想境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一种超越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新样态。习近平文化思想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20]的文明观,强调不同文明应当正视差异、彼此尊重、互学互鉴、和而不同,这种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价值理念展现了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新图景,顺应了人类通过文明对话方式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渴望,凝聚起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将为不同文明发展创新提供新的视角与选择,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和路径范式。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文明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