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锦磊,吴联,徐凡凡,叶鑫武
1.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2. 温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胸外科,浙江 温州 325000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分裂症(SZ)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病因至今仍尚未完全阐明,但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与SZ 病理生理过程息息相关。氧化应激是因为活性氧的形成与抗氧化防御之间失衡而发生的,研究表明,SZ 患者体内存在多种两者失衡的相关交叉机制[1]。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能够损害神经细胞,破坏神经发育,从而加速SZ 的发展[2]。抗精神病药物是SZ 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但仍有约1/3 患者服用后临床效果欠佳[3]。近年来发现单独用药的临床疗效有限,且具有促使体重增加、血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而这些不良反应有可能引发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加速SZ 发展[4]。针刺八脉交会穴广泛应用于临床,对精神疾病也颇具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小[5]。本研究观察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喹硫平治疗SZ 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纳入标准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6]SZ 诊断标准;年龄18~50 岁;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入选前1 个月未服用影响血脂代谢药物。
1.2 排除标准脑器质性精神病;入选前1 个月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血脂代谢异常;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或酒精依赖。
1.3 一般资料选择2018 年9 月—2019 年12 月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治疗的80 例SZ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18~45 岁,平均(32.3±4.4)岁;体质量指数(BMI)18~26,平均22.5±2.4;病程3~5 年,平均(4.1±0.5)年。观察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19~45 岁,平均(32.6±4.5)岁;BMI 18~27,平均22.8±2.3;病程1~7 年,平均(4.0±1.1)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对照组口服富马酸喹硫平片(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117,规格:0.1 g),每次0.1 g,每天2 次,连续给药8 周。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治疗。取穴:取八脉交会穴,内关直刺0.5~1 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泻法,两手同时操作,施手法1 min;外关直刺0.5~1 寸,施以捻转泻法1 min;列缺逆着肺经流行方向斜刺入0.5~0.8 寸,施以捻转泻法1 min;后溪向合谷方向刺入0.5~1 寸,施以平补平泻法1 min;公孙直刺0.6~1.2 寸,施以捻转补法1 min;申脉、照海向后平刺入0.5~1 寸,均施以平补平泻法1 min;足临泣直刺0.5~0.8 寸,施以捻转泻法1 min。八组穴位均要求双手同时操作行法,行手法毕,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 次。每天1 次,6 d 为1 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连续治疗8 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①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7]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8]。于治疗前后对2 组进行PANSS 及CGI 的问卷调查,各1 次。PANSS 共30 条目,30 项评分之和越高代表患者精神症状越严重;CGI 由病情严重程度、疗效总评分以及疗效指数量表组成,本研究采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和疗效总评分量表评估临床疗效。②氧化应激水平。于治疗前后分别对2 组进行氧化应激因子的检测,主要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过氧化脂质(LPO)、谷胱甘肽(GSH)。所有患者均在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上述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分别采用亚硝酸盐法、二硫双硝基苯甲酸检测法、血清中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推算法、硫代巴比妥酸检测法及Ellman 法检测。③血脂代谢水平。于治疗前后对2 组进行血脂代谢水平检测,包括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所有患者均在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日本日立株式会社7 6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④不良反应。观察2 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做好记录。
3.2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2 组治疗前后PANSS 评分比较见表1。治疗前,2 组PAN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PANS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PAN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2 组治疗前后PANSS 评分比较(±s)分
表1 2 组治疗前后PANSS 评分比较(±s)分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0 40治疗前69.77±3.48 68.98±2.65 1.142 0.128治疗后62.50±2.46 58.04±3.22 6.961<0.001 t 值10.789 16.592 P<0.001<0.001
4.2 2 组治疗前后CGI 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后,2 组CG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CG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 组治疗前后CGI 评分比较(±s)分
表2 2 组治疗前后CGI 评分比较(±s)分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0 40治疗前5.25±0.85 5.23±0.88 0.103 0.459治疗后4.81±1.01 4.25±1.04 2.443 0.008 t 值2.108 4.546 P 值0.019<0.001
4.3 2 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比较见表3。治疗后,2 组SOD、GSH-Px、GSH 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NO、LPO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SOD、GSH-Px、GSH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NO、LPO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 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比较(±s)
表3 2 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比较(±s)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0 40 SOD(U/mL)治疗前16.28±2.11 16.19±2.07 0.193 0.424治疗后20.17±2.56 23.51±2.89 5.471<0.001 t 值7.416 13.023 P P<0.001<0.001 GSH-Px(U/mL)治疗前61.28±7.09 61.53±7.15 0.157 0.438 t 值8.217 14.875<0.001<0.001治疗后75.69±8.53 88.51±8.97 6.550<0.001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0 40 NO(μmol/L)治疗前52.65±5.89 53.77±6.54 0.805 0.212治疗后48.34±4.43 45.34±4.25 3.091 0.001 t 值3.699 6.836 P P<0.001<0.001 LPO(mmol/L)治疗前3.05±0.43 3.07±0.44 0.206 0.419治疗后2.88±0.33 2.72±0.32 2.201 0.015 t 值1.984 4.069 P 值0.025<0.001 GSH(mg/L)治疗前1.05±0.27 1.07±0.24 0.350 0.364治疗后1.31±0.45 1.48±0.41 1.766 0.041 t 值3.133 5.458 0.001<0.001
4.4 2 组治疗前后血脂代谢水平比较见表4。治疗后,2 组TG、TC、LDL-C 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HDL-C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TG、TC、LDL-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2 组治疗前后血脂代谢水平比较(±s)mmol/L
表4 2 组治疗前后血脂代谢水平比较(±s)mmol/L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0 40 TG TC治疗前1.35±0.23 1.32±0.20 0.623 0.268治疗后2.01±0.32 1.78±0.25 3.582<0.001 t 值10.592 9.087 P P<0.001<0.001治疗前4.18±0.55 4.22±0.51 0.337 0.368治疗后5.47±0.73 4.87±0.66 3.856<0.001 t 值8.926 4.929<0.001<0.001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0 40 HDL-C治疗前1.43±0.17 1.42±0.16 0.271 0.394治疗后1.25±0.11 1.32±0.12 2.720 0.004 t 值5.622 3.162 P P<0.001<0.001 LDL-C治疗前2.37±0.38 2.35±0.36 0.242 0.405治疗后2.85±0.42 2.68±0.39 1.876 0.032 t 值5.360 3.932<0.001<0.001
4.5 2 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观察组为5.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 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SZ 是一种青壮年高发的复杂重型精神疾病,临床症状多为感知、情感等各方面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及社会的负担[9]。SZ 发病原因复杂,家族病史、身体疾病、心理障碍、环境刺激等都可能诱发[10]。有效地临床治疗不仅能够遏制患者病情发展,还能提高患者依从性,配合治疗,在最佳治疗时机,提高痊愈的几率。
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SZ 的常用方式,喹硫平是常用的药物之一。喹硫平能够有效控制SZ 患者阳性症状、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主要归功于其选择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2 受体和5-羟色胺(5-HT)2A 受体、激动前额叶皮质D1 受体[11]。此外,SZ 发病中氧化应激水平起重要作用,喹硫平等有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而达到治疗效果。但研究发现,患者在服用喹硫平期间,食欲增加、经常嗜睡,导致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的现象,主要是喹硫平对中枢a1、H1 及M 受体拮抗所致[12]。血脂代谢异常将增加SZ 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反噬SZ 的治疗效果。SZ 归属于中医癫狂、痴呆、郁症范畴。近年来,众多临床研究初步表明中医药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疗效优于药物单用治疗的效果,并有可能能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用量,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13]。其中针刺八脉交会穴广泛应用于SZ 的临床治疗,显示了独特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2 组PANSS 评分、CG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提示喹硫平联合针刺八脉交会穴对SZ 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中医学认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相通,其位于十二正经,当十二正经气盛或气衰时,奇经可蓄或补之。针刺八脉交会穴,可以促进脑部经络气血运行,醒脑开窍、宽胸、宽膈,以达到“神自宁,郁自解”的状态[14]。针刺八脉交会穴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递质释放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SZ 患者的症状。喹硫平本身作为抗SZ 药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并在此联合治疗中发挥了协同作用。
研究表明,SZ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仅占人体质量2%的大脑消耗了20%的氧气,但大脑内的抗氧化物水平较低,因此大脑组织、神经细胞对活性氧或活性氮过多引起的氧化损伤极其敏感,也更容易受到损害。本研究治疗后,2 组SOD、GSH-Px、GSH 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SOD、GSH-Px、GSH 在氧化应激中属于抗氧化系统,能够有效对抗活性氧或活性氮的氧化损伤。治疗后,2 组NO、LPO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NO、LPO 属于活性氮或活性氧物质,如果该物质的水平下降,可能会减少神经细胞线粒体的氧气消耗过程、过度氧化反应的发生,以及小胶质细胞对物质的吞噬作用,从而有助于预防氧化损伤的发生。喹硫平作为多巴胺和5-HT 受体拮抗剂,有较好的阻断作用、镇静作用,外加针刺八脉交会穴能够调节奇脉溢蓄的方式,对大脑氧化应激反应具有调节平衡作用,最终环节氧化应激反应,是氧化和抗氧化系统恢复平衡。并且,针刺八脉交会穴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促进这些抗氧化酶的产生和活性增加,从而提高抗氧化能力。针刺和喹硫平联合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减少脂质的氧化,从而降低LPO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其联合治疗还可能通过调节谷胱甘肽的合成和代谢,维持其正常水平,提高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力。
大量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中枢a1、H1 及M 受体拮抗作用导致患者食欲增大、嗜睡,导致SZ 患者血脂代谢异常,进而诱发三高等慢性病,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4-5,12]。高水平的TG 可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TC 是衡量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量;高水平的LDL-C 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高水平HDL-C 通常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TG、TC、LDL-C、HDL-C均能反映药物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血脂代谢的异常情况。可能的原因是针灸治疗能够对患者疾病活性和炎症反应进行调控,进而起到平衡患者血脂水平的目的[15]。针刺可能刺激代谢活性,促进脂质代谢的正常进行,联合喹硫平治疗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影响神经系统、代谢活性以及血管健康,从而对血脂代谢产生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针刺八脉交会穴的安全性更佳,主要原因可能是针刺八脉交会穴对氧化应激和血脂代谢异常的调节,使得患者生理和心理处于较为舒适和平衡的状态。
综上,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喹硫平治疗SZ 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血脂代谢水平,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