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倩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4.031
猪病防治是养猪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防治措施得当,不仅能使猪群健康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能减少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了解猪病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防治措施,能有效提高农村养猪收益。基于此,本文简单讨论农村猪病流行特点和防治问题,深入探讨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猪病防治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养猪环境、猪病情况都与标准化大型养猪场存在较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猪病综合防治效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了解猪病特点和防治措施,保证养猪能够正常进行,推动养殖业发展和进步。
一、农村猪病流行特点
1、猪传染性胃肠炎
又称蓝耳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2—3月龄仔猪,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病猪的胃肠道黏膜明显充血和出血,并有严重的腹泻和呕吐,有时排出带血或绿色水样的粪便。发病初期病猪食欲减少甚至废绝,精神不振,体温升高40℃—41℃,眼结膜发红,后期粪便呈黄色或绿色泡沫状或水样稀粪,病猪死亡率可达30%—70%以上。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主要发生在母猪群,本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多为散发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该病在全世界都有流行,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的猪病中已占首位,在北方也有上升趋势,我国的大部分猪场没有预防接种工作,因此很难控制本病在猪场内的发生和蔓延。
3、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呈地方性流行,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以突然发病与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为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病期早期(2—3天)表现症状与肺炎相似,病程较长,常可延长至1周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病猪初期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后期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性窒息征(腹式呼吸),肺有少量出血点或出血性肺炎病灶。
4、猪链球菌病
该病继发混合感染多在猪感冒后出现。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现出共济失调、空口磨牙等,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8周龄内仔猪常于2 d內死亡。慢性病猪常在头、胸、腹和股内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样大丘疹,后覆盖褐色痂皮。混合感染猪瘟时,患猪流浆液性鼻液,耳尖、腹下、四肢末端、股内侧有紫红色或蓝紫色出血点、出血斑。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后期呼吸困难,常于1—3d内死亡。
5、猪伪狂犬病
病原为犬冠状病毒科动物伪狂犬病病毒属,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仔猪,在断奶前后,最易感染,一般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高达50%),一般以哺乳仔猪发病最多,成年猪和生长肥育猪很少发生。主要发生于规模化猪场,近年来伪狂犬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而本病多继发于猪伪狂犬病和猪瘟病毒感染。
6、猪弓形体病
猪的弓形体病前几年很难在临床上见到,成流行性发作更为少见。但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已形成地方流行性,危害较大。其临床表现似流感,体温升高到40.5℃—42.0℃,稽留热,表现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
二、农村猪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对猪病认识不足
农村地区养猪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散养、不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等原因,使猪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而随着集约化养殖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大型规模猪场也开始出现了多种疫病共存的现象。由于农村地区猪数量多、发病较快、发病率高,且多数养猪人员缺乏对疫病的认识,不能科学判断猪病的严重性,并且在治疗中也往往不能做到及时、彻底、有效地控制病情,加之大多数兽医人员缺乏对猪病的鉴别能力和有效诊治经验,在猪病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误诊现象,从而造成养猪生产中发生了严重后果。
2、防疫意识不强
许多猪场养殖人员对于养猪防疫工作并不重视,认为只要把猪养好就行,而忽视了猪病防治工作。有的猪场养殖人员为了减少治疗费用在仔猪出生后的3—5天和断奶后的第一个月内不打疫苗。这都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防疫制度,导致猪发生疫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控制。
3、疫病防控措施不足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养猪行业的投入越来越多,但农村地区的猪病防治工作仍相对滞后。一些养猪场由于缺乏专业人员,防疫意识淡薄,加之农村地区养殖环境差,对猪只防疫存在疏忽现象。另外,农村地区养殖户规模普遍较小,且大部分缺乏专业的防疫知识和手段,导致在疫病发生时缺少有效的防疫措施和手段。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猪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但农村地区仍然是我国生猪养殖密度最高、疫病种类最多的地区。因此要想减少猪病损失,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预防、治疗制度。
4、防治方法比较单一
部分养猪场的养殖人员认为猪病防治的关键是搞好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质量,不能依靠药物防治。但是很多猪场在实际饲养过程中都是靠天吃饭,由于天气变化导致猪只发病,而养殖户却找不到原因。还有很多猪场的疫病防治意识很差,甚至不重视疫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对猪病防治根本没有认识,这就造成了猪场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紧急情况。此外,目前农村地区猪病防治方法单一、陈旧、落后。主要表现在一些猪场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防疫制度和管理措施,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比较被动,很少针对性应用预防措施。
三、农村猪病防治措施
1、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在养殖过程中,养猪户进行防疫接种工作时需加强猪的免疫接种。在此期间养猪户需要做好猪舍消毒,同时对生猪进行定期体检等相关检疫工作,以此来确保猪群具有较好的免疫接种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病猪数量和降低猪疾病发生频率的目的。同时,若养猪户发现病猪时也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尽快完成隔离治疗,在进行动物疫病防控时还需要对养猪户建立动物疫病数据库工作,以备必要时为其患病猪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还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对猪造成伤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保证机体健康
由于猪疾病混合性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发的,因此必须对发病猪进行有效治疗。这种猪疾病感染现象会使猪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也会使病原体感染扩散。而对于此类病猪就必须保证在出现症状后立即开始治疗,并且不能等到病猪症状缓解后才开始治疗,因此对于此类病猪来说在治疗混合性感染病猪时需要以预防为主,在患病后3—5天内必须将病猪进行隔离并针对其用药,另外在患病期间一定要保证猪群的正常采食以及饮水,并且对该猪养殖场所在地区做好空气质量污染检测工作,另外对于猪病混合性感染现象该养殖场还需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降低病猪对周围环境的侵害。同时需要提高该类疾病防治技术水平、建立科学高效、规范标准化的疫病防控体系,使生猪养殖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制定出有效的猪疾病防控方案,能够有效控制猪病混合性感染现象的发生。
3、严格执行猪场各项规章制度
在对猪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期间,需要严格执行猪场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动物防疫制度以及疫病监测制度等。为了有效防控猪疾病混合性感染问题发生,需要在猪场建设、管理以及服务方面加强管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猪场自身经济效益。首先,需要建立严格的人员聘用制度,保证猪场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相应资质。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避免生猪以及饲料进入到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从而影响了疫情发生。再次,需要落实相應的卫生管理制度,能够定期对猪场内卫生情况以及各种疾病传播情况开展检测与排查工作,而且需要加大养殖场内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从而进一步提高疫病防控效果。最后,需要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确保相关部门能够做到定期消毒工作。
4、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根据病猪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在猪出现病情初期,则应将猪隔离,防止病情恶化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而且应对病猪进行全面消毒处理,以避免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此时猪如果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等症状时,则需要将其隔离,防止出现其他病症,同时还应该避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出现猪感染病毒性疾病后出现食欲减退、肌肉抖动、排尿不畅等症状时应该及时检查治疗。对于那些因为患病而产生食欲下降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病猪来说,则需要做好猪疾病混合性感染现象控制。比如当病猪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症状时应该立即饲喂青绿饲料或者优质蛋白饲料,并且保证营养均衡且饲料配比适当,同时要保证良好营养条件以及良好膳食结构。
5、猪流行性腹泻防治措施
①预防措施
在疫病流行期间猪舍要做到防潮、防暑、防压、防病,尤其是在母猪分娩前4周,进行大剂量的预防药物(主要是中药复方)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此病发生并降低死亡率。注意做好猪消毒工作:用消毒液对猪场及周围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对于有污染区域或粪污产生的场所要进行重点消毒,对发病猪栏要采取措施控制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对于发病猪舍或其周围不要出现其他猪只,避免相互传染感染给其他猪只。一般情况下对病重猪场应实行“三分治、七分养”的原则进行治疗,即合理饲养、精心管理和严格消毒。控制发病猪活动,防止其相互接触、直接接触病猪及其粪便或分泌物。保持猪舍环境清洁、干燥,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猪因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应激反应,控制饲养密度及温度的适宜程度、保证饲料质量及饮水清洁卫生等。
②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对早期症状较轻的病例,可用盐酸小苏打水冲洗病猪肛门,促进排泄,对严重型病例可肌注庆大霉素溶液,同时用磺胺嘧啶钠加葡萄糖注射液肌肉注射,口服补液盐:按每公斤体重50克,口服补液盐2毫升加葡萄糖2毫升或青霉素20万单位肌注。对无发热者,采用庆大霉素+痢特灵加青霉素20万单位肌注,对于有高热状态而脱水的猪,应及时灌服大量盐分以纠正体温不稳的状况,对于脱水症状不明显者,可选用补液盐类:氯化钠500克。电解质平衡紊乱的严重型病例,可选用补液盐类:氯化钠500克,为防止腹泻后继发感染和进一步的死亡,应尽快补充水分或采取物理方法排出水分和热量,使病猪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推动养殖业发展和进步。
③对发病猪进行隔离治疗
病猪发病期间,饲养员不要靠近发病猪,防止病猪传播病毒和交叉感染。发病初期用头孢噻呋注射3—5毫升,继发感染后每隔2—3个小时注射1次抗生素,同时对发病仔猪可进行抗生素防治。治疗应坚持在发病猪体温达到41℃时,停止喂料5—7天,同时喂给适量的葡萄糖盐水及碳酸氢钠,要防止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对病猪身体造成损害,在病程长或死亡率高时应停止用药治疗。
④口服抗病毒口服液
口服抗病毒口服液是一种安全有效而且经济实用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流行性腹泻,特别是对于病情较重、需要脱水治疗的猪治疗效果明显。一般用于仔猪腹泻的治疗,用抗病毒口服液前必须先让仔猪饮水5—6升、拌料500克、饲喂1次。一般间隔7天左右口服1次,其治疗效果较好,一般一疗程口服4—5次。对重症脱水的肥育仔猪也可在服药后的30—60分钟内注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头,同时也可注射抗生素。目前在治疗猪流行性腹泻中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物(如安乃近/地尔硫卓/西替利嗪)、头孢类药物(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口服液的品种和使用量,使病猪得到有效治疗,推动养殖发展和进步。
6、细菌性痢疾
对于细菌性痢疾这种疾病,具体表现为母猪、仔猪都会有发热,腹泻等症状,发病后排黄色或者白色的稀便。病猪治疗方法可用,如痢菌净5毫克/公斤,内服,每日2次,连服3日为一疗程,或按0.5%痢菌净溶液0.5毫升/公斤,肌肉注射,二甲硝基咪啶、硫酸新霉素、痢特灵、林肯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疗效。考虑到该病治后易复发,须坚持疗程和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方能收到好的效果。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处理好粪便,病猪最好淘汰,坚持药物、管理和卫生相结合的净化措施,可收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7、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
蓝耳病和猪瘟都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猪疫病,而且这种疫病的危害也非常大,蓝耳病又称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该病是由猪蓝耳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进行传播。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蓝耳病和猪瘟两种疾病都属于高致病性疫病,这也是目前非常常见的一种猪苗疫病,一旦发生这两种疾病混合感染之后,对生态猪而言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生态猪发生了蓝耳病或者是猪瘟混感的话,那么对生态猪后期的生长影响是非常大也比较严重的,如果遇到蓝耳猪苗和猪瘟两个问题必须要重视起来。
综上所述,了解农村猪病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防治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在,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了解猪病防治问题,并通过制定科学防治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保证猪能够健康生长,推动养殖业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545900广西来宾市武宣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