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疫病的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2024-03-20 04:27祝伟东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4期
关键词:猪丹毒猪群猪瘟

祝伟东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4.034

现如今,随着经济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养猪业的规模逐渐增大,猪肉作为我国人民日常所需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在养殖的过程中,各种疫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猪肉的养殖水平,降低猪肉的质量,使其难以售卖。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受疫病影响致死的占总数的80%,在这之中,受传染病而死的猪占病猪的80%,而其中约有70%主要是受猪瘟、猪丹毒等疫病的影响。因此,对猪疫病的诊断方法以及综合防治技术展开研究极其重要,需通过不断加强猪疫病的诊断,使其能够有效提高养猪业的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猪疫病的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

猪疫病的存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整体效益,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提高对于猪疫病的重视程度。对于猪疫病的诊断方法来说,临床诊断作为一项简单且直接的诊断方式,能够对部分基础的病症实施初步判断,根据病猪的症状表现可以展开评价。例如,当病猪产生呼吸症状的病疫时,主要鉴别方式为病猪的體温,体温正常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如果鼻子产生相应的病变则为猪萎缩性鼻炎,反之无病变为猪喘气病。在实际诊断的过程中,病猪表现出的症状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关人员应针对主要表现进行全面的诊断。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针对病猪较为严重的症状展开鉴别,同时实地考察病猪的养殖环境以及饲料等方面,以此为参考因素,增强诊断的准确性。

2、流行病检验

现如今,猪疫病的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混合化的特点,兽医在对其展开诊断时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对于流行病学检验来说,由于调查的广泛性,可以折射出多种信息数据,为病猪的疫病诊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走访、调查以及搜寻相关资料,以此充分了解流行疫病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养猪场实施实地考察,进一步掌握病猪的生长环境、养殖条件以及发病情况,针对发病的特点进行调查和分析。除了考虑病猪的发病原因以外,该方法的实施还会对病原宿主以及发病时间等方面开展细致的调查。流行病学检验的目的是充分了解疫病的流行情况,针对疫病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了解疫区内各种动物的数量,在掌握感染率的基础上,调查养猪场病猪的既往流行病史。该项方法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相对于临床诊断来说,时效较长,但是准确性较高。

3、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作为猪疫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诊断的具体过程是将病猪展开病理剖检,在检查的过程中,通过肉眼或者借助相应的器械实施检验,例如显微镜。再对病猪的各项器官以及身体组织细胞的病情表现展开细致的观察,以此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对于部分传染性的疾病来说,病猪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方便兽医等人员观察。例如,猪瘟、喘气病等。在检验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情况,增加病猪的检验数量,通过整合多只病猪的检验结果,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有效总结并归纳该项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提升诊断工作的效率。病理学检验主要包括外观检查以及尸体剖检,外观检查顾名思义是指对病猪的五官、肢体、皮肤以及肛门等部位实施检查。而剖检是将病猪的尸体实施专业解剖,通过对其实质器官的色泽、充血等多种数据检验,最终得出诊断结果。

4、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具有一定的精准性,同时也较为耗时耗力,在检验的过程中,通过采集病猪的血液、粪便、毛发、胃液等内容展开试验,借助显微镜以及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对其开展各项研究。在实验室中,往往会采用血清学的检验方法,这对于病猪疫病的诊断以及调查有着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血清学检查主要是对于病猪血清内的抗体开展一系列的实验,例如,中和实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运用现代化的疫病检测方法可以充分掌握病猪的发病原因,在此基础上,养殖人员可以针对相应的发病原因对养猪场其余健康的猪群实施预防措施,避免其受到传染。同时,在实验室中病原体的检查也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之一,主要是对病原体实施分离培养和鉴定。

二、猪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1、猪瘟的防治技术

对于猪瘟疫病来说,主要发病特征为传播速度较快,在发病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病毒相结合形成混合病毒,对于猪群的致死率极高,且感染范围较大。据研究报告表明,2023年,猪瘟疫病呈平稳的趋势,猪瘟阳性率保持在0.02%左右,处于较低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猪瘟疫病的有效防控。目前,猪瘟疫病较为普遍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猪群的眼睛、鼻子和口腔等器官产生交叉感染,在感染的过程中,降低猪群的免疫力,数据显示,猪瘟疫病潜伏期为15天,直接接触的感染期在5-19天,叮咬感染不超过5天,强毒株的致死率达到100%,而中等毒株达到30%-70%。因此,在实际的预防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加强对于该种疾病的控制程度,根据猪瘟疫病的具体表现使用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猪瘟病毒的传播速度,进而减少死亡率,保证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对于早期的猪瘟病毒来说,由于科技水平较低,猪瘟病毒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养殖人员闻之色变。如今,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深入探索了猪瘟病毒的根本成因,通过针对病毒存在的形式以及活动规律逐步提炼出了相应的抗体。在经过实验以后,技术人员对于猪瘟病毒的抗体注射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今,在仔猪刚出生时,养殖人员应增强仔猪身体中的抗体,使其在猪瘟病毒产生时,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降低感染的风险,从而有效预防猪瘟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在注射疫苗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掌握好注射用量,根据实际情况与仔猪的体重展开计算,一旦药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对仔猪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与其他病毒相比,猪瘟病毒的传染性较强,对于该项病毒的防护来说,养殖人员应做到实时监测,一旦猪舍中产生患病的猪,则需要及时做好隔离工作,防止其进一步传染,降低猪瘟病毒的流传率。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每头猪的活动状态,针对状态异常的猪及时做好综合防控工作,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致死率。对于疫苗的注射以及监控应全程保持合理性,将操作流程逐渐规范化、科学化,按照规定的操作实施,可以有效保证猪群的安全。例如,在对猪群进行疫苗注射的过程中,需要养殖人员对其做好高温消毒工作,应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对于猪群分别使用一次性的针管,防止本末倒置。对于高温消毒环节来说,是疫苗注射的重要环节,对于猪群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监控时,养殖人员应充分规划监测方案,通过制定详细的进度表直观清晰地了解猪群的状态,进而增强分析的准确性,从而顺利地开展工作。

2、猪丹毒的防治技术

猪丹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猪疫病,作为一种败血性的传染病,在发病时较为急速,主要是由于单毒杆菌的作用导致猪发生高热的情况。对于实际病症来说,会在猪的皮肤表面产生不同形状的紫红色疹块,由于形状大小的差异性也称之为打火印。对于猪丹毒的实际表现来说,一是急性败血症,二是亚急性疹块型。通常对于出生的仔猪感染率较高,主要的传播方式为带菌猪或者病猪传播,对于病猪来说,皮肤损伤的部位、消化道呼吸系统以及昆虫吸血传播都会扩大传染范围。猪丹毒的传播与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据统计,发病猪的数量往往在每年的4到5月份呈增长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春夏交接时期,猪丹毒的传播速度较快,且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应首先将已患病的猪展开隔离治疗工作,对于猪舍内的粪便以及其他废弃材料应及时处理,防止病菌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养殖员应密切观察猪群的发病动态,提高对于猪群的管理力度,使其能够对于病猪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猪丹毒带来的经济损失。另外,对于猪舍内剩余健康的猪来说,应通过注射青霉素达到预防的作用。养猪场的生长环境对于猪群的生长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长环境不仅能够避免各项疫病的发生,同时还能保证猪群的质量,为其后续的销售奠定一定的基础。

为了防止猪丹毒的发生,养殖人员应定期定时对猪舍以及环境实施,同时,每年做好疫苗注射工作,从根本上预防猪丹毒的传播。据统计,调查显示,猪丹毒最早的灭活菌苗是在1953年被投入使用,美国使用全菌灭活苗彻底杀死细菌,在使用的20天之后,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而免疫期长达6个月。目前国内已有40余家生产企业获得了猪丹毒疫苗生产的许可证,同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表明,疫苗研究技术在不断提高,极大程度上利于猪丹毒的治疗。目前,对于猪丹毒的治疗菌苗来说,可以通过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实施,在注射的过程中,应根据猪群的生长阶段制定注射的比例。例如,处于10千克以上的猪可以注射5毫升,而10千克以下的初生仔猪应注射3毫升,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实施注射,以此达到预防的目的。疫苗有一定的免疫期,因此,养殖人员应提升对于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以此保证猪群能够健康成长,实现增重目标并转化为有效的经济利益。

3、猪肺疫的防治技术

对于猪肺疫来说,主要表现为猪的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的急性呼吸疾病,针对其发病的实际病症,又称肿脖子瘟。据调查显示,猪肺疫主要在我国大陆中南部地区较为严重,但是截至今年,猪肺疫的发生数量已经达到了近十年的一个最低值。在实际的传播中,猪肺疫作为一种散发性较强的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对于猪群来说,中小猪的发病率与成年猪相比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则会立即死亡,不仅影响猪群的健康状况,还会对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一种外源性感染的病症,没有特定的发生时节,一年四季都会有易感性,据统计,在潮湿多雨时期发生的概率较大。由于多雨季节,天气较为寒凉,导致猪群发生感冒,同时由于养殖员饲料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猪群抵抗力逐渐下降。在这一过程中,细菌会大量繁殖,从而激发猪群体内的病毒,最终导致发病。在实际发病过程中,猪肺炎与猪瘟往往伴随产生,在大约5天的潜伏期之后,会产生高烧以及呼吸困难的症状。

对于实际的防治技术来说,首先应做好分群隔离工作,将病猪与群猪采取隔离治疗,在此期间,对健康猪做好预防。在做好消毒工作之后,可以通过一定的药物展开治疗工作,由于病症的复杂难度,在采取治疗时可以通过中西药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链霉素、青霉素以及庆大霉素等多类药物,例如,在使用青霉素溶液的过程中,可以实施肌肉或皮下注射,通过定期的注射,在有效好转的同时增强了猪的抗药性,这主要是由于猪自身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其它菌类相比产生耐药性较快。因此,應在这一过程中交叉使用抗生素,通过持续用药,逐步降低猪的体温,使其恢复正常状态,在此基础上,养殖人员应做好饲养工作,降低猪丹毒带来的影响。高度注意需在病猪处于正常状态下进行注射,如果在其呼吸困难时强压注射,可能会导致窒息而死的情况,不利于实际治疗。

4、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技术

数据表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猪链球菌病逐渐在我国养猪场中蔓延起来,在70年7月逐渐上升,80年后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养猪业的不断扩展,猪链球菌病作为一项常见的猪疫病,在猪群发病过程中较为普遍,主要是由于多种链球菌造成的感染,进而导致猪群产生一种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是败血症,脑膜炎等。对于猪群的不同生长环节来说,实际的临床症状存在不同,据数据显示,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一旦发病,会对养殖户造成极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在春秋时节,由于环境的潮湿以及温度不断升高,发生猪链球菌病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一旦猪舍的卫生条件出现问题,猪的抵抗能力逐渐下降,则会为猪链球菌病的发生提供契机。因此,养殖人员应注重卫生条件管理保证猪群的体质。

如今,随着猪疫病的逐渐多样化发展,猪链球菌病在发病的过程中,往往与其他细菌性的病异进行混合,增强了细菌感染的传播能力,导致治疗难度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与难度导致治疗难度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需要相关诊断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对于猪链球菌病的治疗来说,应根据实际的发病情况以及时间等因素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治疗,通过对症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效率,对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救治极为困难的病猪来说,可以做无害化的处理。而临床症状较轻的病猪可以使用一定浓度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根据体重与剂量的百分比制定注射量,养殖人员通过定期使用注射液,可以有效缓解败血症的症状。同时可以使用安乃近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安乃近注射液的浓度应为30%,在每天连续注射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缓解病猪的高热症状。在进行治疗工作的同时养殖人员应加强常规管理,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式,降低疫病发生率,另外,当地的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应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水平,逐步使其转变传统的养殖理念,与时俱进。对于病猪淋巴结化脓的情况来说,兽医人员应及时切开淋巴结,通过排除脓肿并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将病猪的淋巴按照外科的方法进行缝合,使其有效恢复并好转,该项操作能够在保证病猪健康状态的同时保障养殖户的整体收益,一定程度上控制疫病的传播,提升养殖水平的同时推动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出栏1.99亿头,同比增长1.7%,出栏量处于近五年同期高位水平,生猪存栏4.31亿头,同比增长2.0%,可见猪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养殖人员应做好持久战准备,全程保持谨慎的养殖态度,防止猪疫病的产生对养猪业造成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当地的经济结构。对于猪疫病的综合防治水平来说,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大研究力度,推动防治手段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养殖人员应强化引种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通过营造良好健康的生长环境,积极做好养猪场的消毒工作,实现养殖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应建立并完善饲料管理制度,增强对于免疫接种的重视程度,实现养殖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324022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业农村局)

猜你喜欢
猪丹毒猪群猪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体会
浅谈猪瘟防治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