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4.023
在新时代农业发展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作物的绿色生长环境。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有利于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稻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开展稻区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是实现稻区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开展稻区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水稻种植常见的几种病虫害,具体介绍了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农业、生物、物理和生态调控等防控技术要点,提出了合理的技术推广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助力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种植新格局。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以农业植物保护和公共植物保护理念为基础衍生而来的一种新兴防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降低水稻作物受病虫害侵蚀造成的损失,保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还能同时降低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可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立枯病及灭杀卷叶螟、稻飞虱、钻心虫和螟虫等,并在绿色防控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农业防控技术、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和生态调控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促进我国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性分析
提高农产品质量只有从根源上加以管理,才能有效降低水稻出现低产的概率。长期以来,植物病虫害防治已经成为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虽然农户一般都使用化学农药预防病虫害发生,但是这个方法不仅会影响水稻的生产,而且会污染农业环境。同时,大量的化学农药还会残存在农产品中。被化学农药污染的产品,不仅会影响民众的健康,还会影响粮食出口。运用绿色防治方式,可以提升水稻品质,增强水稻产品竞争力,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保障,同时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也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防治技术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已经不再适用,所以必须采用绿色控制技术,以适应环保趋势。
二、常见水稻病虫害
1、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在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叶、茎秆和穗部,稻瘟病可以按照位置差异而分成苗瘟、叶瘟、穗颈瘟等多种。如果发现穗颈瘟,会直接影响水稻生产,且这种稻瘟病的危害力度较大,会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其中,苗瘟的危险性较低,出现概率较小,而且只是个别感病品种会发病。如果偶尔发现,则可以使用药剂浸种这种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苗瘟病的发生概率。发现稻瘟病后可以喷洒药剂加以监管,防止出现死苗。当田间菌源量过高时会产生叶瘟病。由于相关部门对水稻生产强加了有效管理,所以叶瘟病的出现概率相对较小,但如果发现,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田间菌源量迅速上升。
2、水稻立枯病
水稻一旦感染立枯病,会殃及水稻秧苗,破坏秧苗的生长机制,降低水稻存活率,致使水稻大幅度减产,影响种植户的收入。立枯病通常是因田间气温过低、昼夜温差较大、种植土壤偏碱性、秧苗细弱、种植密度大及光照不足引起的。如在温差较大的地区种植水稻,病菌会在低温环境中迅速繁殖,且不断扩散,传染健康水稻。水稻感染立枯病的病症较多,其叶片会慢慢地枯萎,然后呈现出黄褐色,一段时间后,水稻茎基部腐烂,病株基部出现赤色霉状物,发病较重的植株会整片死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3、水稻黄萎病
水稻黄萎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以侵害叶片为主,早期在叶缘出现半透明的黄色斑点,沿着叶缘的一边或两边发展,形成一条淡青色的长条状病斑,病体与健体的交界处非常显著,后期病斑变成灰色,并向内弯曲,从远处看是一种干枯的顏色。发生时间较长,病株率在10%—20%。
4、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钻心虫、蛀心虫,是常见的重要害虫,幼虫蛀食水稻茎秆,受害株在田间集中,中央明显。在水稻分蘖期发生为害,引起叶片干鞘;在拔节期发生枯心病;在水稻抽穗期发生病害,导致稻穗出现枯白。在水稻的成熟阶段,发生半枯穗和虫伤。近年来为害较为严重,单灯累计诱杀600多只二化螟。近年发生轻微,单灯共诱杀100只,目前一般发生区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到0.1%,严重区的稻谷产量损失率约为1%。
5、水稻蓟马
水稻蓟马主要为害水稻,以水稻秧苗和分蘖期受害最重。水稻蓟马生活周期很短,一年能够发生十几代,并且1头雌成虫一生可产卵100粒左右。在田间,秧苗自2叶期开始见卵,以4—5叶期秧苗上卵量最多,秧苗带卵量大时能造成本田初期的严重危害。初孵若虫先隐藏于心叶卷缝间、叶腋和卷缩的叶尖等幼嫩隐蔽处取食,随后分散到嫩叶上危害,被害叶初期出现白色至黄褐色的小斑痕,继而出现叶尖纵卷枯萎的现象。生长嫩绿的水稻,容易招引蓟马集中为害,受害往往较重。到水稻圆杆拔节期后,虫口显著下降,以后稻叶组织硬化,除少部分留存于无效分蘖和稻穗上为害以外,大都转移到晚季秧苗和田边游草上为害。
6、水稻稻飞虱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和危害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在实际防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有效防治工作。首先,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并且合理进行田间试验,从而保证所选的农药达到最佳效果。其次,要做好相关的农药管理工作,确保用药安全可靠、无污染等。同时,应当注意避免将杀虫剂与其他物质混合施用,这样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而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最后,还应加强对稻田生态环境的检查和控制,一旦发现有大量若虫或成虫,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灭。
7、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严重。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和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尤其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上升,千粒重下降。具趋光性、迁飞性、易暴发成灾等特征。因此,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一般来说,可采用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治,即以化学农药(如甲维盐等)为主的农药,每667m2使用5.7%甲维盐ME100mL或25%乙酰甲胺磷EC100g加10%辛硫磷GR5kg拌细土20kg撒于田间诱杀。以生物制剂(如氟啶脲等)为主,每667m2用3%氟啶脲SC150mL兑水30kg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针对禾苗长势较好、株型紧凑且茎秆坚韧的田块,可以适当增加用药量。
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要点
1、农业防控技术
①调整品种布局。首先,必须对水稻栽培的种植布局作出合理调控,选择耐性好、抗性能力强的品种,以此减少病虫害的侵染及蔓延范围。在水稻栽培区域内,每年都可以采用对不同品种抗性基因水稻种植轮作栽培的方法,来防止病虫害群体对水稻品质适应性和抗性能力的强化生长。其次,通过对良种多样化栽培模式的保持和轮作栽培方法的推行,达到更大面积的病虫害抵抗。最后,农户在收获时,对病田的病谷、病稻草应分别堆放,尽早处理室外堆放的病稻草,春播前应处理完毕。不要用病草催芽、捆秧把。如用稻草还田作肥料,应犁翻水中沤烂用作堆肥或垫牛栏的稻草,充分腐熟后施用。②深耕灌水灭蛹。农户们采取的措施为灌溉必须淹没所有稻桩,且灌溉时间应连续7—10d,如该处的水田种植现状是双季稻重茬田,则在早期水稻收获之后,应进行翻耕及灌溉,从而增强对虫源基数的抑制作用。如果该处不适合采用漫灌法,应每隔5—7d再进行跑马水浇灌,并持续浇水3—5次。③科学肥水管理。农户采取“底肥足,追肥速,氮磷钾肥按需利用”的基本要求进行施肥工作,特别强调不能大量施入氮肥,施用配方肥750kg/hm2。水稻定植后3—7d,追施75—150kg/hm2返青肥,施肥种类为低尿素含量。在水稻分蘖期可追施45—75kg/hm2高分蘖肥,施肥类型为氯化钾。水稻栽培管理中必须与排灌分离实施,减少串灌情况的出现。④种子消毒处理。对种子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选在水稻播种前,对种子精挑细选,将颗粒不饱满、虫蛀及染病的种子剔除,选用健康的种子,晾晒1—2d,再用杀螟丹可湿性粉剂搭配使用20%氰烯菌酯800倍溶液泡种48h,提升种子的成活性,消灭表面病菌,以此降低种子萌发后感染病虫害的概率。
2、物理防控技术
①灯光诱杀害虫。灯光诱杀害虫技术的运用,一般是指运用有害生物趋光特性实现有害生物的有效管理,并针对各种有害生物的趋光特点实施有诱杀光频的调控。目前比较常用的屠虫灯大多是太阳能屠虫灯和交流电光频振式屠虫灯,可以实现对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有害生物的光诱集杀灭。②利用害虫趋性诱杀。这些害虫的趋光特性强,可以在田间布置诱光灯,以诱杀害虫的成虫,从而减少田间幼崽卵量,减少虫口基数。农户主要使用高频振式的杀虫光灯,诱杀二化螟、黏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屠虫灯架设高度通常为底部离地1.5m,执灯时间为20:00或4:00。通常使用时间在温度15℃以上时,从5月中旬开始使用,至9月上旬终止。诱杀高峰时间通常为天黑后的2h左右,并定时清除或猎食成虫残体。③黏虫板诱杀。黏虫板在水稻病虫害防控方面的运用是通过黏虫板的黏合剂黏住昆虫,其应用稳定性很好,可以减少对各种能源的耗费。但是黏虫板的设计应该针对各种有害生物的特点作出适当改变,从而达到高效防控有害生物的目的。
3、生物防控技术
①生物药剂防治。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可以采取生物药剂来控制病虫害,减轻环境污染,保证稻米品质,真正实现水稻无公害化生产。目前,国内可用于水稻病虫害防控的生物药剂有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及枯草芽孢杆菌等,在防控稻瘟病、纹枯病、卷叶螟及三化螟等病虫害方面起到明显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生物药剂时,需要避开高温干旱时期。②稻鸭共育控虫。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也可采取稻鸭共育技术,在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达到控虫效果。稻鸭共育属于一种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常用于有机稻生产中。一般在水稻植株进入拔节期后,可以在田间饲养一定数量的雏鸭,保证雏鸭每公顷引入密度控制在50—100只,通过鸭群取食,降低稻田内害虫数量,也能减轻纹枯病、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另外,鸭子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生长所需的有机肥料,满足水稻生长需求,提升水稻产量。但需要在水稻孕穗末期将鸭子赶出稻田,避免鸭子吃掉水稻,影响水稻产量。③利用害虫天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害虫天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水稻病虫害的天敌较多,如稻田蜘蛛、瓢虫和赤眼蜂等。以赤眼蜂引入为例,应结合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在害虫羽化初期或者成虫始盛期,人工释放赤眼蜂,具体操作如下:第一,选好投放时机,一般在害虫的产卵期,放蜂效果最佳,在这一关键时期,精准预测虫情,并在蛾高峰期出现1—2d,在田间投放赤眼蜂;第二,合理控制投蜂量,在投放赤眼蜂时,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要根据虫害的发生程度进行调整;第三,控制投蜂次数。
4、生态调控技术
在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控中,可以采用生态调控技术,主要是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引诱成虫在植物上产卵,以免在水稻上产卵,对农作物造成损害。在生态调控中,多种植香根草,将植物间距控制在4m左右,减轻害虫对水稻的为害;或者在田埂上种植显花植物,如蚕豆、芝麻等,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发挥生态系统的控制作用。
四、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策略
1、开展防控技术宣传与推广
传统的水稻病虫害防治以化学农药使用为主,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发挥明显的防治作用,但是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而且过量使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也会破坏水稻生长机制,影响农作物的品质。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重视对这一新兴技术的宣传与推广,使种植户建立共识,主动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来保护农田水稻作物。
2、加大新技术开发支持力度
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中,相关部门需要落实牵头工作,除了积极推广、确保绿色防控及植物保护方案快速落实外,还要根据不同地区水稻种植特征和病虫害防治具体情况,不断探索绿色防控方案,提升技术应用效果。相关机构可以建设专门的推广基地,重视其绿色植物保护工作,针对水稻病虫害的突发问题,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凸显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价值。
3、重视病虫害防控监控通报
水稻病虫害的类型较多,在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时,需要把握好时机,并在规范条件下进行处理,使病虫害防治效果达到最佳标准。首先,应根据工作条例,结合水稻病虫害发展规律,优化监控与通报体系,确保在病虫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水稻种植损失。其次,通过分析水稻病虫害类型及发生原因,对相关资料信息整合和处理,加强各部门与种植户的合作,提出关于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有效策略。最后,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病蟲害防控效果,实现理想的推广目标,要及时落实相关措施,保护水稻正常生长。
综上所述,病虫害防控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杀虫剂和肥料的无效控制应用,往往使病虫害产生抗体,从而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防控难度。为了维护自然环境,相关部门应推广实施绿色防治技术,从而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作者单位:272000山东省济宁市郭仓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