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英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4.001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栽培技术人员应科学研究和分析栽培环境、生长习性、种植管理等,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及水资源等综合条件,加强研究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想提高优质小麦的种植效益,需要提高农药施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小麦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生产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当前绿色食品成为现代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绿色小麦采用最先进科学的种植和养护方式进行栽种,突出栽培技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科学防控小麦病虫草害,合理施用有机农药、化肥,积极预防和应对特殊的自然灾害,把影响小麦生长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从源头上避免农药和化学试剂的伤害,生产出无残留、无公害、绿色生态环保的小麦,成为真正绿色、无害的健康食品,充分保障小麦生产、加工、饮食安全。
一、小麦的生育特性
麦收过程中掉落麦地的种子遇雨水后会发芽出苗,长成麦苗,虽然种植地的温度高、雨水多,但麦苗无法快速拔节和抽穗。究其原因,小麦需要经过多个内部质变过程才能完成生命周期并产出种子,这一过程被称作阶段发育。首先,春化阶段,幼苗期小麦种子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可以帮助种子顺利完成发育需要的内部变化,而完成春化的时间段被称作春化阶段。由于春化阶段小麦对温度有着不同的要求,时间也不一致,所以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冬性类型,温度在0℃~3℃,天数超过30d;二是半冬性类型,温度在0℃~7℃,天数在15~35d;春性类型,温度在0℃~20℃,天数在5~31d。其次,光照阶段,完成春化后的种植环境达到4℃以上温度便可进入光照阶段。通常情况下,这一阶段要求是以长日照为主,基于小麦对日照长短的要求、反应,可将其分为:一是反应型,每天光照8h以上,需持续15d;二是反应敏感型,每天光照12h以上,持续天数不超过40d;三是反应中等型,每天光照8~12h,持续天数24d。
二、影响优质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
1、整地因素
过早整地会导致土壤后期养分流失严重。若不及时清除秸秆,容易滋生病虫害,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对下次种植小麦造成严重的影响。
2、灌溉因素
土壤水分含量是决定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重要因素。土壤水分含量易受到雨季和行间管理的影响。播种前必须进行科学的行间管理和合理灌溉。
3、品种的选择因素
小麦品种的多样性致使播种过程具有复杂性。不了解播种细节、盲目选择小麦品种,会导致严重的生产损失。因此,必须选择适合当地土质的优质小麦品种。
4、光照、土壤及播种问题
生长发育阶段小麦需要充足的光照,良好的光照不但能促进小麦的生长,还能将其蛋白质含量大幅提升。如果光照过强,小麦籽粒中的蛋白质会大幅降低;长期缺少光照还会影响小麦籽粒的饱满度,容易引发低产、减产等情况,小麦自身的营养成分也会降低。同时,作为一种农作物,小麦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土壤,土壤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生长。种植阶段如果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会发生變化。据了解,砂姜黑土种植的小麦蛋白质含量最高。此外,播种工作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种植与发育,如果种植人员选择的小麦品种不合理,不仅无法提高优质品种的利用率,还会影响种植的产量、质量,对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也十分不利。如果种植人员未根据品种特征合理选择播种期,不仅会因播种期过早发生冻害问题,还无法发挥优质品种的最大生产潜力。同时,播种量适宜才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如果种植人员随意增加播种量很容易出现抢夺营养、密度不均等问题,还会导致小麦的质量、穗粒数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麦的产量。另外,一些种植人员为了方便工作,会采用撒播的形式,整地工作前将肥料撒施在田间,将种子撒播到田地表面,再一并旋入地下完成播种操作,这一模式不仅会导致小麦出苗不均匀,还会因播种深度不一而影响其出苗时间。撒播播种方法会耗费大量的种子,这不仅会增加种植人员的种植成本,还无法提高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
5、施肥因素
施肥是栽培作物的重要环节,科学施肥可确保小麦获得生长所需的养分,预防冬季下雪和春季降水对肥料造成损害,有效避免养分流失、早期腐烂和小麦减产。
三、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科学选种
要想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首先应确保种子的质量。市场中小麦品种极多,种植人员应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环境、土壤质地等合理选择品种。针对种植土壤条件优良的地块,种植人员可以选择具有增产潜力且抗倒伏能力强的小麦品种,稻茬小麦应选择具有抗旱能力且抗白粉病等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在选种过程中,种植人员不可大量引进未在当地进行试种的品种,也不可连作,应落实品种轮作,这可防止长期耕种相同品种的小麦致使其抗性水平大幅降低,病虫害问题也能得到缓解。此外,选种完毕后种植人员还要合理浸种、催芽,这些工作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种植成果。
2、种子处理
小麦播种前选择晴好天气,在场地上铺一块大小适合的彩条布,将小麦种子均匀摊在上面,摊晒种子厚度为3~5cm,将种子充分晾晒2~3d,利用阳光杀灭种子表面残留的病原菌,促进小麦种子后熟,降低种子含水量,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剔除破损粒、小粒、疵粒、虫蛀粒,提升种子籽粒均匀度,实现小麦一播全苗、壮苗、匀苗。应用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可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对于不同病虫害可选择不同的小麦种子包衣剂处理种子。预防小麦纹枯病、条锈病,可选用6%亮穗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预防小麦全蚀病,可选用12.5%全蚀净悬浮剂种衣剂进行包衣。预防小麦地下害虫,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拌种防治。无论是人工包衣种子还是机械包衣种子,必须将包衣后的种子闷放2h,晾干后播种。
3、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可以提高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可把种子放在种子混合器中,将饱和溶液均匀涂在种子上,逐渐混合。在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时,最好提前15d左右,具体时间视情况而定。机播种子包衣后,应确保种子彻底干燥,然后在自然通风的环境中妥善贮存。
4、精细播种
①因地制宜,适期规格播种
小麦适期播种是实现苗全、苗壮、苗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小麦适期播种时间上来说,旱地小麦适宜播种期为9月20日~10月5日,水地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5日~15日,回茬晚播小麦力争早播,应在10月20日前播种。生产实践证明,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素之一。冬性小麦品种最适宜播种温度为16℃~18℃,半冬性品种最适宜播种温度为14℃~16℃。小麦如果播种过早,温度高,出苗快,苗期相对较长,极易造成麦苗旺长,小麦消耗养分多,冬前小麦群体过大,越冬期易发生冻害现象;如果播种过晚,温度低,出苗慢,分蘖少,生长缓,小麦群体小,产量易受影响。
②控制适宜播种量
小麦应选择适宜的播种量,对于温度适宜、底墒充足、光照好、整地条件好的地块,机械精播播种量150~187.5kg/hm2,田间基本苗控制在270万~330万株/hm2。对于秸秆还田的麦田,适当增加播种量,机械精播播种量187.5~225kg/hm2,基本苗控制在330万~360万株/hm2。旱地小麦一般机械播种量150~187.5kg/hm2,基本苗应控制在270万~330万株/hm2,错过小麦适宜播期,10月20日后机械播种小麦必须增加播种量,一般播期推迟1d,小麦播种量增加3.75kg/hm2,但播种量不可以超过375kg/hm2。
③准确把握播种深浅一致性
科学把握小麦播种深度是培育齐苗、壮苗、匀苗的基础。如果小麦机械播种过深,易使小麦长出地中茎,从而耗费大量的养分,出苗后就会形成弱苗,直接影响小麦冬前分蘖和次生根生长,影响小麦群体构成,甚至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如果小麦机械播种过浅,小麦种子吸水不够,田间易形成弱苗、小苗,会使小麦的分蘖节裸露在地面上,降低小麦的抗旱和抗寒能力,小麦越冬期易产生冻害、死苗现象,小麦生长后期容易早衰,因此小麦机械播种要准确把握播种深度,机械播种要匀速、下籽量要均匀,机械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播种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小麦出苗。
5、合理施肥与灌溉
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充足的养分。在分蘖期,应施用37500kg/hm2的农家肥、750kg/hm2的化肥和150kg/hm2的磷肥与钾肥,保持土壤养分含量适宜。在返青期、结实期和出穗期应施入150kg/hm2的尿素。若小麦变黄或非常容易倒伏、衰退,应立即追肥。种植人员应综合考虑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再生期,应保持施肥和浇水恒定,控制水量,以免影响小麦生长。灌浆期所需的水量较大,必须保证充足的供水,确保土壤表面湿润。为促进小麦生长,种植人员需根据其生长情况适时施肥。同时,灌溉和施肥工作需密切配合,通过小规模灌溉节约用水,促进肥料充分吸收。
6、拔节期和开花期管理
在田间管理工作中,种植人员还应做好拔节期和开花期的管理工作。拔节、抽穗及开花是小麦生长发育中期,也是其发育旺盛阶段。这一时期小麦的叶面积大幅增加,茎秆也会延长,幼穗出现分化,这一时期的小麦对肥水反应十分敏感,一旦土壤干旱或缺少养分,很容易影响小麦穗花发育。如果肥水过量还会造成茎叶郁蔽,苗株间的光照不充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苗株倒伏。结合小麦生长发育特点,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应注重分蘖的两极分化,促进大蘖的生长,确保茎层整齐,再控制好节间长度,防止壮秆倒伏。同时,种植人员还应科学培育株型,协调好田间种植结构,确保通风、透光良好,这不仅能增加花数,还能提升其穗粒。与此同时,种植人员还应科学施加拔节肥,根据苗秆生长情况与营养指标综合确定施肥的时间与用量,如果种植群体过大,种植人员可延迟施肥;若种植群体极小,在第1节间定长时就应施肥。
7、病虫害防治
不论在哪一生长发育阶段,小麦都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尤其是在生长发育后期,更容易发生这一情况。对此,种植人员应做好虫害预测工作,加大防治力度,从而有效保证小麦健康、快速地生长。通常情况下,小麦易受白粉病、赤霉病与蚜虫的侵袭,尤其是赤霉病的影响程度最大。为了促进小麦的生长,很多种植人员常施加氮肥,这也加剧了纹枯病的发生。要想防止病虫害对小麦产生的危害,种植人员应科学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针对赤霉病,种植人员可用100mL的36%粉霉灵悬浮剂兑水喷施,从花期开始持续防治3次左右,即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针对纹枯病,种植人员可用井冈霉素进行防治,其效果最佳。在防治蚜虫期间,种植人员可用20g的蚜虱净可湿性粉剂。针对灰飞虱,因其不会过多影响后期小麦,所以很多种植人员容易忽视这一虫害,如果未及时防治灰飞虱,其可将条纹叶枯病快速传播给水稻,这对下茬水稻的种植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防治工作中种植人员可应用噻嗪酮这类药物。此外,种植人员还要适时收获。基于苗株色泽和含水量,可以将小麦成熟期分成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其中,前两者还包括初期、中期与末期。种植人员应在小麦蜡熟中期采用人工收割或机械收割,在蜡熟末期可以采用联合收获机进行工作。至于留种应用的麦田,种植人员应在完熟期完成收割作业。在收获小麦过程中,种植人员还要考虑天气因素,如果临近雨季,种植人员应提前收获小麦。
四、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在实际小麦种植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优质小麦产量和质量,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重视开展中耕除草工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选择人工除草或者使用除草剂的方式除草。人工除草速度较慢并且容易伤害小麦根系,施用除草剂能够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可使用除草剂代替人工开展田间管理工作。其次,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水分含量较少,土壤容易干旱缺水。因此要想保证优质小麦种植质量和产量就需要及时浇水来保持土壤湿度。再次,及时开展小麦追肥工作。在优质小麦栽培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肥料利用效率需要追肥。
五、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策略
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有效提高优质小麦栽培技术和种植效益需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为推广优质小麦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对技术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应加大对先进小麦种植技术以及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积极鼓励农户购买先进机械设备,并且引导其加强使用和维护先进设备,提高其使用效率。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物资的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性能,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户生产需要,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农资服务保障。
2、发挥科研单位技术支撑作用
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其技术支撑作用,并将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从而为生产部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由于目前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科研单位需要充分发挥其技术支撑作用。科研单位可以通过建立优质小麦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来帮助基层部门筛选优质小麦品种以及推广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小麦产量,保证其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科研单位需要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科研單位需要严格筛选引进的优质小麦品种,从中选出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的优良品种。此外,加强种子管理,确保种子具有较好的质量并保证其发芽率和出苗率,要做好种子检验工作,避免出现烂粒等问题,影响种植质量。
总而言之,人们的饮食生活与小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小麦的质量、产量还影响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我国应加大对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采用先进、高效的种植与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还能确保农产品安全、无污染。在此背景下,我国小麦种植业能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这对国家的和谐、稳定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274600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凤凰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