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磊
◆ 篮球是一项综合性运动,深受小学生的喜爱。面对当前小学篮球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问题,作为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师,应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情特征,精准实施“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实践,改变以往“繁、浅、偏、断”现状,使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从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入手,重点就小学篮球“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实践研究,最后提出教学反思与建议,以供参考。
◆ 小学篮球;“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实践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强调应改变现有单一教学模式,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引领,构建科学有效、系统连贯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以切实提升学校体育育人效果,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进阶式发展。对于广大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而言,《纲要》的提出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展现个人教学能力的契机。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全面分析“教会、勤练、常赛”核心内涵,透彻领悟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小学《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为例,紧扣《纲要》指示要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篮球项目特征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流程。
篮球是一项综合性运动,由多个知识单元和运动技能组成,包括运球、传接球、跑动、跳跃、投篮以及团队技战术配合。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性的学练,才能在比赛情境中灵活应用。为此,教师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统整相关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围绕某一技能的小单元进行系统化学练,辅以与之对应的专项比赛和考核方式,才能形成极具实效的“学、练、赛、评”闭环机制[1]史红亮,宋占军,王强,王琪.小学篮球课堂教学融入“教会、勤练、常赛”实践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04):14-15.。
篮球项目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练、赛、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从篮球本身的特点出发,基于学生的差异化能力,根据前期学生的整体习得水平,确定不同课时的重难点,并将所学动作技能进行层次化拆解,针对技术要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和评价、诊断工作。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递进引导,最终与“赛”精准对接,有效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确保学生能够在比赛中享受篮球乐趣,学会相关篮球技能[2]吴建军.“教会、勤练、常赛”视角下小学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应用[J].体育教学,2022,42(08):43-46.。
篮球项目中不同知识和技能都是紧密关联的。如果单一进行碎片化教学,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还会造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鉴于“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内涵,“学”是核心基础,“练”是内化巩固过程,“赛”是体验和拓展手段,“评”是反馈总结和反思依据。在篮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理清以上要点,做好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促进技能的对接或延伸,以期达到知识正迁移并学以致用的育人效果[3]谢娟,王金良,王金霞.基于运动项目特征的小学篮球教学设计的思考——以中日小学五年级篮球教学设计对比为例[J].体育教学,2020,40(07):24-28.。
基于“学、练、赛、评”视角下的小学《篮球单手肩上投篮》课堂教学,既要明晰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以便于前后教学的整体衔接和螺旋推进,还应处理好课内“学、练、赛、评”之间的协同关系,以期实现一体化融入的目标[4]黄伟,陈教俊.“学、练、赛、评”视角下课堂教学策略——以《篮球:运球+传球练习方法1》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22,41(08):32-33.。
在小学篮球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实际学情出发,多措并举地优化运动技术讲解和技能示范,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点。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使教学内容新颖适切,促进学生主动有趣的学习,同时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要求教师讲究章法,以问题为导向,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教会”的着力点。在遵循动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质疑本源,学会探究性学习。
如在进行《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前期,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建立单手肩上投篮的运动概念,理解动作术语,掌握“3个90°”的动作姿态。或者将标准投篮动作的视频反复播放、慢放、定格或回放,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方位、立体化掌握技术要领及身体各部位如何协调发力;之后利用挂图或卡片对动作进行一一分解、完整示范,让学生掌握蹬地、伸臂、手腕前屈、拨指的动作细节和要领,明确运球、投篮动作与身体如何协调用力,形成直观而深刻的认知;最后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能够熟练做出单手肩上投篮的持球和投篮动作。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做出正确投篮动作即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臂、腕、指协调用力;而对于基础非常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够在竞赛中利用“蹬、伸”动作完成定点投篮,力求投准。
“练”是“学”的巩固与提升,基本投篮技术动作学习之后,教师应精选练习内容,巧设多维练习场景,为学生提供练习空间,保证“练”有方向、“练”得适宜。
(1)自投自接
每名同学人手一个篮球,根据教师口令,在正确持球姿势基础上,学生原地进行自投自接模仿练习。重点指导技能弱的学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练习要求:投篮动作保持正确,身体协调配合,体会正确用力顺序。
(2)二人互投
二人一组,根据教师口令,相距4米开始互投练习。保持技术的连贯性、完整性和正确性。教师做好巡回组织、纠正和指导工作。
练习要求:持球正确,肩带放松,肘关节固定。体会大拇指和无名指及小指如何平衡控球,以及球出手瞬间食指和中指的拨球感觉,反复体会单手肩上投篮的正确要领。
(3)对墙投准
教师事先在墙体上画出高度不等圆圈(替代“篮筐”),根据学生差异化学情快速异质分组(3~5人一组),组织学生由低到高进行对墙投准练习,投篮距离保持在2米。教师全程做好组织和指导。
练习要求:持球姿势正确,投篮技术协调,重点体会手腕手指的发力。组内成员相互纠错,循序体会自下而上协调用力,建立手腕手指最后拨球的动作定型,进一步夯实正确投篮方法。
(4)投篮比准
设置不同距离或者不同角度的篮下比准练习,每人一球。其中篮下投篮练习从在篮下1米处开始,随后可逐渐增大距离。对于部分力量不足或手感欠佳的学生,可持续在近距离投篮。不同角度的比准练习要求队员分组列队,分别位于不同位置的指定投篮点,依次连续练习,巩固动作技术稳定性。
练习要求:投篮手出手动作正确,蹬地、抬肘、伸臂、屈腕、拔球一系列投篮动作保持协调,重点体会投篮时的瞄篮点和出手角度,为丰盈“赛”的环节奠定基础。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叫停”,给与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该练习综合融入了自主练习、合作练习、集体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维的练习氛围中习得单手投篮的技术动作,促进了技能精准对接。
“赛”是“学、练”的应用,通过情境化比赛,既可提升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在真实情境下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把所学化为所用。在比赛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强调“赛”的全员性,准确把握“赛”的目的,掌握学生比赛参与的态度、行为表现情况,以便于后续指导和诊断。
比赛类型:投篮积分赛。
组织规则:将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以标准投篮姿势进行定点投篮。篮网、篮筐、篮板均为触及记为0分,球触到篮网记为1分,碰到篮筐或篮板记为2分,进球记为3分,空心进球记为5分。在规定时限内,积分累计最高的小组为冠军。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小学而言,模仿投篮动作并不难,但是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发力顺序、动作衔接以及投篮力度等要点。该次比赛采取近距离定点投篮,照顾到了整体学情的差异性,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选择最佳的投篮位置,初衷在于降低比赛压力,防止学生因求胜心理而出现动作变形。为此本次比赛积分规则做出了优化调整,即碰到篮筐、篮板、或篮网中任何一项均可得分,旨在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强其自信心;而投进空心球可得5分,则是鼓励具有投篮基础的学生,同时改进投篮弧线增强命中率,为其他学生做出示范,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以赛代练的目标。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诊断和反思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应及时给与学生口头激励评价之外,还需要基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实施定性和定量相融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开展适切、客观的常态化评价,凸显诊断的实时性和实效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据可循,为后续“学、练、赛”的改良保驾护航,促进精准教学。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实施了以下评价内容,以小组1为示例见表1。
表1 单手肩上投篮“学、练、赛”评价表
小学体育教师应从“知、能、行、健”视角深入探索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针对篮球不同技术的特点,着眼于知识整体结构的建构,设计具有结构化、特色化的“学、练、赛、评”教学体系。通过以点带面形成常态,确保教学模式能够循序渐进、螺旋式发展。
篮球是一项开放性的运动,“学、练、赛、评”既要做到相互统筹,还不能太过死板。教师要敢于让学生释放天性,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发挥,形成自主学习欲望,激活其内在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下足功夫,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设计学习、练习、比赛和评价方式,进阶式地提升难度和强度,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篮球水平。
“学、练、赛、评”如何实现一体化融合,还需要一线体育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地参考和借鉴先进成果案例。通过建立精准化学科思维,营造主动探究氛围,真正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学科育人功能。
总而言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为小学篮球构建高效课堂指明了出路和方向,体育教师应在遵循系统性、渐进性、衔接性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知识与技能并举、巧设多维练习场景,鼓励全员参与比赛、及时做好精准评价等方式,使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打造“学、练、赛、评”闭环机制,助推学生实现知识正迁移以及学以致用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