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蓉 陶杨思益 谢林均 闫雪秋 李轶 郭应坤 许华燕
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的重要部分,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受到重视和依赖,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和技能强化是提高影像质量、增加诊断信心的基础。随着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像技术在不同疾病、疾病的不同阶段及不同人群中的应用逐渐扩展,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1]。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较晚,本科专业课程更新慢且影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缺口大。因此,为改善影像技术人才紧缺现状,各级医疗机构逐渐加大力度建设影像技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技师培训逐渐规范化和体系化[2-3]。然而,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发生发展及临床诊疗均与成人有不同之处,儿童需要相对低剂量的扫描方案,且检查时配合度较差,对儿科影像技术和成像提出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X 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等检查在儿科疾病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科医学影像起步晚、发展慢[4],但随着国家“二孩”政策实施、“三孩”政策开放以及优生优育的需求,儿科影像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增加。因此,探索一种能够提高儿科影像技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儿科影像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旨在通过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比较,评估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儿科影像技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进行技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读影像学专业学生20 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对象进行编号,随后根据奇数和偶数分为对照组(10 名)及试验组(10 名)。纳入标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进行技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读影像学专业学生。排除标准:无法完成所有课程及考核的学生。对照组与试验组学员的女性占比分别为80%和70%,年龄分别为20~23 岁和19~22 岁。平均年龄分别为(21.2±1.5)岁和(20.5±2.3)岁,前期日常考核平均成绩分别为(85.6±2.9)分和(86.3±2.7)分,2 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由高年资技师在规范化培训大纲中选取授课内容,并结合儿童影像检查的需求、要点及难点,为学员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确保学员能够全面掌握儿童影像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图文结合,逻辑清晰,内容丰富,讲解到位,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教学结束后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学生可自行参与讨论并总结发言;对照组总教学时长约为45 min。2 组学员理论授课为统一授课,授课内容及时长均相同。
试验组学员利用体模辅助,采用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授课,即先通过多媒体幻灯讲解理论知识,随后进入设备操作间,使用新生儿等比例模型(GPH-50B 全身影像模型(新生儿),嘉茂宏(北京)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由负责理论授课的高年资技师及1 名医师现场进行示教演示:由2 名教师将学生分为2 组,按照临床检查流程及要求,按照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包括呼叫患者-病史询问-检查前准备-检查界面操作-扫描序列选择-参数调整-剂量优化及检查结束)整体化流程,在各自的组别内随机进行角色分工,学生利用新生儿体模进行沉浸式检查体验,教师负责监督、及时指出问题并及时纠错。
1.3.1 理论及技能考核
考核评价内容分为理论考核(100 分)和技能测试(100 分),考核内容以规范化培训内容大纲为准,以授课内容为重点。理论考核题目均为客观题,考核内容为儿童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实践技能考核内容包括儿童影像检查的设备知识掌握(30 分)、操作规范(50 分)和临床应变能力(20 分),按照技能操作技术要领制定打分表。主要考察医学影像专业规范化培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设备熟悉程度、检查操作规范及临床应变能力。试题难度参考规范化培训考试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第1次考核后半个月,2 组学生重复进行理论考核,以评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记忆情况和临床技能提升情况。理论考核时间为30 min,技能考核为每名学生逐一进行,由授课的高年资技师及另一位主管技师同时打分,最后得分为2 名技师的平均分。
1.3.2 主观评价
除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以外,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专业知识主观评价。该问卷在授课前及授课后分别进行1 次,以评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调查的每项结果均按照5 分量表计分,1 分表示了解一点点,2 分表示了解一部分,3 分表示了解大多数,4 分表示了解较全面,5 分表示非常了解。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和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和试验组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详见表1。试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技能考核总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技能测试中,试验组的设备操作规范及临床应变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和试验组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1 对照组和试验组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分,)
在记忆力评价方面,间隔半个月的理论测试结果显示,试验组第2 次的理论考核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2 次理论考试平均分高于第1 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2 次理论考核平均分高于第一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 次考核提高的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试验组重复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2 对照组和试验组重复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分,)
在学生自我专业认知方面,试验组授课前的认知评价平均分低于授课后的专业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授课前认知评价低于授课后专业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授课前后的专业认知评价提高的分值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试验组授课前后专业认知评价比较(分,)
表3 对照组和试验组授课前后专业认知评价比较(分,)
技师规范化培训是影像专业学生向专业技术人员迈进的重要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阶段。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儿科影像学在儿科疾病诊治、评估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儿科影像技术人员是实现儿科疾病精确诊断的先行条件[5]。然而,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许多疾病病理生理机制与成人不同,儿科检查需要提高对疾病的认知[6]。儿童影像检查配合度较差,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幼儿均需家属配合才能完成检查。此外,在X 线、CT 或者磁共振检查中,儿童的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多种因素导致儿童影像检查难度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影像技术人员对儿科疾病、检查流程、设备操作以及临床应变能力的要求。高保真模拟教学是医疗教育最重要的创新之一[7],既往在护理、妇产科及儿科等专业教学中利用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结果显示教学效果更好,且更符合临床实际教学需求[8-9]。因此,利用仿真模型辅助教学可能是解决儿科影像技术培训的重要手段。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相关技术条件的支持下,创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近真实情境的环境中扮演角色,并从中学到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近几年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受到关注,并在妇产科、儿科等亚专业方面的临床培训及教学中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10-12]。本研究显示,采用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的理论考核和技能实践考核成绩均高于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比传统理论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及临床技能实践能力。常规的理论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低接受知识,且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是片面的。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的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实践复盘等方式,将理论知识结合临床问题,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论[13-14],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设备的了解,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疾病的儿童选择合适的参数、序列成像,有助于培养技师良好的检查习惯并规范流程操作。此外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学生临床应变能力较单独理论教学的学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儿科技术人员的临床应变能力有一定作用。临床应变能力是解决临床工作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儿童进行影像检查时,良好的临床应变能力不仅能有效减少患儿安全风险,还能提高图像质量并减少患儿辐射剂量,是儿科影像技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15-16]。
体模辅助情景教学模式的学生在授课半个月后的理论考核成绩仍高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学生,说明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远期记忆度,延长学生的记忆曲线。通过情景展现,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通过情景再现加深了学生对特有临床环境下的成像流程。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明确知识重点、提高沟通能力、规范操作流程有明显效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利用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景显示复杂的设备型号、序列及参数,提高儿科影像技师对儿科疾病及影像检查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临床应变能力,同时强化学生记忆曲线,有利于儿科影像技师人才的培养。
此外,随着我国“健康中国2030”战略行动的不断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针对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系统总结和部署,高度重视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及高质量医学健康事业发展[17]。同时,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及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的通知,将进一步推动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进程,解决长期以来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推进西南地区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儿科整体诊疗水平势在必行[18]。儿科影像诊断及技术培训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持续输出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各所高等院校及医疗机构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更适合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疗技术[19],这也是改善中国医疗现状的重要举措。针对影像技术开展晚、发展慢的问题,同时儿科影像技术相较其他专业的特殊性,体模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为儿科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其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将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高仿真模型模拟临床真实场景,实时还原儿童检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要点内容,学生实时反馈疑问并及时得到解决,沉浸式学习体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并延长记忆曲线。
综上所述,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是提高儿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应根据当前的诊疗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进一步促进儿科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为医学影像技术的教育和培训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