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4-03-19 08:59浩志超吴湘楠高雳马媛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口腔医学口腔思政

浩志超 吴湘楠 高雳 马媛媛

自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到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2],短短几年时间,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提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有利于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然而,如何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思政场景并完美地融入授课过程中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口腔医学是关于口腔颌面部器官、组织的发生、发育及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的临床医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学科交叉性,教材面向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住培、专培、高职和专职等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群,肩负着培养我国口腔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结合专业特点,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程有助于个性化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全面成长的卓越人才。基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文章将针对口腔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场景进行阐述和讨论,并分析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途径和评价方式,为健全课程思政的融合机制提供参考。

1 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与其他医学类专业课程相同,口腔医学思政教育也特别强调医德医风,着力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用精湛的医术和医者仁心为患者解除病痛。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大健康理念应运而生,人们逐渐意识到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密切联系以及口腔在颌面部美学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对口腔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以史为鉴,与时俱进

口腔医学的发展既是知识的发展,也是技术、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进步。在讲解相关知识时,有些内容涉及近百年的历史,那么可以整理出发展年鉴大事记,让学生了解其过去、现在、未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比如大到学科的发展、专业的创立,小到某个知识点像粘接材料、全口义齿的发展史等,这些都可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场景。有些知识则可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在老龄化不可逆转的社会环境下,国家策略、疾病预防与控制、老年人医疗和个性化保健服务等都是口腔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可用素材[3],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发展,了解国家和人民需求,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未来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也是重要的思政元素,比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在智能社会的未来,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在讲授口腔修复数字化技术的部分章节时,可设计相关的教学场景[4],激发学生探索和开创进取的活力。

1.2 先辈先贤,科学创新

每一个理念的提出、技术的发明、材料的应用都是先辈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每一门课程的建设、改革和推进都凝聚着无数开拓者和学科领军人物的汗水和努力,而这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素材基础。比如,在进行《口腔种植学》的授课时,一个重要的思政场景是Brånemark教授发现种植骨结合现象,继而进行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曲折历程,历经20 多年,骨结合理念才被全世界的学者广泛接受[5]。每一门课程都有类似的奠基人物,他们的成功折射出的是严谨求实、坚持不懈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很好地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1.3 公共健康,医者仁心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理念的提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政场景,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心系群众的医者仁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在推进公共健康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存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导致医疗发展不均衡[6]。同时,不同地域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上存在较大区别,导致一些疾病分布呈现区域化特征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异性。如在讲解氟斑牙时,可将流行病学调查(好发于东北、内蒙古、山西、甘肃、贵州等高氟地区,而在广东省则多见于江门、阳江、云浮、韶关、肇庆等地区)作为一个思政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氟斑牙的发病病因和预防等相关理论知识。此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时,传染病控制、公共健康及专业人员的奉献精神等都是口腔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可用素材。

1.4 哲学思维,文化传承

哲学思维是一种对待任何事物不盲信,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并倡导全局观的辩证思维方法,它也是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思政元素之一[7-8]。比如在正畸治疗中评估畸形程度的测量方法是在白种人群的数据基础上建立的,并不完全符合黄种人的发育特点和审美要求,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参考符合黄种人的正畸疗效评价标准;在口腔修复治疗中,活动义齿的设计复杂多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问,为什么同样的牙列缺损,设计的义齿却不相同。如果具备辩证思维,学生就能理解牙列缺损类型并不是决定设计的唯一因素,在临床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口腔条件设计出适合该患者的义齿,即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是口腔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元素。比如儒家的“中庸”之道,既是道德标准,也是做事方法。许多复杂病例的治疗往往需要一种“中庸”的引导思想兼顾全局。如冠修复既要尽量保存牙体组织,又要有足够的空间保证材料的强度和美观;正畸治疗既要排齐牙列改善美观,也需保证咬合稳定;外科手术既要切除原发灶,又要考虑功能重建的可能性。诸如此类场景,在各个专业的临床教学中尤为明显。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临床教学中,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与时代融合的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更好地为口腔疾病患者服务。

1.5 美学理念,审美能力

口腔在面部五官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临床上许多就诊患者诉求的不仅是治疗疾病,还追求最终的美学效果,所以了解什么是美,如何创造美,如何提升审美能力也是口腔医学生需要培养的素养之一。除了讲授基本的口腔美学评估标准外,还可在适当的章节设计有关美学和审美的课程思政场景。比如前牙的美学树脂充填、全瓷贴面或冠的美学修复、活动义齿修复的美学考量、正畸治疗后的美学效果评估等专业知识均体现出对美学及审美的要求。教师在构建思政场景时可以使用艺术品图片、网上的明星照片或者临床病例图片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学习美学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提高口腔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 如何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的提示,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思政场景对于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讲并不困难,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合理实践思政元素,才能使思政教育与理论授课真正做到“水乳相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言行和思想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通过查阅近年发表的文献,整理出如下几项举措,见图1。

图1 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和评价

2.1 构建专业的思政教育体系

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挖掘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能够体现思政元素的场景巧妙、自然地融入教学大纲中,在口腔医学专业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思政教育的目标,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基础[9]。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纸版教材基础上,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编写数字教材,通过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和改革,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政建设的成效和质量[10]。为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国内多个院校通过将不同思政要素归纳分类,开设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如《口腔医学史》《口腔医学导论》《医学生生涯规划》和《医学人文学》等[9]。这种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创新,有助于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打开局面。

在实施过程中,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针对思政场景、思政元素、思政教育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机制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团队的教学能力,并期望在价值引领、道德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真正达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目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持的教学改革深入到高校各个专业中来。问题导向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1]、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模式(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HPS)[12]、翻转课堂[13]、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14]、目标导向法[15]、慕课等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的创新方式可以使思政元素更加鲜活生动,更易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成效[16-17]。比如,案例教学法是基于临床案例,通过模拟和重现将学生纳入该场景进行讨论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未来通过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将患者纳入到案例教学的场景中,将患者的感受、想法和意愿及时反馈给学生,形成教师、学生、患者三者之间的互动模式。通过充分模拟临床场景,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需要兼顾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为培养学生的爱伤意识和人文关怀奠定基础。

2.2 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承担专业课程授课的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正向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口腔健康意识的提高,社会对口腔医学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持续增长,应及时发现和纠正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观念,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口腔专业医生[18]。

从事口腔医学教育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有关课程思政的教学培训,真正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理念,开拓教学创新新思路。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和技术,学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和指导能力;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对课程内容、思政场景、教学方法等进行讨论交流[18],建立规范化的思政教育案例库;学院则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并引入思政教育个人工作室机制[19],将思政教育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在院校、省市等不同层面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比赛,以赛促教。

2.3 社会实践活动

在进入第5 年的临床实习期间,可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夏令营”或“冬令营”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不同院校、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实践交流活动或志愿者服务活动,了解社会发展和需求;动员学生参与爱牙日科普宣传与义诊、社区口腔健康宣讲、流行病学调查等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增加社会责任感[20]。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反思和成长,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21]。

3 如何评价课程思政成效

在校大学生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受益者,为了评估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需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由“点”及“线”“面”的去检视(图1)。所谓“点”就是理论授课和课程思政结合的教学改革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某一/些方面学有所成。首先,通过考卷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和临床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题了解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思维。其次,辅以批判性思维测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TDICV)、人文关怀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量化分析学生开课前和开课后的状况以评估教学效果。此外,还可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授课的评价以及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前者调查的内容包括课程思政融合性、创新性、教学方法满意度等,后者则包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理解能力等有无显著改善等。

所谓“线”和“面”则指的是时间维度和影响深度及广度。课程思政的目的并不仅是当下的教学成效,更着重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持续性改造,即课堂上的思政教育需辐射到课堂外、毕业后的多维度发展。因此,除了上述对专业知识及能力的“点”式考核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日常管理、综合测评来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毕业后,通过跟踪调查、走访等方式评估有无违反职业准则、是否积极工作/生活等,以此来评价课程思政教育的持续有效性及成效覆盖面。由于学生毕业后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客观地评价调查结果仍存疑虑,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

综上所述,结合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特色,可以挖掘出很多实用的思政元素和应用场景,这需要院校、教研室、教师共同努力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在教学方法上寻找创新点和突破点,更新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在“点、线、面”不同评价层面获得良好的成效。通过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建设,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而培养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口腔医学口腔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口腔医学》2022年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2019第14届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口腔医学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