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河镇中心幼儿园 陈元山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强调,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点明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为语文学科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要保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问题教学法备受关注,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落实。
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堂问题,把握问题的难度,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问题本身的教学作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成效并不理想,设计琐碎化、浅显化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也导致学生难以通过思考与解答问题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串联,阻碍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教师需要加强对“核心问题”的关注,删繁就简、循序渐进,将核心问题作为阅读教学课堂的主要线索,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完成阅读任务,实现思维与能力的双重发展。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的确立”为中心,详细论述了核心问题的内涵、特点以及设计依据,以期用核心问题引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开展思考活动的关键性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是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学习目标的“一把钥匙”,也是将所有问题串联在一起的“逻辑核心”。在核心问题的确立工作中,教师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线索性与指向性,确保核心问题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意义与优势。
系统性是核心问题必须具备的特点。核心问题与一般问题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核心问题能够统领其他一般问题,也是贯穿阅读教学始终的关键性线索。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想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需要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抽丝剥茧地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得以建立,他们可以在自主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技能的全面发展。
核心问题首先应当具有意义性,与课堂中那些关注于阶段性学习成果及学习体验的零散性问题不同,核心问题直指教学知识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来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将核心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引,层层突破教学活动中的难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核心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综合性,它是由阅读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初始性提问所生成的统领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并引导学生解决核心问题能够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实现教学活动意图、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核心问题让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关键点更清晰明了地呈现,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基本的原动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育教学者更多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少将着眼点聚焦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但是阅读学习不是“套路”,语文教学更不应固守成规,只有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将核心素养充分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育的发展。可以说,加强对核心问题的重视,是解决当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有效策略,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
在阅读课堂中,核心问题不仅发挥着统领作用,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多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思考、探究、讨论、理解、赏析等全方位、多角度实现对阅读文本的深度学习。
系统性是核心问题的突出特征,也是教师在确立与选择核心问题时应当遵循的具体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定核心问题时应当区别于简单的课堂问答,而是在深入解读教材内容、理解教学要求与目标的基础上展开探究,让核心问题在发挥统领其他问题作用的同时,能够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不仅如此,系统性原则还要求核心问题在设计方面应当紧紧围绕教材文本,直击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契合具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发展助力。
核心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学生能够针对这一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核心问题不是直白浅显的,而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解决问题实现个人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定核心问题时,尽可能根据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为其预留重组的自主探究与独立思考空间,让问题的答案更具深入性与逻辑性,突破简单的“是与不是”“会与不会”,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更具逻辑性与条理性,学生思想的深度与高度才能得以提高。与此同时,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适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解读文本,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入自己的个性化想法,让阅读教学答案突破模板化、程式化的桎梏,也让学生摆脱单一的解题思路,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问题是指引学生思考方向的“启明星”,也是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本的重要支架,然而过于繁复、琐碎、冗长的问题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与关注点的分散。基于此,在核心问题确立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精确性原则,通过规范、精练的问题设计支撑起教学活动的整体,让问题设计足够具体且具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教学内容的重点,梳理学习过程,实现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高。
核心问题的设计致力于助推教学活动,而教学目标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因此,教师在确定核心问题时也应该立足于教学目标,将教学单元中所强调的语文要素作为核心任务设计的重要依据,将教学活动置于整个单元中,从整体角度进行思考,让核心问题在体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把控学生的学习方向。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例,在这一单元中,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那么,根据这一语文要素,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将核心问题确定为“通过对文章中遣词造句的分析,体会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
再如,在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文章教学活动中,本教学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而《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课文内容丰富、条理性强、阅读内容较多,结合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考虑,教师可以将核心问题确定为“根据本篇课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并说出这些阅读方法的意义与优势”。通过这一核心问题,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速度,还能将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实践,明确其用途与优势,使其内化成为自己的实践经验。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小学语文阅读的深刻性与复杂性并不高,而是更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信息提取整合能力等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素养,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设计核心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思考去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从整体角度出发,对文本的结构特征、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对文本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初步感知,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将文章题目作为“切口”,从标题出发,根据文章大意设计核心问题。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散文,文章题目便映射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时,教师就可以以题目为“窗口”设计核心问题:“什么是桂花雨?桂花也能下雨吗?”这一问题贯穿教学始终,指引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作者童年时家乡桂花盛开,她与小伙伴一起摇晃桂花树时花朵片片飘落的场景,就好像下雨一般,这就是作者描写的‘桂花雨’。”在这篇文章教学活动中,作者围绕桂花写了哪些内容、桂花为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立足课题确定核心问题,能够让学生着眼于标题,对文本内容产生好奇心与探究欲,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缺乏探究问题、深入理解的内驱力,很难真正从作者的角度看待文章,与作者共情,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低下、成果不佳。基于此,教师需要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产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推动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小学阶段学生的经历较少、情绪感受也较为简单,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较为深刻的主旨,教师需要在核心问题的设计中联系学生的个人经验,让学生由己及人,将个人经历、感受与阅读活动相结合,与作者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核心问题的设计从来不在于让学生找到既定的答案,而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摆脱框架化的思维,突破“正确答案”的限制,真正做到理解文章主旨,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因此,在核心问题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找到能够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点,并从关键点出发设计核心问题。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为例,学生对“北京的春节”可能很陌生,但是对“春节”并不陌生,这时,教师就可以提炼出核心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北京春节的习俗又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引领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深入理解春节习俗,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作者对北京春节风俗民情的观察视角与情感态度,更精准地把握文章中心。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从来不应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学会做题,而是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与思想的感染。小学语文教材不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教师不予以突出强调,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忽视这些内容,导致错失一次思维成长的重要时机。因此,教师要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在核心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让学生对所学作品产生共鸣,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深化核心问题:“在读到伯牙因为钟子期的去世而绝弦时,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受?请说说自己对‘友情’与‘知音’的理解。”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促使学生对自身成长经历进行思考,让学生加深对“友谊”与“知己”的认识,在成长之路上寻觅益友。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影响着教育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文本的整体性合理设计核心问题,并用核心问题高效组织课堂,引导学生产生思考并把握主题,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都能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