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学校 赵 达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将思政内容融入美术教育过程中,探索新时代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新模式,使思政教育艺术化、形象化、情感化成了当前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也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身边的好素材、创作新时代的好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在课堂中与美术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博古通今、品鉴中外的过程中汲取文化精粹提升艺术品位,在美育浸染中让理想信念升华为信仰、在德育熏陶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具有良好艺术素养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因此,笔者探索美育和思政互相渗透的鉴赏方法,在课堂中丰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理念,现以玉石主题美术鉴赏课堂的思考探究为例,介绍具体教学中思政融入的几个设计角度。
玉器一课是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第一学时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介绍玉的概念、历史阶段、玉的品德和治玉工艺等。作为传统艺术的根脉之一,玉文化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一种重要方式。本课从文明发展、民族品德、工匠精神、国力与科技等诸多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思政的渗透,力求做到育人无形、润物无声。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是中国精神的鲜亮底色,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训练其发掘美、认识美和塑造美的能力,培养其审美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也能充实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增强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助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本节课要鉴赏的玉石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大家族中引人瞩目,玉文化伴随着玉器的生产而产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玉石虽好,但玉器是当今较珍贵的工艺品,高中生平时对其接触不多,和鉴赏内容的也相对疏远,如何拉近学生和玉的心理距离,让与玉相伴的文化艺术进入学生的视野,还要从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历史文明的发展中追根溯源,找出现今生活中和这些历史文化能古今对话的痕迹细节(同学中带有斜玉旁的字多和玉相关,例如:瑶、琦、琪、琳,有的字就是某种玉器的名称,都是美好的字意;生活中形容男子、女子俊美的词语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大家通过这些例举,逐渐感悟到原来玉与我国的历史文明、汉字文化以及身边的生活都有着如此深厚丰富的渊源和联系,原来玉和他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美术创造与文明的发展是不分开的,美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风俗习惯而产生、发展和传承,中国自古是农耕国家,从上古先民到现代百姓都有着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促成了我国农耕文明的繁荣和华夏文明的诞生。在玉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的形态与人们的美好夙愿息息相关,也承载着古人对于自然生命的关照。教师要从美术造型专业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介绍,把玉器蕴含的美传递给学生,很多古老玉器的形态古朴、稚拙、简约、厚重,凝聚着优良的美学品质和价值。教师要调动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同玉器文明的发展时期,将远古玉器的形制和功用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了解玉器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这些文明发展的印记在现今的生活中也有实际的体现,如一些美术设计(内蒙古呼和浩特地铁上的C 形龙设计的拉手环、华夏银行Logo)中蕴含和延续了玉器的造型精髓和文化精神,这在玉器的文明及美学发展中是没有断层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展示图像以及实物,让古今对话,在课堂中带给学生一次伴随美感教育的时空旅行体验。
大部分中国人都喜爱玉器,不仅因为玉外在的美丽,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化及道德属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崇德、尚德的传统,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是要注重崇德向善、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和职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玉是中华礼仪文化的物质载体,如何把玉石的自然属性和人的品德对应连接,中国古人早已给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答案,教师则要更加仔细地领悟古人对玉的品德的诠释并巧妙安排适合的教学资料和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与古人所认同的玉之品德产生共鸣,进一步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且发现如今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延续了玉的美好品德,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美玉经过人为雕琢,方可成为有用的器件,中华民族自古能工巧匠众多,在古时候,没有如今的制玉工具,匠人师傅为了完成一件精美玉器,不惜经过长年累月的辛苦制作,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修行,他们把辛勤的汗水和水滴石穿的毅力凝结在巧夺天工的精心创造中,诞生了无数的中华瑰宝和艺术奇迹,它们无一不是劳动智慧的结晶。玉石从新石器时代绵延至今,随着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玉的加工技术也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在治玉的过程中独具匠心和劳动智慧,这种工匠精神在当今没有磨灭,被中华民族永久地提倡和追崇。教师需要多角度呈现玉器的美,激发学生思考和探寻治玉技艺的热情,向学生展示古今匠人治玉的精湛工艺和成果,让其为之折服和感动,感受到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伟大之处,并把古人治玉的精神运用到自身发展中,从而更有耐心、有毅力、有智慧地生活和学习。
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反映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信仰,有助于民族与社会的进步发展,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玉石从远古时期就被中国人使用至今,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也顺理成章地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国家建立初期的国徽的设计历程中和奥运会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中,与时俱进的玉文化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底蕴和国力,把中国独有的文化美、艺术美精彩地呈现。其实,国家对于我国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推广,是美术课堂中极有说服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更加仔细地了解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认真地甄选课上需要传达的知识及见识,把玉文化这一韵承古今的中国故事讲好。
总之,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内涵一直随时代发展而变迁,无论其深度抑或广度,都有明显的进步和拓展。在新时代,美育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
笔者在本课末尾提到有几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给勇敢者以智慧,给善良者以欢乐……”,歌词巧妙传达的玉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正是这次教学实践中所追崇的。相信玉在学生的眼里和心里不再是普通而又简单的石头,它超出了自身的自然属性,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汇聚了人的精神和品格,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今天,中华民族依然把玉作为品德高尚、美好与尊贵的象征,它在当今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