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驱动要素研究及研究框架构建

2024-03-19 11:19王胜伟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8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王胜伟

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与其他市场主体共享技术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因此,探讨哪些要素会驱动企业间共享彼此的技术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梳理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共享主客体、共享主体间、共享环境三个不同层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归纳与分析。总结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忽略了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发生的时间维度以及跨层次因素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第二,研究呈现零散的状态;第三,缺乏重点和整体框架。基于现有相关研究,识别了各层面的关键核心驱动因素,剖析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技术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框架

一、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推进,市场主体间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当前市场上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迫切需要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然而,受资源限制的影响,多数企业仅靠自身资源难以应对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外部合作来获取创新所需的资源。技术知识作为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保持创新动力的关键要素已在理论和实践中被广泛证实。

近年来有关企业技术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一些局限。第一,学者们对某些因素在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效果持有相互矛盾的看法;第二,多数研究依然只是在探讨单一层面因素对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结论缺乏系统性;第三,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现有研究呈现零散的状态,研究视角过于庞杂。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后,本文认为可将影响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因素划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共享主客体层面、共享主体间层面及共享环境层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提炼出了各层面的关键影响因素,剖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构建了一个整合性的框架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共享主客体层面的驱动要素

1. 技術知识共享客体层面的驱动要素

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客体层面的驱动要素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知识本身的特征和企业间技术知识的相对特征。技术知识本身专业性较强,并且嵌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剥离,在载体中的隐藏程度较高,因此加大了技术知识共享的难度。相关研究将技术知识通过各种媒介可以进行共享的程度定义为技术知识的可表出性,并指出技术知识的可表出性越低,企业间共享的难度就越高。随着技术知识显性程度的增加,企业间共享技术知识的意愿也随之增强。企业间技术知识的相对特征如专属性和差异性等,也会对企业间的技术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关于企业间技术知识差异性对共享结果的影响现有研究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以Ho和Ganesan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间技术知识的差异性不利于彼此间技术知识的共享,而以Wang和夏火松等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差异性的存在能推动企业间的技术知识共享。

2. 技术知识共享主体层面的驱动要素

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主体层面的驱动要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企业自身的动态能力和企业的声誉。动态能力的提出为企业如何将外部异质性资源转化为自身的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学者们将动态能力的维度细分为吸收能力、转化能力、整合能力等。焦点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技术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收益越大,从而更愿意与合作企业共享技术知识。转化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将外部获取的专有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然后运用整合能力与已有技术知识进行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技术知识共享收益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转化能力,因为技术知识的专业性和嵌入性都较高,而当企业技术知识转化能力较强时,企业将从外部吸收的专业技术知识内部化的水平就越高,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多,企业共享的积极性就越高。

(二)共享主体间层面的驱动要素

1. 企业间距离方面的驱动要素

在系统回顾现有文献后,本文总结出包括组织距离、文化距离以及地理距离等在内的驱动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关键距离要素。企业间组织制度的差异即组织距离,该距离越小,企业对技术知识的管理方式越相近,企业间共享技术知识越便捷。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前提之一,共享双方之间往往存在着文化的差异,这会影响研发团队成员看待问题的观点、共享的行为以及思维方式,进而抑制企业间的技术知识共享。多数学者认为地理距离会抑制企业间共享技术知识,因为地理位置临近有助于企业间频繁地面对面交流,建立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接,从而培养起相互之间的信任,提高技术知识共享程度;但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相近的地理距离意味着企业面临相同的市场和消费群体,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会共享技术知识。

2. 共享手段方面的驱动要素

企业间进行技术知识共享的手段有很多,如面对面沟通、非正式会议、培训等等。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共享手段逐渐被学者和企业重视,学者们认为数字技术的利用和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对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表现出明显的快捷性和易用性,为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使用数字技术,企业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而提高技术知识的共享水平。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企业间建立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共享平台尤为重要。通过可视化的共享平台,企业间可以共享项目技术知识数据库,标准化数据传输格式,不仅加强了企业间知识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高效交流,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对共享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风险的顾虑,增强双方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加大技术知识共享力度。

3. 企业间关系特征方面的驱动要素

焦点企业在与其他企业进行技术知识共享时,大多会基于形成的关系网络展开共享活动,因此学者们对企业间关系特征方面的驱动要素展开了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论视角展开。

(1)社会交换理论视角。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文献),企业提供给对方知识时并不确定自身能够获得多少回报,交换的一方相信对方会在预期内履行责任,这种预期取决于企业间的信任。因此,学者们认为企业间的信任是建立并维持社会交换关系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影响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有价值知识的潜在泄露,为了防止技术知识泄露,焦点企业会采取严格措施预防合作伙伴可能采取的投机行为。如果焦点企业将共享伙伴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焦点企业共享技术知识的动力会明显减弱。而当彼此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时,共享双方企业之间会建立起一定程度的行为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此外,信任氛围的建立,让共享双方能够相互理解,考虑对方利益,提高各方之间技术知识交流的总体水平,企业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自由交换,增强技术知识共享的效果。

(2)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结合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企业在共享技术知识的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如果企业在技术知识共享过程中对共享收益的预期大于共享的成本,焦点企业便会有意愿参與技术共享。因此,积极的收益和成本的感知将促进企业间知识共享,而知识共享的高成本被证明是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阻碍因素。企业间通过合作建立起共享关系,双方互相认同,更加主动响应对方企业的请求,能降低共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不必要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从而推动彼此间技术知识的共享。焦点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共享技术知识时也会衡量知识溢出风险对共享收益所造成的威胁,当感知到对方可能采取的有意识的机会主义行为时,焦点企业为了防止技术知识外泄,会采取过多的保护措施从而导致共享成本的增加,最终抑制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

(3)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一种核心资源,企业自身的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均会对技术知识共享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结构资本是企业与外部企业接触的模式或形式,能够保证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共享技术知识的过程中获取自身所需的重要资源。相比处于其他网络位置的企业,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由于能接触到更多的共享主体,从而能获得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技术知识,进而更愿意与其他企业共享技术知识。关系资本是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互动、连接、交互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包括认同属性,互惠属性,信任属性等,是企业间建立流畅的共享渠道,形成互惠行为的基础。因此,企业间关系的联结强度、稳定性和关系质量等都会促进彼此间的技术知识共享。认知资本来源于相似的价值观,共同的规范、态度等,有利于企业间有效的沟通,进而提升技术知识共享水平。

(三)共享环境层面的驱动要素

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摆脱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动态性、不稳定性增加了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过程的模糊性和风险,从而会对技术知识共享的效率和程度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在进行技术知识共享时需考虑是否有相应的支持或阻碍制度,应该选择何种规范和方式等。市场环境、产业环境的波动和变化意味着顾客偏好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者行为的难以预测。由于市场的不明晰,企业间进行技术知识共享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最终抑制技术知识共享的效率。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对企业的运营制度、共享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技术环境主要关注产品相关技术的动态变化,技术环境的不确定可能导致现有技术的迅速过时。部分学者认为在技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为了不被淘汰,要求企业必须紧跟技术迭代的步伐,企业为了抓住新机遇,需要把握新的技术,因此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之间的技术知识共享和学习,把握新的技术知识发展动向。技术知识是企业立足市场,产生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在技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考虑到核心知识的泄露会给自身造成威胁,会对自身技术知识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更倾向于选择不参与共享。

三、现有研究

根据以上对技术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共享的层面对驱动企业间共享技术知识的因素进行了划分,并且揭示了每个层面所存在的关键因素。

在共享主客体层面,共享意愿是技术知识共享活动的关键驱动要素,这一要素会受到该层面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共享主体间层面,企业间相互信任的关系是最核心的驱动要素,该层面其他因素的变动也会对企业间的信任关系产生影响。在共享环境层面,技术环境对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因素。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各层面的核心因素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后,本文发现现有研究仍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在已有的各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均存在着某些因素对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影响的优劣无法统一,学者们各自运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又都支持着争论的各方。目前大多数研究着重探究技术知识的流动环节,以此代替技术知识共享的全过程,单纯静态地讨论各因素对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优劣性并没有实际意义,得出的结论普适性也较差,有必要对共享过程进行细化。

其次,很少有研究考虑到同一层面因素和不同层面因素之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影响技术知识共享的因素之间存在着交叉作用的关系,因为企业间在共享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方面,各层面内部因素以及层间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非完全独立,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仍有待研究。

最后,现有的研究探讨了各个层面的因素对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影响,每个层面都涉及诸多类别的因素,但研究视角繁多并且分散,缺乏框架和着重点。没有着重点使得各层面因素研究显得错综复杂,层次模糊,因此,需要厘清各个因素的独立影响及各因素间的关联作用,从解决问题的路径出发,找出核心影响因素。

四、未来研究框架构建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间,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在综述和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框架中的双向细箭头表示同一层面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双向粗箭头表示不同层面因素间和跨界面的相互作用,所有用虚线表示的即为目前仍有待研究的方向。

结合上述框架,提出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一,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不是一个独立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并且复杂的过程,企业在进行共享前需要识别参与共享的成员动机,对参与成员进行评估,并且需要对自身可共享的技术知识进行判断和聚集;然后在共享的过程中需要审核成员关系,对共享的方式进行选择,对传递交流过程的管控以及对对方共享知识价值的估算等等;接下来需要企业运用自身能力接收成员共享的技术知识,与自身已有知识进行融合后进行反馈,最后再参与到新的共享活动中。

第二,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不是仅发生在某单一层面,而是存在于多个层面,存在于不同的情境中。这提示我们,未来研究要关注企业在共享技术知识时相同层面或不同层面因素影响效应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要考虑到各因素在对技术知识共享发挥作用时的动态协同,注意在不同的共享环节,不同的环境中,基于企业间的关系特征,企业所在的网络结构,综合考虑企业间技术知识的不同特性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等维度,从多层次或跨维度角度入手,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分析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问题,增强研究结果的可落地性和研究结论对企业创新实践的指导性。

第三,各层面影响因素繁多复杂,找到关键核心影响因素、梳理研究框架对研究的条理性和清晰性十分必要。基于我们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在共享主客体层面,企业的共享意愿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共享主体间层面,最核心的因素是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在共享环境层面,技术环境是企业间进行技术知识共享最需考量的因素。未来研究在考虑影响技术知识共享的因素时,以关键因素为切入点,将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看作由“点线面体”构成的系统,能更准确和全面地研究影响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更多因素,明晰不同因素作用于技术知识共享的逻辑链条。

参考文献:

[1]Ho H,Ganesan S.Does Knowledge Base Compatibility Help or Hurt Knowledge Sharing Between Suppliers in Coopetition?The Role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2013,77(06):91-107.

[2]Wang H.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ffect of Knowledge Distance on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Residu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6,13(03):966-970.

[3]夏火松,李静雯,熊淦,李芳.基于24小时知识工厂的跨国公司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2017,29(01):114-124.

[4]Chatterjee S,Chaudhuri R,Vrontis D.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moderating role of firms absorptive capacity[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22,39(03):706-733.

[5]Nguyen T M,Ngo L V,Gregory G.Motivation in organisational online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22,26(01):102-125.

[6]Ghondaghsaz N,Engesser S.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trust in mobile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conomics,2022,31(03):325-344.

[7]Zhang X,Liu S.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continuous 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health communities: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22, 26(03):592-614.

[8]Ahlf?覿nger M,Gemünden H G,Leker J.Balancing knowledge sharing with protecting:The efficacy of formal control in open innovation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22,40(02):105-119.

[9]Al-Omoush K S,Ribeiro-Navarrete S,Lassala C,et al.Network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Soci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responding to the COVID-19 crisis[J].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2022,7(02):100181.

[10]萬元,李永周.基于关系嵌入的创新网络知识共享及协调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0):160-164.

(作者单位: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海南分中心)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