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熠天府华乐奏响锦官城

2024-03-19 13:26杨晓琴
人民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川剧音调巴蜀

杨晓琴

成都是我國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星堆-金沙文化”被誉为“20世纪世界考古的最重要的发现”,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至今仍被全世界的水利专家称为“不可思议的奇迹”。这里有过唐宋时期经济文化的全面兴盛,有“扬一益二”和“天下第一名镇”的美誉。唐代诗人陈子昂曾说:“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经济的繁荣也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入蜀,如元稹、黄庭坚、杜甫等,固有“天下词人皆入蜀”的佳话。这里还是“诗仙”李白、陈子昂、“三苏”、苏舜钦等人的故乡,有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美誉。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今日的成都已经发展成一个“面向未来,目及全球,脚旅中国,指通网上”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春熙路、太古里、宽窄巷子、锦里等文化地标彰显出成都作为现代都市的开放格局及国际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秉承自信开放的态度,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塑造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音乐则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持续擦亮成都“三城三都”这块金字招牌,成都交响乐团特委约作曲家崔炳元创作一部以“成都”为名的交响套曲,旨在打造一张专属于成都的音乐文化名片。

崔炳元是一位常年专注于用音乐书写地域文化的作曲家。自2000年起,他先后为沈阳、昆明、敦煌、山西、苏州、重庆、宁夏、内蒙古、浙江等多个地方创作交响曲及大型音乐作品,例如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沈阳)、第三交响曲《进行交响曲———纪念云南陆军讲武堂110周年》、第四交响曲《东方·译敦煌》、第五交响曲《石破天惊》(陕西)、《唐诗之路》(浙江)、《貂蝉》(甘肃)等作品。《成都》是崔炳元的第二交响曲,历时5年完成,共8个乐章,间插3首间奏曲,演出时长约83分钟。题材上选取太阳神鸟金箔、杜甫诗歌、武侯祠堂、青城山道教、都江堰水利工程展示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用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春熙路地标、城市最新发展理念的公园之城等彰显现代都市特色;旋律音调中加入了具有浓郁四川特色的川剧音调、川西山歌、四川方言等素材;配器上采用了引磬、三清铃、云锣、碰铃等道教法器以及中国大鼓、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构建出属于成都的声音图景,可谓容量巨大、色彩绚丽,风格迥异。

一、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

巴山蜀水,地灵人杰。左思《蜀都赋》谓之为“江汉炳灵,世载其英”。崔炳元在《太阳神鸟》《草堂随想》《武侯胜景》三个乐章中歌咏了成都在文学艺术史上的辉煌,在《都江堰三赋》中展示了古蜀先人在水利工程上的先进技术,在《青城天下幽》中突出了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

1.千古流传的文学艺术

20世纪80年代,三星堆及金沙遗址的先后发掘,成为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享有“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美誉。“三星堆-金沙文化”勾勒出了古蜀文明的大致轮廓。在古蜀先民的认知中,鸟知天时,是表示天时、季节变迁的神鸟。交响套曲第二乐章《太阳神鸟》选取著名的“太阳神鸟”

金箔来展现古蜀先民的宗教信仰及对天体与自然的探索———太阳的十二条芒线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只首尾相接的神鸟则象征四季的交替,表现出“古蜀先民将万物的变化与广袤的宇宙视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思考”。

音乐上采用AB两个主题来表现金箔所蕴含的四季轮回、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A主题(见谱例1)由短笛演奏,音色尖锐明亮,极具穿透力,仿若穿越时空回溯到三千年前的远古文明。四度叠置的和弦稳定而和谐,旋律基本保持减七和弦的轮廓并加入半音变化,配器采用小钟琴、颤音琴以及竖琴等乐器营造出金石之声的远古气息。

B主题是由长笛演奏的神鸟主题(谱例2),来自川剧典型音调的变形。结构上采用具有变奏性质的“春、夏、秋、冬”四个段落,寓意着四季的轮回。速度为“Adagio美好的—Andante—Allegretto快乐地—Andante温暖地、阳光灿烂地”,音乐情绪从优美舒展到热烈欢快,最后又回到温暖抒情,形成既对比变化又首尾呼应的结构。

在文学艺术上,巴蜀地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名流竞秀,佳作纷呈。唐人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唐宋时期,曾有一大批文人墨客云集蜀中。其中,从外乡入巴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家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770)。为逃离安史之乱,杜甫到成都投奔好友高适,在浣花溪旁修建了“杜甫草堂”,并在此创作了291首草堂诗,不仅推动了四川文学创作的发展,对中国古典诗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崔炳元在第三乐章《草堂随想》(琵琶与乐队)中选取了杜甫著名的三首草堂诗,充分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时事政治的关心以及急于归去的思乡之情。崔炳元采用杜甫所处的唐代歌舞中最盛行的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主题动机同样来自川剧音调的变形(见谱例3),旋律具有中国传统五声音调的特征。第一部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是诗人歌咏自然中的著名诗篇,演奏上突出琵琶吟揉推拉的韵味,少扫拂刚烈之气,略显哀婉的音调加之弦乐叹息式的滑奏音型,可谓“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中部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借用惊天动地的暴风雨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关心,表现诗人坚韧不拔的积极精神。第三部分“断肠江城雁,高高正北飞”(《江雁》)则表现了杜甫为乡情所困,借用北飞的大雁表达归赴洛阳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的系念及对国事的关心。定音鼓的滚奏、琵琶快速的扫弦以及激昂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时事的无奈以及急于归去的思乡之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分为三。刘备在巴蜀建汉,史称“蜀汉”。成都的武侯祠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是我国三国文化的重要遗迹,是我国唯一一座“君臣共同祭祀”的祠堂。第四乐章《胜境武侯祠》主要使用了两个核心音调———三全音及川剧素材的变形(连续七度下行大跳),配器上着重使用了金属制(镲类)和膜鸣(鼓类)的打击乐,如中国大鼓、小堂鼓、大钹等,用音乐再现了群雄争霸、狼烟四起的战乱时代,歌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仁孝,君臣之礼。

2.領先世界的水利科技

巴蜀在科学技术上有着许多非凡的发明和创造,蜀郡守李冰领导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古蜀先民治水最伟大的成果,具有防洪、灌溉、漂木三个功能,是世界水利史上无坝饮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范。《华阳国志》记载,自李冰修建堤堰之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作曲家在第三乐章《都江堰三赋》中选取了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乐章的三个部分。从功能上看,“分水鱼嘴”的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素有“分四六,平潦旱”之称;“飞沙堰”具有排沙泄洪的重要功能;“宝瓶口”则起节制闸的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音乐上与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有异曲同工之妙,上下缠绕的“流水”动机(见谱例4)是这一乐章的核心,单簧管温暖的音色描写被治理后的岷江之水潺潺流动,定音鼓及全体铜管的演奏,间插着竖琴的刮奏,仿若岷江之水滚滚而来。

圆号温润又坚定的音色仿若岷江之水流过田野、穿过森林,滋养着巴蜀大地。六对四的不对称节奏使音型更加复杂,木管声部从六连音到八连音的推进,弦乐声部的飞弓演奏逐渐推动尾部的高潮(见谱例5)。

3.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

道教与儒家、佛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三大主流思想。道教的创教之地就在巴蜀,从南北朝至今,青城山一直是巴蜀地区道教的中心地。唐人徐太亨在《青城山丈人祠庙碑》中说:“青城山周回二千七百里,高五千一百丈,即道家第五宝仙九室之天矣。”作为道教发源地之一,再加上“天下幽”的自然风光,青城山一直是海内外著名的道教名山与旅游圣地。

为突出青城山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的幽之意境,作曲家在第六乐章《青城天下幽》中的主题旋律采用了固定音型不断循环发展的手法,有简约音乐之感,并用颤音琴、三角铁、三清铃等金属质地的打击乐器产生的丰富泛音来突出“天下幽”的意境。竹笛演奏的第二主题借用了青城山道教音乐中的“双吊掛”手法,在配器上重点突出了小钟琴、堂鼓、云锣、三清铃、引磬等道教法器的音乐,使音乐听起来具有一种原真感,充分展现了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

二、“科技创新,智慧蓉城”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四川盆地周围群山环绕,古称“四塞之国”,但巴蜀文化并不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循环的文化。巴蜀先民很早就努力突破群山封锁,开辟了一条条与外界沟通交通的要道,正如司马迁所说,四川盆地“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今日的成都已是一座“目及全球,指通网上”且有着极强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春熙路是最能代表成都38作为现代都市的地标,在这里既能沉浸式体验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感受到科技创新、智慧蓉城的国际都市气息。交响套曲的第一乐章《街景·春熙盎然》与末乐章《公园城市》形成首尾呼应,充分展现了成都作为现代都市的特色。

《街景·春熙盎然》中,作曲家采用了三个核心音调来描写春熙路的繁华,并将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川剧音调动机以及标志性的成都方言“巴适得板”(见谱例6)“来,摆哈龙门阵嘛”(见谱例7)移译为特性旋律。如“巴适得板”的旋律动机为三度上跳加连续级进下行,再接大六度大跳,而“板”的尾音下降也利用弦乐滑奏的特点来予以表现。“来,摆哈龙门阵嘛”的节奏变化则更为多样,通过依字行腔来保持节奏和音调的起伏顿挫。小提琴演奏“巴适得板”的核心动机贯穿整个乐队,形成木管、弦乐与铜管的对话,大量不协和的半音模仿对话的嘈杂之感,以此描绘春熙路人头攒动的繁华景象。

近几年,“成都以赛事为媒、以城市为窗,向世界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后,成都正全域推进“千园融城”。截至2023年,成都已建成各类公园1556个。为充分展示成都的最新发展理念,崔炳元在2023年又增加了末乐章《公园城市》,音乐上重点突出了长号的滑音,使音乐听起来颇有爵士乐风味,中部加入的川剧动机突出了传统与现代兼容的城市特质,小提琴和长笛模拟清晨的鸟鸣,展现出“公园之城”的和谐生态。

三、川音蜀调构建成都的声音图景

要用音乐描绘一座城市,除了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文历史景观、诗词歌赋等作为创作主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转译为音乐的符号,准确地表现出这座城市“人情物态,别是一方”的独有文化内涵。崔炳元在创作交响套曲《成都》时,通过融入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川剧高腔动机、民族五声调式、四川民歌、四川方言、中国民族乐器等来体现成都这座千年文化名城及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

1.川剧高腔动机

川剧是最四川戏曲特色的剧种,“在四川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川剧和川菜同被誉为正宗的‘川味”。在川剧的五种声腔中,以高腔最负盛名,有其独特的音高结构———以大二度、小三度为核心的音程结构来构成旋律,形成具有五声性的三音列。崔炳元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剧高腔作为特色音程贯穿全曲,同时结合四川民歌及方言中常见的增四度音程来晕染独具巴蜀特色的音乐韵味。如第一乐章《街景·春熙盎然》开篇就用川剧高腔动机结合典型的成都方言来彰显巴蜀特色,由乐队人员及现场观众大声喊出“巴适得板”“来,摆哈龙门阵嘛!”形成一呼众和的特点,将成都人悠闲自足的生活节奏,爽朗快意的性格描写得入木三分。《太阳神鸟》中表现四季轮回的“春、夏、秋、冬”的四个段落均采自川剧高腔音调。“春”的主题旋律来自川剧音型的变形,局部使用全音阶营造出朦胧暧昧的春景,后面三个部分均是对“春”主题的变奏及变形。《草堂随想》则用琵琶来演奏川剧高腔音调的变形,加入不同的乐器组演奏,形成色块的铺陈,旋律具有五声音调特征,采用严格模进与旋宫转调的手法形成调式色彩的变化。《胜境武侯祠》中大提琴及英国管演奏的两个主题均为川剧音腔动机,在发展变形的同时逐渐渗入三全音程。末乐章《公园之城》也是以川剧动机演变成新的主题旋律,并加入打击乐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结束全曲。

2.川西民歌

在采用川剧元素贯穿全曲的同时,作曲家还采用了四川民歌来突出区域特色。如第五乐章《西岭山歌》(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的音乐为ABCBC五部性结构,其中的ABC三个主题分别采用了流传于成都市大邑县西邻地区的山歌中的“流水调”(又称小调)、“呀妹调”和“吆噢调”。A主题取自“流水调”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打双麻窝送情哥》,旋律基本保留了山歌的核心音调,以三度音程为主,轻快活泼,音调婉转质朴。配器上采用小钹和水钹等民族打击乐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B主题取自“呀妹调”的代表曲目《新打磨子槽对槽》(见谱例8)。音乐为徵调式和商调式,具有委婉纤细的色彩和双调式的特征,弦乐组的下行滑音模仿了山歌中人声的喊腔,高亢华丽的音调表达出生活在大山中的西岭人淳朴爽朗的性格特征。

C主题旋律取自“吆噢调”的代表曲目《唱起山歌有精神》,梆笛演奏的旋律中加入急促跳跃的舌打音以及富有情趣的花舌音,不仅突出了这一樂器的技巧特征,也渲染出浓郁的地方色彩。C主题第二次出现时,加入了民族女高音演唱,音乐高亢清丽,极具穿透力,突出了吆噢调高腔喊唱的特色,每一句歌词的词尾都加入了“哟嗬嗬”“吆噢”“啰哎”等衬词来帮助行腔,“再苦再累也开心哟嗬嗬心,也开心啰哎”的歌词具有浓郁的方言韵味,生动体现出川西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3.中国民族乐器

巴蜀乐器的由来已久,三星堆遗址就发现了一件石磬,音声清脆优美。杜甫曾在诗中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这说明蜀人很早就开始创作并传播音乐了。崔炳元在乐队中加入了道教法器以及中国民族乐器等来表现成都的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如用小钟琴、颤音琴以及竖琴等营造出金石之声的原始气息来表现古蜀先民对鸟和太阳的崇拜;选取唐代歌舞中最盛行的“琵琶”乐器作为主奏乐器,以快速的扫弦,激昂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时事的无奈以及急于归去的思乡之情;用锣鼓乐、小钹、水钹、梆笛等民族吹打乐器来突出川西民间音乐的特质。

结语

蜀中号称“天府之国”,除了得天独厚的优渥生活环境,也是独特的文化之邦。崔炳元的交响套曲《成都》展示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和今日的繁荣胜景与开放包容。音乐上采用最具地域特色的川剧特性音调展现了四川的戏曲文化瑰宝;西岭山歌体现了川西人的生活习俗和人文风情;小钟琴、堂鼓、云锣、三清铃、引磬等道教法器展现了四川的宗教文化;“巴适得板”“来,摆哈龙门阵嘛!”等地道的成都方言则将现代成都人悠闲自足的生活、爽朗快意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和声多以五度叠置及转位呈现出更具传统韵味的多声效果;在乐章之间形成从“现代都市———古蜀文明———现代都市”的闭环结构,八个乐章既有逻辑关联,又相对独立,构建出成都“人情物态,别是一方”的声音图景。

猜你喜欢
川剧音调巴蜀
神奇的川剧变脸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川剧版画传四方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