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路径下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实现机制研究

2024-03-19 05:39王有志王家梅
农业与技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土地银行证券化农业产业

王有志 王家梅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新布局,明确指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乎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一项久久为功的民生工程,只有对乡村社会内在动能的充分激活和对各种要素的全方位调动,才能予以顺利有效开展[1]。土地,作为农村最主要资产和农民手中的最底层财产,理应成为优化农村资产结构、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落脚点[2]。通过土地整理和土地调整等手段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3]。要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必须实现土地资产证券化,截至目前,土地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在国家力推现代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大部分年轻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寻求更优质的发展空间,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呈上升趋势,但从事农村农业经济的有识之士并不多见,留在农村发展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农村发展呈现严重的空心化趋势,这种现象导致较多农村土地资源闲置;留守家乡的高龄人群思想固化,不愿将农村土地进行规模化管理,土地碎片化直接导致农村产业拓宽空间不足,不利于乡村产业发展和传统村落变迁。如何将农村土地碎片化转化为土地资产证券化是农村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难题。

1 社区经济发展、土地银行与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的耦合性

1.1 社区经济发展的定义

社区经济发展实质就是将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所有资源整合起来,优势互补,将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实现某个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社区可以是一个村,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将当地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人力资源等社会发展的要素掌握在当地群众手中,在政府或者非营运性机构或组织的指导下发展经济,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社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避免部分连锁企业的垄断,一般情况下,连锁企业或大型国际公司进入异地市场,其资本基本上不会留在当地,另外,大型企业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微型企业来说,有效的政策支持较少,大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大,价格比微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可以占用更大的市场[5]。

1.2 土地证券化为何要推行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资产证券化的效率,以一个村(居)为一个社区,将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抵押、入股或者证券化,由地方性龙头企业进行投资种植,或者发展养殖,村(居)辖区内的民营企业、便利店、公司、合作社等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按照投资多,分红就多的原则,进行收益分配[6]。优先选择地方性龙头企业运营的目的是将产生的资本留在当地,因为社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将资本留在本地,再用资本进行扩大投资,增加就业,产生税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强土地的辐射功能、巩固脱贫成效、拓宽农村土地资源的融资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3 土地银行的定义和资产证券化的联系

1.3.1 土地银行的定义

土地银行实际上是将农村可用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以公司、个人或者单位为载体,将土地存入这个“载体”,由载体进行招商、发行证券或者自行种植,发展生产[7]。土地银行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条件,需要农户把所拥有经营权的土地储存于“载体”,才能形成土地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土地银行和真正的商业银行很相似,就是把“载体”比作银行,把土地比作货币,进一步解释,即载体有了土地资源,就可以把土地进行借贷,从而产生“利息”。

1.3.2 土地银行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

农村土地资源资产证券化必须有经营权明确的土地资源,单个农户只拥有有限的土地,只有一个村(居)内的所有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某个“载体”,土地就形成规模,其次该“载体”对土地进行“垄断”,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只能从载体里面“贷土地”。因此,土地银行是实行土地资源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

2 基长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样态

本文阐述的内容来源于笔者在贵州省独山县基长镇开展为期75d的实地调研,通过走访普通群众、乡村种植户、农业种植大户和产业运营公司以及与农业相关部门的深入交流,掌握基长镇农业产业基本现实状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对独山县基长镇农业产业历史及土地资产证券化实践样态进行探索。

基长镇位于独山县东南部,距县城20km,北与百泉镇相连,南与玉水镇、荔波县接壤,东与三都县隔河相望,西与上司镇毗邻,地处独山、三都、荔波3县交界处。基长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干旱温暖,夏季多雨清凉,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少雨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1300mm;年无霜期270d。耕地面积4700hm2,其中,田2973.33hm2、地1726.67hm2;高标准农田项目覆盖面积2666.67hm2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耕地面积2960hm2。基长镇辖区户籍人口54921人,常住人口3万余人,下辖2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共163个村民小组,从事农业种植的人数约9000余人。基长镇作为独山县农业种植大镇,可将其分为农业产业萌芽期、农业产业发展期、农业产业成熟期3个阶段。

2.1 农业产业萌芽期

新民主革命时期,人们习惯于把农民贫困归根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然而农民并没有致富;基于此,建立了人民公社,走集体化道路,此举没有使农民走向富裕,反而让农民更加贫穷;大锅饭的政策开展不下去,我国又另辟蹊径进行“撤社建乡”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压抑的生产力得到释放;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陷入停滞,于是,理论家又归结于政府赋税过重,我国于2001年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对于解决农村贫困化问题十分有限。精准扶贫开展以来,通过资金的大量投入和“五个一批”等扶贫政策,通过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部分土地得到有效整合,同时,农村大面积贫困化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政府逐渐认识到集中土地资源对于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2.2 农业产业发展期

脱贫攻坚时期,在农业产业扶贫方面,通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构建紧密型利益链接机制,土地连片式发展的雏形日渐成效,农业产品逐渐形成市场力量,然而到户增收金额依旧是杯水车薪,可覆盖贫困人口数量十分有限,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依旧是农村贫困的根源,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土地资源整合受到了阻碍,严重限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以基长镇羊坪村为例,脱贫攻坚时期,羊坪村累计调减低效农作物累计533.33hm2以上,平均每年仅有46.66hm2以上,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群众依然对部分低效农作物种植情有独钟,用于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愿意将土地集中种植适应市场的高产值作物,完全忽略了市场的需要。

2.3 农业产业成熟期

近些年,基长镇对农村产业革命进行整体规划及布局,重点着力于土地资产聚集,聚焦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缩减低收入传统农业的种植规模,全速调整33.33hm2坝区农业产业结构。切实推行“镇引导+龙头企业+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以桑蚕、铁皮石斛、刺梨、灵芝、玫瑰花、茶叶、精品葡萄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性生产。当前,基长镇9个村(居)合计种桑面积为820hm2,均实现村村有桑园,产值5000元·667m-2以上,比传统经济作物平均增收4000元·667m-2;2个铁皮石斛公司完成专业大棚种植66.67hm2,仿野生种植266.67hm2;建成牟尼河、基高玫瑰花种植基地133.33hm2;聚全镇之力奋力探究农业产业相融合的产业链新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增质提效。

3 基长镇土地资产证券化可行性研究(案例分析)

近年来,基长镇董秧村通过发展种桑养蚕、中药材、蔬菜等产业,种植面积少则20hm2,多则80hm2,一定程度上提高群众收入,但仍然存在“小产业难以扩大,大产业难以维持”的现实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似乎已经到达极限。

3.1 产业选择、链条延伸与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关联性

产业发展“八要素”第1位就是产业选择[8],部分村寨在选择引进产业之初,市场调查及销售路径考虑不够全面,难以形成健全的产业链,产业链难以成型的因素不仅仅是市场问题,也掺杂资产证券化程度的因素。产业选择、链条延伸与土地资产证券化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1 土地资产证券化推行难度大

如,独山县基长镇的青菜种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存在“产量高、产值低”的问题,李记集团位于独山县,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销售路子广,市场前景不错,扩大青菜种植规模,可以提高经济收益。虽然,在土地动员方面下了较多苦功夫,但是大部分群众仍然不愿提供土地,更不愿意选择青菜产业,假如基长镇董秧村农户将土地“储存”土地银行,实现土地资产证券化,实现青菜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即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1.2 产业链条与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关联性

延伸产业链条是解决销路问题的重要抓手,基长镇种桑养蚕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包括种桑、养蚕、卖茧。由恒盛丝绸进行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场对接便利度,即便如此,董秧村种桑依然出现亏损,原因是管理不当,造成资金链断裂;聚焦基长镇的西红柿产业,却无法大量涌入市场,假如在独山县开办番茄酱加工厂,形成蔬果转产品的路径,西红柿销路基本上是畅销无阻,但开办加工厂的前提也需要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产业链是否完整与土地资产证券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3.1.3 土地资产证券化助力产业融合发展

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产和二产的融合,即农业生产和产品加工销售要紧密相连,形成以农产品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如果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市场需求则不大,销路则容易受阻,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者之间就很难形成长期的订单关系,农产品就没有附加值[9]。因此,三产融合是形成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多产融合的前提也需要将土地资源整合,实行证券化。

3.2 供给能力与实际需求不对称

实地调研掌握实际发展动态,总结影响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得出基长镇董秧村土地、财政、人才、销售的供给能力皆对土地资产证券化产生交叉性的影响。同时,难以满足全面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实际需求。

3.2.1 土地供给决定土地资产证券化

近年来,基长镇董秧村围绕6.67hm2以上的坝区累计流转土地超过80hm2,仍有未实现流转的土地,群众认为土地流转费较低,大多选择自己种植,始终不愿意转变思维,参与流转土地;如果提高流转费,则与降低企业成本相悖,从而导致后期土地流转难度较大,扩大种植规模存在较大挑战。归根结底,实现土地资产证券化与预期设想存在较大差距。

3.2.2 财政供给影响土地资产证券化

2001年我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赋政策,尤其是近几年,基本上是上级出政策,资金由县级以下政府承担。涌现了大批量小农户单打独斗的发展农业产业,间接影响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实现。另外,由于减税降赋政的实施,县级以下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能够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直接导致很多涉农补贴政策难以兑现,尤其是对于村级公司而言,严重依赖涉农补贴政策,一旦资金链断裂,必然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一旦面临破产,又回归单打独斗的局面,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实现更是遥遥无期。农村税费改革对土地资产证券化产生作用,财政因素决定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否可稳步前进。

3.2.3 人才供给操控土地资产证券化

人才是农村产业革命的第一要素,农业经济需要精通地质的专业人才协助选择农业种类;需要精通土地规划的专业人才进行土地资源整合,需要农业专业人才提高农业效率、质量;需要食品专业的人才引导农产品加工;需要具有民间传统工艺的专业人士来领导并执行;需要传媒、广告专业的人才谋划品牌建设;需要懂电商、物流的人才为农产品打开销路;需要法律专业的人才为农民权益保驾护航;需要环保、安全的人才来保障生产安全,在城乡剪刀差和城镇化的双重夹击下,有发展思路的青年都外出谋发展,人力资源要素供给不足,仅靠村级公司“小打小闹”,难以实现土地资产证券化,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

3.2.4 产销供给陶染土地资产证券化

群众偏向于生产自己所需的农产品,大部分属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存在对市场无效供给的现象,有效供给、中高端供给不足,或者产销对接不精准,则无法与市场连接。以种桑养蚕为例,因沟通不畅导致无效对接,造成大量桑叶变老变黄,董秧村桑产业年收益不足20万元,远低于土地流转费,由于收支不平衡,导致土地流转费紧张,直接阻碍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实现。

4 农业产业化路径下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实现机制

农村土地资源资产证券化,是农业生产领域的革命。农村发展的关键不仅需要在“靶向政策”上下功夫,更要深挖农村内部资源。

4.1 规模运作是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先决条件

一定规模运作必须要集中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推行土地资产证券化,这是形成市场力量的必要条件[10]。因此,必须成立土地银行,重点盯紧6.67hm2以上坝区,可以先和群众签订“预流转”协议,将土地储存在合作社进行垄断,未实施项目之前,群众可以自己经营,不支付流转费,待项目落地后,再支付流转费;同时,可以配套金融政策,凡是将土地储存在合作社的群众,可以凭存单到银行获取一定额度的贷款。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避免成立土地银行后无法种植,造成资金浪费的难题。

4.2 新型经营主体是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根本之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一般农户等。在错综复杂的农业产业化背景下,需要加快土地资源整合,更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吸取优质资源,为财政增收争得一线希望,值得提出的是要坚持龙头企业带动,鼓励村级平台公司和种养殖大户经营“短平快”产业,“短平快”产业风险相对较低,万一经营不利,可以灵活转向其他产业;避免收益受损,稳住政府财政不减,另外,“周期长”的产业风险较高,需要高管理水平、大量资金投入、产销无缝对接,现阶段村级平台公司暂不具备独立自主规避风险的实力,建议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与金融补贴,主要由龙头企业“一条龙”经营管理为主,其他经营主体共同发展,新型“抱团式发展”可有效推进土地资源整合,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增收和政府财政增长双向促进。

4.3 人才资源是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关键所在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和应有之义[11]。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有志之士为依托,农业产业发展亟需人才出谋划策,农业产业规模的形成与产业链的搭建离不开人才的贡献。当下,农业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搭建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土地资产证券化问题,土地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归根结底,人才资源是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根基,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是化解农村空心化的关键所在。

4.4 社区经济发展是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根本保障

坚持社区经济发展,一个村(居)为一个社区,将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发行土地债券,将资本留在当地,进一步在当地进行扩大投资,实行“种产销”一体化运营模式,有效避免外来企业将资本卷走(资本外流),进而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率,打造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新型农业经济,实现社区内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提高减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

5 结论

农村土地证券化问题的研究对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有着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阐述了社区经济发展、土地银行与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关联性,选取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基长镇作为案例,论述基长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样态,分析其实行农村土地证券化受到阻碍的因素,探讨如何在农村实行土地资产证券化,以期为现下乡村农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土地问题提供可复制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实现社区经济发展,有效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土地银行证券化农业产业
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实务的思考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论土地银行概念
相关链接:“土地银行”的运作模式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土地银行”助推临颍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