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驱动下的植物生产类人才需求的研究

2024-03-19 05:39李赵博郎红吴楠宁夕琳曲静姜婉竹李开忠姜龙王雷
农业与技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科植物

李赵博 郎红 吴楠 宁夕琳 曲静 姜婉竹 李开忠 姜龙 王雷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新农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改革——“四新”学科建设框架理念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三产分别得到不同趋势的发展,其中农业发展缓慢但三大产业整体呈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从而引导农业企业逐渐改变经营方式不断向农村三产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而现代农业相较落后生产要素主要以技术和资本为主,与现代科学技术缺少融合,使得现代农业亟需迎来变革。为了我国美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提出“新农科”的概念[1]。新农科建设是为加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战略性行动,为构建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保驾护航,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和更加广阔的未来,为把我国建成农业强国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将转向技术化和智慧化[2]。

1 新农科建设的人才需求

1.1 新农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注重于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的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但传统农学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在新时代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新农科建设在传统涉农专业的基础上加以改变,为乡村建设又添一盏明灯。新农科建设是助力于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行动,与传统涉农专业相比较而言,新农科的侧重点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农科提出的特殊发展方向,要将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学科与传统农科专业相融合,多学科相辅相成创造出一个新型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高端科学技术融入到新农科建设的知识范畴中,使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耕作方式科学化,减少种植成产和劳动成本。甚至于在乡村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层面上,要与农业生态问题、“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食品安全和村容建设等领域相结合,使其体系更加完整以及覆盖的内容更加全面[2]。

1.2 新农科建设实施需要的人才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业正快速向着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过去传统的栽培和种植耗时长、消耗资源多、成本大、土地消耗严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正逐渐代替传统农业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贡献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业人才的出现和培养也因此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生产类人才应运而生,而对其的培养也成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3]。植物生产类人才具有丰富的田间实践经验,能够充分适应传统涉农专业做出的转变。植物生产类人才在掌握传统涉农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了更广泛的多学科涉农知识,在农业生产、植物保护、作物育种以及园艺设计等涉农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此之外,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学习使其能够充分掌握机械化的种植与培养过程。新农科建设正是为了将农业科技以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涉农专业,因此植物生产类人才将是新农科建设的强大助力。在新时代,植物生产类人才在新型农业、绿色产业等领域以及乡村政府和事业单位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助力新农科建设推动我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1.3 新农科建设对植物生产类人才的需求

新农科建设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具有充分实践经验的人才,而植物生产类人才正是一类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实际经历的人才,面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人才,能够在农业领域从事植物生产和植物保护以及土壤肥料等多方面工作的人才。这类人才能够运用学科交叉融合掌握的综合学科专业知识,解决植物生产研究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符合新农科建设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办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新时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的远大目标[4]。同时,国内一些高等农业院校相续开展了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和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师资力量,为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和新农科建设的实施提供了保障[5]。新农科建设的实施与完善离不开针对植物生产类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培养植物生产类人才的过程亦是新农科建设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相互吸取经验,逐渐完善自身,规划未来道路的形成。新农科建设为植物生产类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植物生产类人才的未来以及我国农业将来的发展是验证新农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2 适应新农科建设的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要求

2.1 植物生产类人才的需求趋势

新农科建设的实施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以及农村三产的不断融合,导致植物生产类人才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对植物生产类人才的能力及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精准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领域,人才需求的数量以及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大力发展和培养植物生产类人才对新农科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食品、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些方面的发展迫切需要植物生产类人才为园林建设、植物研究机构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在培养植物生产类人才掌握多方面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现代农业对植物生产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新农科建设致力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推动发展,掌握多学科涉农领域的植物生产类人才成为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是为了实现我国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的伟大决策,因此对培养植物生产类人才向高精尖发展提出了重要要求[4]。要牢记立德树人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对接产业,摸清认准产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要创新体制机制,理顺各方育人关系,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2.2 植物生产类人才的需求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对就业问题的关注,信息化以及机械化等专业深受人们关注。但面对农业而言,人们的传统理念尚未发生改变,认为现有的涉农专业与传统农科专业相似,就业面狭窄,以大量劳动为主,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工作薪资较低,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报考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甚至不愿意在将来参与和农业相关的工作,导致较多农科专业缺少优质生源,甚至出现有些专业无人报考的现象。严重影响新农科建设的实施,大量生源的缺失和人们对农业的看法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植物生产类的应用性很强,与农业实践密切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但由于教材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衔接不够而表现出与理论教学的矛盾日益严重[3]。高等农业院校已有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在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中,女性人才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未来就业发展方向更倾向于男性。植物生产类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对植物生产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单一,对植物生产类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高校往往实践用地匮乏,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同时,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植物生产类人才缺乏在农业方面的实践,实践操作能力薄弱以及面对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欠缺,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2.3 高等农业院校对植物生产类人才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6]。新农科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解决植物生产类人才匮乏问题,高等农业院校应与政府加强交流。政府能够通过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与乡村和企业联合为植物生产类人才拓展多种途径的就业渠道,鼓励更多的人选择植物生产类专业并投身于我国农业相关领域的建设中,提高新型农业的社会认知度,让人们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以及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前景优势,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促进植物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仅要培养出大量的优质人才,更要为人才的未来考虑,让人才能够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应当加强校企合作,选择优质的企业进行人才培养交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具有充分进行实践的机会,加强植物生产类人才的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出现的实际问题,高校要注重为植物生产类人才的讲解并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农业人才。为解决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矛盾,高等农业院校要在教学内容固定的情况下提高教师水平,将科学严密的教学方案设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高等农业院校提高培养植物生产类人才理论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实践教学课程,为学生在校内提供实验场地和设备精细的实验室,培养植物生产类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适应当代企业和社会对植物生产类人才的发展需求。

3 新农科建设下植物生产类人才的优势

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高等农业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为植物生产类人才提供了更加适合深造自己的平台,创造了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提高了师资力量,使植物生产类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学术理解。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植物生产类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场所,培养植物生产类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面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变能力和解决方法。为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使其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为我国农业领域创造出大量高素质的植物生产类人才。新农科建设形成的农业是一个多方面相互学习、协同发展的新型农业,提高了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推动了乡村的绿色发展。同时,植物生产类人才能够在新农科建设的协助下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掌握高端的科学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胜任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工作,为环保、生态建设等绿色发展领域作出贡献,推动可持续发展。新农科建设使植物生产类人才在农业类企业和农业相关部门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在未来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科植物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