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 那明慧 赵睿杰 王应玲 王作英
(丹东农业科学院 辽宁凤城 118100)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一类常见的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是繁殖力、耐药性均很强的害螨。 草莓是二斑叶螨的主要寄主植物,在为害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整个草莓植株的生长受阻, 严重影响产量和果实质量。
为了有效控制草莓二斑叶螨的为害, 传统的化学农药一直是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 化学农药的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此外,长期使用单一种类的农药还容易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的效果。 捕食螨作为二斑叶螨的重要天敌,在控制其种群数量上发挥着关键作用。与化学农药相比,捕食螨对环境友好,不会在农产品中留下残留物,也不会对非靶生物造成明显危害。 但由于“丹东草莓”大都在冬季生产销售,在有害螨为害严重时大量使用捕食螨存在生产及运输成本较高的问题。 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捕食螨的数量和活性可能存在波动,不能始终保持稳定的控制效果。藜芦胺是对二斑叶螨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的一种生物药剂, 但如果单一多次使用会造成二斑叶螨抗性水平快速上升,具有较高的抗药性风险。 该药剂与捕食螨联合使用可以弥补藜芦胺防控不彻底及长期使用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并可大大降低防控成本。 本研究详细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利用生物药剂藜芦胺、智利小植绥螨及二者联合使用技术防控设施草莓二斑叶螨, 对3 种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田间防控效果进行了评价。
试验地点位于凤城市岔路村草莓温室种植园,试验棚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常规栽培管理。 草莓品种为红颜, 试验时间在2022 年12 月下旬,选取园区内二斑叶螨发生程度轻、中度和较重的3 个草莓温室进行试验。
防治对象为草莓温室内自然发生的二斑叶螨。捕食螨选用为智利小植绥螨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thias-Henriot),购于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每瓶3 000 头成虫。供试生物药剂采用(有效成分)最佳使用质量分数。试验用药为0.1%藜芦胺可溶液剂(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每瓶200 mL。
1.3.1 小区设计 按照二斑叶螨发生程度轻、中、重选取3 个草莓温室,按照A、B、C 进行编号,每个温室随机挑选35 垄,设置3 个处理和1 个对照区,每个处理5 垄, 每垄2 行, 每处理首尾及处理间均设置3 垄空白缓冲区,每个温室均进行生物防治、药剂防治及联合防治3 种处理方式。
1.3.2 试验设计 按照推荐释放密度, 捕食螨释放区按照益害比为1∶20 释放智利小植绥螨, 二斑叶螨发生较轻的草莓温室释放1 次, 发生程度中度的草莓温室间隔7 d 释放第2 次智利小植绥螨,发生严重的草莓棚间隔7 d、14 d 释放第2 次、 第3 次智利小植绥螨,叶螨发生聚集区域适当增加释放量;药剂防治区用0.1%藜芦胺可溶液剂800 倍液间隔7 d 连续喷雾处理1 次; 联合防治区先用药剂进行喷雾,7 d后释放智利小植绥螨。 根据调查的二斑叶螨基数,按照益害比为1∶20 计算智利小植绥螨的释放总量。 释放方法与捕食螨释放区相同。
每个小区的每个处理选取5 行草莓, 每行随机选择30 个叶片,调查记录二斑叶螨的数量,每7 d 调查1 次, 记录计算平均每叶二斑叶螨和智利小植绥螨的数量,第42 d 时结束调查。计算虫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
由图1 可知,A 区仅释放1 次智利小植绥螨,处理后7 d 的智利小植绥螨数量最多, 为0.3 头/叶,随后智利小植绥螨的数量先降低后少量增加,同样,B、C 区智利小植绥螨数量均先减后增,可能是因为释放的智利小植绥螨部分成虫自然死亡, 产下的卵还未孵化,加之A 区二斑叶螨数量较少,捕食螨种群难以建立,B、C 区捕食螨由于食物充足,加之补充投放智利小植绥螨,种群建立较为明显。 处理后7 d 各处理二斑叶螨的数量均大幅降低,B、C 区叶螨数量在处理后21 d 内均呈整体下降的趋势,处理后21~42 d二斑叶螨的数量有小幅上升。 B、C 区各释放2、3 次智利小植绥螨,二斑叶螨的数量降低相对缓慢,处理后21 d 二斑叶螨数量为20.7 头/叶、98.2 头/叶。 处理后21~28 d A 区智利小植绥螨数量依然相对较少,B 区有小幅上升,C 区有小幅下降,处理后42 d A 区二斑叶螨的数量整体较释放前减少,B、C 区二斑叶螨数量趋于平稳, 二斑叶螨与智利小植绥螨种群数量整体存在负相关。
图1 释放捕食螨后二斑叶螨与智利小指绥螨种群动态变化
由图2 可知,喷施0.1%藜芦胺可溶液剂800 倍液后, A、B、C 三区二斑叶螨数量均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A 区由于二斑叶螨种群数量较少,药剂处理后成虫死亡,产下的卵还未孵化,二斑叶螨增长非常缓慢,平均为0.1 头/叶。B、C 区喷施药剂7 d 内二斑叶螨数量均大幅度降低,平均为18.1 头/叶、40.6 头/叶,B 区在14 d 补喷药剂后二斑叶螨数量达到15.2 头/叶,21 d开始逐渐增长,21~42 d 平均为56.1 头/叶、80.7 头/叶、86.5 头/叶、112.4 头/叶。C 区由于二斑叶螨数量较多,喷施药剂后7~14 d 二斑叶螨数量变化不大,14 d 补喷药剂后二斑叶螨数量达34.7 头/叶,21~42 d 时二斑叶螨数量呈上升趋势, 平均为97.5 头/叶、144.3 头/叶、162.6 头/叶、219.7 头/叶, 大幅增长的原因是喷施药剂后成虫死亡,虫卵孵化,导致二斑叶螨成虫数量呈上升趋势。
图2 生物药剂防治二斑叶螨种群动态变化
由于A 区在释放捕食螨和喷施药剂后有害螨种群数量大幅降低,所以不做联合防治处理。 B、C 区的联合防治区在喷施0.1%藜芦胺可溶液剂800 倍液7 d 后释放智利小植绥螨,其种群数量同样呈先减后增的趋势,这是由于释放的智利小植绥螨部分成虫自然死亡,后期捕食螨由于食物充足,种群建立较为明显,B 区处理后7~42 d 捕食螨数量依次为3.8 头/叶、4.3 头/叶、 1.4 头/叶、 1.8 头/叶、2.5 头/叶、1.7 头/叶。C 区处理后7~42 d 捕食螨数量依次为6.2 头/叶、18.3头/叶、12.1头/叶、11.6头/叶、12.4头/叶、9.7头/叶。药剂处理后7 d 时B、C 区二斑叶螨的数量均大幅度降低,B 区为15.4 头/叶,释放捕食螨后二斑叶螨数量增长缓慢,14 d 时略有回升(19.5 头/叶),处理后21~42 d 二斑叶螨数量有小幅上升, 依次为24.5 头/叶、22.1头/叶、26.2头/叶、29.6头/叶。 C区处理后7 d时二斑叶螨为39.3头/叶,14 d时略有回升,为57.4头/叶,21~42 d 时二斑叶螨数量有小幅上升,依次为60.5 头/叶、72.4 头/叶、75.6 头/叶、78.1 头/叶,两区总体增长趋势不明显(图3)。
图3 联合防治区二斑叶螨与智利小指绥螨种群数量
由表1 可知,A 区使用2 种方法防治二斑叶螨效果差距不大。处理后7 d 时捕食螨防治效果与药剂防治相比略低,分别为80.43%、97.67%,处理后14 d 开始捕食螨防效逐渐上升达到97.97%,处理后14~42 d捕食螨防治效果与药剂防治基本一致, 说明二斑叶螨数量较少时,2 种方法均可有效抑制有害螨的种群数量。
表1 不同区不同处理对二斑叶螨的防控效果
B 区二斑叶螨数量处于中等,释放捕食螨前期防效较慢,处理后7 d 防效为51.53%,14 d 时防效逐渐升高,达70.92%,21~42 d 逐渐达到平稳状态,分别为85.33%、82.80%、85.52%、86.51%。 药剂防治中等数量的捕食螨,处理后7 d 时防效为84.55%,14 d 补喷1 次药剂后防治效果达到88.79%, 从处理后21 d开始防效逐渐下降,42 d 时防效为60.65%。联合防治处理后7~42 d 防效分别为76.20%、74.55%、87.37%、80.07%、87.35%、86.05%, 表明二斑叶螨发生数量中等时,释放智利小指绥螨和药剂防治的防效均较好,但药剂防治防效持续时间短, 智利小指绥螨防治效果较慢,联合防治效果速度快防效稳定。
C 区二斑叶螨发生较重,前期释放捕食螨防效较差,但随着时间推移及2 次补投捕食螨,防治效果逐渐上升, 处理后7~42 d 的防效分别为40.65%、40.21%、63.50%、74.22%、79.01%、83.36%, 整体呈现的效果是见效慢但持续时间较长, 且连续2 次补投智利小植绥螨投入较大。 使用药剂防治二斑叶螨,处理后7 d 时防效较好,达到81.00%,14 d 补喷1 次药剂后防效达到最高85.67%,但药效时间较短,处理后21~42 d 防效逐渐下降, 分别为69.75%、65.62%、64.77%、61.71%。 联合防治区处理后7 d 防效为82.36%, 释放捕食螨处理后14 d 防效为77.25%,比单独药剂防效略低,21~42 d 防效逐渐升高达到平稳, 分别为 77.25% 、80.20% 、83.45% 、84.28% 、86.94%。
本研究探讨了针对不同数量的二斑叶螨, 单独使用捕食螨和使用化学药剂或联合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捕食螨在防治过程中不会对植物和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尤其二斑叶螨暴发期正处于草莓花果期, 如果多次喷洒杀螨剂可能对其他非靶标生物产生影响,捕食螨的使用可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但使用成本较高。 生物药剂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保护产品,能够通过杀灭或拮抗害虫的方式,协助捕食螨实现对害虫的综合控制。 生物药剂与捕食螨的联合应用成为一种新的防治策略。 在二斑叶螨数量较少时, 单独使用药剂0.1%藜芦胺可溶液剂或捕食螨即可有效防治二斑叶螨,且防治效率较高;在二斑叶螨数量处于中等水平时, 单独使用药剂0.1%藜芦胺可溶液剂或捕食螨虫也可对二斑叶螨进行有效防治,但联合防治速度快且效果持久;在二斑叶螨数量为害严重时,单独使用捕食螨进行防治,前期见效慢防效持续时间久,需要多次持续释放捕食螨,经济成本较高,使用药剂进行防治时,前期见效快,经济成本较低,但是防治效果持续时间较短,联合防治是通过两者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先药后蜘蛛”的联合控螨模式,先使用药剂压低虫口数量,再释放捕食螨来进行持续控制二斑叶螨的种群数量, 提高了防治效果的同时又不产生抗药性, 也减少了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同时保护了自然天敌,促进了生态平衡的建立,提升了果实品质,降低了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