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东省哲社2020年度项目“听障中学生社会支持、自我认同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GD20XXL02)研究成果。
【摘要】 对广东省5所特殊教育学校抽样调查发现,听障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受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期望水平、沟通能力和重要他人的支持等因素影响。他们生涯适应能力总体上偏低,人际适应能力有待改善,自我调适能力较弱。他们情绪调节方式多样、情绪调节效果较好。他们对“朋友”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听障初中生可能已经将“人品”作为“朋友”的基础和核心。
【关键词】 社会适应;现状;影响因素;听障中学生;主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洪明,副教授,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岭南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暨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48),719963592@qq.com。
一、 引言
听障群体因为听力损失和使用手语等特点,以及他们言语发展落后、与健听人沟通困难等问题,成为弱势群体[1-2]。听障群体在语言沟通和交流方面的困难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对其社会适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3]。社会适应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4],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5]。听障人群占我国残疾人群很大比例。科学高效地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任务。
目前,听障人群的社会适应研究绝大多数都是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极少。文献检索发现,听障人群的社会适应研究共44项。其中中文文献26篇,外文文献18篇;理论思辨性文章15篇,质性研究3篇,调查研究14篇,干预研究11篇,量表编制1篇;近五年(2018—2022)发表的文献8篇。国内对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少量研究限于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未见质性研究文献。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仅有3篇质性研究文献,其研究对象涉及巴基斯坦的听障儿童[6]、韩国的听障者[7]和英国的听障小学生[8]。这三项研究表明,受到父母和老师适当关注的孩子社会适应很好,表现在他们在遇到陌生人时毫不犹豫,也不会感到害羞;但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的反应也不同,听障小学生很难融入健听同伴群体中去。
上述三项质性研究初步探讨了听障人群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他们的研究对象为听障小学生和成年人。听障中学生与听障小学生、大学生和成年人身心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明显不同,其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也会有所不同[9-11]。Oberg提出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12]理论指出,当人们从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中后,要经历不同阶段的适应,才能达到他们在原文化背景中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听障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科学高效地提升听障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采用目的性抽样,在广东省内的5所特殊教育学校(地域涉及粤东、西、北及珠三角地区)抽取受访者,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共有15人参与研究。男生8人,女生7人。七年级2人,八年级1人,九年级2人,十年级4人,十一年级2人,十二年级4人。年龄从14岁到25岁不等,平均年龄19.27±3.127岁。听障程度依据孙喜斌和刘志敏[13]的分级,从重到轻依次分为1、2、3、4级。受访者只有3人为2级残疾,其余均为1级残疾。受访者具体情况见表1。
(二)程序
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预访谈,形成正式访谈提纲。由作者对受访者进行一对一半结构深度访谈,资料达到理论饱和以后停止收集[14]。由于受访对象为听障中学生,特聘请一位专业手语翻译全程参与访谈研究。访谈内容涉及听障中学生在生活、學习、劳动、人际交往、集体活动、情绪调节、公共场合等方面遇到过的困难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等事项。另外,还涉及他们对自己优势与劣势能力的看法以及如何改变劣势能力。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访谈全过程录音(翻译后的录音)。访谈时长从47分钟到88分钟不等,平均时长为66分钟。转录后的文本由本文作者、手语翻译和受访者共同修改,确认后形成终稿。
(三)资料分析
为了抽取主题,对受访者的回答进行了主题分析,涉及六个阶段[15-16]:熟悉资料;生成初始编码;寻找共同的主题;审阅主题;命名和定义主题;生成报告。主题分析涉及研究人员积极搜索重要或有趣的意义和模式。编码的具体情况见表2。
三、结果与讨论
主题分析产生了三个重要主题以及潜在的子主题,这些主题有助于呈现听障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下面将对每个主题进行讨论。
(一)生涯适应能力总体偏低
所有受访的15名听障中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技能和做家务的能力。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的教育。12名受访者提到,学校开设的劳动技能课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劳动能力。JYK说,劳动技能课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校内劳动实践(比如值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受访者的劳动能力。受访者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教他们做家务劳动。CYX提到,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洗脸、刷牙、穿衣服、吃饭,也教我扫地、擦桌子。另有11人也持有类似的说法。听障中学生的父母出于对其残疾子女未来生活的担忧,往往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孩子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对家务劳动的学习也更加用心[17]。
受访者学习方面问题多多,主要表现在英语和数学方面,学习方法和策略欠缺、学习主动性不强是主要问题。认为英语难学(学习难度排名前二,以下同)者13人,认为数学难学者11人,学习方法和策略欠缺者12人,学习主动性不强者10人。学习方面问题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与学习科目本身的特点有关。受访者中的多数人之所以认为英语难学,一方面是因为特殊教育学校英语科目在初一年級才开设,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较短,学习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好的前提就是学以致用。英语手语是一门有自己独特表达方式的语言,它不是简单地借用汉语拼音指拼法来进行英语语言的沟通交流[18]。由于听障中学生沟通能力的先天不足,加之文化和地域差异,中国手语指拼法和美国手语指拼法存在较大差异,必然影响听障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况且,某些英语老师不会手语,从而加剧了听障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数学难学主要反映在数学公式、函数难以理解、不会做除法和应用题。这些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这正是听障学生比较欠缺的。因为听力障碍,听障中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迟缓,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动作思维为辅,抽象思维水平低下[19-20]。
(2)听障中学生难以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发展不足。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发展不足与他们听力障碍导致的沟通能力缺陷有直接关系。听障中学生的认知特征主要表现在感知信息不完整、思维形象化和直观记忆为主三个方面[21]。认知能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听障中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元认知要求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监控、调节[22]。而元认知能力的不足则会极大地影响听障中学生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
(3)听障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主要是由于之前的挫败经历所致。很多听障中学生之前在学习上不懂就问老师或者同学,但是,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况:老师多次教他们如何解题,他们仍然不会;老师教会了他们如何解决某一题目,但是,他们没有学会解决某一类题目的方法;在无法请教老师的情况下,要么不会解题,要么不愿意请教。这些挫败经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听障中学生请教老师、同学的热情减少。
综上可知,影响听障中学生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以及教师、同伴、父母的支持。
(二)人际适应有待改进
15位受访者中有13位都表示与朋友式同学相处融洽。这主要反映在与同学沟通顺畅、朋友式同学数量和活动较多等方面。听障中学生同学间以手语沟通为主,受访同学虽然手语熟悉程度不一样,但都已经具备基本的手语沟通能力,保证了同学间沟通顺畅。同学关系较好主要反映在把同学当作朋友和要好朋友的人数较多。持有此观点的有11人之多。教师在听障中学生的学习和人际沟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3]。手语一般被认为是聋人的“母语”,更贴近聋人文化,有利于好朋友之间轻松地交流,是听障中学生形成高质量友谊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友谊是听障中学生适应社会过程中重要的保护性因素,朋友对他们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减少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促进其良好的社会适应[24]。
与朋友式同学活动多主要表现在:和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逛街,一起分享有趣的事情,一起分享美食这四个方面。这也是中学生亲密小伙伴间人际交往的常态。有11人提到认同“常常一起玩,相互关心,好东西一起分享”这三项标准;有13人坚持“好人可以做朋友,不好的人不能做朋友”这个标准,其中初中生5人,高中生8人。这四项认定朋友的标准不仅适用于听障同学,也适用于听障或者健听的陌生人。“好人”是成为朋友的基础和核心。就像JYK所说,“交朋友要慢慢来,要看看他人品好不好。要等时间长一点,看看他人品好,那就交朋友,人品差就远离他”。这与马珍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听障初中生择友时最看重的是外貌和成绩[25]。而本研究中全部5名听障初中生都认为,人品好交朋友,人品差不交朋友。这似乎提示,从初中开始,听障中学生交朋友的首要标准就是看人品。两项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听障初中生关于“朋友”首要标准的明显变化,也可能与参与研究者的数量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关,需要后续研究结果的检验。
与父母、兄弟姐妹关系好主要体现在与父母关系和谐、与兄弟姐妹关系亲密两个方面。从受访者交谈可见一斑,“爸爸妈妈都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们;我经常陪弟弟玩;我教弟弟手语,弟弟教我说话。”这与胡雅梅和牛玉柏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6]。他们的研究发现,与健听中学生相比,处于青春期的听障中学生因为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更大压力,更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之所以出现不一致的结果,除了两项研究的时间间隔过长之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本研究中听障中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彼此之间无障碍的沟通。他们与父母、兄弟姐妹面对面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手语和口语。这与听障中学生与陌生健听人的沟通方式(以微信、写字为主)完全不同。因为,听障中学生父母、兄弟姐妹能有意或者无意学会一点点简单的手语;听障中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能够通过看对方的嘴型较准确地猜测对方的意思,这使得听障中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间通过手语和口语顺利沟通成为可能。其次,兄弟姐妹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加之父母恰当的教育,促使听障中学生与兄弟姐妹之间关系亲密。这与中国人情社会的特点是一致的。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强调“家”的和谐,这一特点延续至今[27]。
听障中学生对陌生健听人敬而远之,这与Piao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7]。其表层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听不懂。“健听人不懂我说什么;因为沟通困难,所以就没有健听人朋友”。二是受欺负。“因为我不认识健听人,不跟他们做朋友,怕被欺负;我担心健听人欺负自己”。三是遭歧视。“害怕健听人看不起自己;他们(健听人)就不喜欢聋人”。四是怕被骗。“担心健听人骗自己;不跟陌生(健听)人打招呼,因为我担心被人骗”。当然,深层原因是听障中学生沟通能力欠缺和缺乏安全感。听障中学生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手语,而普通健听人会手语的人极少,造成听障中学生与健听人严重沟通困难甚至无法沟通,从而引发听障中学生担心被欺负、怕遭歧视的担忧。有研究证实:掌握书面语和手语是听障人群融入社会的必要途径[28]。听障中学生之所以担心被骗,主要是由于他们交往的对象是陌生的健听人,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因为陌生加之沟通困难,加剧了听障中学生的担忧心理和危险意识。下面的这段对话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手语翻译问LZC:“你愿意跟健听人H老师做朋友吗?”LZC答道:“愿意”。手语翻译又问:“你为什么不愿意与其他陌生的健听人交朋友而愿意与H老师交朋友”?LZC答道:“因为我和你认识,你又和H老师认识,所以我愿意与H老师交朋友”。可见,影响听障中学生人际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沟通能力。
(三)自我调适能力较弱
听障中学生自我调适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情绪调节能力较强、学习调节能力嚴重不足和公共场合的自我调节能力欠缺三个方面。提及这三个方面的受访者分别为10人、13人和12人。
听障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强主要表现在情绪调节方式多样和情绪调节效果较好两个方面。听障中学生学会了哭一哭、跟同学说一说、大吃一顿等情绪调节方式。比如,生气的时候,自己休息一下,过一段时间,自己气就消了。听障中学生具备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因为他们可以从老师、同学和父母处获益,主要功劳还应归于老师。据了解,听障中学生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来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授。本研究中所涉及的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均毕业于985或211高校的心理学专业,其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都比较强。他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个别心理辅导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调节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听障中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期望偏低和不知道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两个方面。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期望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残疾人身份:我是残疾人,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没有太高的期望。与自己的同班同学相比,听障中学生如果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期望偏低则会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在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克服学习困难的意愿也明显降低,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大幅下滑。不知道如何改善自己学习的原因主要由于听障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有限,专任教师对他们的个别辅导不够,同学间的榜样作用有限,父母的支持极少。
听障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他们不敢或羞于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所处的尴尬情境。正如几位受访者所说的:“我不敢在国旗下面讲话,我也不知道怎么让自己不害怕”“在健听人多的场合,我不太好意思使用手语”。为什么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有受访者作出了解释:“我手语只会一点点,不敢在国旗下面讲话”“第一次在国旗下面讲话的时候我很紧张,因为我手语很差”。显然,沟通能力差是听障中学生不敢或羞于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的重要原因[28]。
另外,锻炼机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特殊教育学校每学期每个班只有一次在国旗下发言的机会,只有一次春游或者秋游的机会,学校只会举行一到两场文艺晚会。即使像在课堂这样的公共场合,每位同学获得发言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再有,表扬和奖励对听障中学生也有明显影响。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口头表扬为主,物质奖励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障中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积极性。当访谈主持人提出假设性问题:“如果老师奖励你们很多好吃的东西,那你们敢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之前表示不敢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的12人中,有9人表示“敢”或“很想试一试”。可见,影响听障中学生自我调适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期望水平、沟通能力和教师、同伴、父母的支持。
生涯适应能力、人际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听障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障中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社会适应的总体水平,决定了他们走向社会以后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本研究发现,听障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是由他们与同学、教师、父母、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这可以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29]来解释。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生态系统,由各个要素有机整合而成。个体的发展过程和水平是由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四、结论
本研究发现听障中学生生涯适应能力总体上偏低、人际适应能力有待改善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弱。他们在社会适应的其他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他们的社会适应主要依赖于同学、教师和父母的支持。本研究还发现,听障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多样、情绪调节效果较好;他们对“朋友”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听障初中生可能已经将“人品”作为“朋友”的基础和核心。
五、建议
本研究发现,影响听障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期望水平、沟通能力和重要他人的支持。根据听障中学生的特点,结合现实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听障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增强听障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授他们基本的学习策略
要增强听障中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减少挫败感,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同学尽可能跟上教学进度。要充分利用强化手段,科学选择强化物,尽量让所有同学的点滴进步都能够得到充分肯定。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时间,积极响应学生的学习诉求,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号召、鼓励学优生多多帮助学困生,营造同学间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教授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给学生。基本学习策略的选取要考虑学习科目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并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30]。可以让率先掌握某一学习策略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同学,有利于他们从相近视角习得学习策略。
(二)父母、教师要对听障孩子(中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
父母、教师要对听障孩子抱有符合现实的积极期望。这种期望水平应该是基于孩子的现有水平又略高于现有水平,而且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这种期望最好是全方位覆盖,包括孩子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这种期望应该是个别化的、量身定制的[31]。要做到这些,父母、教师就应该对孩子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不足、发展潜能等有客观而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他们的积极期望,并想方设法将这些期望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所接受。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三)在重要他人的支持下,不断增强听障中学生的沟通能力
听障中学生由于听力受损导致的沟通障碍是他们前进路上巨大的绊脚石,极大地阻碍了他们潜能的开发和自身的成长。首先,我们(主要指父母和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沟通方式。虽然手语是听障群体主要的沟通方式,但是,它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沟通对象主要是会手语的人群,较大地限制了听障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妨碍了他们的进步。其他的沟通方式比如写字、口语、手势、唇语等也应该结合起来使用,这有助于扩大听障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圈子。其次,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锻炼并不断提升听障中学生的沟通能力[32]。比如,在课堂上和国旗下演讲等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中,我们要求他们熟练使用手语,强化手语沟通能力;在其他场合(如,与健听朋友聊天、向健听陌生人问路等)鼓励他们综合运用写字、口语、手势、唇语等沟通方式。我们要积极创设各种沟通情境,推动他们用心投入人际沟通中,对他们参与的热情以及任何的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对听障群体特别是听障中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鼓励人们主动走近听障人群,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尽自己能力解决他们的某些困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主动靠近有利于缓解听障中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担忧、害怕心理,有助于他们大胆使用多种方式与人交往,增强沟通能力,不断提升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参考文献】
[1]李美美,杨柳.听障中学生自我污名对自尊的影响: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10):38-43.
[2]MaY D, Xue W F, Liu Q, et al. Discrimination
and deaf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role of deaf identity[J]. The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22(4): 399–407.
[3]肖阳梅.试论聋校学生的社会化——以社会适应心理的发展为线索[J]. 中国特殊教育,2000(3):9-12.
[4]邹泓,余益兵,周晖,等.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72.
[5]何玲,姚虹. 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基于抗逆力的中介作用[J]. 残疾人研究,2017(1):75-80.
[6]Nadir S,Akhtar S,AliM. Need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adjustment of deaf and dumb children in faisalabad[J]. Journal of Animal and Plant Sciences,2006(1-2):104-107.
[7]PiaoDZ. What kinds of social adaptations are demanded from the deaf persons in everyday Life? [J]. Research on Special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Science,2015(4):1-30.
[8]Ridsdale J. ThompsonD. Perceptions of social adjustment of hearing-impaired pupils in an integrated secondary school Unit[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2002(1):21-34.
[9]陈万东,赵斌.低年级聋生的学校适应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7(4):42-44.
[10]林海英,孙文文,易海燕,等.初中及以上听障学生学校适应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7(5):376-379.
[11]高宇翔,哈斯特尔·阿满太.聋校中学生的友谊状况调查[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8(4):55-59.
[12]Oberg K. Cultural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environments[J]. Curare,2006(2-3):177-182.
[13]孙喜斌,刘志敏.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听力残疾标准》解读[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105-108.
[14]BraunV,ClarkeV. To Saturate or not to saturate?Questioning data saturation as a useful concept for thematic analysis and sample-size rationales[J].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port,Exercise and Health,2021(2):201-216.
[15]BraunV,Clarke V.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J].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2006(3):77-101.
[16]Nowell LS,NorrisJM,WhiteDE,et al. Thematic analysis: striving to meet the trustworthiness criter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2017(1):1-13.
[17]鲁玲.义务教育阶段聋生与普通学生社会适应行为的比较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3(4):151-154.
[18]郑璇.聋生英语学习策略之我见[J].现代特殊教育,2016(7):60-61.
[19]张凌燕,蔡亚珍.聋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Z1):25-28.
[20]郑芳,张燕.优化聋生数学学习方式,有效落实数学课程理念[J].现代特殊教育,2021(7),38-40.
[21]郭利,王雅琪,刘阿兰,等.基于认知心理特点的听障生英语词匯教学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1):136-138.
[22]Flavell J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10): 906-911.
[23]Arora D. Role of Teachers in Educational and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of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2020(3):793-807.
[24]RubinKH,WojslawowiczJ C,Rose-Krasnor L,et al.The best friendships of shy/withdrawn children: Prevalence,Stability,and relationship quality[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6(2),139-153.
[25]马珍珍.初中听力障碍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6]胡雅梅,牛玉柏.手语在听觉障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3(4):49-53.
[27]成伯清.心性、人伦与秩序—探寻中国社会学之道[J].南京社会科学,2018(1),62-68.
[28]陈穗清,张积家.从新的语言关联性理论看语言对听障人群认知的影响[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8(2),150-153.
[29]Bronfenbrenner,U.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22): 723-742.
[30]王蕾.淺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听障学生学习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1),31-34.
[31]Nuershuwake T. Zhang YH.Investigation on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s for uygurhearing-impaired children[J].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2018(4),301-304.
[32]王晓君.低年级听障儿童沟通能力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3):78-79.
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Hearing-Impair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ONG Ming
Abstract:A sample survey of fiv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inds that the social adaptive capacity of hearing-impair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mainly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learning methods,learning initiative,level of expectation,communication skills,and support from significant others. Their career adaptability is generally low,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self-adjustment ability is weak. They have a variety of emotion regulation methods and better emotion regulation effects. They have their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friends”,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may have taken “character” as the basis and core of “friends”.
Key words:social adap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hearing-impair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matic analysis
Author:HONG Ming,associate professor,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for Special Needs Childre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Key Laboratory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719963592@qq.com,Zhanjiang,Guangdong,524048)
(责任编校:王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