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劳动要素报酬

2024-03-18 18:55陈思萌马洋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出口退税对外贸易

陈思萌 马洋

摘 要 本文以2006年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及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工贸易转型能够提升企业平均工资水平,且在加工贸易转型的次年尤为明显;技术进步效应、绩效提升效应及资源配置效应是加工贸易转型推动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东部沿海地区、受政策调整政策冲击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能带来更为明显的劳动要素报酬改善效果。此外,加工贸易转型程度越大、技术创新质量越高的转型企业,越有助于促进劳动者报酬的提升。着眼于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国内劳动要素报酬水平、加快贸易强国建设,应适当调整国内财税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融入国内生产循环;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促进行业内劳动要素优化配置。

关键词 加工贸易转型 劳动要素报酬 出口退税 对外贸易 要素收益水平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出口大国,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以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崛起、改善民生的道路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然而,改革开放初期,从加工制造的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模式,难免存在收益分配不均等非典型特征

例如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罗德里克之谜”(Rodrik,2006),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的“生产率悖论”(李春顶,2010),出口总值与增加值差异明显(Koopman et al.,2010)等。 (贾根良,2010;张幼文,200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自主创新,鼓励加工贸易向基于自主品牌的一般贸易转型。尽管近年来开放型经济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仍占据较高比重

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2021年实现出口贸易规模5035.44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4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那么,出口模式转型是否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尤其是改善劳动要素报酬,其传导机制是什么?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按照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在推动出口商品密集使用要素(国内相对丰裕要素)报酬提高的同时,将降低国内相对稀缺要素的报酬水平。有关出口贸易对要素所有者报酬的影响,大部分文献得出了肯定性结论。而包群等(2011)考察了1998—2001年中國制造业企业出口对员工收入的动态影响,指出没有充分证据表明企业的出口行为显著提升了员工收入,即企业出口对劳动力报酬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邵敏和武鹏(2019)发现“世界工厂”式的出口扩张使得高技能产业工人难以支撑和无法推动产业升级,对建设贸易强国产生了负面影响。然而,对于出口模式转型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已有文献鲜有涉及。本文将以此为视角,讨论出口模式转型对企业劳动者报酬的影响。

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一是以2006年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从加工贸易转型的角度研究出口与要素收入分配问题;二是与邵敏和武鹏(2019)、包群等(2011)仅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出口交货值判断出口企业相区别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产品销售分类数据质量并不高,出口交货值不仅存在许多数据缺失,而且数据并不准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相比,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出口交货值差距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中国海关数据库有出口统计的工业企业,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出口交货值显示为0。,综合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双重差分(DID)法,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引致的劳动者报酬改善;三是从技术进步、经验绩效提升和资源配置优化三个方面,探讨加工贸易转型提升工资收入水平的传导机制。

本文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加工贸易转型与劳动要素报酬的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加工贸易转型与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经验分析;第四部分为加工贸易转型与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传导机制分析;第五部分为加工贸易转型与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异质性分析;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加工贸易转型与劳动要素报酬的理论分析

(一)加工贸易转型的特征

加工贸易的具体形式包括“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一方面,由于缺乏产品自主品牌和市场销售渠道,加工贸易企业仅承担价值链的加工组装环节,获取非常有限的加工费。在进口中间品议价能力缺失的前提下,企业势必最大限度压缩用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竞争力缺失,低成本是加工贸易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甚至出现“逐底竞争”(race to bottom)现象。在双重成本挤压条件下,加工贸易企业劳动强度较大、劳动报酬及福利与生产效率并不匹配等问题不容忽视。

与加工贸易存在缺乏自有品牌及营销渠道、产品科技水平及出口附加值较低、国内本土关联并不显著等问题相对应,其转型更加依托于创新驱动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努力向自主研发、市场渠道等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延伸出口的国内前后产业关联、提升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由此改善本国的贸易收益水平。

加工贸易转型通常包括以下两种路径。其一是加工贸易的价值链升级,即随着技术水平提升,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工艺、产品结构、价值链环节等方面实现逐步升级。从形式上看,这些企业已出现由原始的贴牌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EM)、承担部分设计环节的原始设计制造(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ODM),到培育自主品牌的原始品牌制造(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OBM)的飞跃。

其二是贸易模式转型,即由加工贸易转型为一般贸易

由于不同形式加工贸易企业难以识别,本文主要关注贸易模式转型的加工贸易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单纯依靠委托加工方的市场渠道相区别,一般贸易企业通常拥有自有产品并且需要开拓海外市场,由此决定了其不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而且更加重视品质竞争,以品牌、商誉及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出口竞争力。一般贸易模式更加强调中间品的本土配套及国内供应链体系构建,对国内产业上下游关联能产生较为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因素

劳动要素报酬是劳动者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的对价,体现的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工资是劳动要素报酬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

关于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工资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根据劳动力生产费用和劳动供求关系而形成的。除了市场供求关系及劳动力市场有效性(Helpman et al.,2010)外,技术进步是影响工资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普通劳动力要素的可替代性相对较强,现代技术创新通常表现为劳动节约型特征,即技术进步在增强对高技能技术人员需求的同时,往往降低对劳动力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此外,劳动者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经营绩效,通常利润率较高企业的劳动者会要求相对更高的工资。同时,贸易开放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竞争程度,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经营绩效较好的企业将依托国际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推动劳动者报酬不断提升;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营不善的企业将出现持续亏损,由此进一步压低劳动者报酬(Egger & Kreickemeier,2009)。

(三)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劳动要素报酬的传导机制

通常而言,加工贸易转型影响劳动要素报酬的传导机制包括技术进步效应、绩效提升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三个方面。

首先,加工贸易转型的技术进步效应体现为企业不仅关注加工制造环节,还必须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培育向中间品制造、市场渠道乃至自有品牌延伸,而企业价值链定位攀升和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研制进口替代产品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对现有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在优化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改善员工报酬。

其次,加工贸易转型的绩效提升效应意味着企业生产增加值率的提升,即企业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承担了更大比例的增值环节,同时也分享了相对更多的价值链分工“红利”。具体而言,对于只赚取微薄加工费的贴牌生产企业而言,更多参与产品设计及品牌创建等高端价值链环节,能为加工贸易企业带来更大比例的贸易增加值,而拥有自主品牌乃至营销渠道的一般贸易企业更是能获取可观的品牌及市场收益。此外,通过加工制造环节的外包,一般贸易企业能对行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中获取更高的收益水平。在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经营绩效提升将会带来劳动者报酬的改善。

再次,加工贸易转型的资源配置效应表现为,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求更高技能的劳动力,由此引致劳动要素在行业内重新配置。由贴牌生产的加工贸易向产品复杂程度更高的一般贸易转型,企业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推动企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升。从劳动者增量来看,企业倾向于雇用技能水平更高、工资报酬也更高的劳动者,由此推动劳动者报酬水平整体提升;从劳动者存量来看,技术进步对低技能劳动者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在工资黏性条件下,低技能劳动者将向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流动。因此,劳动者的行业内重新配置提升了转型企业的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劳动者报酬水平的改善。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加工贸易转型有利于改善劳动要素报酬。

假设2:加工贸易转型改善劳动要素报酬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为技术进步效应、绩效提升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

三、加工贸易转型与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经验分析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政府以出口退税等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生产制造及开展对外贸易。然而,随着生产制造及出口创汇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入世”以来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及其贸易收益问题不断凸显,中国政府开始更加关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其中主要抓手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其产品技术含量,向价值链两端攀升。在此背景下,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门于2006年9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商品出口退税率及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其中,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覆盖进出口税则的第12章、第21章、第22章、第25章、第27-29章、第41章、第44-45章、第51章、第68-69章、第74-76章、第78-81章、第85章共255個税目;同时,对来自第25章、第39章、第41章、第44章、第50-56章、第59-60章、第63章、第69-70章、第72章、第74-76章、第78-80章、第87章、第94章、第96章共1130个税目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退税率降低水平分为三种情况,包括由17%降至13%,由13%降至11%、8%和5%,由11%降至8%。此外,将此前已经取消出口退税以及本次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此类商品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规定,“2006年12月15日以后报关出口的,一律按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执行”。按照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统计,剔除中间商

参照张杰等(2013)的处理方法,剔除企业名称包含“进出口”“经贸”“贸易”“科贸”“外经”的样本。出口行为,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加工贸易出口规模169472亿美元,占当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4105%;涉及加工贸易出口企业22578家,占当年加工贸易出口企业数量的5414%。

(一)倾向得分匹配分析

税收优惠的降低或取消,进一步压缩了加工贸易企业的盈利空间。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因持续亏损而退出;二是“破釜沉舟”并加快转型为一般贸易企业;三是选择坚守,继续从事加工贸易出口。

鉴于此,本文以2006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首先,按照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税目,筛选出与政策调整关联企业样本。在此基础上,对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进行匹配,即借鉴Yu(2015)的思路,先采用企业名称进行匹配,再采用邮政编码及电话号码后七位的联系方式进行二次匹配。

在此基础上,将匹配企业样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2007年之前仅从事加工贸易,此后开始转型为一般贸易或混合贸易企业,且在样本期间维持不变的3251家企业;另一类为持续经营并在观察期内始终从事加工贸易的1926家企业

两类企业样本数量差異从侧面印证了贸易模式转型是加工贸易转型的主要形式。,进而观察两类企业人均工资水平(Wage)的差异情况。如表1所示,在加工贸易税收优惠调整政策导致第一类企业转型之前,两类企业的人均工资水平差异不明显;而在此之后,加工贸易转型企业的人均工资明显要高于加工贸易企业,两类企业人均工资的差距达到5063元。

为更好地识别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的平均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基于反事实分析进行准自然实验,即将加工贸易转型企业定义为处理组样本,从加工贸易企业中筛选出与加工贸易转型企业特征相似的企业作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引入二元虚拟变量Upgrading={0,1},处理组企业表示为Upgrading=1,对照组企业为Upgrading=0。同时,定义二元虚拟变量Post={0,1},其中Post=0、Post=1分别表示处理组企业实现加工贸易转型之前和之后的时期。Wage1it、Wage0it分别为企业i在两个时期的人均工资水平。企业在t期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对其平均工资水平的平均影响效应(ATT)为:

ATT=E(Wage1it-Wage0itUpgrading=1)=E(Wage1itUpgrading=1)-E(Wage0itUpgrading=1)(1)

其中,E(Wage1itUpgrading=1)代表处理组企业在t期实现加工贸易转型时的平均工资水平,E(Wage0itUpgrading=1)表示该企业在t期不实现加工贸易转型条件下的平均工资水平。基于反事实分析思路,以没有实现加工贸易转型的对照组企业在t期的平均工资水平作为替代,因而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的平均影响效应为:

ATT=E(Wage1itUpgrading=1)-E(Wage0itUpgrading=0)(2)

在引入反事实分析方法基础上,需要为处理组的3251家企业寻找其类似特征的对照组企业。参照已有文献(包群等,2021;毛其淋和盛斌,2013)的做法,本文选择的匹配指标包括:(1)资本密集度(Ki),采用固定资产合计与职工人数比值的对数来度量。其中,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统一平减为2000年的价格。(2)融资约束(Fi),使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数来表示,该取值越大表明企业融资约束越小。(3)行业竞争程度(Hhi),根据四分位行业的企业销售额计算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该取值越大表明企业拥有更大的市场话语权。(4)企业年龄(age),使用企业当期年份与成立年份差值的对数来表示。(5)是否为国有企业(SOE),按照注册类型将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定义为国有企业并赋值为1,否则为0。(6)是否为外资企业(FDI),根据企业注册类型,外资企业取值为1,其余为0。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本文分别采用逐步评定(logit)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指数检验,筛选出用于与处理组进行倾向得分匹配的指标

经两种方法筛选,采用资本密集度、融资约束、企业年龄、是否为国有企业、是否为外资企业五个特征变量进行匹配。,由此采用匹配比例为1∶2的最近邻匹配法,按照倾向得分值寻找对照组企业。从匹配的平衡性检验(balancing property condition)结果看,相对于匹配前,匹配后各变量的标准偏差均大幅缩小,表明该匹配方法的有效性

受限于版面,匹配变量平衡性检验结果备索。。在此基础上做平均处理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即使控制了企业特征,处理组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企业,初步说明加工贸易转型有利于企业劳动要素报酬的改善

受限于版面,匹配前后的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结果备索。。由此,假设1得以验证。

(二)基准估计分析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方法,前文发现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改善有促进作用。然而,倾向得分匹配法观测到的仅仅是该影响的平均效应,为进一步探析加工贸易转型影响企业劳动要素报酬的特征、动态效应及机制原因,需要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深入研究。

为此,本文构建双重差分法回归模型如下:

Wageit=b0+b1Upgradingi×Postt+gXit+μs+μk+εit(3)

其中,下标i、s、k、t分别代表企业、行业、地区及年份。被解释变量Wageit为采用各地区消费价格指数平减后的企业人均工资水平。二元虚拟变量Upgradingi取值为1时表示处理组企业,取值为0时代表对照组企业,Postt为时间虚拟变量,2007年及其之后的年份取值为1,2007年之前则取值为0。交互项Upgradingi×Postt的估计系数b1刻画了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因果影响。控制变量Xit如前文所述

,μs、μk分别为行业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及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

在建立计量模型基础上,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就加工贸易转型对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进行检验。表2逐步引入控制变量及固定效应,以剔除可能影响劳动要素报酬的不可观测因素。其中,交互项估计系数b1的符号及显著性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与始终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相比,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结论也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结果相呼应。

在控制变量方面,资本密集度(Ki)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平均工资水平,表明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没有对劳动力要素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反而促进了劳动力报酬的整体改善;融资约束(Fi)的改善也有助于企业劳动者报酬提升,即企业变现能力提升对平均工资水平产生了促进作用;企业年龄(age)与其劳动力报酬水平呈现出明顯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相对于传统企业,新进企业往往能提供更高的劳动者报酬。在企业所有制属性方面,国有企业在劳动者报酬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而外资企业及港澳台地区企业平均工资的整体水平则相对更高。

(三)双重差分设定的有效性检验

1. 预期效应检验

为检验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之前,加工贸易企业是否产生了预期效应而提前进行了加工贸易转型,本文以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当年作为时间虚拟变量,对式(3)进行再估计。由表3预期效应检验结果可见,在同时引入双重差分项Upgrading×Post06和Upgrading×Post07后,Upgrading×Post06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这表明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之前,企业并没有产生明显的预期。事实上,尽管该税收优惠调整政策在2006年9月颁布,但正式实施时间为该年的12月15日,给予加工贸易企业3个月的时间用来调整生产经营。

2.控制行业时间趋势

为检验非观测的产业特定因素是否会对本文估计结果带来实质性影响,借鉴Liu & Qiu(2016)的思路进一步控制行业特定的线性时间趋势项(μs×t)。表3行业时间趋势的估计结果表明,交互项Upgrading×Post07的估计系数仍显著为正。由此可见,非观测的行业特定因素并未对本文核心结论产生实质性影响。

3.两期双重差分法

借鉴Bertrand et al.(2004)的做法,通过构建两期双重差分法模型重新进行估计。以2007年作为时间节点,把样本期划分为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之前(2000—2006年)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之后(2007-2013年)两个阶段,对第二阶段每家企业的变量求算术平均值,由此比较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平均工资水平的长期平均效应。表3两期双重差分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加工贸易转型对劳动要素报酬改善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4.考虑一般贸易占比实际增幅

在DID设定中,本文仅观测了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的加工贸易企业表现。为验证该设定的有效性,进一步核算政策出台前后各企业一般贸易占比的变动水平(ΔGenerali=Generali2007-2009-Generali2000-2006)。由此,构建新的交互项ΔGeneral×Post07。其中,Generali2007-2009、Generali2000-2006分别为政策冲击前后企业的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估计结果显示,在政策出台后,随着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份额增加,劳动者报酬得到明显改善。此外,本文同时采用企业每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lnGenerali替代交互项,使用简单普通最小二乘(OLS)法对式(3)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

5.安慰剂检验

本文采用在政策冲击下,由一般贸易向加工贸易转型的企业样本进行安慰剂检验。具体而言,以观察期间始终进行一般贸易或混合贸易的企业作为对照组,而以2007年开始仅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作为处理组。表3安慰剂检验结果表明,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冲击下,随着部分企业由从事一般贸易或混合贸易向加工贸易转型,其劳动要素报酬趋于恶化。该结论从侧面验证了本文DID设定的有效性。

(四)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基准估计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受限于版面,稳健性检验结果不在此呈现,备索。:

1.变更匹配方法

与基准估计的匹配方法相区别,分别采用匹配比例为1∶1的最近邻匹配法及马氏距离匹配法再次对样本进行匹配,其中交互项Upgrading×Post估计系数的符号及显著性并未根本改变,由此证明该结论的稳健性。

2.变更样本范围

为验证基准估计结论的稳健性,分别采用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整体转型),以及加工贸易转为混合贸易(部分转型)的企业样本对式(3)进行再估计,结果表明无论是整体转型企业还是部分转型企业,加工贸易转型均显著推动了劳动要素报酬提升,且由加工贸易直接向一般贸易转型对劳动者报酬的改善更为明显。

3.考虑多产品企业

在政策冲击下,企业可以进行产品转换作为应对。为剔除多产品企业的影响,本文以单一产品企业为样本对式(3)再次估计,结果显示单一产品企业的加工贸易转型对劳动要素报酬提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4.考虑企业生产效率

劳动者报酬改善往往是其生产效率提升的表现。为进一步控制企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影响,借鉴Liu & Qiu(2016)的思路,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企业的生产效率,以此剔除企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加工贸易转型对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正向促进作用仍然显著存在,从而印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5.考慮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出口造成巨大的外部冲击,为剔除该影响,除固定年份效应外,本文仅采用2000—2007年的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再次验证了本文基准估计结论的稳健性。

四、加工贸易转型与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传导机制分析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及双重差分法,本文论证了加工贸易转型对劳动者报酬的促进作用。然而,加工贸易转型究竟通过何种机制提升企业的劳动者报酬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及已有文献研究,本文引入技术进步效应(tfpit)、绩效提升效应(profitit)和资源配置效应(allocationit)作为中介变量(Mediatorit),构建以下检验模型:

Mediatorit=b0+b1Upgradingi×Postt+gXit+μs+μk+εit(5)

Wageit=α0+α1Upgradingi×Postt+φUpgradingi×Postt×Mediatorit+λMediatorit+gXit+μs+μk+εit(6)

其中,中介变量Mediatorit分别以全要素生产率tfpit、企业利润总额profitit和高技能劳动者占比allocationit表示。在数据来源方面,tfpit、profitit所需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allocationit数据来自2004年和2008年的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借鉴刘啟仁和铁瑛(2020)的做法,以雇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数占企业雇员总数的比例来衡量。

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影响的技术进步效应如表4所示。其中,列(1)的估计表明,加工贸易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列(2)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利于劳动要素报酬改善,三重交互项Upgrading×Post×tf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加工贸易转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越高,对劳动者报酬提升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同样,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影响绩效提升效应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列(3)的估计结果表明,加工贸易转型推动了企业经营绩效提升,而列(4)的估计结果表明,企业经营绩效提升显著促进了劳动者报酬改善;三重交互项Upgrading×Post×profit的估计结果表明,经营绩效越好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转型,对于劳动者报酬改善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此外,表4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影响的资源配置效应结果显示,加工贸易转型促使企业雇用更多高技能劳动者,产生了明显的行业内资源配置效应,而随着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企业劳动者报酬得到了显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三重交互项Upgrading×Post×allocation的估计结果表明,对于劳动者技能结构较高的企业而言,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由此,假设2得以验证。

(6)的被解释变量均为Wage。

括号内为在企业层面聚类稳健标准误下对应的t值;*表示在10%的置信区间上显著,**表示在5%的置信区间上显著,***表示在1%的置信区间上显著。受篇幅限制,未汇报三重交互项的两两交互项,备索。

五、加工贸易转型对劳动要素报酬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为深入剖析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者报酬影响的异质性特征,本文进一步进行以下异质性特征检验。

1.行业异质性

为进一步探究加工贸易转型对不同行业企业劳动者报酬的影响,引入识别高新技术产业的虚拟变量tech。当企业归属高新技术产业时,赋值为1,否则为0,由此构建三重交互项Upgrading×Post×tech。由表5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果可知,三重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对于传统制造部门,高新技术领域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将产生更为显著的工资改善效应。可能的解释为,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更为迂回、分工更加精细,但也导致了其“微笑曲线”各环节的收益分配差距更加突出。因此,从加工制造环节向中间品制造、品牌设计及市场营销两端攀升,其附加价值的提升将更为明显。

2.区域异质性

为揭示加工贸易转型对不同区域企业劳动者报酬的影响差异,引入识别东部沿海地区的虚拟变量coast。对于沿海地区企业,该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赋值为0,由此构成三重交互项Upgrading×Post×coast。由表5东部沿海地区的结果可知,三重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加工贸易转型,更加有利于劳动要素报酬的提升。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高素质人才更加集中,更容易满足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及人才需求。因此,该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将引发更为明显的行业内资源重新配置,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高回报的市场均衡。

3.税收优惠调整力度异质性

如前所述,2006年9月颁布的税收调整政策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取消出口退税优惠;另一类是削减出口退税优惠力度。为分析不同税收优惠调整力度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影响的差异程度,引入度量企业维度税收优惠调整力度的指标tax。其核算方法为,以企业每个税目的出口占比作为权重,乘以该税目的出口退税调整比例。该指标取值越大,代表该企业受本次税收优惠调整影响越大,反之则反。由表5税收优惠调整力度的结果可知,三重交互项Upgrading×Post×tax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出口退税优惠削减幅度越大的企业,其出口转型导致的劳动要素报酬改善力度越明显。可能的解释在于,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而言,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冲击是一场“大浪淘沙”。受较大冲击的企业有两种反应,要么因持续亏损而退出,要么通过技术投入及市场开拓走上转型之路。对于受政策冲击相对较小的企业来说,税收优惠力度降低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为维持正常经营,一些继续经营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有可能压缩劳动者报酬,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加工贸易转型企业的工资差距。

4.加工贸易转型程度异质性

按照贸易模式划分,加工贸易转型企业包括两类,一类是一般贸易企业,即由加工贸易彻底转为一般贸易;另一类是混合贸易企业,即在经营一般贸易的同时,仍然从事加工贸易。为揭示以上两类企业对劳动者报酬影响的异质性,引入一般贸易出口占比变量nomal,以此度量加工贸易转型程度。该变量取值越大,表示加工贸易转型更为彻底,反之则反。由表5加工贸易转型程度的结果可知,三重交互项Upgrading×Post×nomal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加工贸易转型力度越大的企业,其劳动者报酬改善幅度愈加明显。其中的原因在于,加工贸易转型程度越明显的企业,将产生更为显著的技术进步效应及绩效提升效应,由此推动劳动者报酬以更大幅度增加。

5.技术创新质量异质性

对于加工贸易转型企业而言,通过扩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是其获取自主品牌、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探讨加工贸易转型企业不同质量技术创新行为对其劳动者报酬的影响差异,本文借鉴寇宗来和刘学悦(2020)做法,将2000—2010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专利数据库进行匹配,在此基础上参照张杰和郑文平(2018)的方法,以企业专利知识宽度度量加工贸易转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由此,引入以均值法核算企业专利知识宽度度量的三重交互项Upgrading×Post×knowedge1、以中位数法核算企业专利知识宽度度量的三重交互项Upgrading×Post×knowedge2。由表5技术创新质量的结果可知,两个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随着加工贸易转型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其对劳动者报酬改善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六、基本结论及政策启示

通过大力发展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开放型经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并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然而,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出口强国相比,中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并不能掩盖价值链分工定位及贸易收益的不对等。如何加快贸易强国建设,在稳定对外贸易市场份额的同时提升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是中国当前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出口迅速膨脹的同时,不断提升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率,以出口扩张改善国内收入分配、提升劳动要素报酬,是建设贸易强国的主要体现。本文从中国加工贸易不利于国内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现实问题出发,以2006年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及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对企业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工贸易转型提升了企业平均工资水平,该效应在加工贸易转型的次年尤为明显。技术进步效应、绩效提升效应及资源配置效应是加工贸易转型推动劳动要素报酬改善的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东部沿海地区、受政策调整政策冲击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能带来更为明显的劳动要素报酬改善效果。此外,加工贸易转型程度越大、技术创新质量越高的加工贸易转型企业,越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报酬的提升。

本文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可行路径,即加快加工贸易转型,不断提升出口贸易对国内要素报酬的拉动作用。而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关键在于从制度层面设计更为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实现向基于自主品牌的一般贸易转型,由此促进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延伸国内生产环节,以此增加中国的贸易收益水平;引导

加工贸易企业改善国内劳动要素报酬水平,加快贸易强国建设。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适当调整国内财税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对于国内产能过剩、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产品,应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税优惠。充分利用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向基于自主品牌的一般贸易转型。第二,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融入国内生产循环。彻底打破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贸易壁垒行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大国内产业资源整合,梳理国内主要制造部门的产业链价值链,培育本土“链主”企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围绕本土“链主”企业延伸国内生产环节,加快融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第三,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促进行业内劳动要素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集聚的优势,鼓励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在培育高技能人才、提高行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同时,优化行业内劳动要素配置,以推动行业整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包群,郝腾,梁贺. 出口经历的价值——来自中国再出口企业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动态,2021(11).

[2]包群,邵敏,侯维忠. 出口改善了员工收入吗?[J]. 经济研究,2011(9).

[3]陈思萌,黎峰. 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的出口竞争力:一般规律与中国特征[J]. 现代经济探讨,2023(4).

[4]贾根良.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

[5]寇宗来,刘学悦. 中国企业的专利行为:特征事实以及来自创新政策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20(3).

[6]李春顶. 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 世界经济,2010(7).

[7]刘啟仁,铁瑛. 企业雇佣结构、中间投入与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J]. 管理世界,2020(3).

[8]毛其淋,盛斌. 贸易自由化、企业异质性与出口动态——来自中国微观企业数据的证据[J]. 管理世界,2013(3).

[9]邵敏,武鹏. 出口贸易、人力资本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兼议我国产业和贸易的升级[J]. 管理世界,2019(3).

[10]盛斌,黎峰. 经济全球化中的生产要素分工、流动与收益[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1(5).

[11]张杰,陈志远,刘元春. 中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测算与变化机制[J]. 经济研究,2013(10).

[12]张杰,郑文平. 创新追赶战略抑制了中国专利质量么?[J]. 经济研究,2018(5).

[13]张幼文. 从廉价劳动力优势到稀缺要素优势——论“新开放观”的理论基础[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4]Bertrand M, Duflo E, Mullainathan S.How Much Should We Trust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Estimate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19(1).

[16]Egger H, Kreickemeier U. 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9,50(1).

[17]Helpman E,Itskhoki O,Redding S. Inequality and Unemployment in a Global Economy[J]. Econometrica,2010,78(4).

[18]Huang Q. The Impact of Job Mobility on Earnings Growth of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China[J].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1(6).

[19]Isgut A. Whats Different About Exporters? Evidence from Colombian Manufacturing[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7(5).

[20]Koopman R,Powers W,Wang Z,et al.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Z]. NBER Working Paper No.16426,2010.

[21]Liu Q, Qiu L D. Intermediate Input Imports and Innova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Patent Filing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6,103.

[22]Liu J T,Tsou M W,Hammitt J K. Export Activity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Taiwan Electronics Industry[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9,135.

[23]Rodrik D. 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 China &World Economy,2006,14(5).

[24]Sobel M 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in Linea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1987,16(1).

[25]Van Biesebroeck J. Exporting Raises Productivity in SubSaharan Af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7(2).

[26]Yu M J.  Processing Trade, Tariff Reductions and Firm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J]. The Economic Journal,2015,125(585).

(責任编辑:李思慧)

猜你喜欢
出口退税对外贸易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及税收筹划
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税务筹划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会计核算研究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评析
我国出口退税对福利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