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3-18 07:06郭琳媛
新闻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境专业教学

郭琳媛

(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河南 475004)

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生存和发展空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无法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是传统媒体发展滞后的现实原因。所以,对传媒行业进行调整,注重高校传媒人才创新培养,是当下应尽之义。

一、新媒体语境相关概念和特征

(一)相关概念

媒介是指信息传播的技术设备等因素,不同传播载体象征着不同时代的发展特征,以及其不同于其他载体的独特“语境”,一般用“语境”来指不同时代相对稳定的社会传播体系。从历史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可以看出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并通过改变传播方式进而改变社会面貌,成为一个功能角色,进而开创新媒体时代,进入一个新的信息传播体系。

(二)特征解读

1.公众化的话语表达

通过观察可知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是从信息发布者单向传递给受众,信息发布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渠道和内容都深受限制。新媒体语境下,改变了单向信息传播模式,丰富了信息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双向互动渠道。同时,信息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实现了信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任何人既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也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并能在信息传播平台上达到高度的言论自由。

2.全球化的意义背景

网络、通信、数字广播等技术支撑下形成的新媒体时代,使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便捷,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宽了获取信息渠道,以及扩大了信息来源。即不论人处于什么位置,通过新媒体技术,都可以获得来自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在新媒体语境下,逐渐缩小国家间的信息感知距离,提升全球之间的信息传播速率。

3.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新媒体借助网络技术优势,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并根据大众文化需求,创造了更为自由、宽容的文化传播环境,呈现多元文化并存的盛举。多元文化代表着多种价值观、多种文化学术在同一时空下平等并存,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这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满足大众多元的文化需求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多元文化形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

二、新媒体语境下对高校传媒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

在传媒行业中,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传媒行业对高校传媒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新媒体语境下,不仅要求高校传媒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技能,还需其具备创新思维,以及对传统媒体进行升级和改造的能力,并能了解和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用于对传统媒体的创新。同时,高校要培养传媒专业学生的洞察力,能敏锐感知生活中的重点新闻,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报道资源,这样才能不断发掘素材,保持话题的新鲜感。

(二)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各个领域都急需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会对应聘者的创新思维进行考察。新媒体语境下,传媒人才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才会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改善传媒行业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传媒行业的长效发展。纵观许多淡出大众视野或发展停滞的行业或企业,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新意识,缺少大量行业创新人才,传媒行业也不例外[1]。为此,培养传媒专业创新人才是高校应尽的职责。高校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多措并举,提升教学成果,从而强化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传媒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科技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多元价值观输出提供了支撑,但也滋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思想意识方面受到许多不良价值观的冲击。在我国,传媒行业与政治建设息息相关,坚持党的领导是传媒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有关新闻舆论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党管媒体意味着传媒行业从业者在具备新闻和舆论感知力的同时,也要树立政治责任意识,保持服务于人民、为人民发声的行业本质。因此,高校传媒人才培养,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赋予时代责任感,只有革命立场坚定的传媒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推动传媒行业的发展。

三、目前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明确在新媒体语境下传媒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此调整高校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情况的了解,本文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和教学设置缺乏科学性

高校传媒专业课程和教学设置缺乏科学性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一些高校的传媒专业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缺乏深度,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对肤浅,不利于优质传媒人才培养。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不够紧密,很多学生在理论内容学习过后由于缺少应用,便会很快忘记,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一些高校设置了校内实践平台,但实践平台的模式较为单一,且实践平台的受众学生群体比较小,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践锻炼需求。其结果会让传媒专业学生的理论掌握优于应用能力,从而不利于其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一些高校没有形成完善且系统的传媒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重视和研究,以至于很多教学工作进展得不是很顺利。

(二)教师行业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高校传媒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责。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道德品质等因素都会深深影响传媒学生的成长,甚至决定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目前很多高校传媒教师只是具备高学历,但缺乏相应实践教学经验或传媒行业相关工作经验,一些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岗位,在学术研究方面或许有很高的造诣,但与传媒行业所需的工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传媒行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行业,且在新媒体语境下,传媒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高校传媒教师理论研究速度远远滞后于传媒行业的革新。高校传媒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不均衡,也会造成传媒专业人才发展不均衡,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达不到行业需要,既不利于传媒专业学生发展,也不利于传媒行业发展。

(三)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一些高校传媒专业还在按照传统媒体发展要求培养人才,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也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对新媒体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新媒体已经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其对传媒行业已经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2]。一些高校立足于传统媒体需求培养传媒专业学生,只会造成学生在步入岗位后,无法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的工作环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学习。所以,高校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能力,根据新媒体时代以及传媒行业的变化,改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明确传媒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可以树立对新媒体的正确认知、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同时关注传媒行业的变化动态,从而提升传媒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传媒行业和工作岗位需求。

四、新媒体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创新培养实践措施

在新媒体语境下,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倒逼高校进行相应的教学革新,从而让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发展以及市场变化需求。本文针对高校传媒人才创新培养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改革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

1.促进媒介融合,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媒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旧媒体不断交融过程中,要求高校传媒人才要具备跨媒体的专业能力,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可以拥有为不同媒体服务的能力,例如可以给报刊杂志提供及时的文字、图片类报道,给电视媒体提供准确的录像资料,给网络媒体提供适宜的综合报道。同时要求高校传媒人才具备一定的团队意识,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完成,具备高度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在媒体市场上抢占先机,获得更高关注度和市场影响力。为实现这些培养目标,要求高校不断调整传媒人才培养策略,明确学校的市场定位,了解自身传媒人才培养的教学优势和不足,改变原有的专业教学理念,立足于学校和学生发展实际确定传媒人才培养方案。

2.适应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

在新媒体技术的促进下,传媒行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征,更加具备时效性、传播性以及影响力。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传媒人才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涵养等素质。因此,高校要从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优化和完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3]。目前,我国高校传媒专业除了专业课程之外,主要是进行思政、历史、英语、计算机等通识课程教育,通识课程类别和范围相对单一和大众,侧重于对学生价值观、历史文化,还有一些语言和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因此,应适当扩宽通识课程的选择范围,例如,加入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等与传媒行业息息相关的通识课程,从而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涵养,构建较为全面和严谨的知识架构。同时,注重新媒体相关课程设置,让学生具备新媒体思维,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发现新旧媒体之间的联系和各自优势,在不同情况下,能够选择合适的媒体途径。

(二)强化教师队伍,构建专业层类

1.强化多元的教学师资队伍

高校教学实力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想要培育出众多优秀的传媒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媒体语境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相应学识学历之外,还需要拥有一定传媒行业工作经验或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能力[4]。但目前部分高校传媒专业教师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媒体语境下的教学要求。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安排一些实践教学能力相对欠缺的教师深入相关传媒企业一线,让其在实际传媒工作岗位中了解行业新动态,提升专业能力,弥补自身教学短板,并由企业负责进行教师工作评价和考核。同时,高校可以聘请传媒从业人才到高校兼任教师,可以将传媒行业变化、新媒体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状况以及从业经验分享给高校学生,让传媒学生培养贴合行业变化和需求,帮助高校传媒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2.实行分类分层的专业发展

近年来,传媒专业的热度不断上升,相应报考学生也在不断增多。但“报考热,就业难”依然是高校毕业生所要经历的困境。当然,每年都会有很多毕业生从事与传媒行业毫不相关的工作。现阶段,高校传媒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三种发展方向:第一种是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后再继续就业或者向传媒研究方向发展;第二种是找到专业对口的传媒岗位;第三种就是从事传媒行业边缘工作,与传媒专业有关但是涉及不太深的行业。鉴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了促进传媒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可以在高校细化传媒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例如,研究型人才、全能型人才等。高校在基础教育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学优势与传媒专业就业方向,设置传媒学生的培养重点,制定针对性的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改变传媒专业千人一面的培养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和就业需求,构建专业的分层教学,从而让传媒专业学生更能符合社会需求,就业方向更为明朗。

(三)建立校内实践平台,加强传媒专业素养

1.建立校内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新媒体语境下,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新媒体技术应用和发展也更为广阔。想让高校传媒学生在工作后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应在高校学习阶段掌握一定的实践素养。高校学生的传媒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实践平台,例如,建立高校电台、报刊杂志、网络平台等。由高校传媒教师进行把控,学生负责策划、执行、采编以及新闻发布等具体工作。高校实践平台建设,可以让学生将传媒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学习,从而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寻求与传媒企业合作,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更现实化的实践平台,体验真实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环节,感受现实工作的专业性和竞争性,高校通过与不同性质企业合作,让学生更加全面熟悉社会媒体特性,帮助学生更早适应真实传媒工作岗位,提升专业实践素养[5]。

2.强化传媒专业研究,提升学生传媒素养

新媒体语境下,改变了信息传播和呈现方式,也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速率,影响了传统媒体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因此,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也要随之进行变革,要求传媒专业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高校传媒教学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复合型传媒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除了教书育人,还要开展对传媒学科和传媒行业的研究任务,高校传媒专业设置和研究必须符合传媒行业发展需求。高校要了解新媒体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为传媒行业带来的改变,传媒专业教学内容要紧跟行业变化,以传媒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有效弥补传媒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间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企业比高校能更敏锐地感知传媒行业变化,可以为高校带来一线工作最新动态,以及真实新闻报道案例等资源,方便高校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

结语

新媒体在我国还处于不断兴盛的阶段,且新媒体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新媒体语境下,传媒行业的变革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期许,要求高校结合学生和行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和策略,培养出适合传媒行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语境专业教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