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时代价值

2024-03-18 01:27钟君
人民论坛 2024年4期

钟君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从文化的核心、载体、传承三个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什么的问题

古往今来,关于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文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内在结构而言,主要由精神内核、载体形式和传承方式构成,其核心是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载体分为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在代代传承中赓续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什么、载体有哪些以及怎么传承的问题。

从文化核心的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国家意识形态、社会核心价值观、价值立场、民族意识、人类价值等精神性文化内核,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站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高度对文以载道、立心铸魂的回答;“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回答的是用什么来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的问题;“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这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即根本价值立场的问题;“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实际上回答了树立什么样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问题;“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弘扬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

从文化载体的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物质富足、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新闻媒体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互联网治理等文化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的建设与管理,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的是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体现的是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巩固文化主体性具有无可替代的载体作用;“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聞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的是新闻媒体在文化传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功能;“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体现的是文物、文字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脉绵延赓续、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实物见证和重要载体;“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建设网络文明,体现的是互联网已然成为我们巩固主流思想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的新平台新载体。

从文化传承的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文化领导权、文化主体性、文化传承的长久性广泛性等文化传承能力建设和体制机制保障,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把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确保文化传承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确保文化的主体性和精神的独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确保中华文化永久流传、永放光采;大国发展既是硬实力的发展,也是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确保中华文化传得更广更开更深远。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两个结合”“三个原则”,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如何建设的问题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是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个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船和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旗帜和灵魂。但是,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的客观性、历史的承续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只有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才能促使真理本土化,使其在中华文明沃土长出一枝枝灿烂花朵。比如,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表达和时代化呈现。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不可否认,精华与糟粕杂糅并存。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仍然适用?哪些已经过时?需要我们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如何鉴别?如何扬弃?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主线和亮丽底色,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坚持走自己的路,以文化的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性。第二,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此前提下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文化自信面向的是本来,开放包容面向的是外来,守正创新面向的是未来,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成什么样的问题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新论断。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明是文化的升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克服了西方现代化文明陷阱,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反映当代中国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整体性的文明形态,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标注了新时代中华文明更新的宏阔愿景。

在人与自身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把人的物质经济追求与精神世界建构有机统一起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致力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统一,既实现了中国传统“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等人本智慧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又涵育了一条克服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价值观迷失、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极度膨胀等文明陷阱的现代化新路,对新时代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有力回答。

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致力于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既实现了中国传统“大公无私”“天下大同”等公道智慧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又涵育了一条克服西方现代化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发展为少数人服务、成果由少数人享有、两极分化、阶级固化、族群对立等文明陷阱的现代化新路,对新时代发展政治文明作出了有力回答。

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真理,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致力于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既实现了中国传统“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等礼乐文明智慧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又涵育了一条克服西方现代化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不讲规则等文明陷阱的现代化新路,对新时代发展社会文明作出了有力回答。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的自然观,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致力于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实现了中国传统“以天为则”“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又涵育了一条克服西方现代化破坏自然、牺牲环境、天人两极对立等文明陷阱的现代化新路,对新时代发展生态文明作出了有力回答。

在人与世界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矛盾观,秉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致力于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既实现了中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和平智慧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又涵育了一条克服西方现代化充满战争殖民掠夺、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等文明陷阱的现代化新路,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自古就有的突出的和平性,对新时代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了有力回答。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问题,而且本身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同时,这一重大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必将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研究员)

责编/李丹妮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