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及原创性贡献

2023-12-10 19:27侯勇柯增金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内容体系生成逻辑文化强国

侯勇 柯增金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文化实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这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了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的发展过程,并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从本体论上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从价值论上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从方法论上回答了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么建设文化强国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文化建设的地位价值、使命职责、政治任务、形势要求、功能作用、基本遵循、战略安排、世界格局等方面展开。相应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体系由文化价值观、文化使命观、文化任务观、文化认识观、文化功能观、文化发展观、文化实践观、文化世界观等有机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方法是坚持“两个结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发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以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对新时代文化理论观点的集成性创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原创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G120;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6-0013-13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1]]。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文化新篇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文化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深入阐发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生成逻辑,系统阐释其思想体系,深刻认识其原创性贡献,有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团结奋斗合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这一重大理论成果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已经发表的系列研究成果分别从思想内涵、形成发展、价值意蕴、鲜明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阐释。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内涵。学界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思想的内涵、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曲青山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等11个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做了解读[[2]]。刘成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立、形成、内涵、特征等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概念进行了学术化阐释[[3]]。黄伟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包含文化问题域和文化主义论、方法论、知识论、功能论等在内的系统化的文化理论[[4]]。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学界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过程。胡佳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逻辑分析了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引,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的内在价值逻辑,提出“传承、弘扬、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5]]。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林国标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树立文化自信确立了价值坐标,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6]]。魏崇辉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本,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并从基本定位、方法遵循、根本依托等角度阐明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法路径与制度保障[[7]]。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学界从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多对哲学范畴及其内在关系分析了这一思想的特征。陈金龙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传承性与创新性”“文化主体性与多样性”“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体[[8]]。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宣传层面,系统化、学理化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工作有待加强。为此,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为依据,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原创性贡献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任何创新性的理论成果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文化思想也不例外。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与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经历了从“思想萌芽”到“实践探索”再到“形成确立”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日渐完善的思想体系。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文化实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沃土。

1.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

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重视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实践,还重视对无产阶级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意识形态建设。关于文化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上层建筑,文化属于思想意识,但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思想文化的“精神生产力”将“一经掌握群众”的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关于文化的产生,马克思认为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即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0]]。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学会使用、制造并优化劳动工具,以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并逐渐形成文化。关于文化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社会形态,所形成的不同文化,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总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的文化,其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列宁根据俄国的革命实践,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聚焦怎样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灌输”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并最终形成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理论。他认为要发挥文化的“唤醒”作用和“振作”功能,构建无产阶级的文化意识;在文化建设主体上,要为无产阶级群众提供丰富多样、根植于本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立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为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伟大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就有了精准的认识。他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2]]党领导人民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纲领,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认为:“革命的文化在革命前是有力的思想武器,在革命过程中,是凝聚统一战线的思想法宝。”[12]708。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明确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3]]他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化建设方针,并制定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文化原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4],就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培育“四有”公民,建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14]]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提出“和谐文化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提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5]]的文化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如何凝聚和调动文化建设的多样力量,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3.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资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自己也非常喜欢文化典籍,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16]]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是重视精神和思想的民族,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仅诞生过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思想家、哲学家,还留下了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宝贵文化遗产,形成了释、儒、道、法、墨等众多思想流派,其中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最大。孔子、老子更是被评选为世界史上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王阳明、朱熹等一大批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至今依旧熠熠生辉。这些思想家留下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产品,构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鲜明的精神标识。集体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文化、“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价值共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精神,“兼爱非攻”“以和为贵”的邻里邦交思想,“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美好愿景等,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为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两个结合”在21世纪中国的具体文化形态呈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表达。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党的十八大前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以及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和丰富实践作出的理论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前,习近平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他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和中央工作期间形成的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准备。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正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他提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都是硬任务”[[17]]。习近平在宁德、福州等地工作期间,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有了新认识。他指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18]]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既强调文化传统的特殊作用,又明确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文化传统,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双创”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思想根基。习近平在工作中谈到,要建设“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讲到“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19]]。习近平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20]]。在上海和中央工作期间,习近平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他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1]]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努力成为学习型政党,而且要以自己的示范行动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的思想品格。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3]];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2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做了进一步概述,集中体现在所提出的“九个坚持”之中,强调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成文化强国”写入2035年的远景目标。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特别是强调“第二个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绘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中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部署,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论断,表明其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五个方面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出“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并从“结合”的前提、“结合”的结果、“结合”的根基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任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创新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呼之欲出。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要求以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部署、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文化实践的结晶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一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梁八柱”。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着文化建设的地位价值、使命职责、政治任务、形势要求、功能作用、基本遵循、战略安排、世界格局等方面展开。相应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体系由文化价值观、文化使命观、文化任务观、文化认识观、文化功能观、文化发展观、文化实践观、文化世界观等有机组成。

(一)文化价值观:“三个事关”论断突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极端重要”的定位充分表明,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来的。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地位的深刻认识,是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归根到底是思想领导权,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理所当然要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这是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价值取向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24]148。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二)文化使命观: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指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紧跟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6]],“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一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近代以来,一段时期内,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遭遇启示我们,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时代要求,也是民心所向。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做好文化传承是先决条件,加强文化发展是必由之路,要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二是建设文化强国。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必然;建设文化强国,是其中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曾提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同理,在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精神贫瘠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要回答、解决这一时代命题。从历史来看,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连续性的文明,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国。我们要建成文化强国,还需要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25]228。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對传统的抛弃,而是对传统的继承、转化和再造,既是对古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传承,更是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转化和更新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阐明了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三)文化任务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任务观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以科学理论引领社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24]53,要求“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24]36,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2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学习教育,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在全党全社会开展了多次主题教育活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新时代新征程上,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在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把“总钥匙”。其包含的“六个必须坚持”“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深刻回答了思想文化建设的实践之问,为建设文化强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事业指明了方向。

(四)文化认识观:回应时代所需,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观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思想文化是激发创造性的动力因素。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意识形态斗争越发激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期,需要更好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凝聚共识、振奋人心的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确立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6]328的宣传工作职责;确立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宣传职责;强调“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26]311,把“最大公约数”做得更大,把“最大同心圆”画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拓展宣传思想工作领域,要求“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26]318。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管好用好网络,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权,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生态环境。文化认识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的思维方法,突出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凝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合力、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为形成大宣传、大文化、大发展的良好局面提供方法指南。

(五)文化功能观: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思想保证、有利文化条件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功能观表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职责任务是围绕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任务而展开,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聚焦中心任务,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以“两个结合”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中华文明达到新的高度。在国际视域中,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4]36,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更为全面、立体、真实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4]38,加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职责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功能观既立足于当下中国实际和发展任务,又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格局,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大功能,为新时代党的中心工作和使命任务凝聚磅礴力量,创造有利文化条件,打牢共同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文化发展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观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4]536他提出:“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26]248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怎么坚定文化自信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二是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品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23]228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28]]文化主体性不仅是一种文明“活的灵魂”,也是驾驭文明成果的精神力量和显著标识。所谓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28]。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观从根本制度、根本要求、领导力量、文化主体性等方面,鲜明回答了何为“守正”、为何“守正”,何为“创新”、如何“创新”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七)文化实践观:“七个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七个着力”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为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科学指引。在“七个着力”中,党的领导居于首位,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是由党的宗旨和党的初心使命所决定的。“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规定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必须担负的使命任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共识,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方面。“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涉及党治国理政的大事,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关键。其要求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重视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的推陈出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求坚持以文化事业强国和文化产业强国推动新时代社會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突出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兼顾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加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求提升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宣介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更好更快走向世界。

(八)文化世界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民族的,也是当代的、世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的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24]48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什么贡献、还要作出什么贡献。”[[29]]“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4]280他强调要坚持互鉴、包容、对话的新型文明觀,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论断。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文化霸权与文化独裁,而是倡议对话、交流、合作,创造丰富多样的世界文明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以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和平发展的文明发展理念推动形成新的世界文明,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了来自中国文化的智慧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文明情怀,这一思想回答了文化发展的世界之问,为世界文明增添了新的精彩篇章。

综上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本体论上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即文化使命观、文化任务观。从价值论上,它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即文化价值观、文化认识观、文化功能观。从方法论上,它回答了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么建设文化强国、怎样处理同其他文化和文明的关系,即文化发展观、文化实践观、文化世界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体系深刻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在要求,有力回答了“古今中外”之争,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传承和发展、本土与外来等关系提供指引。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原创性”包含了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创新理论思维、变革理论内容等,其核心是提出新观点、新命题、新概念,对事物发展运行规律有新论断、新见解、新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方法是坚持“两个结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发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以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提出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是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并将其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举措。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党的文化理论以“文化自觉”为主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并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将“坚定文化自信”上升为文化建设所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一,充分体现了“坚定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认识发展,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历史主动精神回应文化建设的时代化之问与现代化之需。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力量之源。它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轴线、以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理论创新为灵魂、以最广大人民的现实生产生活为依托,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导向和理念原则,成为解答新时代文化建设诸多问题的思想武器。只有自信才能自强,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心理基础和前提条件,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弘扬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加基础、更加广泛、更加深厚的自信,为其他自信提供思想准备和情感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化部分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题,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阔目标,对文化自信赋予了更高意义。文化自信是一种基本原则或方法论,始终作为提振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与要求,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朝着实现文化转型和文明更新的道路迈进。

(二)提出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是坚持“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明确了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突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维度和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根本。“两个结合”不仅是根本方法,也是发展必然。它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科学方法,让文化主体性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他从为什么能“结合”、为什么要“结合”、怎么“结合”、结合成“什么”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在为什么能“结合”方面,他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契合性和“结合”的可能性。在为什么要“结合”方面,他论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即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唤醒其生机活力,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结果来看,“结合”是相互成就。“第二个结合”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必须”,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可能”。“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它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属于马克思主义,也属于中国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两个结合”的结晶和理论成果。从价值维度上,“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

(三)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并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制度优势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义理根据、实力支撑和持久势能。建设文化强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确立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上升为根本制度,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这一制度的确立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它使党的文化领导权更加稳固,使党心、民心更加团结,使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更好发挥作用。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其自身的人民性、实践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担负起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使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主流意识形态更加深入人心,凝聚起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思想共识。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精神旗帜,以马克思主义统领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确立这一根本制度,顺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文化立场。这一根本制度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四)明确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呼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30]]。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创新发展的文明、兼收并蓄的文明、和平发展的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3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等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并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文明”是“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也是其本质规定所在。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过程,不仅意味着要有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科技力量,也需要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的精神生活,这些因素共同标识着人类文明的嬗变和跃升。“现代化”本身就必然蕴含着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新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孕育产生,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两个结合”根本要求一脉相承,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建构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形态,经由“结合”而凝聚的新特性丰富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内涵,经由“结合”而提升的新高度夯实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五)发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表达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以及友好交流互鉴的态度。“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之后提出的又一国际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纪之问的中国答案,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重视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沟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24]568文明因交流而更加多彩,因互鉴而更加丰富。文明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博大胸襟,坚决摒弃文化霸权主义,将和平共处发展原则延伸到文化层面,强化世界多元文化主义共识。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完善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担负着凝聚共识的责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各国平等发展的权利,彰显大国形象与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人类文明进步新气象,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論,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这一思想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哲学高度,突出了文化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注重发挥文化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价值,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作用,揭示了文化建设对于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象的重大功能,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的重大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意义,实现了对新时代诸多文化理论的集成性创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五、结语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征程。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通达真理、逻辑严密的科学性,通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性,服务大众、凝心铸魂的人民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它从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上回答了文化建设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世界之问。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够为前进道路上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能够激发人们的文明担当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1]]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蔡奇出席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并讲话[N].人民日报,2023-10-09(1).

[[2]]  曲青山.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N].学习时报,2023-10-23(1).

[[3]]  刘成,李建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31016.0954.002.html.

[[4]]  黄伟.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指向[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23.c.20231030.1032.002.

[[5]]  胡佳,田探.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基于对“三大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link.cnki.net/urlid/50.1023.C.20231024.1728.004.

[[6]]  林国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弘扬[J/OL].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310.0366.

[[7]]   魏崇辉.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本定位、方法遵循、根本依托[J/OL].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link.cnki.net/urlid/50.1188.C.20231030.1134.010.

[[8]]  陈金龙,蔡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ttps:// 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31101.00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11]]  孙士聪.列宁文化领导权理论再阐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6):65-70.

[[1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14]]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18.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59.

[[16]]  汪晓东,李翔,宋静思.总书记这样和大学生谈心[N].人民日报,2021-12-01(1).

[[17]]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7.

[[18]]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149.

[[19]]  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

[[20]]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317.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52.

[[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53.

[[2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68.

[[2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7.

[[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

[[2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4.

[[28]]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J].求是,2023(17):4-11.

[[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9.

[[30]]  田凯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理论要义与战略功能[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4):80-89.

[[31]]  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23(8):16-21+204.

猜你喜欢
内容体系生成逻辑文化强国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的创新构建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模具CAD/CAE/CAM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