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内涵、价值及实现

2023-12-10 19:27俞佳奇秦宣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

俞佳奇 秦宣

摘  要:统一战线是人类文化的积极成果、人類文明的智慧结晶,兼具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等广阔面向。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是统一战线从战略策略、工作手段等“形而下”之器上升为思想、精神、价值等“形而上”之道的表现形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统一战线以团结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时代任务,推动统一战线全面嵌入文化强国的整体架构,更加凸显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内涵按层次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思想文化形态和行为文化形态,在来源上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成,具有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等特征。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内涵同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重叠共生,即形成“起”于伟大团结精神、“承”于伟大创造精神、“转”于伟大奋斗精神、“合”于伟大梦想精神的价值结构。面向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战线文化形态,需要科学统筹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和价值论四重向度的实践路径,建构嵌入政治实体、践行治理视界、运用辩证精髓和明确根本目标的总体性方案。在走向文明史深处的历史分界点上,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以团结筑进步之基、以团结汇力量之源,推动实现中华文明大一统精髓的现代转化和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历史超越,具有赓续中华文明、重构人类文明的文明史意义,愈益展现出助力走出当前世界变局、塑造未来世界文明的世界历史效用。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统一战线;统战文化;文化统战

中图分类号:D613;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6-0038-15

一、问题的提出

统一战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嵌合的历史进程。工具意义上的统一战线体现为政治层面的战略策略和方式手段,价值意义上的统一战线是文化层面的观念外显和精神印刻。两者在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运行轨道上深层次地影响着统一战线的基本形态及发展轨迹,都具有持续在场的战略必要。比较言之,工具意义上的统一战线通常因其服务中心工作、面向实践场景等应用功能而更受关注,文化视域下的统一战线由于其相对抽象而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鉴于统一战线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政治属性与文明属性的统一体,我们不仅要关注统一战线的政策实践过程,也要关注统一战线的价值面向。统一战线实践作为政治联盟的具体展开,本身反映人们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团结互助等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的集合体构成了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广义上,统一战线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展现出不同民族和国家力图化解冲突、消除隔阂、增进理解的共同思路和一致方向,承载着人类文明谋求团结合作、倡导开放包容、实现和合共生的基本主张和共同价值。在狭义上,统一战线即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摒弃私利、积极协作、团结一致的共同特质。无论是广义的统一战线还是狭义的统一战线,从来都不单单是一种政策实践样态,更是一种体现人类基本价值追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综合价值追求的文化形态。可以说,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是统一战线作为手段的进阶形态,强调统一战线从工作实践层次上升至文化价值层次的意义阐释与价值评判,体现统一战线观察视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跃迁和聚焦。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用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人心、引领社会,重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部署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更加强调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更加注意调动思想文化的团结功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时,把建成文化强国、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3]]。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凸显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加强团结、深化合作等功能,契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目标追求。统一战线既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涉及思想文化工作交叉的领域,又以文化形态独立存在,成为繁荣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需要。

此前,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将统一战线视为政治联盟及工作策略,基本没有专门论及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既有相关研究主要就统战文化与文化统战等问题进行探讨,且主要讨论统战工作各具体领域的文化元素。比如,余源培提出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原则[[4]],陈喜庆侧重阐述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5]],贺善侃提出统一战线的文化力量即统战文化力由体现统战实质、目标和功能的统战文化软实力、整合力和领导力构成[[6]],杜青林从核心灵魂、鲜明特征、丰富内涵和价值作用四重维度理解和把握统战文化[[7]]。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启发意义,但主要体现狭义的统战文化观,没有从文化形态包罗之宏富、涵盖之广大的整体视域考察统一战线。鉴于此,本文将统一战线从政策实践、具体领域的统战文化元素上升到整体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高度,以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为独立研究对象,明确建立认知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基本内涵的系统框架,力图在分析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开掘其实践面向的集成路径。

二、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内涵

任何文化均有其存在形態,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是将统一战线视为文化的整体性存在并展开理论论说的规范性概念。一般而言,文化来源于实践活动、服务于实际需求,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集合,文化形态则是关于文化的内部结构、外部要素及其内外交互状态的抽象提炼和理论概括。在这个意义上,对于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内部结构的立体化层次解析、外部要素的全方位来源阐释及其内外交互状态的多维度特征审视,构成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内涵。

(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层次

文化属于相对宽泛的概念,既可以内在地把握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本质,取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等范畴严格划分此疆彼界的狭义理解,也可以拓宽文化的诠释学边界,作文化渗透至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和社会行为等领域并产生特定文化内涵的广义理解。在综合狭义与广义两种认知路径的基础上,文化形态的内部结构由四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处于外围,制度文化介于中间,思想文化居于内核,三者最终落脚于行为文化。就此而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是统一战线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物质实存、制度安排、精神财富以及与之相耦合的行为取向的体系化总和;在内部结构上大致可界分细化为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思想文化形态和行为文化形态。

上述四者具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形成彼此联系、相互呼应、内在统一的逻辑整体。第一,从物质层看,物质文化形态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发展的基础形态,直接体现为统一战线的遗迹、遗址、遗物等物质载体,属于外显的、有形的、可见的表层系统。第二,从制度层看,制度文化形态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发展的保障条件,包含统一战线路线、方针、政策、策略、规则等规范体系,属于连接物质层与思想层的中层系统。第三,从思想层看,思想层亦可称为心理层、精神层、价值层、观念层等,思想文化形态构成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内核,如统一战线的思想、精神、意识、观念、理念、智慧等,属于内隐的、无形的、相对不可见的深层系统。第四,从行为层看,行为文化形态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其成员行为表现、行动逻辑等方面的呈现,凝结于统一战线活动中无数现实的个人采取各种行动所塑造的“历史合力”中,具有贯通表层系统、中层系统、深层系统的显性表征。概括言之,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层次既梯度分明、相对独立,又衔接紧密、协同联动,隐含着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强大文化力量。

(二)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来源

纵览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作为生成于实践、赓续于历史、发展于时代的产物,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由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共同塑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兼容并蓄、凝练升华。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来源不是相互割裂、孤立存在的机械求和,而是既密切联系又各具特点的有机加总。

第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1]28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深植厚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2]从这个角度看,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淌于统一战线的血脉之中,已经成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最基本、最强大的优质基因。

第二,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一方面,从质的规定性意义看,统一战线最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为建立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阶级联盟所采取的策略,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与革命文化在强调斗争性的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革命文化形塑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精神底色。另一方面,在党领导人民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革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各具时代特征的精神谱系,共同蕴含着坚守理想、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等特定文化内涵,构成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独具特色的重要源泉。

第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9]]。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包含并积淀着统一战线展开过程及其结果的全部历史规定,而且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要求,浓缩并体现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理论的全部文化创造成果,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注入蓬勃旺盛的创造活力。

第四,以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镜鉴。马克思认为,由于各民族狭窄地域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已转向世界历史时代,“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8]404。在世界历史的宏阔视野中,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不是在封闭静止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而是在理论上吸纳人类文明创造的关于合作、团结等理念主张在内的一切有益思想文化资源的筛选和融合中探索出来的,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轨道中开创出来的,其效用和意义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

(三)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基本层次和基本来源是从内部与外部的直观意义上把握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具体呈现样式的前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析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从抽象意义上理解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属性的必经之途。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第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是服务于一定阶级的文化形态,又遵循一般文化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政治性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根本属性即无产阶级的政治属性。相较于人类社会其他形式的政治联盟,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强调“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8]419;具有彻底革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8]434。无产阶级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等要求,熔铸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独特的精神标识。就科学性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厚重的理论根基,遵循一般文化形态源自实践、来自理论的客观规律,既是党的统一战线实践孕育和升华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质料,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发展相关,是总结统一战线发展规律的智慧创造。

第二,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生,又根植于现实基础、服务于现实需求。就历史性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积蕴于党的统一战线发展史,与一定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具体任务密切相关。比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当涵括“民主化(包括统一战线)”[[10]]的价值取向,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发挥独特历史作用、标定关键历史坐标,繁衍扩展、交织叠加为“大历史”的脉络与面貌,具有厚实凝重的历史感。就时代性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回应时代关切中应运而生。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围绕联合与斗争的主轴,主要表现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等精神风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反映“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人,为着稳步地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11]]的时代任务,在稳定人心、巩固政权、建立制度等方面延拓新的文化内涵。改革时期的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聚焦大统战工作格局和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凸显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文化优势。

第三,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内容上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在形式上不受时空场域的局限、不受传统成规的约束。就一致性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具有相对稳定的精神内核,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铸就热爱祖国、矢志报国的强大精神纽带,又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造就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强劲精神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多样性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是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思想文化形态和行为文化形态的有机融合体,并保持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品格,广泛容纳统一战线涵盖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海外等不同领域的丰富文化内涵,逐渐形成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精神向导。

第四,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烙刻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本土化印记,又在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昭示重大世界意义和广泛国际影响。就民族性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确立和巩固坚守本土立场、扎根中国大地的文化主体性,运用文化自信自强的积极精神力量应对和解决影响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实际问题,其底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巨大民族性价值。就世界性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基础上敞开拥抱世界文明的博大胸襟,倡导各国合作共赢、文明交流互鉴,将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团结合作等重要价值取向作为文化养分,在与人类文明整体图景的交融互动中发展和壮大,具有胸怀天下的世界历史意蕴。

三、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意蕴

文化形态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化形成的价值结晶,隐含观念世界的价值目标、道德准则、伦理规范等,在确立价值原则、引领价值选择等方面发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主题的差异,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虽在不同时期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但就其作为共享的价值系统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内涵同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重叠共生。进一步地看,其在整体架構上以团结凝聚人心共识的伟大团结精神为价值枢轴,通过以团结促进创造的价值桥梁、以团结驱动奋斗的价值引擎、以团结实现梦想的价值纽带,紧密契合团结铸就历史伟业的伟大创造精神、团结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奋斗精神、团结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精神。由此,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起”于伟大团结精神,“承”于伟大创造精神,“转”于伟大奋斗精神,“合”于伟大梦想精神,于起承转合之际勾勒出逐层嵌套、融为一体的价值图景,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精神感染力和时代感召力。

(一)“起”于伟大团结精神: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提供团结凝聚人心共识的精神引领

伟大团结精神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枢轴,提供团结凝聚人心共识的精神引领。从“起”的角度看,“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12]],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出场以团结为序章、以团结为主线,伟大团结精神在实质上构成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硬核”。回望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危机时代,没有团结推动革命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就无法承担起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早在1925年,毛泽东就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13]]“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揭示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初始含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毛泽东重申,“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9]444,即必须积极发展拥护团结的进步势力、努力争取可能团结的中间势力、坚决孤立反对团结的顽固势力,在逐渐解决团结的基础力量、目标对象等问题中赋予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更丰富的团结意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重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指出“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14]]。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要求“进一步加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15]]。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团结意蕴与时偕行、应时而变。

可见,统一战线的团结内容服务于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与此伴生的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所凝聚的伟大团结精神是历史的、具体的,其核心内涵是以团结凝聚人心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12]608经过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积淀,伟大团结精神逐渐成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枢轴,进而整合思想导向、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熔铸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筑牢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思想政治基础,坚定最大程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意志,标识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特质。

(二)“承”于伟大创造精神: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提供团结铸就历史伟业的精神滋养

伟大创造精神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桥梁,提供团结铸就历史伟业的精神滋养。从“承”的角度看,以团结促进创造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价值结构上由“起”至“承”的具体化、具象化展开。始于创造、孕于创造、成于创造,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基于历史独创性而展开的逻辑环节,与实践相榫接的伟大创造精神标明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旨归。回望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和巩固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等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增添富于创造的思维特质和文化禀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通过阶级联盟团结凝聚革命力量,“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16]],创造性地完成团结救国的历史性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团结凝聚建设力量,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和巩固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广泛统一战线”[16]10,创造性地完成团结兴国的历史性任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统一战线通过拓展政治联盟团结凝聚改革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创造性地完成团结富国的历史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统一战线团结凝聚奋进力量,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必将创造性地完成团结强国的历史性任务。统一战线创造性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性任务,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团结救国、团结兴国、团结富国、团结强国的历史逻辑中深嵌伟大创造精神。

这充分说明,伟大创造精神作为团结与创造相互联结的价值桥梁,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宝贵精神财富。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反映在以团结促进创造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推动中国共产党持续探索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展露出敢于革新、善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三)“转”于伟大奋斗精神: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提供团结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

伟大奋斗精神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引擎,提供团结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从“转”的角度看,以团结驱动奋斗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价值结构上由“起”与“承”向更深层次递进的题中应有之义,深蕴团结奋斗的伟大奋斗精神挺直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脊梁”。回望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始终以团结的姿态坚定接力奋斗、顽强奋斗、共同奋斗。在接力奋斗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号召全国商人、工人、农人、学生、教职员乃至一切同受压迫的国民建立严密联合战线的洞见,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告诫“全党都要认真地、谨慎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17]],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再到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的时和势、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发生重大变化,连续性和阶段性相协调的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造就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基调一致、风格各殊的团结奋斗意涵。在顽强奋斗上,由于党在幼年时期对统一战线还没有清醒透彻的认识,曾经面临“革命统一战线没有中心支柱,没有坚强的革命的武装队伍,四面八方都造起反来,共产党只得孤军作战”[13]157的严峻考验,但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没有放弃团结奋斗,从“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13]157中迎难而上,逐渐掌握和巩固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磨难中日益壮大、在挫折中走向成熟,顽强奋斗构成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重要精神表征。在共同奋斗上,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不是仅靠单枪匹马解决问题,而是争取尽可能多的同盟军,提出维护照顾同盟者利益、确立民主集中制原则等策略方法,动员广大群众形成团结奋斗的广泛统一战线,在大团结共同体上标定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共同奋斗的新内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18]]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伟大奋斗精神作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引擎,是中国共产党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实现宏伟目标的精神动力,有效防止和克服精神“缺钙”的“软骨病”,彰显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激扬斗志、鼓舞士气的精神气概。

(四)“合”于伟大梦想精神: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提供团结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伟大梦想精神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纽带,提供团结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从“合”的角度看,以团结实现梦想的发展逻辑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价值结构上历经“起”“承”“转”的环节并最终落脚于目标设定和精神激励的归宿。面向美好未来、憧憬宏伟愿景的伟大梦想精神,标志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达到新的价值高度。回望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在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壮大和发展的,在战略定位上总体服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不同任务、呈现不同内涵。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二大明确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19]]的政治纲领,逐渐建立近代以来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高度的团结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賦予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团结追梦的基本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党运用统一战线的方式团结民族资本家,争取到大多数民族资本家支持,成功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保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同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团结筑梦的意涵夯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努力探索爱国统一战线的新模式,将统一战线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强调“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要用来团结中国人民、团结中华民族”[[2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百川归海的中国力量,提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团结圆梦的中国精神。当前,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正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齐众心、汇众力、聚众智,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2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尽管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就其主题看,均归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22]]。其中凝结的伟大梦想精神作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精神支撑,始终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目标,以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的态度凝聚团结追梦、团结筑梦、团结圆梦的磅礴力量,昭示出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自信自强、砥砺前进的精神底气。

总括起来,在价值内涵及其功能的指认上,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价值意蕴具体展开于伟大团结精神统领并串联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整体结构。这充分说明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是具有特定意涵的实践创造物而不是远离现实、高悬书斋的抽象存在物,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凝练概括密切相关,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提供强基固本、涵养正气的精神资源。

四、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实践面向

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旨趣,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140。新时代新征程,站在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历史关口,必须从文化传承发展纵贯古今、横接中外的总体性视角出发,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和价值论等宏阔理论视野,系统谋划统一战线文化形态面向实践的集成路径,推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9]663-664,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一)本体论面向:嵌入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政治实体

文化发展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政治任务。邓小平指出:“各种势力的文化工作都是与其政治任务密切联系着的,所谓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23]]无论是从理论根基生长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的属性看,还是从实践根据来自于无产阶级政党结成政治联盟和推进强国建设的性质看,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确立与证成的过程,归附于刚性的政治逻辑并显露出独特的政治意涵,彰显统一战线在本体论向度上作为政治形态的原初样貌和存在实体。就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面临的时代语境而言,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已经处在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相契合、相适应的发展轨道上,其在本体论之维的关切焦点集中于政治性意蕴的逻辑规定,必须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一是深植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道路之根。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演进与中国共产党关于道路探索的发展演进高度一致。推动统一战线有机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从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历史文化视野中汲取团结救国、团结兴国、团结富国、团结强国的智慧,不断解答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根本立场、根本动力、政治保证等重大问题,把更好巩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二是筑牢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理论之魂。统一战线从工具形态上升到文化形态,在本质上涉及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和文化主体性,服务于维护总体国家安全。推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深刻挖掘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发展寓于“两个结合”必由之路中的历史经验,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最终聚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文化优势。三是拓展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制度之道。统一战线通过充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一整套制度体系,凝结向心合作的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推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打通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团结的价值主张及道义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各项制度设计,推动以同心圆方式展开、团结联合各种政治社会力量的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的团结理念、团结智慧等独特价值标识更加鲜活鲜明。运用统一战线将“众星拱月”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效治理的良好局面,塑造吸纳广泛多样性的政治共同体,努力在促进国家团结和政治秩序优化的基础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究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新机制,不断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底蕴。

(二)认识论面向:践行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治理视界

认识具有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巨大能动作用。在毛泽东看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24]]从认识论维度的哲学界域出发,统一战线的“治道”之义即“在依法治国框架下形成新政治规则、创建新政治文化的意义上越来越受到重视”[[25]]。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作为特殊的观念形态,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一致性,共同体现统一战线的价值精髓,将在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特别是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先导。一是遵循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创新理念。创新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内生动力,不断赋予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崭新内涵并更新其表达形式。推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创新理念作用于文化治理现代化,必须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刻变革、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动等条件下进行长远谋划和顶层设计,不断探索统一战线的理论、制度、载体、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拓展统一战线促进文化治理内部各层次、各要素、各主体配置形成合理结构并发挥合力作用的途径与方法。二是遵循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协调理念。协调是统一战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的首要前提,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展现协调同与异、分与合等关系的智慧之道。推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协调理念作用于文化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刻认识到统一战线在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警惕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出现的鸿沟与藩篱,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化治理现代化中的恰当结合点,加快形成不同文化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的良性秩序,促使文化治理现代化保持平衡與稳定的状态。三是遵循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绿色理念。绿色发展本质上追求的是包容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推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绿色理念作用于文化治理现代化,需要弘扬合作共赢等核心要义,审慎剖析多元文化、辩证审度外来文化、坚决抵制落后文化,采取以主导聚合多元、以本土融通外来、以先进规制落后的策略,坚持兴利革弊、激浊扬清,消解文化领域喧嚣刺耳的杂音噪音。四是遵循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开放理念。开放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必由之路,推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开放理念作用于文化治理现代化,需要重点突破文化发展的空间壁垒,从开放遗址遗存等统一战线物质形态构筑的物理空间,到垒筑统一战线纪念仪式、文艺作品等塑造的人文空间,再到开发统一战线话语数字化表达、智能化传播、智慧化分发打造的虚拟空间,加快推动物理空间、人文空间以及网络虚拟空间等不同层次意义世界的互构与重组,营造从固态走向活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方位现代化文化空间。五是遵循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共享理念。推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共享理念作用于文化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促进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协调发展,不断拓展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空间,消除处于相对弱势的主体在文化层面所感知的“被剥夺感”“被排斥感”,让文化权利诉求各异的主体充分共享更加充盈饱满、公平正义的精神世界。

(三)矛盾论面向:运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辩证精髓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作为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并不仅仅是统一战线领域文化意蕴的积累集聚,而已经关涉当代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发展整体样态的复杂问题。在矛盾论向度上,需要坚持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反映的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整体、发展的观点,从处理客观世界一与多、同与异、动与静等关系展开逻辑界说。一是运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辩证把握客观世界一与多关系。从文化多样性看,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是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优秀文化与腐朽文化、进步文化与落后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杂然纷呈的文化价值领域中处理一与多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一方面,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历时性维度上表现为稳定连续的文化符号、文化理念和群体共享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运用高度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趋向相对确定的方向和目标,有效提升对于统一战线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一”即要求保持战略定力,深刻认识“当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的分化和裂变导致的思想混乱”[[26]],必须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47,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理解“多”提供科学观察视窗和强大思想武器。另一方面,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共时性维度上表现为协调多样性乃至冲突性的规律性探寻和实践性解答,既要包容异质文化的产生,又要依凭独树一帜的价值辨识度,帮助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明晰自我确认和自我定位的标准。“多”即要求高扬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品格,积极构建开放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妥善处理党内与党外、中央与地方、社会与个体、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国内与国外等之间的关系,但“多”绝非毫无原则底线,必须划定底线、明确红线,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二是运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辩证把握客观世界同与异的关系。同与异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在的固有的基本矛盾,也是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基本矛盾。统一战线文化形态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又不完全同于上述文化形态的本相。因此,统一战线实践乃至新时代的一切实践,都不是简单延续大一统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母版,基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大一统文化生态和救亡图存的近代历史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无产阶级联盟进行阶级斗争的模板,基于阶级对立的思维定势难以适应和平建设时期超大型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共同体的治理需求,必须争取团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不是国外资产阶级政治联盟的翻版,基于自由主义思潮和资本逻辑的西方政党政治的联盟经验无法照搬照抄,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地在同与异之间打开新视角、扩展新目标。三是运用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辩证把握客观世界动与静的关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戰并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并塑造矛盾的复杂性和变更性。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是动与静的同频共振,既有“不变”的静态性和稳态性,又有顺势产生变化、发生更迭的动态性和非稳态性;既要有全局视域中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和机遇感,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认识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发展环境快速变化、发展中的矛盾错综复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牢固把握变化过程中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的一般属性和个性特征,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四)价值论面向:明确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根本目标

人民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明确历史的真正主体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在价值论向度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27]]。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扎根人民、团结人民、凝聚人民,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建基于人民、服务于实践,是人民群众伟大精神风貌的凝聚和升华。面向实践的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必须清晰认识到——“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28]],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守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根本立场。一是观照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发展性。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始终处于生产与再生产循环往复、持续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一方面,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为人民的工作导向,不断完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所有统一战线相关历史遗迹、纪念场馆的免费开放。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必须持续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激活各类文化产业样态,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统一,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有关统一战线的文具、挂件、配饰、盲盒等文创产品,创作生产更多以统一战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为主要内容载体的文艺力作,使文化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观照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超越性。统一战线不仅立足于物质生产及其利益分配的现实场域,协调满足不同个体的基本物质需求。其文化形态更是旨在探索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显现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原则和价值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18]309-310统一战线文化形态作为一般文化的特殊表现,能够在上述领域发挥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的杠杆撬动作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谋发展、促发展,始终保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得以最大化实现。三是观照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统摄性。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能够在共同体之中辨识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的边界并有效勾连两者之间的关系,汇聚起人类社会倡导合作、协商、包容等共通性价值,更好造福人类社会。必须运用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人类普遍追求引导社会个体自觉认同和主动遵守共同体的相关价值规范,注重把国家内部的团结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团结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协同互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对于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的认可度,以部分团结为整体团结提供契机,以外部团结为内部团结开辟出路。

五、结语: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文明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在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世界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深度诠释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历史逻辑和时代价值,应当致力于走向文明史的深处。据此而论,整体关切统一战线文化形态的深层结构,离不开来自文明史视角更富于开拓性、更事关人类性的考察。在中华文明史上,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发轫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标志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统一性的有力证明。“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9]]从中华文明层累积淀的发展史看,“大一统是中国之轴,失去了大一统,中国也就失去了整体存续的基础与价值”[[30]]。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坚持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机保存大一统的精神内核和永恒价值并实现整体的现代转型,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延续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凸显中华文明在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应对世界之变、回应时代之问的观念前提。“只要中国处于政党政治时代,只要中国共产党要保持整个国家的多元一体,就内在地需要统一战线”[[31]],就内在地需要统一战线文化形态,这是在中华文明史意义上溯源而知的结论。

在人类文明史上,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凝缩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价值共通之处,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价值对立走向秩序整合、由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共赢的共同愿景,这是人类文明具有内在协调性的重要基础。历史上文明重心的转移通常是价值对抗、文化角力、思想分化的结果。“狭隘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功用,是让不同群体的人们相信己方的至上和正确,并竭力在气势上精神上乃至肉体上压倒对方,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文化的使命,则是使人们知道人类已经创造了哪些经验、知识和价值,并且努力去保留它们、光大它们,并努力使自己与其相配。”[[32]]现时代的文化使命强烈呼唤更富统合力、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文化形态,寄望以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人类社会基于整体发展利益展开对话交流、化解矛盾冲突提供价值基质。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史看,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要内容,以“追求人类最大限度的共同目标和利益为最高宗旨”[[33]]的国际统一战线为主要平台,有效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狭隘思维模式,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宰制和渗透非西方国家的软性暴力行为,闪烁着人类文明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的智识火花,将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历史位阶,这是在人类文明史意义上远眺而观的结论。

总之,面向文明史的世界历史前景中,统一战线文化形态在赓续中华文明、重构人类文明的协同共进中具有现实性、可行性,以团结纾发展之困、以团结汇协作之力、以团结聚创新之势、以团结拓和平之路、以团结谋天下之福,将深刻影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整体格局和人类进步的发展方向,具有助力走出当前世界变局、塑造未来世界文明的积极意义。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35.

[[2]]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講话(2023年6月2日)[J].求是,2023(17):4-11.

[[3]]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蔡奇出席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并讲话[N].人民日报,2023-10-09(1).

[[4]]  余源培.论新时期的文化统一战线[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13-21.

[[5]]  陈喜庆.对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5-7.

[[6]]  贺善侃.论统战文化力[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60-63.

[[7]]  杜青林.大力加强统战文化建设[J].求是,2012(7):7-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9]]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0]]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5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45.

[[1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09.

[[1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1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4.

[[15]]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69.

[[1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17]]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5.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4.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3.

[[20]]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3.

[[21]]  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2022年12月30日)[N].人民日报,2022-12-31(2).

[[22]]  林华山.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图景——从“爱国统一战线”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1):19-26.

[[23]]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

[[24]]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1.

[[25]]  陈明明.现代国家建设视域下统一战线的三重面相:策略、战略与治道[J].统一戰线学研究,2019(6):5-14.

[[26]]  秦宣.分化与整合——谈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教学与研究,2012(2)5-11.

[[27]]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09.

[[30]]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24.

[[31]]  肖存良.大一统:中国统一战线的文化基础[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5):35-43.

[[32]]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增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97.

[[33]]  莫岳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2):45-53.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
简述李维汉关于宗教统战的思想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新时期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析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战略智慧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运用统一战线法宝贯彻五大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