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传承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2024-03-18 14:40:16黄永林
人民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遗传传统文化

黄永林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传承 青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以传承人为创造和传播主体,以文化精神和技艺为核心,以文化产品为载体,融日常生活和审美艺术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对非遗的保护不仅包括传承与传播,而且包括创新与发展。因此,应激发青年保护非遗的热情,培养和造就更多青年非遗传承人,从而实现非遗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从断代危机到青年崛起

我国是世界上留存非遗资源最多的国家,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以传统方式生产和传播非遗的人文土壤与传播载体有弱化倾向,原本十分丰富的非遗正遭受着发展危机,不少非遗项目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

非遗保护的首要问题是传承,其关键是传承人队伍建设,重点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一些传统非遗项目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以口传、心授、身教为主,依靠家族式和师徒式的方式进行传承,其传承过程往往具有工艺繁复、工序复杂、要求严苛、耗时费力、收益不高等特点。青年若要以此为业,就要具有敬业奉献、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精神品格。目前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人走技失”“后继乏人”的危机。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057人,其中70岁以上的传承人有1345位,占比达71.5%;百岁以上的传承人有40位(8位已去世);而50岁以下的传承人仅18人,占比仅1%。①

为避免出现非遗传承人才断层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青年学习、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政策。如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通过组织参加培训、提供展示平台、对接市场渠道等方式,为青年传承人提供有力支持,为其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年热情擁抱非遗文化,担起保护传承发展非遗的重任,给非遗带来了新活力。

当前,非遗传承搭上互联网、短视频和直播的“快车”,与时尚结合,深入到青年的生活圈,逐渐让一些青年了解并爱上非遗。根据抖音平台发布的数据,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期间,平台上30岁以下的认证非遗传承人达到116位,超过1000位“00后”通过抖音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平台带货成交额最高的100位非遗传承人中,“90后”占比37%。带货成交额破百万的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57%。②美团、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2023年1—6月,以“非遗”为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2022年增长了125%,其中“非遗体验”的搜索量同比2022年增长200%;在购买“非遗体验”的消费者中,20—35岁的占比超过7成;平台上提供“非遗体验”服务的商家数量同比2022年增长155%;与“非遗美食”相关的团购订单量同比2022年增长超550%。③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一些非遗项目通过网络媒介的即时性、碎片化传播,契合了当下青年快节奏的生活,打开了新的销售市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能够推动非遗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利用现代科技,吸引更多非遗“新粉丝”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出许多新的传播方式。青年普遍追逐新潮流、新科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跟古老非遗对话,积极吸纳时代热点,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传播平台,不断刷新人们对非遗的定义。

拥抱互联网,让非遗大胆“触网”。当今世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着非遗的传承传播方式。对于非遗而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载体,进一步激发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非遗应积极拥抱互联网,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拉近人民群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尤其要通过互联网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比如,非遗可以融入“互联网+”的思维,以网上展览、直播、短视频、云课堂、虚拟现实等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要充分利用非遗与互联网融合的契机,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巨大能量。有了互联网的加持,非遗可以更好地契合当代青年的文化消费特点,进而能够跨越历史走进当代青年的生活。

运用短视频,让非遗不断“出圈”。近年来,短视频逐渐火热,其以精简的篇幅、精准的内容、碎片化的话语形式,契合当下青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赢得了青年的普遍喜爱。随着“网红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与公众“云见面”,许多非遗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比如,许多“90后”“00后”非遗传承人转变思路,将网络作为展示非遗、传播非遗的重要载体,活跃在网络空间,使得非遗不断“出圈”。 2022年6月抖音发布的《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④。可以说,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非遗传播的沃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更加重视短视频对于传播非遗和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要作用,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非遗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青年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工作中来。

利用直播,让非遗频繁“出场”。网络直播行业在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其以内容和形式的直观性、即时性、互动性、智慧化以及沉浸感,使得网民能够突破时与空、虚与实的界限进行连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直播使得传统与流行相互碰撞,为非遗传播打开了新天地,也让更多青年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并最终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2023年3月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0亿,超过即时通讯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其中,2022年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51亿,超过综合视频成为仅次于短视频的网络视听第二大应用。⑤可以说,网络直播的兴起让非遗传承展现出鲜明的“活态传承”特色。因此,应借助网络直播平台的优势,让非遗传承与保护更加贴近人们尤其是青年的生活,逐步实现从“小圈子”走向“大市场”的发展。

培养更多非遗“新潮人”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非遗,应不断与时俱进,按照现代理念、通过发展创新融入现代生活,形成一代又一代非遗“新潮人”。

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是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传统技艺与记忆的,是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在当下活态传承的密码。非遗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重在适应时代变化,融入现代生活,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下,发现其同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内容,挖掘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赋予其当代的审美内涵,与时下潮流结合,与现代科技融合,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鲜活的烟火气、生活气,释放特有的文化价值。例如,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如茶艺、健身等,正通过服务在线化和标准化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一些传统技艺如刺绣、剪纸等,在适应时代发展和契合当代人审美和需求的过程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一些非遗项目借助电商平台传播和营销,在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非遗只有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一直“活起来”“热下去”,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

以“国潮”助力非遗“潮起来”。追求时尚和新颖,是青年普遍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如果把传统非遗和现代生活審美结合起来,创造更多适合当下生活的新场景,让非遗在贴近青年消费者的过程中变成时尚,那么青年爱上非遗也就不可避免了。“国潮”是一种新型的时尚潮流,其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下新人群、新需求、新技术、新场景后产生的新事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展现方式和时代化表达,也是青年群体个性特征和时尚志趣的创新传达。随着“国潮”的兴起,新时代青年逐渐表现出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浓厚兴趣与责任感。例如,中国茶文化中的社交意味和仪式价值被青年群体所提炼,在与都市生活巧妙结合后,让“围炉煮茶”焕发出新的生机;短视频平台中,青年学生将京剧与流行音乐结合演绎戏腔歌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传统戏剧;织绣、面塑、剪纸等“老物件儿”在青年传承人的创意设计下,摇身变成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等等。因此,应进一步深化非遗与现代时尚观念、审美追求的紧密结合,以“国潮”助力非遗“潮起来”。

造就更多非遗“新达人”

新时代青年要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就要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注重自身的知行合一。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为青年一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并在现代创意和现代科技的驱动下培养了更多的非遗“新达人”。

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青年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更好地担负起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使命。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辨证取舍、推陈出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以创新激发非遗传承的活力,带动非遗不断“出圈”。当前,越来越多的非遗被青年“玩转”,传统非遗在当代社会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当然,创新亦要“守正”,即要坚守其文化本位。非遗之所以能够“出圈”,除了形式和渠道外,其底层逻辑是优质内容的吸引力。比如,京剧戏腔歌曲的短视频之所以能够火爆,离不开轻快活泼的形式,短视频、古风、音乐等都是现代青年喜爱的元素。传统技艺要与时俱进,就要接纳新的创意和技法,吸引更多的青年主动加入,进而为非遗技艺带来新的生命力。

注重知行合一,推动非遗传承人青年化。随着活化实践的不断深入,非遗的传承与弘扬日益出现IP化、融合化、创新化趋势,非遗与各行业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可进化的非遗传承生态链。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关注、植入产业、放大文化,既可以拓宽非遗的保护视野,也能凸显非遗品牌的文化价值。在探寻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非遗+”模式与美食、DIY体验、现代科技等手段融合,以适合自己的姿势和方式,向青年化、时尚化、市场化转型。为了更好地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国家和地方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例如,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有技能、会设计、懂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广东省推出非遗网络达人培养计划,在全省范围培训、推广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帮助打造非遗传播与市场服务能力兼具的非遗网络达人,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广东非遗故事。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为培养非遗人才、激发非遗活力,依托特色资源,建立了以石雕为重点专业的中等职业特色学校——河北曲阳雕刻学校。这些措施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在未来继续发扬和推广。

锻造更多非遗“新工匠”

非遗是经过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洗涤、积淀才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由于在时间、空间的不同维度下,民众的需求会变、审美会变,非遗传承人必须跟进且适应各种变化,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以不断创新的勇气,把自己锻造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源于其所传递出的历史厚重感,而且源于其精妙的技艺、高超的水平。如今,非遗传承的重担落在了青年一代的肩上。青年要顺利接过传承的“火炬”,必须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常怀敬畏之心,锲而不舍、虚心学习、埋头苦练、精益求精、久久为功,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要用“台下十年功”的坚韧意志,换取绚丽光彩的“台上一分钟”,用精湛的技艺传承非遗之美。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传统非遗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遗,在口传、心授、身教的代代传承中不仅形成了精湛的技艺,而且形成了极其宝贵的工匠精神。非遗传承不仅是精妙技艺的代代传授,更是工匠精神的薪火相传。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即不仅追求专业技能的卓越,而且追求工作的不断创新和超越。因此,应大力发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其独特的创造力产出传统与时尚兼备的文化产品。应努力使工匠精神的种子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青年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坚守者,做非遗品牌的继承者、复兴者、发展者。

培育更多非遗“新传人”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于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其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是“人”。只有走进青年的生活,有更多的青年力量加入接力,非遗才能实现持续传承发展。

加强非遗保护教育。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培养非遗保护中“少年敢当”的青春精神和力量,使青年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其一,选择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载体,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动画动漫等手段,做好非遗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大力傳承弘扬非遗文化,激发青年学习非遗的兴趣,引导青年做非遗的爱好者、守护者、传承者。其二,采取多种形式提高青年的文化素养,让青年认识和了解非遗,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其艺术品位和审美品格,为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三,增强青年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激发青年对非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其自觉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弘扬以及开发利用。

强化非遗专业建设。应推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引导青年准确把握非遗文化的深刻内涵,了解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构建具有较高知识性、体验性的非遗项目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对非遗的认知水平,树立“民俗不俗”“传统不旧”的观念,让非遗融入青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实现非遗传承教育与青年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学习,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感悟。推动非遗领域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相互融合,可以建立联合培养模式,逐步实现非遗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导,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项目“民俗文化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项目编号:20STA024)和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数读中国非遗的“喜”与“忧” 国家级项目增长3.7倍但传承人七成已超70岁》,九派新闻网,2022年12月7日。

②③《听说年轻人在学一种很“新”的技能!》,新华网,2023年8月29日。

④《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光明网,2022年6月12日。

⑤《网络视听超即时通讯成第一大网络应用 用户规模达10.40亿》,新华网,2023年3月29日。

责编/孙渴 美编/陈媛媛

猜你喜欢
遗传传统文化
非遗传承
区域治理(2022年40期)2022-11-27 04:01:54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