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萍,金卫红,唐燕萍,盛婧婧,王 琳,葛 谈,潘 恩,李文莲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 201399)
肱骨外上髁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因劳累及活动过度所导致的慢性炎症为主的临床疾病[1],与肘关节的重复、过度使用有关,又叫“网球肘”,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为8~12个月[2]。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肱骨外上髁炎患病率为1%~3%,电脑程序员、家庭主妇等人群肱骨外上髁炎患病率增至7%[3]。肱骨外上髁炎虽不是致命性疾病,但该病病程长,且疾病发作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更是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能快速缓解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症状,临床疗效较好[4],但存在如术后刀口感染等临床局限性[5]。非手术治疗包括渐进式负荷训练、口服或注射药物、体外冲击波治疗等[6-8],其中,中药保守治疗因费用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相关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优势显著,主要集中在针灸、中药外敷或熏洗及耳穴疗法等,未见应用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院通过观察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旨在为中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提供参考。
1.1 对象2021 年3 月至2022 年9 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就诊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肱骨外上髁炎诊断标准;②年龄18~80 岁;③意识清楚;④治疗前4 周内未服用激素类药物,2 周内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⑤无与本研究有关药物过敏史;⑥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肘关节有骨肿瘤、结核或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疹子、红斑过敏等者;②重症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不良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血液等系统疾病者或肝肾功能检查异常者;④妊娠期妇女。脱落标准:①因各种原因在研究期间退出者;②治疗天数<10 d者;③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者。样本量计算方法:设α=0.05,β=0.2,根据相关文献[10]设观察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72%。将上述参数代入样本量计算软件PASS 中进行计算,考虑5%的样本流失率,计算每组需50例患者,两组共需100例患者。本研究最终纳入116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8)。干预过程中,观察组2 例患者退出研究,对照组无脱落,最终本研究纳入114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观察组56例、对照组58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初诊时疼痛性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中医治疗室护理人员遵医嘱每天在门诊为患者实施干预。5 d 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2.1.1 对照组接受艾灸联合穴位敷贴干预。艾灸:准备2个8 cm×8 cm×7 cm 的木质灸盒,均装有直径
1.8 cm、高度5 cm 的艾条,分别固定于患者肘部内侧和外侧,艾条距离肘部3 cm。艾灸15~20 min,艾灸过程中,嘱咐患者注意保护肘部,如有不适即刻停止艾灸以防烫伤。艾灸结束后擦净皮肤,10 min 后进行穴位敷贴。穴位敷贴:在疼痛处穴位(以阿是穴为主)敷贴舒筋丸,用胶布固定,敷贴4 h 后擦净皮肤。舒筋丸制作方法:将生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水蛭、威灵仙、川梀子等药物研成粉末,用浓度为酒精度数为15 度的黄酒调和,揉搓成软硬适宜的可塑性灸泥块,在模具中压制成直径约1 cm球状即可。
1.2.1.2 观察组接受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干预。中药泥灸:首先将灸泥(成分主要为海泥,具有保温作用)置于微波炉加热至融化,然后遵医嘱将中药散剂(包括益母草10 g、川芎10 g、红花10 g、透骨草10 g、丹参10 g、白芷10 g 等)放入温水(40~45℃)中搅拌均匀成中药泥,最后将中药泥与灸泥按照重量为1:5的比例充分混合搅拌敷于患者肘关节部位,厚度0.5~1.0 cm,盖上保鲜膜及毛巾保温,30 min后取下药泥,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受凉。穴位敷贴同对照组。
1.2.2 评价指标及方法由中医治疗室护理人员在门诊于干预前(第1次门诊未接受治疗时)和干预后(2个疗程结束后3 d内)收集患者资料。
1.2.2.1 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1]对患者近24 h内总体疼痛进行评估。评估时使用一条长10 cm的横线,上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 分表示无痛,10 分代表剧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对应位置上画记号,所得到的数值即为VAS评分。
1.2.2.2 治疗有效率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标准对患者症状进行评估,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3 类。治愈:肘关节症状全部消失、活动自如且无疼痛感,查体米尔征(Mill sign)阴性[12]。有效:肘关节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基本正常,肘部长时间活动后偶有疼痛。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治愈+有效)患者例数/该组患者总例数×100%。
1.2.2.3 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包括皮肤红肿、过敏及局部烫伤等。由中医治疗室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时进行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不良事件患者例数/该组患者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较干预前低(P<0.05),且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s)
?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3.1 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能帮助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缓解疼痛表2 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较干预前低(P<0.05),说明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能帮助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缓解疼痛。与魏艳蓉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肘部损伤常见于过劳性损伤,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的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干预是以中药泥灸为主的混合干预方式。一方面,利用泥灸的保温性能对患病部位持续放热,促进中药药物有效成分渗入经脉,从而提高疗效[1];另一方面,通过穴位敷贴使药物能直接传导至患处穴位,对温经散寒、舒经活络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14]。因此,针对肱骨外上髁炎,可以采取泥灸结合其他疗法一起帮助患者更快、更好地缓解疼痛,进而提高患者治愈率。
3.2 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对肱骨外上髁炎有一定治疗效果表3 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对肱骨外上髁炎有一定治疗效果。中医认为肱骨外上髁炎多因慢性劳损及外邪阻滞经络所致,归属于痹证的范畴[15]。其病机是以风寒湿等邪气侵犯、阻滞经脉为外因,以正气虚弱、气血不足为内因,加上久劳外伤、气血瘀滞及筋骨受损而发病[15]。作为从古代传统蜡灸疗法、温敷疗法延伸出来的一种新型疗法,中药泥灸将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相结合,通过在人体患病部位及其附近取穴施治,利用泥灸的热灼和熨烫刺激,达到内病外治、异病同治的效果[15]。此外,中药泥灸通过刺激穴位、疏通脉络和药力热传导,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活血化瘀、抗炎、祛风除湿的功效[16];同时,泥灸也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可以根据患者的患病部位随意贴敷,安全不刺激,疗效好、见效快[17]。
3.3 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对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安全性较好安全性在护理干预过程中非常重要,对治疗措施的实际运用有着直接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5 例不良事件主要是皮肤红疹和胶布过敏;对照组9 例不良事件主要为胶布过敏、湿疹发红、散在皮疹和局部烫伤。尽管表3 显示,干预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减少局部烫伤方面,对比艾灸,中药泥灸的优势更突出,安全性更强。中药泥灸以海泥、蜂蜡、火山泥、生姜泥为主要成分[18],配以中草药调制而成,具备长效自发热功能,可以对患者患病部位持续放热,相比其他灸法,泥灸的温度更加安全可控。相关临床研究也表示泥灸温度一般在35~40℃[18],为人体皮肤可接受的温度范围。因此,对于皮肤敏感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可以建议其选择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的方式进行治疗。
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可以有效缓解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疼痛,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安全性上相较艾灸也更有优势。受时间、人力及物力限制,本研究仅在1 所医院选取研究对象,且观察周期较短,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后续可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并延长干预时间,以探究中药泥灸联合穴位敷贴的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