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躁狂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4-03-17 12:50肖平曾运庚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7期
关键词:依从性病情满意度

肖平,曾运庚

宁都县第三人民医院,赣州 342800

躁狂抑郁症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双向精神障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且病因复杂,发病呈不规律状态[1]。当躁狂发作时,患者表现为精神兴奋、情绪高涨、语言活动增多,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则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对周围人事丧失兴趣,属于严重的精神紊乱疾病。对患者的正常认知行为造成干扰,甚至危害他人安全[2]。对于躁狂抑郁症患者,需要在接受专业治疗的同时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提升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3]。由于该病类型较为特殊,常规护理模式难以取得预期的护理效果,而在既往研究中则显示,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狂躁程度,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研究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进一步研究其在躁狂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 年3 月至2023 年9 月我院收治的躁狂抑郁症患者76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满足躁狂抑郁症诊断标准[4];②临床资料齐全;③处于疾病稳定期。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②合并其他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等疾病者;③严重不依从者。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家属均知晓同意加入研究。

1.2 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试验组,各38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病情监测、日常用药指导、安全护理、配合医师完成日常检查等。

试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1)制订临床护理路径表。入院后评估患者病情、病理生理因素及危险程度,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临床路径护理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干预、心理评估等。(2)强化专科护理。护理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完成狂躁抑郁症护理的相关培训,掌握专科护理要点,具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如果患者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征得家属同意,采取必要的约束手段。(3)实施临床路径护理。①入院当天。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师、护理人员,以及住院制度、疾病常识、护理模式等。协助患者完成各项评估和检查,向家属了解患者出现躁狂抑郁症的病因,针对患者心理症结和病情特点制订个体化的临床路径护理措施。②入院2~14 d。向患者普及躁狂抑郁症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正视疾病,增强治疗信心。针对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向患者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遵照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坚持接受规范治疗。③稳定期。定期评估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继续加强用药监督和心理治疗,对于躁狂患者,加强安全管理,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对于抑郁患者,引导患者正能量面对生活,鼓励家属多给予关心和鼓励,同时有计划地指导患者进行各种生活运动、自我认知锻炼和社会功能练习,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④出院前。发放出院指导手册,讲解出院后的居家护理事项,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情绪,避免受到不良刺激,坚持规范用药,适当运动,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安排定期随访复诊。

1.3 评价指标

(1)利用我院自制的《护理依从性评估量表》对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进行评估,该量表内容包括是否遵医嘱用药、行为依从、失控管理等,评分范围0~100 分,>80 分代表完全依从,60~80 分为基本依从,40~59 分为部分依从,<40 分为不依从,护理依从性=(完全依从+基本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轻重,划界分为50 分,轻度50~59 分;中度60~69 分;重度>69 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抑郁轻重程度,划界分为53 分,轻度53~62 分;中度63~72 分;重度>73 分。采用躁狂量表(BRMS)评估患者躁狂程度,从情绪高涨和易激惹两方面出发进行检测,分数与躁狂严重程度成正比。

(3)采用元认知问卷(MCQ-30)评估患者自我思维想法认知,从自我认知意识、认知自信、对担忧的积极信念、控制思维、担忧失控与危机五个维度进行衡量,每项6 个小题,分值5~30 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我认知能力越强。

(4)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技巧、专业护理、情绪调节等内容,采取百分制,≥90 分为很满意,80~89 分为满意,60~79 分为尚可,<60 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很满意+满意+尚可)例数/总例数×100%。护理质量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质量评分表调查分析,满分100 分,分数与护理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描述为n(%),计量资料描述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男22 例,女16 例;年龄23~65 岁,平均(43.34±3.45)岁。试验组男21 例,女17 例,年龄22~68 岁,平均(43.67±3.74)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2.1 两组护理依从性对比 对照组护理完全依从、基本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分别为7 例、8 例、12 例、11 例,试验组分别为19 例、11 例、6 例、2 例。对照组护理依从性低于试验组(71.05%vs.94.74%,χ2=5.939,P=0.015)。

2.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躁狂评分对比 干预后,试验组的焦虑、抑郁、躁狂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躁狂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自我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干预后,试验组各项自我认知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我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对照组护理很满意、满意、尚可、不满意分别为10 例、9 例、11 例、8 例,试验组分别为21 例、10 例、6 例、1 例。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8.95%低于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7.37%(χ2=4.537,P=0.033),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83.46±3.35)分低于试验组(96.41±3.67)分(t=16.065,P<0.001)。

3 讨论

躁狂抑郁症属于临床多发性精神障碍疾病,以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典型特征[5],发病原因复杂,与遗传、心理、生化、社会等因素密切关联。由于患者在病情未发作时表现与常人无异,因此临床诊断鉴别困难,诊断率相对较低[6-7]。相比于单一性的精神疾病,躁狂抑郁症发作时可交替出现躁狂、抑郁症状,或者二者同时发作,患者精神紊乱,自我认知较差,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对个人身体健康和他人安危造成不利影响[9]。该疾病患者在临床中治疗中行为难以自控,给临床护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常规护理不能有效针对躁狂症患者的特征实施护理,内容相对单一,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较差[9]。临床护理路径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临床诊断、治疗、护理为一体的新型护理模式,在国外应用反响良好[10]。现阶段在我国逐渐得到应用普及,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纵轴,以护理措施为横轴,围绕患者病情制订一系列标准的治疗护理措施,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严格按照护理流程的内容完成每日护理任务,使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完善,落实护理工作更加细致,还能大致估算出院时间,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深化延展了护理内涵,更符合现代社会患者的护理需求。

本次研究在试验组中应用了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当天,根据患者资料、检查结果、心理特征制订了科学系统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在病情的不同阶段,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指标更加明确,通过实施心理干预、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具体护理措施,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减少自杀、伤人等危险事件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依从性94.74%和护理满意度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5%、78.95%,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专业护理,而且在护理过中注重与患者及其家属间的交流,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会对护理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因此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护理后,试验组焦虑、抑郁、躁狂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自我认知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分析原因:躁狂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各种问题多表现为自责、幻想及回避等消极的应对方法,而临床路径护理模式中通过主动与患者交流,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通过细致的疾病教育及心理干预修正了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错误认知,并使刺激源得以减少,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在躁狂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猜你喜欢
依从性病情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