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大秧歌:扭出人间烟火气

2024-03-16 19:34朱七七
旅游世界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秧歌海阳花鼓

朱七七

在海阳,每到正月,街头巷尾的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是海阳人的一句口头禅。

海阳大秧歌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的艺术形式。据《海阳县志》记载,海阳秧歌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2006年5月20日,海阳大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阳大秧歌的起源与发展

海阳大秧歌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海阳属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织的区域,特殊的地域状况和文化景观为海阳大秧歌的产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旧时,秧歌都在农闲时节排练,清乾隆七年修《莱阳县志》载:“秧歌率于新年灯节,及时取乐(乾隆年间海阳隶属莱阳县管辖)。”民间也有“耍正月,闹二月,沥沥拉拉到三月”之说。

海阳大秧歌的盛行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山东各县乡调查录》第四卷载:“县城即临海口、闽、粤、江、浙海泊所萃。”海阳旧县城依山傍海,盐、渔业发达,海运方便,逐渐形成为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带动了民间艺术的同步发展。本地流传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耍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由此可见,海阳秧歌已成为当时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海阳秧歌之所以如此盛行,与其祭祀性密不可分。每年正月开始,海阳秧歌就要耍家庙、拜祖宗,敬请祖宗鬼神同乐。海阳民俗,正月十一祭拜庄稼神,这一天大演秧歌,明显带有庆贺丰年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正月十五“闹元宵”秧歌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直至四月农忙之前,各地的山会、庙会仍有秧歌演出。

于信:古稀老人“扭”成非遗传承人

于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秧歌(海阳大秧歌)”的第三代传承人。

于信自12岁开始跟随父辈学习秧歌中的花鼓,18岁正式掌握“花鼓”技法。他所擅长的抻、提、拧、腾空360°旋转等“花鼓”表演,技巧刚柔并济、潇洒稳健,具有粗犷火爆的山东大汉气势。

于信说:“海阳大秧歌来源于现实生活,植根于乡土,所以原始的乡土气息很浓厚。有很多动作都是在劳动中获得的。你看那一提一抻,都如同劳作一般。海阳大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女性舞者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乍一看,土里土气的,但是因为大家都能从这些动作中找到自己劳作的影子,就感觉很熟悉、很亲切,愿意看,而且越看越好看。正是这种不矫揉、不造作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真实的自然之美。”

海阳大秧歌中角色众多,乐大夫、霸王鞭、花鼓、彩扇等,多样的角色设定给民间艺人提供了更大的表演空间。于信的家传是大秧歌中的花鼓這一角色。这套花鼓技法,在他的不断探索努力之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历久弥新。于信老人自豪地说:“从过去的双人对打,发展到现在的群体花样打法,我们海阳大秧歌更精彩更有看头了。”但是想要掌握好整套鼓法的技艺要领是很有难度的,要有扎实的功底才能完成。

这门古老的技艺,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于信感觉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光大。“以前受一些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技不外传,现在思想开放了,只要有人想学,愿意吃苦,我就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们。”

盛玉宾:“秧歌人”的秧歌情

盛玉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秧歌(海阳大秧歌)”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师从海阳市东石兰沟村著名艺人颜明玉,自幼学习海阳大秧歌“锢漏匠”角色,现在七十多岁,从事大秧歌中“锢漏匠”一角的表演已有近六十个年头了。

锢漏匠与王大娘,是海阳大秧歌表演中最受欢迎的一对角色。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儿旱魃所变,她幻化为村妇王大娘寄居在王家庄,锢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的化身,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敦促王大娘归天。也有传说王大娘是狐精,专以女色迷惑凡间男子,锢漏匠受天命将其擒拿。艺人们依据这些民间传说,选取二人由相见到相逗再至相互周旋的故事情节渲染加工,编排成一段表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舞蹈场景。秧歌中的锢漏匠诙谐、机敏,王大娘则风流泼辣、献媚卖俏,二人激烈对舞,上演了一场男爱女恋的嬉戏场面。

几十年来,盛玉宾刻苦钻研,将“锢漏匠”表演得惟妙惟肖,沉重稳健的“提沉步”、灵活多变的“回身招扇”、“左右换肩”、“燕儿打场”、大起大落的“三大步”等技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表演风格。

如今,很多人都慕名找到盛玉宾,跟他学习锢漏匠表演,盛玉宾热情地传授经验。他说:“我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有责任把海阳大秧歌文化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阳大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而正是人们的喜爱,为海阳大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大秧歌也因此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大秧歌海阳花鼓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淮岸花鼓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幸福花鼓
夏夜蛙鼓
花鼓灯小唱
大秧歌扭起来
海阳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调试
海阳核电1号机组非核蒸汽冲转试验成功
土默川大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