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中的应用

2024-03-15 16:11陈银玲苏晓娜甘梅喜谭国龙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臂丛利多卡因

陈银玲 苏晓娜 甘梅喜 谭国龙

对臂丛神经区域注射局部麻醉药物,能促使神经周围出现神经阻滞现象,该种麻醉方式被称为臂丛神经麻醉,其作为临床常见的麻醉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手部创伤手术中[1]。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可对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实施抑制,能阻断神经传导,对运动神经有较好阻滞效果,但是为确保麻醉效果,单独利用罗哌卡因对患者实施麻醉需要加大药物使用剂量,增加患者机体负担[2]。有研究指出,在罗哌卡因麻醉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其他局麻药物能在提升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罗哌卡因使用剂量[3]。利多卡因同样属于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有助于运动神经阻滞与感觉神经阻滞的充分进行,且药物毒副作用较低,可确保患者使用的安全性,能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4]。本研究旨在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手部创伤手术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东莞市茶山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52 例手部创伤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均接受手术治疗。(2)年龄>18 岁。(3)生命体征平稳。(4)无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异常。(2)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类疾病。(3)存在免疫功能障碍。(4)对酰胺类局麻药过敏。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麻醉药物使用方案的不同实施分组,将26 例单独应用罗哌卡因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的患者纳入常规组,26 例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的患者则归入复合组。复合组男性19 例,女性7 例;年龄20 ~59 岁,平均(44.26±5.82)岁;创伤至入院时间1 ~10 h,平均(5.41±1.39)h。常规组男20 例,女6 例;年龄19 ~65岁,平均(44.83±5.74)岁;创伤至入院时间1 ~10 h,平均(5.43±1.36)h。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常规组麻醉方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麻醉。将浓度为1%的100 mg 罗哌卡因(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78,规格:10 mL:100 mg)与15 mL浓度为0.9% 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即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苏州尔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52230302,型号:uSmart3300),将超声探头放置于患侧的锁骨上窝,对锁骨上臂丛神经进行识别,根据超声影像在臂丛神经鞘内注入局部麻醉药物。

复合组麻醉方案: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麻醉。将浓度为1%的100 mg 罗哌卡因与浓度为2%的0.1 g利多卡因(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72,规格:5 mL:0.1 g)并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 mL一起混合,在超声引导下为患者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超声引导方式与常规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1)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后,每间隔3 min 用棉签竹节端对患者进行局部痛触压试验,用棉花端蘸取冰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温感试验,以记录其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并以患者手臂、腕关节及手指屈伸情况记录其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2)比较2 组麻醉前(T1)、麻醉后10 min(T2)、麻醉后30 min(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SpO2)指标。(3)术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依据评估患者麻醉优良率,VAS 分为0 ~10 分,评分依据为患者自述疼痛感,其中评分为0 分(无痛)说明优秀;0 ~3 分(轻度疼痛)提示良好;>3 ~7 分(中度疼痛)及>7 分(重度疼痛)表明差。麻醉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比较

麻醉后,复合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较常规组早,且与常规组比较,复合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更长(P<0.05)。见表1。

表1 复合组与常规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比较(min,±s)

表1 复合组与常规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比较(min,±s)

组别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复合组(n =26)12.85±3.26451.62±31.3413.69±3.14423.58±35.16常规组(n =26)14.95±3.37425.48±28.2015.87±3.28391.41±33.54 t 值2.2833.1612.4483.375 P 值0.0260.0020.0170.001

2.2 2 组不同时间段MAP、HR 及SpO2 水平比较

复合组与常规组各时段的MAP、HR 及Sp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组T2、T3的MAP、HR 及SpO2水平与其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合组MAP、HR、SpO2的T2、T3、T4与其同组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复合组与常规组不同时间段MAP、HR 及SpO2 水平比较(±s)

表2 复合组与常规组不同时间段MAP、HR 及SpO2 水平比较(±s)

注:复合组MAP T2、T3、T4 与T1 比较,t =0.381、0.061、0.644,P =0.883、1.913、0.465;HR T2、T3、T4 与T1 比较,t =0.468、1.654、0.414,P =0.731、0.104、0.681;SpO2 T2、T3、T4 与T1 比较,t =0.908、1.755、0.285,P =0.368、0.085、0.777。常规组MAP T2、T3、T4 与T1 比较,t =2.085、3.026、1.018,P =0.042、0.004、0.314;HR T2、T3、T4 与T1 比较,t =2.137、2.387、1.252,P =0.038、0.021、0.216;SpO2 T2、T3、T4 与T1 比较,t =2.815、3.611、2.137,P =0.007、0.001、0.038。

组别SpO2(%)T1T2T3T4复合组(n =26)98.12±1.1397.85±1.0197.56±1.1798.03±1.15常规组(n =26)98.19±1.1597.37±0.9497.12±0.9897.52±1.11 t 值0.2211.7701.4630.987 P 值0.8250.0820.1490.328组别MAP(mmHg)HR(次/min)T1T2T3T4T1T2T3T4复合组(n =26)92.13±7.45 87.62±8.13 87.97±8.21 91.14±7.90 72.65±6.58 71.30±6.74 69.58±6.80 71.90±6.49常规组(n =26)91.68±7.47 87.29±7.96 85.14±8.10 89.54±7.69 72.44±6.59 68.52±6.64 68.14±6.40b 70.13±6.71 t 值0.2171.2661.2490.7390.1140.9580.7840.966 P 值0.8280.2110.2170.4630.9090.3420.4360.338

2.3 2 组麻醉优良率比较

复合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复合组与常规组麻醉优良率比较[例(%)]

3 讨论

在臂丛神经干周围注射麻醉药物能促使神经干周围区域出现神经阻滞情况,该种麻醉方式被称为臂丛神经麻醉,主要应用于上肢、肩部手术中,目前该麻醉方式通常需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精准度较高,且不会对患者神经造成额外损伤,具有一定安全性。同时,有研究指出,臂丛神经麻醉的作用效果与持续时间与所选麻药有密切关系;因此,为实现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临床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麻醉方案,减轻患者术中疼痛,让手术得以顺利开展[5]。

罗哌卡因作为临床常用的长效性酰胺类局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较低,并可促进血管收缩,但有研究指出,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与药物使用剂量成正比关系[6]。由此可见,若想获得理想麻醉效果则需要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但过高的血药浓度可对患者心肌收缩力和心脏传导造成抑制,增加患者机体负担,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利多卡因属于中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多用于局麻手术,能在短时间内发挥麻醉作用,有助于运动、感觉神经的充分分离与阻滞[7]。对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手部创伤手术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中的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复合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较常规组早,且与常规组比较,复合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更长(P<0.05)。提示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不仅有助于神经阻滞效果的尽早发挥,而且能延长阻滞效果,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前提保障[8]。究其原因为罗哌卡因具有阻滞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作用,并能通过影响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发挥神经阻滞作用,而利多卡因具有组织穿透性良好、弥散性较强的优势,可对神经细胞的传导通路实施抑制,神经阻滞效果较佳;并且,罗哌卡因能促进患者局部血管收缩,可延长组织对麻醉药物的吸收时间,让神经阻滞时间得到延长。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二者麻醉效果得到加成,有助于药物的相互协调与促进,药效发挥较快并对麻醉时间的延长有积极意义。结果显示,2 组各时间段的MAP、HR 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组T2、T3的MAP、HR 及SpO2水平与其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合组MAP、HR、SpO2的T2、T3、T4与其同组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生命体征的平稳性影响较小,有助于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这与关茜等[9]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这是因为利多卡因可降低患者脊椎液压力,有助于维持正常体液循环,对患者体征影响程度较低。而且,有研究指出,在罗哌卡因基础上应用利多卡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罗哌卡因用量,从而减轻药物毒性,避免因麻醉造成的血压异常,减少麻醉药物对患者机体造成的负担[10]。结果显示,复合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能实现理想麻醉效果,能有效帮助患者进行术中镇痛,究其原因为利多卡因可影响神经细胞传导,能加速麻醉药物向神经膜的穿透扩散,进而发挥麻痹神经止痛的作用;并且,利多卡因能同时对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进行阻滞,可实现理想镇痛效果,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11-12]。此外,与全身麻醉比较,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性更高,且该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有助于局部麻醉药物精准注入臂丛神经鞘内。本研究对2 种麻醉方案的探讨,是以《2020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13]作为临床参考,而经对比研究后得到的结果与结论,或能为《2020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13]的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的麻醉方案能有效对手部创伤手术患者进行感觉、运动神经阻滞,且阻滞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复合用药未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性造成明显影响,麻醉效果较佳,可实现术中的有效镇痛。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臂丛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研究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