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础建设融资发展之路

2024-03-15 07:58:58孙震
大众投资指南 2024年1期
关键词:基础融资资金

孙震

(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103)

科教兴国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在此战略推行下,高等教育院校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超过了四千万,并且仍在不断扩招,现有教育资源无法满足生源快速增长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纷纷扩建校区,但在基础建设融资方面却面临着较大难度,由于建设资金相对紧张,部分基础建设无法持续性、高效性开展,对高校教育工作顺畅开展产生了阻碍。

一、高校基础建设融资现状分析

基础建设经营投入在教育事业总投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往高校基础建设投入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与银行贷款,而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优化的同时,高校教育经费结构发生了转变,逐步推出了多渠道融资机制。

目前高校基础建设融资时,主要采用的融资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政府财政拨款,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为高校划拨教育经费;二是建设-经营-转让(BOT融资),赋予社会资本经营权,由其筹集资金为高校修建与维护建筑或设施,经营期结束后建筑设施拥有权及经营权全部归高校所有[1];三是土地资产置换,高校通过转让老校区等部分土地资产以获取新校区建设资金,有政府收购、高校之间置换、招标置换三种模式;四是银行贷款,高校通过国家职业教育贷款政策从银行获取贷款资金;五是融资租赁,利用商业用房、实验室或设备出租方式获取资金;六是发行专项债券,结合高校校区建设规划,在综合评估后编制实施方案,由政府代为发行专项债券。这六种融资模式各有利弊,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高校基础建设融资格局。

二、高校基础建设融资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财政拨款比重下降且应用限制高

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模式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财政拨款在其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高校教育经费的80%左右均来源于财政拨款。近年来,我国财政教育经费的总值逐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也持续增加,然而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中的占比却逐年下降,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不断降低。

与此同时,国家高等教育拨款多采取专款专用形式,重点高校或重要项目获得拨款的比例更高,但受到专款专用要求限制,部分基础建设无法使用此部分资金。然而,高校基础建设年度投入资金总额高达320亿元,在没有充足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基础建设面临着资金匮乏的严峻形势。

(二)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比过大

现阶段,高校基础建设时,除了以财政拨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以外,还常会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建设资金,而高校所运用的其他融资模式较少,导致高校融资结构出现了不够合理的问题。

高校在基础建设过程中,未能做到营利性建设项目与非营利性建设项目的合理区分,在营利性建设项目开展中,没有有效应用BOT融资模式,社会资本引进量相对较低,若银行贷款占比较高,可能会出现负债率过高、贷款偿还能力不足的问题,致使高校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甚至会因基础建设的开展而使高校面临债务危机。

(三)缺乏完善的融资风险管控机制

高校基础建设往往具有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多等特征,因此在基础建设时存在较高的融资风险。然而部分高校管理人员未能正确认识到基础建设融资所面临的高风险,未树立起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也没有提前做好融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的科学建立与持续优化,未能在基础建设开展过程中针对性做好风险预测分析、预防控制及转移规避,由于风险监测力度不足、风险控制措施应用不到位、风险发生后期未能做到及时有效的风险诱发原因分析及风险处理对策应用效果总结,无法为后续融资中风险防控起到警醒与提示作用,可能会出现所制定的融资方案合理性欠佳、债务偿还能力不足、合同条款内容不够严谨等问题,会使高校基础建设融资面临较高的风险隐患。

(四)社会捐助比例相对较低

社会捐助是为高校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式,部分具备实力的企业可与高校展开合作,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捐助资金,用于扩建新校区或改造老校区。然而由于我国未针对性出台高弹性的社会捐助政策,并且捐赠资产管理制度、捐赠过程管控机制还未构建完善,因而在捐赠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可能会出现捐赠资产没有高效利用、捐赠资金被挪作他用等问题,致使社会捐助积极性被削弱[2]。

与此同时,部分高校自身办学实力欠佳,不具备较高的社会声望,而社会机构往往会挑选影响力大、办学实力强的单位进行合作,这便会导致捐赠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无法为办学实力偏弱的高校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三、高校基础建设融资优化的可行性措施

(一)加大政府及金融支持,弥补财政拨款不足问题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作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提供方,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基础建设的资金支持,应提高财政拨款比重,推动融资平台构建,并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进而为高校基础建设提供充足资金。

一方面,应提供更高比例的财政拨款。政府可以根据高校日益增长的基础建设投入情况,酌情提高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中财政教育经费的占比,从而确保基础建设可以获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我国应加快落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资金支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提供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中长期贷款三种资金渠道。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国家推出的职业教育贷款政策,获取了高达五千万元的银行贷款,不仅享受了财政贴息,还为本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要加快融资平台建设。政府部门要对现有融资平台进行优化,以化解高校融资难题为导向,打造合法性、通畅性的融资平台,为高校依法融资、高效融资提供保障。此外,政府还应加大政策支持,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可针对性出台土地划拨政策或贴息补贴政策,并减免一定的税费,还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与补充,提升高校基础建设融资法律的统一性与明确性,进而推动高校基础建设融资的规范化、合法性开展。

2.加大银行信贷支持,为高校融资提供贷款优惠

对于高校而言,银行贷款是其基础建设融资的主要路径,国家应引导与鼓励金融机构,为高校基础建设提供充足的信贷支持,开发出契合高校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采取权利质押、政府贴息等多元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为高校提供资金借贷支持。

例如,银行可为高校学生办理校园一卡通专属学生卡,高校在银行设置专门的收费账户,由银行代收学生学费,以使银行日存款额有所提升,通过此种方式提高银行为高校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积极性,银行可在高校投放校园一卡通系统,或是由其代建金融类实验学堂,通过此种合作方式化解高校基础建设资金不充足的问题。

银行可在政府政策调控作用下,立足高校办学特征,针对性构建完善的高校借贷体系,参照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化解策略,对高校贷款发放策略进行合理调整,并给予相应的贷款税率优惠,进而有效化解高校基础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二)调整融资结构、增强融资模式多元性

1.结合高校情况及建设项目选用适宜融资模式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握不同融资模式的优势及劣势,做到多个融资模式的组合应用,应构建一个以财政拨款为核心、多种融资渠道相结合的长效性融资机制。

第一,商业用房多、具备先进实验室或设备、拥有老校区的高校,可采取融资租赁融资模式,利用现有资源换取更多基础建设经费[3]。

第二,高校应对基础建设进行科学归类,清晰划分营利性建设项目与非营利性建设项目,并结合基础建设类型针对性选用适合的融资模式,例如高校教学楼建设、实训场建设时,由于其属于非营利性建设项目,应以银行贷款、发行高校专项债券等融资模式为主,从而提高资金获取率,合理配置校园资源。而其他营利性项目建设时,则可以采取BOT融资模式,通过与社会机构合作,在社会资本引入的基础上为高校基础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并确保合作机构享有一定经营收益,从而实现双赢。

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采取公共私营合作制、民间主动融资等多种不同的项目合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加入,进而在多种融资模式的组合应用下,保障高校基础建设的稳定、持续开展。

2.实现高校资产证券化推动地方教育建设债券延伸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还可以利用未来经营收入及知识产权获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高校可以尝试资产证券化路径,在保障基础建设快速融资的基础上推动地方教育建设债券有效延展。

对于高校而言,未来每年将会有相对稳定、金额可预期的学费收入,因而,高校具备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创新性的融资方式,高校可采取出售未来现金流生成资产的方式,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可有效拓展现有融资途径。同时,高校在资产类证券发行的过程中,无须抵押固定资产或是提供相应担保,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可获取到大规模资金、资金使用期限相对较长,与高校基础建设的融资需求更为契合。

除此之外,高校资产证券化发展时不能局限于以未来学生学费收入及住宿费收入作为还款来源,还可以充分挖掘高校研发创新的功能价值,通过融资项目开发,为高校资本证券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4]。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在资产融资平台构建的基础上给予严格的监督管理,进而保障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科学化、合法化应用。

(三)科学树立风险防控意识,构建完善性融资风险控制机制

为解决高校基础建设融资问题,降低融资风险发生率,高校应树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构建完善的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应组建一支风险控制团队,对自身基础建设融资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展开分析,了解融资风险控制的方向、路径,把握工作重点,在专业化融资风险防控团队团结协作下,降低基础建设融资风险的发生概率。

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对现有融资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打造一个路径清晰、层次分明的融资管理流程,把握关键性融资流程节点,并针对性给出重要环节风险控制对策,还应对风险管控制度进行完善建立与持续优化,通过有效规范融资管理过程,增强基础建设融资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再者,高校要加快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构建一个完善化、全面化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要契合高校基础建设特征,具备融资风险预测分析功能,以便提升高校债务管理、现金流管理成效,有效降低融资风险发生率。此外,高校还需要全过程监控已发生的融资风险,采取有效性风险管控措施,进而降低融资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提升社会捐助积极性

高校要获取较大的社会捐助资金,应以提升自身办学质量、提高社会声望作为着力点,以此激发社会机构为高校基础建设提供资金帮助的积极性[5]。

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具备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因而高校需要利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与社会机构及企业展开深度的沟通与合作。特别是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培育出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专业知识基础深厚且技术能力较强,更为贴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此类高校应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打造高校实验室,既可解决高校基础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培育出适合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除此之外,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之后,还能够促进高校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可为学校及企业的同步发展产生驱动。在校企双方共赢发展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向高校提供社会捐助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有效调动,从而可为高校基础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经费支持。

四、结束语

基础建设融资难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在高校教育经费融资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基础建设融资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显现。为保障高校基础建设的科学开展,高校需要从政策资金扶持、融资结构调整、风险控制、校企合作四个方面发力,构建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并开发金融产品、应用多元化融资模式、建立融资风险控制机制、提升社会捐助积极性等多项举措,降低高校基础建设融资难度,从而夯实高等教育长效、稳定发展的根基。

猜你喜欢
基础融资资金
融资统计(5月24日~5月30日)
融资统计(5月17日~5月23日)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融资
房地产导刊(2020年8期)2020-09-11 07:47:40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融资
房地产导刊(2020年6期)2020-07-25 0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