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龙
QQ 空间里偶然看到一段孩子的话,是11 岁女孩默默与她父亲的聊天,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想到被自己已经甩得很远的童年,大约的确也有过她这样幼稚可笑的想法。但是我不可能跟父母说出来,也没其他什么人可说。说了也白说,不会有人要把它记下来、写出来。
默默的爸爸是我在电视台的同事。他是摄像记者,并不靠文字为生。但是在女儿面前,他把自己逼成了“作家”,每天坚持在QQ 空间记录女儿的成长片段,一天一篇,有图有真相。
那个叫默默的孩子说的,当然是来自她父亲的“实况转播”。
“睡觉时,我对默默说:你还是小时候好看。默默这次没生气,她说:我也觉得小时候好看,我觉得那时候应该有很多男生迷我……哈哈!然后她说然然(她的小侄女,上小学三年级)告诉她,班上有男孩喜欢她,但那是个‘渣男’,她不是‘恋爱脑’,不会喜欢那种人的。唉,小孩子的聊天也是让我开眼了,默默问我‘恋爱脑’是什么意思,我给她解释了一下,她说她也不是。”
“吃完午饭后,我们去江北给上大一的姐姐送生日礼物。进了校园,默默又在重复着:上大学真好,就自由了,还可以谈恋爱。上次姐姐开学时,默默就说上了大学就可以谈恋爱了,也不知道她听谁说的。”
“路上,默默不知道怎么又想到关于爱情的话题,问奶奶:您五年级时有没有人暗恋您?奶奶大笑说:没有,我们那个年代哪有这事。默默说:我们班现在就有很多‘渣男’,爱这个爱那个的,很不专一,我很希望和我喜欢的人双向奔赴,我想跟他表白。”
……
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自己的情感“懵懂期”,或早或晚。与80后的父母聊天发现,果然是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花期。同样11 岁的男孩,有的并不知道什么是“渣男”什么是“恋爱脑”,有的却“早熟”到可以上教科书当“教材”。邻家一个小男孩,一年级时被女同学问了一句“我们可以做朋友吗”,立即感到“心跳很快”。过了些天,他悄悄告诉妈妈自己的小心思:“我感觉我都想亲她了……我想把我的便当给她吃,但是我害羞。”另一位同事的儿子,自从进入小学之后,常常念叨“我要娶老婆”,有一天他告诉妈妈:“某某某是香的。”家里大人吓得面面相觑,以为有什么出格举动发生,孩子接着解释说:“她和我说话时口水喷我手上了,我一闻是香的,而奶奶的口水是臭的。”
哪个不曾少年过?默默的爸爸说,女儿也只是在十岁之后才不断冒出这些花花绿绿的想法。到了初中、高中,她可能不愿意再这么直白无忌地与家人、朋友分享,也可能会换一种调侃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默默最新的成长日记里,她已经有些超脱了,甚至显露出一点点“油腻”。或许,这就是长大?
“吃着饭后水果,默默说自己今天故意编了一个不存在的喜欢的人,说他很帅,腿还很长,然后去套另一个女同学的话,问她有没有喜欢的人。那个女同学说曾经有,并告诉默默是谁,但是现在不喜欢了,因为那个男生已经没有自己厉害了。然后默默开始总结,那个女生喜欢男生的标准,如果排序就是:厉害、长相、性格。她有点不同,依次是:能力、气质、长相。女生喜欢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其次才是长相;而男生看中的第一个就是相貌,觉得他们不够成熟。”
十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里程碑。再长大一点,孩子就不再那么“好玩”了,因为他们开始隐藏自我,包装自我。他们的许多心理活动都将憋回心里,烂在肚里,当然,也可能会写进日记里。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从今天一些十来岁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真实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