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民族音乐传播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2024-03-15 10:12张知恩
当代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传播民族音乐

张知恩

[关键词]传播;民族音乐;虚拟现实技术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民族音乐是在中华各民族不断交流下的重要结晶,表现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魅力,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既体现出民族精神,也展现了民族情绪与情感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加密切。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之一,其发展与传播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民族音乐表演者要不断宣传中华文化,让民族音乐在当下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一、传统形式下民族音乐传播发展现状

音乐传播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播过程,从音乐本体出发,音乐的创作、传播和鉴赏都是独立的主体。作为听觉上的艺术形式,音乐传播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音樂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

(一)音乐传播者

民族音乐家、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媒体人以及民族音乐传承人等民族音乐传播者所面临的任务既是将音乐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并展现出来,让听众通过演出、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感受音乐,学习音乐。音乐家将作品“二度创作”后展现给观众。不论是西方音乐还是民族音乐,欣赏者总是在特定的音乐环境氛围下,通过听觉与视觉来体会音乐,沉浸在音乐的气氛中。当听众身处于某种特定的音乐环境中时,听众会沉浸于某种情绪,从而实现表演者和听众的欣赏与传播过程。由于需要搭配一定的场景和氛围来传播音乐,在时间与空间上总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会通过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媒体人来接收音乐信息。学校紧跟国家思想,大力传扬中国民族文化。因此,音乐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传播民族音乐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课堂可以作为民族音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与兴趣,但是一直存在民族音乐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彻底、利用不够合理的情况。随着当下时代的发展,流量较高的音乐媒体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传播较多的潮流音乐,而民族音乐被认为与大众审美脱节。部分歌手在作品中穿插了民族元素,但不足以体现民族音乐内涵。一些音乐媒体人热忱于民族音乐并致力于民族音乐的传播,但是这类音乐媒体人的流量不足,传播范围与能力有限,导致民族音乐在网络媒体上传播发展较为困难。

(二)传播内容

在当下信息发达、手机短视频火热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捷的工具接收信息。在快节奏的时代下,内容简单、快速、直接的短视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人们逐渐失去对获取长篇信息,或通过大块时间来获得信息的耐心,而音乐的欣赏是需要欣赏者注意力精神集中的活动。民族音乐带有某个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令部分欣赏者觉得晦涩难懂,因难以理解从而无法欣赏与接受,因此民族音乐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环境下传播难度较大。

民族音乐在传播平台上存在与部分年轻人审美不匹配的问题。年轻人喜爱新鲜新奇的内容,而民族音乐历经时间的沉淀,饱含历史内涵,需要聆听者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传播内容的创新力不足,导致与大众主流审美需求脱节的现状,实质上也是传统根源与现代潮流之间的博弈。

(三)传播媒介

最早的印刷媒介,即通过书籍、刊物、报纸、图片等纸质载体向公众传播信息,成本略高,且要求接受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音乐是听觉欣赏艺术,而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纸质文字媒介适合传递音乐的理论知识内容,让音乐爱好者了解音乐内部逻辑,但无法呈现实际的音乐效果。

音响音像媒介则能够突破印刷媒介的局限,呈现音响效果,并且也是专业音乐传播最早、最常见的传播形式。公共广播和音响音像传媒一样,直接呈现音乐听觉艺术,但无法保证良好的音质音效。随着社会技术发展,公共广播传媒使用普及率不高,因此传播范围有限,受众范围不够广。

电影电视媒介的传播能力强、具有可视性的特征,相比广播媒介与音像媒介而言更加真实、直接。电影电视媒介接受程度高,受众门槛较低,可以扩大传播范围。但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欣赏者需要有良好的音乐环境氛围,才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情绪。电影电视在观看空间上有所限制,单一维度的机位,特定的录制设备很难让观众完成沉浸式欣赏。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导演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场面与镜头进行“二度创作”,这样会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因此,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理解与感受上会存在偏差。民族音乐以声音材料为表现手段,通过影视化与媒体化的方式传播民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民族音乐本身的艺术内涵与魅力。

互联网传播媒介的普及则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赢得时速上的优势。互联网传播媒介具备及时更新信息的能力,能够搭建起传播者与接受者直接互动的交流平台。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来搜寻民族音乐文化背景资料以及获取视觉、听觉文字等方面的资源,是目前音乐传播最为常见、涉及范围较广的媒介工具之一。

由于民族音乐的独特的传播需求,因此音乐表演者必须紧随社会发展,寻求更多方式传播民族音乐,采用更先进的方式呈现民族音乐形式。

二、民族音乐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现实需求

文化需要被理解,才能更好地被接受。民族音乐内容需要被欣赏者听众所理解,才能被接受和领悟。提高传播文化被理解程度,才能有更多的文化接受者。目前的大数据时代使信息传播速度与范围有着量的变化和质的改变,云端储存的数据和信息能够让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即刻获得所需资料。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通过自身的特性来加快传播速度,提高宣传效率。对于民族音乐而言,将民族音乐以多种形式出现在社会各领域,群众日常生活中大量充斥民族音乐文化气息,拉近群众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距离,通过人们习以为常的形式加大传播力度。在虚拟现实技术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民族音乐传播需要,在多方面、多角度、多个场景中将二者相结合应用并实现创新制作。

许多民族音乐传统式的田野调查需要各方面的条件配合,而民族音乐资源必须深入本土挖掘音乐本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一维层面的图片、文字和音频扩展到虚拟场所中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完成田野调查最后一道学习传播的工序,从虚拟技术层面改善观众对民族音乐的感官体验。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民族音乐传播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一)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设置,建立一个虚拟的“真实场景”,模糊化现实世界与虚拟构建之间的界限。虚拟现实技术是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和表现手法来贴近现实。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衍生出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方面的沉浸式体验,将一切被动感知转变为主动性的感知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个特性,简称31特性,分别是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沉浸式(Im-mersion)①。

1.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指通过操作硬件设备,从平台内部与模拟环境中的事物产生互动。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沉浸性基础上。用户根据虚拟环境氛围自发地产生行为内容,从而改变模拟环境中的体验内容,在此功能下加强虚拟环境对用户的吸引力。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特殊的交互性,它可以定位人的各个部位和相关的肢体动作,设计并呈现出图像和声音,从而使人类与虚拟世界之间以自然的方式进行交互。

由此,中国民族音乐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交互作用能加强欣赏者与表演者之间、观众与场景、与音乐创作者之间以及表演者与舞台之间的交互关系。

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备来捕捉演奏者动作和表情,捕捉演奏者演奏时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及演奏指法还原到虚拟场景中。戴上VR设备的观众,利用手持控制设备和全身追踪装置来切换视觉角度,与舞台进行互动,从演奏者视角来感受音乐语言,体会演奏家的情感表达,从视觉体验上拉近观众与演奏者之间的距离。在音乐演奏过程中演奏家和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演奏者演奏时可以选择拉近距离,近距离欣赏某种乐器,观察演奏者弹奏技巧,这也是音乐学习的过程。

2.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想性

构想性建立在沉浸性和交互性的基础上。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并能够创造出高于现实的场景。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体验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推进,从而获得全新的意境联想,不断激发新的心理精神感知。从人的认识内容、想象构造能力和探索能力出发,在思维中激发用户在感性和理性上的新认识,获得创新体验内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通过旋律的发展、乐器的演奏来引导观众对音乐内容的想象,观众在数字化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想象。将新的审美认知与已有的审美经验相结合,获得新的体验,唤醒民族音乐文化以具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已有的文化经验基础上创新体验和文化价值,从而改善民族音乐传播现状。

3.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

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三维虚拟世界,虚拟场景模拟可以模拟视觉、触觉、听觉等让用户仿佛身临其境。

(1)演奏者沉浸式表演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通过演奏家音乐会形式,听众汇集于音乐厅共同欣赏演奏者的演出曲目。对于听者来说,若想获得良好的聆听体验,需要演奏者完美的演出。那么演奏者就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经验丰富的演奏者,早已具备舞台经验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完美地呈现音乐舞台效果。但对于经验不足的演奏家来说,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搭建一个虚拟性的沉浸式演奏场景,让演奏家在虚拟的“真实场景”中去适应舞台、体会环境,沉浸式地联想演奏效果,锻炼演奏者心理素质,在真实的演奏现场即可更完美地呈现音乐效果。

(2)场景多维度沉浸式再现

民族音乐是在特定文化内涵和人文条件下形成的,若离开特定文化环境,民族音乐很难完全呈现出其音乐本质。部分民间音乐在演出场景上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民间音乐场所很难在另一个现实场所中横空出现,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破这种空间上的局限,解决空间交流问题。先获取某一民族音乐所需的音乐环境的信息数据,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搭建各数据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一个虚拟音乐环境场所应用于现实中。听者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借助手持和头戴设备,身处在符合各地民间音乐的特色场所,仿佛处于真实的民间音乐表演场景中。通过技术交流来模糊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界线,真实再现民族音乐背景,尽可能地精准转译文化价值内涵,最大限度地完成音乐内涵的传播,实现民族音乐的沉浸式欣赏。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民族音乐传播中的意义

1.保护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民族音乐文化尚未开发。面对民族音乐资源挖掘不足、保護不当的局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借助其数字化特性全面整合民族音乐资源,在音乐传播推广方面以立体的、真实的形式进行保护性传播。

2.创新民族音乐艺术体验

音乐是精神层面的体会,是心理与思想上的塑造。虚拟环境的设定,能够让欣赏者沉浸在模拟的音乐场所、音乐氛围中。在虚拟环境下,欣赏者能够身临其境,艺术领悟效果比传统形式更好。传统形式中音乐处在二维空间,表达深度仅能浮于表面,欣赏者被动地接受音乐画面信息。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艺术体验是可以多维呈现的,人们在模拟场景中能够进行交流互动,具有参与感,更加丰富欣赏者的艺术体验。

3.推动民族音乐教育发展与研究

现今的教育课堂无法将所有乐器搬进教室,学生对乐器的特性,尤其是民族音乐乐器的音色、构造等方面都尤为模糊。许多民族音乐抽象复杂,也有些民族音乐资源在传统音乐课堂上是很难呈现出来的,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再现民族音乐演奏场景、乐器演奏。通过手持设备、VR等装置将学生带入模拟音乐课堂,对目标乐器进行计算和扫描,在平台上录入其外观、细节结构、乐器材质等信息,学生在平台上通过传感器装备模拟手指力度、把位等内容,从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自己的音乐创作或与同学合作音乐作品。

虚拟现实环境能够高度还原音乐音色,给老师和学生真实的听觉和视觉体验,打破课堂上的局限,加强了音乐课堂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服务于民族音乐的创新传播发展。对于听者用户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削弱民族音乐的音乐抽象性,拉近艺术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建立一个基于现实世界但又更加具象的虚拟世界。因此,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与民族音乐传播相结合,不断创新二者结合途径和内容,在民族音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丰富传播手段,尝试新型的传播手段创造出新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乐于欣赏民族音乐,激发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保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技术传播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数码绘画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多元表现
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