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泥盆纪海洋里的怪异生物

2024-03-15 05:09黄增强
知识窗 2024年2期
关键词:三叶虫小眼秀山

黄增强

距今3.9亿年前的泥盆纪是远古时期古生代的第四个纪元。这个时代的海洋中有许多怪异的鱼形动物,因此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1.“海中霸王”邓氏鱼

邓氏鱼生存于距今约3.6亿年至4.15亿年前,比陆上第一只恐龙的诞生还要早1.75亿年,是泥盆纪最大的食肉硬骨鱼类。它的背部颜色较深,腹部呈银色,身长8米至10米,重量达4 000千克。

邓氏鱼给人一种异常凶猛的感觉,有着类似鲨鱼的纺锤形的身躯,非常强壮,头部与颈部覆盖着厚重且坚硬的外骨骼。

邓氏鱼一般生活在欧洲、非洲、北美洲海洋较浅的海域中,是肉食动物类,主要食物为鲨鱼、硬骨鱼、三叶虫、菊石、鹦鹉螺和盾皮鱼等有硬壳保护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在当时的海洋环境中,邓氏鱼身处食物链顶端,没有其他生物能与之抗衡。

邓氏鱼的咬合力很强,达到5 300千克,是美洲鳄的6倍之多。邓氏鱼缺少真正的牙齿,替代牙齿的是鱼嘴位置大量的头甲外骨骼增生物,它像镰刀一样锋利,能割断、咬裂、磨碎任何东西。邓氏鱼一张口就可以把鲨鱼咬成两截,也可以轻易地把岩石咬成粉末状。

邓氏鱼具有令人闻风丧胆的咬合力,就算鲨鱼看见它,都会闻风而逃。在泥盆纪时代,邓氏鱼称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海中霸王”。

2.“明星动物”板足鲎

板足鲎与桨足鲎外貌相似,因最后一对附肢宽扁似桨而得名。板足鲎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亿年前古生代的奥陶世,到了早泥盆世,板足鲎类种、属的数目均达到顶峰,再加上外形独特,备受人们关注,被称作“明星动物”。

板足鲎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由六个体节组成,腹部有六对附肢,最后一对附肢呈板状,用来游泳。它的体长在1.5米左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节肢动物。

板足鲎生活在近岸浅海和河口三角洲附近的浅水区,主要吃腐肉,也以小鱼、三叶虫和其他泥沙中的动物为食。

板足鲎的化石发现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等地,最早在美国纽约州被发现。板足鲎类的化石在中国也有发现,2017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晗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在重庆市秀山县志留纪地层寻找盔甲鱼化石时,意外发现一枚混翅鲎类一新属新种“秀山恐鲎”化石。“秀山恐鲎”是板足鲎目下的一个科级分类单元。在此之前,科研人员尚未在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海地区发现过大型捕食性动物。华南地区板足鲎化石的发现,弥补了混翅鲎类在我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对研究古生物的演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3.拥有四个“翅膀”的小眼南盘鱼

1965年,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寥廓山王家园采石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团队采集到一枚早泥盆世早洛霍考夫期(大约4.19亿年前)的小眼南盘鱼化石。此化石为一枚后部残缺的头甲及其印模,头甲大致呈五边形,长度约6厘米(不含吻突);吻突短而尖,约为头甲长度的1/5;眶孔小而圆,靠近头甲中部;角很短,形状为三角形;中背孔呈纵圆状;侧线系统保存良好,可见后眶上管、背联络管、侧横管和侧背管;鳃穴8对以上,分布于头甲的前2/3部分,鳃后区较长。

小眼南盘鱼最独特的地方是每侧有两个侧向延伸的角,这些短小的翼角末端圆钝,看起来如同从头甲两侧张开了四个小小的“翅膀”。小眼南盘鱼的生活环境中存在体型巨大的海蝎子,海蝎子经常潜伏在浅水区,捕食盔甲鱼、三叶虫和其他泥沙中的生物。水动力学分析表明,小眼南盘鱼四个侧向延伸的翼角能够灵活操控水流,有较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使其在遇到海蝎子捕猎时能够逃之夭夭。小眼南盘鱼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华南鱼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泥盆纪后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火山喷发、海平面变化、海洋缺氧、臭氧层崩溃等原因,导致邓氏鱼、板足鲎、小眼南盘鱼等大部分怪异生物灭绝,让当时海洋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要想使海洋动物不灭绝,人类需要同心协力保护好地球,让海洋生物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猜你喜欢
三叶虫小眼秀山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小眼畸形的价值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善心度劫
秀山花灯
到底是夸谁
雪花
第五章 三叶虫大逃亡(下)
第四章 三叶虫大逃亡(上)
第五章 三叶虫大逃亡(下)
第四章 三叶虫大逃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