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生“交流”问题的新策略
——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2024-03-13 06:44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黄喜洋
家长 2024年2期
关键词:汇报交流探究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黄喜洋

交流是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重要凭借,交流的水平和层次直接影响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效果。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交流环节普遍存在低层次、浅层次的情况。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帮助学生互相启发和提醒,促进学生质疑问难和思辨。作为县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人员,基于大量对自身活动的观察,经过思考、归纳、整理,现提出解决学生“交流”问题的一些新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希望能给教师带来一些启示。文章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对日常教学观察、自身实践及教育思考,提供“打好汇报和倾听的基础、深化交流和互动的内涵”两大策略,使这些策略可落地、可借鉴、可操作。

一、打好“汇报”和“倾听”的基础

汇报和倾听是交流的前置条件。若学生汇报的内容离题万里或空洞无物,汇报的语言逻辑不清或词不达意,倾听者就无法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交流成了无源之水。同样,听者如果对学习同伴的汇报充耳不闻,或忙于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即使被指定进行交流发言,要么张口结舌要么词不达意。因此,要实现有效交流,就要先保证“汇报”和“倾听”的质量。

(一)提高汇报质量的具体策略

1.主题突出。

学生在汇报中经常出现“随想式”或“漫谈式”的发言,脚踩西瓜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果教师在学生汇报前引导其围绕研究主题,对探究过程中的收获进行取舍、梳理,学生汇报时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将大幅提高汇报的精准度。如本地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进 古街》,“ 古街历史”研究小组汇报前采用资料法进行探究,把网络上和图书馆里的资料不加选择地照搬照抄,逻辑性不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建设和发展”作为汇报主题,以“缘起-发展-现状”为主线,按照年代顺序汇报古街的前世今生,以此做到主题突出、脉络清楚。

2.简明扼要。

小学生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概括能力,往往容易出现抓不住重点的现象,对某个细节甚至花絮表述过多,淡化了主题。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汇报之前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是具体限定汇报内容和汇报时间,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如在小学综合实践“制作与劳动领域”活动中,教师开展《竹节人的制作与玩法》活动,明确提出各小组发言人汇报要求:说清楚竹节人的制作的要点,最好三个步骤内完成;说清楚在以上步骤中最难的地方是什么,小组是怎样克服的;以上汇报时间限定5 分钟。这样一来,学生会按照要求去粗取精,让本组汇报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

3.优化方式。

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单一“听”的有效率只有15%,单一“看”的有效率只有23%,但视听结合,有效率高达40%左右。即使在单一的“看”中,也有“字不如表、表不如图”的说法,这就启示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应尽量采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增强汇报的通俗性和生动性。如某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常见饮料的营养成分》主题活动,一开始“某牌橙汁营养元素”调查小组打算把调查过程和数据分析用文字进行表述,教师及时介入,指导学生把对营养师进行采访的视频做成小视频,把该品牌橙汁的各种营养元素含量用扇形统计图进行展示,方便其他同学直观地认识各种营养元素与总体营养价值的联系。

(二)培养倾听习惯的具体策略

1.明确要求。

有了良好的汇报前提,但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认真倾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倾听的学生没有带着要求和任务,无法从汇报内容中快速准确地把握主要内容、发现汇报内容中的亮点和不足。在课堂中,教师在学生汇报前就把其他学生倾听的要求说具体、说明白,能促进倾听的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为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打基础。如,在五年级《探究建筑的奥秘》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汇报环节,开课教师原设计是“各研究小组发言人汇报对生活中三角形的研究成果,班级同学认真聆听,对发言的同学进行评价。”笔者把以上要求改成“各研究小组发言人汇报对生活中三角形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认真评价①其中有哪些发现是你未知的;②有哪些发现是你存疑的。”

2.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当聆听的模范,保持最基本的耐心,认真听学生把话说完,哪怕学生的观点是有失偏颇或错误的,哪怕学生说得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此外,善于分配,及时发现那些认真听讲、善于思考、善于发表意见的同学,给予具体准确的表扬,不但能使受表扬者更进一步,还能在其他学生中树立标杆,潜移默化地促进全体学生向这名学生学习。当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言时,若教师忙着准备下一个活动环节,则只能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些意义不大的小结。笔者多次参与这位教师听评课,通过具体的课例,重点指导该教师把课堂关注重点由活动环节转向活动主体,以此改进课堂教学问题。

3.适时调控。

在以动脑设计和动手操作为主的课堂中经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当小组操作时间结束,教师喊“停”进入汇报交流环节时,仍有不少小组的同学继续在关注本组作品,对其他小组的作品展示视而不见,尽管教师竭力引导学生倾听但收效甚微,令人束手无策。其实,教师站在学生角度就能理解原因所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告诉我们:人类的最高需求层次是“尊重和自我实现”。学生忙于关注自己小组的作品,一是尽力完善自己小组的作品,以期得到其他小组同学的认可和赞赏,二是欣赏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肯定。从汇报交流完善作品来看,教师需要进行适时调控,用温和的行动无痕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作品交流上。经过实践证明,“人-物”暂时分离是一种有效的调控方法。如,在《妈祖文化衫DIY》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创作时间已到,教师明确要求:“不管是否完成,请各小组长把DIY 的文化衫都集中到讲台上。在两分钟内收拾好工具,并把工具放进抽屉。”在交流作品时,本小组发言人上台,从讲台上拿出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介绍,台下学生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台上学生的介绍上,这为高质量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深化“交流”和“互动”的内涵

在课堂交流环节最常见的问题有两大类。一是评价的两极化。要么只是空泛的“好”“同意”之类的随声附和,甚至和前面的发言内容基本相同,要么是“挑刺”,一味寻找展示成果的瑕疵,甚至全盘否定。二是交流形式的单一化。最经常出现的是教师急于用自己代替学生,当交流稍不顺畅时,教师就“抢话筒”,本应“生-生”互动变为“师-生”交流,还经常出现“生A 汇报、生B 评价;生C 汇报、生D 评价;生E 汇报、生F 评价……”的现象,把交流异化为单向的先展后评,“AB”“CD”“EF”三组之间更缺乏应有的交流。要解决以上两大类问题,教师需要在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上采取有效的策略,推动交流的深入开展。

(一)深化交流的策略

1.延伸“认同”的内涵。

尽管教师在交流之前已经提出要求,但倾听点评者发表的意见仍有可能和汇报者高度趋同。而部分教师片面理解“尊重学生”的教育原则,放任学生自流,结果造成各方内容一而再再而三地简单重复。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规范和提示,要求交流的学生不重复前者的内容,通过类似观点的互相补充和启示,让相近的交流成果变得越来越完善。

例如,在《学炒一道蔬菜》综合实践活动中,芥蓝菜一组的发言人汇报:烹饪芥蓝菜的准备流程是“买菜-择菜-洗菜-切菜”。芥蓝菜二组的发言人简单地表示同意,但在第二组的准备流程中,把“洗菜”流程置于“择菜”之前,教师可以让一、二两组分别说说这么做的原因。一组同学认为先择菜再洗菜比较容易,二组同学则认为先洗再择不浪费食材。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个流程实际上各有道理,无高下之分。

2.引导“进阶”的思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教师需要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从大体相同中发现细微不同,探究这细微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引领学生静下心来,探寻细节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推进学生的交流不断往深层次发展。

例如,在《学会扎染》活动中的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代表拿着本组的扎染作品上台汇报。教师敏锐地发现一些小组的作品色彩鲜艳,不同颜色之间的界限分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于是有意请这些小组重点交流他们的过程细节,和学生一起探究色彩喷涂时间和效果的关系。上述做法有效深化了交流成果。

3.升华“逆转”的层次。

学生在交流中容易出现的另一个偏差是空洞而完全的否定,教师“不行、不好、不对”等全面否定性的语言充斥课堂的交流环节。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苛求完美又眼高手低的不良习惯。申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并非对别人的成果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对他人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简单地说,如果学生说“这样不行”,那么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认知,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怎样才行”,形成可行的改进方法。例如,在《探究建筑结构的奥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上台对本组制作的建筑模型进行抗压演示,其他学生纷纷指出效果不佳。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评价时必须完整地表达三个方面的意思:该组作品有哪些可取之处?作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改进?这样,一场无意义的批评就变成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有价值的建议。

(二)加强互动的策略

课堂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换师生的不同见解。然而,并非所有的互动都可称之为交流,两个概念的差异应该加以辨析。“一师”对“多生”的互动占据主流,教师犹如篮球场上的控球中锋,始终摆脱不了核心位置,即使组织生生互动,也处于粗浅层次,学习成果的传递往往是单向且无效的。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对互动进行形式优化,创造多回、多方、多向的互动方式,促进学生通过有层次的互动达到深度交流的目的。

1.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即使在互动环节,教师也未把自己定位为评价者和引导者,导致整个课堂的互动形式如图1,一堂课下来,教师在忙,而多数学生无所事事。为了实现有效互动,教师应该起到桥梁作用,通过激趣、启发、鼓励等教学行为,让生生互动成为交流的主要形式,如图2。

图1 互动形式

图2 互动交流

2.引导双方互动深度。

当一个小组汇报完成另外一个小组点评后,原汇报小组只是简单地表示认同,如图3,这只是一种肤浅的互动层次。此时,教师要发挥“点石成金”的作用,善于倾听评价小组的意见,抓住评价小组意见中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帮助汇报小组深入思考,或抓住值得商榷的观点,点燃汇报小组进行反思,最终促进双方的思维不断往纵深发展,比较理想的组间互动形式如图4 所示。

图3 简单形式

图4 组间互动形式

3.加强组间互动交叉

当前,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多为“A-B”“CD”“E-F”两两对应的形式,“A-B”“C-D”“E-F”三者之间很少交流,如图5 所示,这容易出现少部分学生在交流,而大部分学生处于“游离”状态。如果教师注意课堂调控,发动把所有的组都来交流,如图6 所示,就能有效提高参与面和互动性。

图5 简单互动

图6 互动交流形式

三、结语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打好“汇报”的基础、强化“倾听”的习惯,为交流的内容提供了保障;延伸交流的深度、丰富互动的形式,则保障了交流的质量。相信通过有效的学习交流,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猜你喜欢
汇报交流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