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正
中午从单位加班回家,妻子正和女儿生气,原因是她的一篇课堂作文,写了一页半就结束了,妻子认为她态度不够认真。
我拿过那篇作文的草稿本看,只看了开头便满心喜欢:不愧是我的女儿,头开得不错!第一小节女儿是这样写的:“这个暑假我去了北京,坐动车去的。我以前去过北京,坐的是大巴车。两次感觉不一样。”
孩子写作文最怕她想一口气把事情说完。不管多大的事,要慢慢说,一句一句地说,要说得有味,要变换着角度说。这篇作文的开头,女儿做到了。
许多家长对孩子写作方面的能力很重视,包括一些做语文老师的家长,经常与我交流。通过看学生的作文和听大家的想法,有两条路子我认为是“歧途”,家长或老师可能指导偏了。
一条“歧途”是选一个龙大虎大的题目,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其中不乏“孩子气”的大道理。这类学生作文,我评判它是“说空”或“空说”,学生则是“志大才疏”——凭着小孩子那点儿知识积累,怎么能啃得下这么大的“馒头”?怎么能啃深、啃透、啃出新意?
另一条“歧途”是借助华丽的辞藻、时髦的句子,写一些虚无飘渺的感觉和心情。大多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小孩子的那一点小心思,怎么能在成人眼里翻出新花样?这类作文我认为是“华而不实”——表面好看,实质没有内容。小孩子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很可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教会孩子多观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多用感性的认识来丰富他们幼小、空白的心灵。从感性到理性,而不是反过来,一开始就用心灵来透视生活。作为基础性练习,小孩子还是应该以写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为主。即使要写大道理,也要小处着笔,开口要小,能以小见大,还要巧,不要动辄指点江山,纵横千古。更不要使用陈芝麻烂谷子的材料来“说事”——那些材料,说不定爷爷辈都用烂了,上面沾满了“口水”,再用,一点新鲜感都没有,令人生厌。
二是要教孩子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这个“清楚”,不仅是有条理,事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有交代,而且要写得有趣味、有技巧。事情是客观的,孩子要想办法说出来,这就要有一定创造性在里面。同一件事情,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表达方式。写好一件事,犹如学习书法要先练好正楷,学习绘画要先练好素描。过去有诗人写不好借条、请假条的笑话,就是因为他的基础不牢靠。
若再说点什么建议,那就是孩子的作文一定要有“童趣”。孩子的手写孩子的心,不一定要勉强孩子深刻、面面俱到,更不要逼迫他们装出“老腔老调”。孩子的话往往发自“本心”,有时就很“天才”。
女儿暑假里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狂扫”西瓜》,内容是写吃西瓜。这篇作文后来发表在一家晚报的“小荷尖尖”版面上。我告诉她,这篇作文能被编辑选中,全在于最后一句话:“碗底只剩下一些黑亮亮的西瓜籽。‘真好看!’我赞叹道,‘多像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啊!’”
篇幅不够可以补,围绕同一个话题,想想还有什么可说的、值得说的,再添上一点什么不是难事。我把女儿叫过来,建议她按这个思路去做。很快,她添上一些文字,离课堂作文的要求差不多了。
十一二岁的孩子,她的思维与成人相比是有差距的,我们要给她一步一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