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粗心从物归原处做起

2024-03-13 09:16郑丽红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马虎玩具事情

□郑丽红

“没头脑”的故事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写的一篇童话,主人公“没头脑”粗心马虎,做什么事情都想不周全,常常想到这个就忘了那个。有一天,“没头脑”到同学家串门,玩了半天,走了。同学刚关上门,“没头脑”回来了,说书包忘拿了。“没头脑”摘下帽子和手套放门口,到里屋拿了书包就走。可一会儿他又回来了,说忘了拿帽子。他戴上帽子走出门,不一会儿又回来了,原来手套又忘了……

“没头脑”粗心马虎的样子,很令妈妈发愁:如此下去,长大了能干什么呢?可“没头脑”却满不在乎,拍着胸脯说:“那有什么?等我长大了,干几件大事让你们瞧瞧!”

后来,“没头脑”遇到一个仙人,把他变成了一名建筑师,设计了一座400层高的少年宫,他想让全市小朋友都能同时在里面玩儿。可是由于粗心马虎,少年宫没有设计指示牌,也没有设计电梯,小朋友想到最顶层的剧场看戏,要带着吃喝、背着铺盖行李走半个月……

“没头脑”后悔了,找到仙人把自己变了回去。从此,他做事不再满不在乎,而是用心仔细,比如,上学前会把帽子、手套、围巾、书包都检查一遍,看一样也不少,才哼着歌去上学。

粗心马虎坏处大

现实中,像“没头脑”一样粗心马虎的孩子很多,做事丢三拉四,虎头蛇尾,不少家长以为小孩子都这样,长大后就好了。殊不知,粗心马虎不是因为年龄小,而是形成了一种习惯,若不注意矫正,任其发展会让孩子深受其害。

粗心马虎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粗心马虎的孩子往往专注力差,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听了后面忘了前面,课堂内容记不全,作业潦草,考试读题不细,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导致解题出错,严重者甚至丢题、落题,试卷都不能完成,学习怎么会好呢?

粗心马虎影响成长与发展。孩子在学校如果粗心马虎,会失去很多参与活动的机会。试想,做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三心二意,老师也好,同学也罢,谁会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呢?一些重要活动的关键“岗位”,谁会让一个马虎粗心者“站岗”呢?如此一来,孩子在学校里便鲜有锻炼的机会,会影响综合素养的发展,等到参加工作、走上社会,更会影响其工作质量和事业发展。

粗心马虎会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粗心马虎的孩子会像“没头脑”那样丢三落四,丢铅笔、丢橡皮、丢作业、丢钥匙、丢零用钱,甚至丢失贵重物品,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吃饭马虎,可能会烫伤嘴,系鞋带马虎可能会摔跤,走在路上三心二意可能被石头绊倒。在学校做科学实验时马虎,可能被酒精灯酌伤,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时马虎,可能带来意外伤害。进行旅游、登山、游泳等野外活动时,对安全防护马马虎虎,更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物归原处好处多

孩子粗心马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幼儿时期家长没注重对孩子物归原处习惯的培养。

物归原处就是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这种做法和习惯不仅可以给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方便,提高效率,更会形成一种思维观念,影响着人各个方面的发展。

物归原处是一种规律秩序观。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其实是探寻、发现并应用自然规律和建构社会秩序的历史。但是,一个人的规律秩序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娃娃时期的培养最重要。让孩子从小做到用品摆放有序,用完后物归原处,会在脑中形成秩序意识和规律规则观念,凡事不会盲干蛮干,循着“纹理”做事就会减少麻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物归原处是一种全局系统观。任何事情都要经历开头、过程、结果三个阶段。现实中,一件事情开头后,在过程实施中会有很多“岔道”,出现很多中间性结果。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结果”的概念,就会被“岔道”误导而迷失方向,做起事来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

物归原处能体现事情的完整性。拿走一件物品是事件的开始,中间的使用是过程,将物品放回原处是最终结果,让物品回归原处标志着一件事情的圆满结束。

一个人从小形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全局系统观,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为过程中间五花八门的“零乱结果”所左右,始终朝着目标前进,将事情做完。

物归原处是专注力形成的源头活水。专注力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某件事情时注意力是否集中,二是心中对这件事是否有一个完整或完成概念,三是对事情结果能否进行评判。

一般情况下,一说到专注力,很多人只关注第一个方面,比如孩子上课精力是否集中,做事是否三心二意,但第一个方面只是专注力的外在表象,忽略了“为什么要专注”这个本因。

人之所以能够集中精力做事情,是因为对这件事感兴趣。做事认真细致的程度,与其对结果的正确性、最优化期望值的大小相关。所以,对事情有完整概念,对结果有评判标准,才是专注力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归原处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有效手段。

物归原处要从娃娃抓起

要想让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培养宝宝自己独立做事开始。

小孩子能做什么事?无非就是玩玩具。可是“玩”里蕴含着大学问。不少家长的做法是,将玩具拿到孩子面前,直接让孩子玩,玩完后大人收拾残局。也就是说,孩子从小只体验了事件的中间过程,没有体验事件的开始,更没有体验事件的结果。时间长了,孩子就算知道从哪里拿,也不会想着再放回原处了。所以,家长照看孩子时不要因为年龄太小,就事事不放心,凡事过度干预甚至包办代替。要懂得放手,让孩子知道玩具玩完了要整理好,要物归原处,做事要有始有终。

当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接触的事物逐渐增多,活动范围也会扩大,好奇的他们常常会被新玩具、新事物所吸引,忘记将旧玩具物归原处,这时家长要稍加提醒。家长只要帮孩子度过习惯养成的“瓦解期”,物归原处的概念就会溶于孩子血液,成为他们的一种下意识行为。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让孩子做到物归原处,自己一定要做好榜样,家中各种物品摆放要有序,做事要有始有终,承诺孩子的事要按时兑现。如果家长没有做到物归原处,那么要勇于接受孩子的“批评”并立马改正。另外,要及时对孩子提出表扬。如此,可以使孩子物归原处的思维与观念得到强化,形成良好的品格并伴随一生。

猜你喜欢
马虎玩具事情
小马虎又错了
再见了,马虎猪!
糊涂的小马虎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马虎的糊涂演讲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把事情写具体
一级浪漫